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3756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信阳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8届高三第一次大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60小题。

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的是

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2.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铸刑鼎”。

孔子对此批评说:

“晋其亡乎!

”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这反映了

A.“刑鼎”体现了青铜冶铸技术的进步B.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C.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D.“贵贱无序”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3.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表达了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4.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D.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5.分封制曾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的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

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

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顺应当时统治需要D.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

6.汉代后期的察举制不再是单纯的荐举贤才,而是荐举与考试并行,并逐渐发展为先荐举

后考试,以成绩定优劣,决定取舍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察举制的这种变化

A.是中央政府权力增强的表现B.为隋唐科举制提供借鉴

C.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D.动摇了世族选官垄断局面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表明

A.封建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B.宰相位尊权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D.汉代宰相掌握实权,唐代宰相形同虚设

8.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皇帝还未拥有不受任何牵制的专制权力

C.唐朝三省

相互牵制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9.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

“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

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10.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1.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

“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宜令诸路转运使以部内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

“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

A.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导致传统经济政策瓦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2.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

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

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13.《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14.1844年,英国驻广州领事报告说,广州市场对英国棉纺织品有巨大需求。

1854年初,广州市场上的英国纺织产品明显积压,价格下降,进口总额只及1844年的2/3。

事实上,1844年后的4年间,进口总额都不及1844年。

材料反映出当时

A.中国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B.英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质量粗糙

C.协定关税后英国商品价格低廉D.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5.“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

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材料表明

A.自然经济解体加快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洋务运动成效明显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16.1868年,大学士倭仁认为中国人学“西学”,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䜣认为“西学中源”,洋人只是对中国传出去的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人学“西学”也无可厚非。

相比之下,奕䜣的看法

A.不利于洋务运动开展B.对学习西学有双重影响

C.有利于民主思想传播D.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17.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

1887年筑至芦台,1888年又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

“津唐铁路”的修建

A.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是洋务运动深入发展的体现

C.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18.中国社科院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文指出:

“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资源很快得到开发。

”据此推断作者的观点是

A.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B.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严重经济侵略

C.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19.“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作者试图说明

A.现代化世界大潮中,封闭的国策、落后的经济和僵化的制度必然带来民族的灾难

B.战争的屡屡失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并被迫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

C.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动的战争实际上是现代化文明国家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途径

D.落后招致民族的屈辱和反思,中国在阵痛中渐渐走出传统并被迫开始现代化探索

20.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

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21.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

革将是徒劳无益的。

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

”这里的所说的“新观念”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体西用C.君主立宪D.三民主义

22.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己。

”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

维新派的民权意识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23.孙中山说: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和平

24.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

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

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D.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25.胡适说: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树断了”是指推翻了封建制度B.“树墩”是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树墩”是指封建正统思想D.“可以萌发”指民主共和观念的滋长

26.胡适认为:

“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

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五四运动

A.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B.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D.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27.“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利于

A.结束清朝专制统治   B.反对军阀复辟帝制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稳固抗日民族阵营

28.“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

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

……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

”材料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C.国共合作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D.国民党全面抗战增强抗战胜利的信心

29.新中国初期(1949—1956年),百废待兴,国家贫困、技术落后,全国仅有两个化肥厂,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机械设备,缺乏驱动水泵的电力或小型发动机,这些现状意味着只有期望农业和农民来实现工业现代化了。

这说明

A.“一五”计划后农业生产力提高不明显B.“以钢为纲”不合时宜

C.农业支持工业有其必然性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30.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

地位。

以下对毛泽东著作贡献的对应连线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B.《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主张

31.有位在华的苏联学者不同

意毛泽东关于孙中山世界观的论点,有人提议把这一事件通报给苏联驻华大使。

毛泽东回复道:

“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

”这充分表明毛泽东

A.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B.在国际交往中的高度自信

C.在学术界提倡百花齐放D.坚定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2.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规定:

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牲畜、家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有些生产大队,现在仍然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只要群众同意,就应该积极办好。

这一文件的主要精神

A.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有利于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33.1970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53%,而1965年只占39%,与共产党国家的贸易额则从1965年的30%降至1970年的20%。

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和技术的大部分、农产品的绝大部分均来自日本和西欧。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C.外交新局面的开创D.外交政策回归理性

3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

35.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说:

“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

,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

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

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

”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中断了古希腊的法制建设B.促使了古希腊人个人意识觉醒

C.阻碍了古希腊的民主制度D.使得神学思想逐步受到质疑与挑战

36.“随着商业和(罗马)帝

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因为万民法

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

B.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

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37.《十二铜表法》第三表规定:

“债权人得拘禁债务人六十日。

在此期内,债务人仍可谋求和解;如不获和解,则债权人应连续在三个集市日将债务人牵至广场,并高声宣布所判定的金额。

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

”该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A.注重证据,公平正义B.注重程序,灵活性强

C.注重形式,保护平民D.注重执行,条文清晰

38.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这表明罗马法

A.涵盖了近代法制主要内容B.是近代欧洲国家法律的基础

C.一直被西方国家沿用至今D.改变了欧洲历史的发展方向

39.皮科在其《关于人的尊严的演讲》中反复强调,上帝不仅创造了人和宇宙,而且还让人处于一个中央的位置,使人容易观察到世界的一切;同时,上帝在用其法则去限制其他一切生灵的本性时,却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自由地发展和塑造自己”。

据此判断,皮科应是

A.古代希腊的哲学家             B.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

C.宗教改革的领导人             D.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

40.“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B.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C.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D.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4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论家马基雅维利提出:

“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

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

”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的政权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42.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

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

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B.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需要

C.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43.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议会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

这说明“光荣革命”

A.确立的民主原则大于实际意义B.对英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大

C.巩固了土地贵族在议会的地位D.没有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44.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回到中世纪”。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B.浪漫主义作家对宗教信仰的坚守

C.对中世纪时古典主义文学的向往D.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精神危机

4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称: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B.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46.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

“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

一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

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A.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B.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C.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D.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47.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

“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

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趋势。

”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国民自卫军B.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48.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斗争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49.“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

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

……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是

A.允许私人经营部分小企业B.全面恢复私有制

C.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D.禁止私人贸易

50.1929年,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38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

同时政府用5亿美元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

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7亿美元。

这说明当时政府

A.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

济政策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经济

51.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道:

“他们(农民)

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

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

”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政府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B.农民消极应对农业集体化运动

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D.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的过激行为

52.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

这此措施

A.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B.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D.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飞速发展

53.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行贸易自由化,打破贸易壁垒,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发动了一场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

这说明了

A.世界经济规则完全由发达国家制定B.欧美国家企图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

C.美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占有优势地位D.全球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54.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

“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

这体现了舒曼的初衷是

A.掌握联营结构的领导权B.与英国争夺欧洲市场

C.联合西欧抗衡美苏D.从根本上结束法德之间的冲突

55.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公开对立的的东西方世界先后展开过两个规模庞大的国际援助,即“马歇尔计划”和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工程”。

这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美苏都强化了对援助地区的控制B.是“冷战”在欧亚正式形成的标志

C.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都极大振兴了各自阵营的经济力量

56.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

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

“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

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