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4339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

1、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美艺术在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重建中还能起到关键作用吗?

答案是开放性的。

在艺术领域,人们以计算机为工具,甚至编制智能程序,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已不再是新闻。

“中国水墨画效果的计算机模拟和绘制系统”与模拟生成书画的相关程序也已经相继出现。

通过深度学习,微软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与传统诗歌相媲美的诗句,并出版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而音乐也因其形式化最强早已被成功模拟;近年来索尼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系统FlowMachines制作了两首酷似披头士乐队作品的Al音乐。

……智能交互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智能打印艺术等将成为未来“奇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传统视域里,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科学、宗教无法替代的精神价值。

未来人类发展不应该是在科技牵引下的一意孤行,而要是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

但人工智能的发展昭示着一种新的未来视域,人类精神结构中精神信仰、科学认知、审美艺术三大板块的关系可能会被打破,因为作为这一理论前提的“主体”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人类的精神价值体系将出现新的结构、秩序和形态,人类的艺术形态也将发生全新的转变。

而我们又该如何期许中国文化的未来呢?

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

“也许亚洲比欧洲更深沉,中世纪比现代更深沉,因为亚洲人和中世纪的人都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中华文明所营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是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

回溯中华传统文化,老子在论述“道”的本质时所提出的天人融通、万化归身的境界,既是一种哲学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为我们所推崇的审美境界。

它昭示着与主客二分、主体性张扬、理性狂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价值选择和社会愿景,昭示着如同海德格尔所设想的“完满的自然”。

那么,对于中华文明在未来的意义,我们自然有一种美好的期许。

但这样一种期许放在强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类价值主体被颠覆和瓦解的视域中,也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人工智能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全新情况,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需要被推倒重来。

看起来,我们总想把绝对不变的、超时空的人性价值和主体构成作为思考的牢不可破的起点,这一点是错误的。

唯有把所有的因素都包括进来,把所有的意见都包容进来,把所有的可能都考虑进来,平等地交流讨论下去,交给时间、实践和未来人类去选择和判断,才是唯一的路径。

我们相信,后代人会有既是人类的又是个体的、既是历史的又是未来的、既是自由的又是自然的智慧和答案。

(摘编自庞井君、韩宵宵《人类精神结构的变迁和审美艺术的未来》,《新华文摘》2019年第4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智能编程进行的文艺创作将继续得到发展,将产生“奇点”艺术的一些重要表现形式。

B.传统的审美艺术体系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将随人类精神价值体系的调整而全新转变。

C.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未来意义的期许,会因强人工智能冲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

D.中华文明营造了西方文明缺乏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但导致了中国人与科学的距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审美艺术的未来意义与中国文化的前景,文章都以设问方式引出思考与探讨。

B.文章举绘画、诗歌、音乐创作的例子,阐述了人们已经能通过智能编程进行创作。

C.文章谈论中国文化,用它的未来意义与原有价值相对照,昭示了另一种社会愿景。

D.文章先后探讨了由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的审美艺术和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全新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依靠美的力量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理想田园,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妨碍这种建设。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哲学境界,但对于后代的人生与艺术并无指导意义。

C.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相信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质能够融入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

D.一切旧

框架和答案或许都要被推倒重来,现有艺术则会被未来“奇点”艺术取代。

【答案】1.D2.C3.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选项内容因果颠倒。

结合“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

‘也许亚洲比欧洲更深沉,中世纪比现代更深沉,因为亚洲人和中世纪的人都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中华文明所营造的……是以科学认知体系见长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分析,是因为“和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华文明才营造了西方文明所缺乏的文化特质和人生境界。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用它的未来意义与原有价值相对照,昭示了另一种社会愿景”错误。

相关内容在最后两段,不是通过“对照”昭示另一种“社会愿景”,而是通过辩正分析,论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带给中国文化未来意义的不确定性与不可靠性。

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妨碍这种建设”错误。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未来精神价值体系的建构,对于“建设理想田园”,其作用具有不确定性,不一定是“妨碍”。

B项,“但对于后代的人生与艺术并无指导意义”错误。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一种哲学境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而这种境界应可融入未来的精神价值体系,对于后代的人生艺术也应会有指导意义。

D项,“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要被推倒重……术取代”错误。

结合“人工智能都是人类发展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全新情况,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需要被推倒重来。

看起来,我们总想把绝对不变的……交给时间、实践和未来人类去选择和判断,才是唯一的路径”分析,“一切旧的框架和答案或许都要被推倒重来”并不意味着现有的艺术将会被“奇点”艺术取代,因为“包括”与“包容”,现有的艺术也会融入未来艺术。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

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

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

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

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

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

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

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图表1:

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

出行

比例

上下班

高峰期

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

世界各大城市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

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

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

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

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

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

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科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

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

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

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但是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

B.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

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

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

D.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C5.C

6.

