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格.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4343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人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心理学人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心理学人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心理学人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心理学人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人格.ppt

《心理学人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人格.ppt(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人格.ppt

第十二章人格第一节人格及其形成一、人格的界说什么是人格(personality)?

心理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拉丁文persona本意是面具,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某种角色的标志,这种面具代表着这个角色的某种典型特点,如“高傲的人”、“狡猾的人”等等。

类似于京剧中的脸谱。

这样看来,人格似乎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的表现,但只是公开的一面,还有不公开的一面。

人格与自我。

人格高尚,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指作为权力主体的资格。

GordonW.Allport(18971967,F.H.Allport,18901978)曾综述过关于人格的50种定义。

见陈仲庚等人格心理学第二章。

但我们不去详细分析这些定义。

不从定义出发,而从已有的研究出发。

这样的问题,别人未弄清楚,我们一下子也弄不清楚。

我们只从以下两方面来定义人格:

1.外在的行为模式:

有以下各种说法在各种情境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的行为方式;个人适应环境的习惯系统;个人的生活风格;个人的生活方式;个人与他人互动的方式;实现其社会角色的方式;做任何事的共同方式。

但这不能包括人格的全部。

Fromm,勇敢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可能处于一种责任、信念,也可能是由于不知道危险,也可能是为了荣誉,还可能是因为活得不耐烦。

仅仅从行为模式不能揭示完整的人格。

2.内在的动力组织。

(1)稳定的动机(亲和动机-affiliation、成就动机)。

(2)个人特质(内外向、灵活性等)。

(3)心理倾向:

情感体验的方式如林黛玉,思维方式、稳定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

正是这些内部动力组织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根据这种观点,如果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设法改变他的动力系统。

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蕴蓄于中,形诸于外”。

表里统一体。

1.整体性2.复杂性3.连续性(或稳定性)与可塑性“这不象是他干的”;预测一个人在特殊情境中的行为尽管人格有其稳定的一面,但并非一成不变。

社会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境,就必须保持相应的变通性。

如果人格中某些部分不适应特定环境,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进行调整,这种人格调整的变通性就是人格的可塑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格的改变不一定都是被迫的。

人们可以因超前意识而主动去改变自己的某些人格特征,以便积极地适应社会。

事实上,健全、完善的人格正是出于这种人格的可塑性。

4.共同性与特殊性:

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人的人格具有共同性。

但特殊性在人格结构中比共同性更重要,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就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东西。

人格是大概念,包括共性和个性(individuality)。

不是(不包括)1.身体特征身高、体重、相貌、生理过程、生理特征(血压等)。

若包括身体,则人格=人,人格概念失去存在的价值。

2.知识3.能力4.心理过程,而是过程的特征或方式相对稳定的东西。

动态与静态。

若包括心理过程,则可能人格=心理,人格概念也失去存在的价值。

二、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人格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1遗传的作用表双生子间人格特质的相似度2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包括和其他人结成的复杂的社会联系。

在家庭中,父母的责任感和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有责任感的父母,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塑造子女的人格,并且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来促进子女良好人格的发展。

相反,那些纵容型的父母,往往忽视对子女人格的培养,或只顾自己的事情,结果使子女从小就在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上失去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而对自己的整个成长历程都产生不良影响。

家庭气氛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人,通常人格完善、待人礼貌、诚恳;而在严厉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缺乏自信,甚至丧失自尊、自暴自弃。

当家庭气氛冷漠,死气沉沉时,儿童会养成待人冷淡,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的消极人格。

出生顺序对人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长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发现,长子的人格多偏于保守、进取心较差、缺乏自信、易受人暗示、不善于表达情感、自卑、缺乏安全感。

当然,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出生顺序的问题逐渐不存在了。

但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容易成为众人注意的中心,若家长过于娇生惯养,会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自利等不良人格特点。

3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在儿童人格的形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这与儿童入学时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

在学校里,儿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逐渐形成世界观,从而影响到特定人格的形成。

儿童所处的学校班集体对人格形成有特殊的意义。

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儿童逐渐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形成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4社会实践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人是活动的主体。

人的人格不是简单地、被动地决定于环境。

环境对人的人格的影响,需要通过人在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去实现。

因此,对人格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环境本身,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的人格就是通过他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气质一、什么是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气质是人格中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一些生来就有的人格特质。

气质(temperament)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包括:

感受性、耐受性、反应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内外向性由于气质较多地受先天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因此是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二)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气质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

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气质特征,对生活、工作、学习,特别是对因材施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2.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当前,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问题。

