吉林一中同步验收过关测试15自然环境整体性带解析精.docx
《吉林一中同步验收过关测试15自然环境整体性带解析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一中同步验收过关测试15自然环境整体性带解析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一中同步验收过关测试15自然环境整体性带解析精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姓名:
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
1.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0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也发生了变化。
据材料回答下列
(1)~
(2)题。
(1)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2)该材料说明环境中某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生产性B.平衡性
C.差异性D.整体性
2.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地区土壤肥力的大小()
A.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华北平原的黄土地,成都平原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
B.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成都平原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华北平原的黄土地
C.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华北平原的黄土地,江南丘陵的红壤>成都平原的紫色土
D.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江南地区的红壤,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地
3.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4.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主要体现森林哪一种环境效益()
A.吸烟除尘,净化空气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5.读图,图中四点盐度最高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6.2011年6月4日蓬莱19-3油田发生了重大溢油事故。
9月2日,国家海洋局认定油田开发公司未能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责令蓬莱19-3全油田停注、停钻、停产作业。
结合下图,回答
(1)~
(2)题。
(1)此次溢油,带来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会破坏渤海食物链
B.溢油释放的有害化学物质,破坏海上牧场
C.造成的污染程度与渤海海域形状有关
D.不可能诱发渤海赤潮发作
(2)溢油事故带来的影响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开放性B.同一性
C.整体性D.差异性
7.读海陆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
若阴影变为海洋则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是()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8.下图中左图是某著名湖泊,右图表示其水位变化情况,近年来,①②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最可能的原因是()
A.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B.该湖泊沿岸退地还湖效果明显
C.①以内湖底泥沙淤积D.①②之间湖底泥沙淤积
9.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
右图为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A.A→B→CB.B→A→C
C.C→A→BD.B→C→A
10.下面为世界某地区气候资料及多年冻土等值线图。
导致积雪日数和≥10℃积温等值线在图中①处向南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分布
C.纬度D.地表覆盖
11.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12.候鸟是指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进行季节性迁徙的鸟类。
每年4~5月,大量斑尾塍鹬从澳大利亚迁徙到北冰洋沿岸的科雷马河口。
下图示意科学家通过卫星追踪一只标号为”H3”斑尾塍鹬的迁徙路线,读下图回答
(1)—
(2)题。
(1)关于“H3”斑尾塍鹬的北迁,说法正确的是()
A.科雷马河口为越冬地
B.途经山东半岛时正值雨季
C.沿途各地昼长夜短D.飞行约一万公里
(2)“H3”斑尾塍鹬没有经过的森林类型是()
A.热带雨林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13.表2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的总面积及其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比重,图5为该保护区内每一种植被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比重。
该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降水充沛。
该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表2
植被
总面积
(公顷)
比重
(%)
常绿阔叶林
14623.9
26.6
针阔混交林
25310.9
46.0
针叶林
5068.2
9.2
落叶阔叶林
17.8
0.03
竹林
8032.5
14.6
草甸
2003.9
3.6
合计
55057.1
100
A.福建B.云南
C.河北D.黑龙江
1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水B.空气C.风力D.生物
15.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海陆分布与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
B.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
C.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D.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生物种类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劣
16.图9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②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丰富
③河流短小湍急,落差大,水力丰富④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
⑤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②④⑤
2.该岛屿西侧以畜牧业为主,东侧以种植业为主,形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日照时数与地貌B.地面物质与土壤
C.坡度与人口分布D.地面坡度与交通
二、非选择题
17.如图中所示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环节内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空白方框内(每一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衰退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 F.粮食单产下降
18.黄河壶口瀑布位于黄土高原深处的两省交界处。
读中国部分区域图,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照片的拍摄者面向
A.东B.南C.西D.北
(2)图中阴影部分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
请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本地区旱灾灾情严重的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破碎,起伏大。
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原因。
19.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__,⑨_________,⑩_________。
(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作用进行的。
20.图17表示的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的特点。
(2)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____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填字母)
(4)若此图表示我国东北地区,则其典型的土壤是____,地形以____和___为主。
21.读南美洲局部区域地图及南美南部(45°S附近)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说明基多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指出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区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22.根据下面实验,回答问题。
步骤一:
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瓶口向上。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地写下来。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
具体环节是什么?
(3)假如该实验模拟黄土高原上地表景观的形成过程,根据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完成表格内容。
(4)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________的过程。
23.某城区中学学生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绘制了夏季午后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分布特点。
(2)在图中绘制热岛空气环流。
(3)有哪些原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
(4)热岛空气环流会对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哪些影响?