(1)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

(2)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3)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4)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5)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6)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此题为读图题,主要围绕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展开。

本题A项正确,通过图表1可以看出来,而“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这一推断也包括在图表中。

B项正确,从图表1可以看出四个城市的面积的确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而很明显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项,“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表述错误,根据图表2,人口总数与人口密度之间并不符合正比关系,选项前半部分“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正确。

根据图表2东京的人口密度是4187,首尔是5339,前者的确比后者低很多;东京人口总数是3593,首尔是2495,东京要比首尔低得多,可见,选项“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这部分的表述是正确。

但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故不能推断出东京“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

D项正确,综合的图表1与图表2,全市人口密度较低而中心城区人口过密,明显是“人口分布不够均衡”的表现。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A项,“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错,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

B项,“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

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

”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D项,“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条件关系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可知,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无法构成充分条件。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定向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审题,题干是“‘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要抓住题干中“‘大城市病’”“缓解”关键信息。

然后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在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

按照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

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二);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

至于缓解“城市病”的策略,可在四则材料中筛选相关内容,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根据材料一,“为外来人口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可能与“人口分布失衡”“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呈正相关,会恶化而非缓解“大城市病”可归纳出答案第

(1)点;根据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可归纳出答案第

(2)点;根据材料三的“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

”,可以归纳出答案第(3)点;根据材料四“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

……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抓住其中的“为此”“另外”“同时”等可归纳出第(4)(5)(6)点。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

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

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玉卿嫂(节选)

白先勇

不知怎的,我老觉得这两姐弟跟别人很不一样。

比如说吧,胖子大娘也还不是有一个干弟弟叫狗娃的,可是她对他一点也不热络,一径骂他做臭小子,狗娃向她讨些我们厨房的剩锅巴要吃一顿臭骂,才捞到几包;可是玉卿嫂对他干弟弟却是相差得天远地远。

平日玉卿嫂是连一个毫子都舍不得用的。

我妈的赏钱、她自己替人家织毛衣、绣鞋面赚来的工钱,一个子一个子全放进柜子里一个小漆皮匣子中,每次到了月尾,我就看见她把匣子打开,将钱抖出来,数了又数,然后仔仔细细的用条小手巾包好揣到怀里,拿到庆生那儿去。

每次玉卿嫂带我到庆生那里,一进门她就拖着庆生到窗口端详半天,一径问着他这几天觉得怎么了?

睡得好不好?

天亮咳得厉害不厉害?

为什么还不拿棉袄出来,早晚着了凉可怎么是好?

天凉了,吃些什么东西?

怎么不买斤猪肝来炖炖?

菠莱能补血,花生牛肺熬汤最润肺——这些话连我都听熟了。

玉卿嫂真是什么事都替庆生想得周周全全的,垫褥薄了,她就拿她自己的毡子来替他铺上;帐子破了洞,她就仔仔细细的替他补好;她帮他钉纽子、做鞋底、缝枕头囊——一切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她总要亲自动手。

要是庆生有点不舒服,她煎药熬汤的那份耐性才好呢,搅了又搅,试了又试。

有一次庆生感了风寒,玉卿嫂盘坐在他床上,拿着酱油碟替庆生在背上刮痧时,我直听到她刮了多久就问了多久:

“痛不痛?

我的手太重了吧?

你难过就叫,噢。

”忽儿她拿着汗巾子替他揩汗,忽儿她在他背上轻轻的帮他揉搓,体贴得不得了。

玉卿嫂对庆生这份好是再也没说了,庆生呢,要是依顺起来,也算是百般的迁就了,玉卿嫂说一句他就应一句。

然而我老觉得他们两个人还是有点不对劲,不知怎么的,玉卿嫂一径想狠狠的管住庆生,好像恨不得拿条绳子把他拴在她裤腰带上,一举一动,她总要牢牢的盯着。

庆生的手动一下,她的眼珠子就转一下,我本来一向觉得玉卿嫂的眼睛很俏的,但是当她盯着庆生看时,闪光闪得好厉害,嘴巴闭得紧紧的,却有点怕人了。

庆生常常给她看得发了慌,活像只吃了惊的小兔儿,一双眸子东窜西窜,似乎是在躲什么似的。

我一个人来和庆生玩还好些,我们下着棋有谈有笑,他一径露着一嘴齐垛垛的牙齿,好好看。

要是玉卿端坐在旁边,他不知怎么搞的,马上就紧张起来了,心老是安不下来,时不时就拿眼角去瞟玉卿嫂一下,要是发现她在盯着他,他就忙忙垂下眼皮,有时突地两只手握起拳头,我看到他手背的青筋都暴起来了。