根据气质特征进行职业选择,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人员的气质优势,同时也克服气质特征中不利的影响。

3.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

这就要求教育方法有针对性。

二、气质学说

(一)体液说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提出了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

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

机体的状态就与这四种体液有关,四种体液配合适当,身体就健康,否则就会生病,而且体液也影响人的心理。

后来罗马医生盖伦(C.Galen,公元2世纪)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思想,将人的体液与人的气质联系起来。

按照他的对应办法,气质可以分成四种典型的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

尽管在现代看来,这种以体液来解释人的气质缺乏科学的依据,但这种分类方法却被沿用至今。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趣容易变换,外向;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外向;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庄重,坚韧,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内向;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事物,内向。

(二)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E.Kretschmer,1925)根据他对精神病人的临床观察,提出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的理论。

在他看来,人的体型与人的气质及精神病种类有一定的关系。

他把人分成肥胖型、瘦长型和斗士型。

肥胖型的人好社交、通融、健谈、活泼、好动、表情丰富、情绪不稳,易患躁狂抑郁症;瘦长型的人不善于社交、内向、退缩、害羞、沉静、寡言多思,易患精神分裂症;斗士型的人正义感强、注意礼节、节俭、遵守纪律和秩序,易患癫痫病。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也是体型说的代表之一。

他从胚胎学角度把人分为三类:

内胚叶型(柔软、丰满)、中胚叶型(发达、健壮)和外胚叶型(高大、细瘦)。

内胚叶型相当于肥胖型;中胚叶型相当于筋骨型;外胚叶型相当于细长型。

并发现气质与体型之间的相关达080。

虽说体型可能受社会态度的影响而部分影响人的行为,但它与气质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三)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指出,动物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兴奋和抑制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特性。

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结合,巴甫洛夫将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

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弱(弱型)。

四种不同类型动物的活动特点是:

强而不平衡型的动物易激动,不易约束;强而平衡且灵活型的动物容易兴奋,较灵活;强而平衡且不灵活型的动物难于兴奋,迟钝而不灵活;弱型的动物难于形成条件反射,容易疲劳。

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解释气质类型。

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第三节性格一、性格的概念性格(character)是人格中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部分。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结构性格是由多种心理特性组成的。

这些心理特性包括四方面的特性:

1对现实的态度第一,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如:

社会责任感、正直、勇敢、富于同情心,或自私自利、狡猾、虚伪、冷酷等;第二,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态度。

如:

勤劳、认真、节俭或懒惰、疏忽、浪费等;第三,对自己的态度。

如:

自信、自尊或自负、自卑等。

说性格有好坏之分,主要是因为对态度可以做价值判断。

2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品质是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勇敢、沉着或盲目性、依赖性、软弱、冲动等都属于这类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指影响人的活动的情绪倾向性。

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的强弱、快慢、波动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

4性格的认知特征性格的认知特征指人们在各种认识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如感知倾向、思维倾向和想象倾向的不同等。

认知倾向上的被动感知型与主动观察型,思维倾向上的细节分析型和概括型,想象倾向上的现实想象型和幻想型等,都是典型的性格的认知特征的差异。

第四节人格特质理论心理学家常常不对气质与性格进行划分,而将人格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人格视为由不同特质构成的。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9)于1937年最先提出了特质理论,他把特质看成是心理学的基石,并将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所谓共同特质是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所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则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质。

在他看来,由于人具有共同特质,人们的行为才有了一致性。

但奥尔波特更强调个人特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奥尔波特将个人特质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首要特质,第二类是中心特质,第三类是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种影响一个人的绝大多数行为的特质,例如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希望在学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这就是他的首要特质;中心特质虽然不像首要特质那样具有普遍意义,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如这个人平易近人、善良诚恳等,奥尔波特曾在1961年让93位学生描写他们所熟悉的人的行为特点,统计结果表明,这样的词语每个人平均7.2个,可见中心特质是很少的;次要特质是在某些场合下才出现的行为特质,它受情境制约,是对少数事物所产生的独特反应,如一个人喜欢吃什么食物、穿什么款式的衣服等,不具有普遍意义。

为了找出一些常用于描述个人的人格特质的词,奥尔波特和他的同事曾从英文词典中选用了17,953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个人的人格特质,并将这些词归纳为171个,最后合并成35个特质群,以评价个人的人格的差异。

二、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卡特尔(R.B.Cattel,1905)也是个特质论者,但他的特点是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的特质。

他把人的特质分成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的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