(5)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24.九寨沟景区(图17)和喀斯特高原(图18)都有着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景观,喀斯特发育区地下水循环通畅。
九寨沟以水景最为奇丽,素有“世界水景之王”的美誉,不仅河湖水清澈,而且景色宜人。
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17,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九寨沟“河湖水清澈”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读图18,指出喀斯特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以及频发的季节。
(4)读图18,从自然条件分析甲河沿岸平原种植水稻的可行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1-2CD
【解析】第1题,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下游水位升高达175米,与上游方向的水位差减小,使得库区水流明显放缓,属于水文要素的变化引起的。
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某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2.【答案】A
【解析】土壤肥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高低,而黑土和红壤分别是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低的代表性土壤。
紫色土也是肥沃的土壤之一。
故选A。
3.【答案】C
【解析】图中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因此发育了贫瘠的红壤。
4.【答案】B
【解析】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水旱灾害频发。
我国在此地区开展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其目的正是防止水土流失。
5.【答案】A
【解析】
6.【答案】
(1)D
(2)C
【解析】
(1)溢油直接损害浮游生物,继而会对食物链产生严重影响;有害化学物质会破坏水产养殖业;渤海半封闭海域,水体交换弱,会加重溢油污染程度;大陆径流给渤海带来严重的富营养源,溢油会加重富营养化,导致赤潮发作。
(2)由于溢油,造成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带来海洋水污染、海洋生物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7.【答案】A
【解析】若阴影为海洋,由寒暖流交汇而成的大渔场应位于中高纬大洋的西岸,即①处。
8.【答案】C
【解析】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看出,①所在地区为乌拉尔山南端,故导致积雪日数和≥10℃积温等值线在图中①处向南弯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11.【答案】A
【解析】湖泊消亡引起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12.【答案】DB
【解析】第
(1)题,每年4—5月并非澳大利亚的冬季,所以A错。
山东半岛此时处于春季,并非雨季,所以B错。
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所以C错。
飞行大约90°,约一万公里,所以选D。
第
(2)题,“H3”北迁的路线在大陆的东岸,而常绿硬叶林为地中海式气候下的植被,分布在大陆西岸。
所以选B。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
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成熟土壤的形成是高等生物大量积累有机质为土壤提供肥力,故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5.【答案】D
【解析】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图所示:
通过图示可以知道,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成为全球生物种类最丰富、生物生产量最高、生态环境十分优越的地区,因此D错误。
16.【答案】1.C2.A
【解析】第1题,结合经纬网和河流流向知该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脉,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该岛面积及其地势变化判断③正确;峡湾属于一种冰川侵蚀地貌,④对。
该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第2题,该岛西北侧处于陡峭的迎风坡,常年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该岛东南侧处于缓和的背风坡,土壤肥厚,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是:
F E A C B D(E、A、C可互换,B、D可互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答时要根据各项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各项之间的联系。
18.【答案】
(1)D
(2)冬季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地处内陆,受南部山地的阻挡,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小
(3)黄土高原地势高,有坡度;土质疏松,直立性强,易冲刷;植被覆盖少,破坏严重;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
(1)黄河此段的流向为从北向南,拍摄者的方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反。
(2)旱灾严重,说明本地区降水较少,这与本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距离海洋较远,且有山脉阻挡。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这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性质,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等有关。
19.【答案】
(1)N、P、K等营养元素和水分 植物残体 动物残体 氧气 水分 氧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二氧化碳
(2)光合
【解析】
20.【答案】
(1)整体性
(2)气候
(3)CAD
(4)黑土平原和山地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图示反映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植物的分布直接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
(3)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而形成的;不同温度带生长不同植物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影响土壤条件;
(4)我国东北地区的典型土壤是黑土,地形为平原和山地为主。
21.【答案】
(1)特征:
四季如春,气候凉爽;10月~次年4月(5月)为雨季。
成因:
地处赤道附近,地势高;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受高大山脉限制难以向内陆延伸;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使热带荒漠向低纬延伸。
(3)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植被逐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解析】第
(1)题,结合基多的气候统计图,可得出其气候特征;原因可从基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进行分析。
第
(2)题,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的分布与其地形特点和沿岸的寒流有关。
第(3)题,图示地区南部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与地形条件的改变有关。
22.【答案】
(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在塑料纸上朝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里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
蒸发、水汽凝结、水汽输送、降水。
(3)如图。
(4)统一演化
【解析】第
(1),
(2)题主要是以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演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
第(3)题,注意联系图中箭头方向,土壤侵蚀引起地貌变化和植物退化,依次推理即可。
第(4)题,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
23.【答案】
(1)气温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郊区、农村降低,从居民区向外围绿地降低。
(2)略
(3)一是城市与郊区地面热力性质差异大,城区增温快;二是城区排放的人为热量比郊区大;三是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气溶胶微粒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四是高楼林立,不利于热量扩散。
(4)通过环流将城区大气污染物带到高空和郊区,减轻了城区污染。
(5)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迁往郊区或卫星城;减少废热的排放;加强城区绿化建设。
【解析】
24.【答案】
(1)崎岖的山地,海拔高;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湖水流量大;山区地形、喀斯特地貌区(水循环通畅、可溶性岩石);植被覆盖率高。
(3)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冬季多发)地震(时间不定)
(4)可行夏季光热充足;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或土壤较肥沃)
【解析】第
(1)题,在结合经纬网确定图示位置的基础上,根据河流分布可判断地形特点。
第
(2)题,从地形地质、气候和植被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说明。
第(3)题,结合喀斯特高原所处的位置、地形及其气候特点判断地质灾害以及频发的季节。
第(4)题,结合水稻生长习性及其本地区自然条件进行说明。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