说起来也怪得很,庆生虽然万分依从玉卿嫂,可是偶尔他却会无缘无故为些小事跟玉卿嫂拗得不得了,两人僵着,默默的谁也不出声,我那时夹在中间最难过了,闷得好像透不过气来似的,只听得他们呼吸得好重。

有一件事情玉卿嫂管庆生管得最紧了,除了买东西外,玉卿嫂顶不喜欢庆生到外面去。

为了这件事,庆生也和玉卿嫂闹过好几次别扭。

我最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妈到姑婆那儿去了。

玉卿嫂带了我往庆生那儿,庆生不在屋里,我们在他房里等了好一会儿他才回来,玉卿嫂一看见他马上站起来劈头劈脸问道:

“到哪里去来?

“往水东门外河边上荡了一下子。

”庆生一面脱去外衣,低着头答道。

“去那里做什么?

”玉卿嫂的眼睛盯得庆生好紧,庆生一直没有抬起头来。

“我说过去荡了一下子。

“去那么久?

”玉卿嫂走到庆生身边问着他,庆生没有出声。

玉卿嫂接着又问:

“一个人——?

”她的声音有点发抖了。

“这是什么意思?

当然一个人!

”庆生侧过脸去咳了几声躲开她的目光。

“我是说——呃——没有遇见什么人吧?

“跟什么人讲过话没有?

“真的没有?

庆生突然转过脸来喊道:

“没有!

没有!

没有!

——”

庆生的脸涨得好红,玉卿嫂的脸却变得惨白惨白的,两个人嘴唇都抖——抖得好厉害,

把我吓得连不敢出声,心里直纳闷。

他们两人怎么一下子变得一点也不斯文了呢?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胖子大娘对待干弟弟狗娃的行为与玉卿嫂对待干弟弟庆生的行为相对比,“相差得天远地远”突出了玉卿嫂对庆生的关爱之深。

B.玉卿嫂平时不太花钱,她将工钱一个子一个子存放在柜子里,到了月尾又将钱抖出来,数了又数,这说明她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C.玉卿嫂总恨不得拿条绳子将庆生拴在裤腰带上,对庆生的一举一动,她总要牢中的盯着,这反映出玉卿嫂很疼爱庆生,总怕他出意外。

D.小说所写的为家常小事,但富有生活气息,通过细节刻画,将玉卿嫂对庆生的关怀体贴融入平常小事的叙述之中,凸显姐弟情深,令人感动。

8.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有人说,玉卿嫂对他干弟弟庆生前后的表现矛盾,这样设计不合情理;有人则不以为然。

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7.B8.①采用第一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具有真实感。

②“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所看、所感、所想结构全文。

③“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的孩子,从“我”的眼光角度来看玉卿娘,令事件更真实,更突出,更吸引人。

④使叙述的情节内容更加集中,不必花大量笔墨来交代相关内容。

9.观点一:

合乎情理。

①开头玉卿嫂对庆生是关怀备至,细微体贴,生怕他没钱用、怕他因受冻而咯血,芝麻绿豆大的小事情,她总要亲自动手,但正因为是爱之深,贵之切,所以当庆生外出没有报告时态度就非常激烈,劈头盖脸地问,一点也不斯文了。

②这样的设计能丰富玉卿嫂的人物形象,符合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性,真实性。

③使情节产生波澜性,强化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具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的兴趣。

观点二:

不合情理。

①开头玉卿嫂对庆生是关怀备致,细微体贴,但后来却写她管庆生太紧了,当庆生外出没有报告时态度就非常激烈,相互之间要闹别扭,前后态度简直天壤之别,与前面的“爱之深”相互矛盾,不符合人之常情。

②这样的设计让玉卿嫂这个人物具有矛盾性,使得玉卿嫂前面的表现显得虚假,从而人物的表现也就不真实了。

③既然前面写庆生在玉卿嫂面前百依百顺,而玉卿嫂对庆生也关心备致,那么就会考虑庆生的感受,而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