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0084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

《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同步配套课件地球表面形态.ppt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二三四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思考讨论俗语“沧海桑田”和“水滴石穿”,各是受哪种地质作用的结果?

提示:

沧海桑田是内力作用;水滴石穿是外力作用。

一二三四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一二三四(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如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如图中b、c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如图中d是陆地板块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1)板块名称。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

一二三四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主要类型。

褶皱: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形态。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思考讨论日本境内地震多发,世界上里氏6级以上地震20%都发生在日本。

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示: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一二三四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流水作用。

(2)风力作用。

一二三四链接生活1986年,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漂流探险队首次全程漂流长江成功。

试分析,在长江漂流的过程中,漂流探险队沿途(不同河段)会观察到什么不同的地貌及其所受的外力作用。

提示:

(1)上游地区:

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

(2)中游地区:

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

(3)下游地区:

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一二三四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主题活动目前,公布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与我国1975年公布的数据8848.13米相比,珠穆朗玛峰“身高”整整低了3.7米。

探险家诺埃尔奥德尔在1924年第一次发现了嵌入珠穆朗玛峰岩石中的海洋化石。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远古时期的海洋化石,说明了什么?

提示:

在珠穆朗玛峰隆起之前,这里曾是汪洋大海。

(2)珠穆朗玛峰是长高了还是变低了,试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下。

提示:

珠穆朗玛峰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在不断地抬升。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板块的特征

(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2)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上,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欧亚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典例剖析【例题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

(1)写出板块名称:

A,C,E。

(2)在板块的张裂地区可能会形成()A.海沟B.海岸山脉C.岛弧D.裂谷(3)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边界附近B.新西兰南、北二岛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壳都比较稳定C.印度、巴基斯坦位于板块的交界附近D.太平洋沿岸广大地区主要为生长边界(4)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日本群岛的形成:

;苏门答腊岛的形成:

;大西洋面积的变化: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

解答该题主要抓住三点:

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如A为欧亚板块,B为非洲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太平洋板块,E为美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分布,即板块碰撞为消亡边界,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形。

答案:

(1)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

(2)D(3)C(4)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大西洋位于板块生长边界,未来可能会继续变大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主题活动结合材料探究: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

(1)材料一图1中A、B分别属于褶皱的哪种基本形态?

如何区别它们?

提示:

A是背斜,B是向斜。

一般情况下,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

也可以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为向斜。

(2)材料一图2中甲、乙从地貌形态上分别是什么?

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

甲为谷地,成因是背斜的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乙为山岭,成因是向斜的槽部受到的是挤压力,岩石坚硬,侵蚀的速度很慢,形成山岭。

(3)材料二中的地质构造分别是什么?

各自形成怎样的地貌类型?

提示:

为地垒,为地堑。

地垒往往发育为山岭或高地;地堑往往形成谷地或低地。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地质构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图示地质构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典例剖析【例题2】读某地沉积岩层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

(1)下列关于该地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理的是()A.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B.沉积断裂褶皱沉积侵蚀下沉沉积C.褶皱断裂下沉侵蚀抬升沉积D.断裂褶皱侵蚀沉积

(2)关于四地叙述正确的是()A.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B.处构造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C.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D.如果要修建隧道,处最为理想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底部岩层结构呈层状,应由沉积作用形成;随后由于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使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岩层承受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抬升,然后受外力的侵蚀、搬运,在搬运的过程中物质逐渐沉积而形成新的上层岩层。

因此岩层结构形成过程为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处是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处为断层构造,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处没有形成背斜,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处为背斜构造,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同时地下水不易进入,因此该处是修建隧道最为理想的地方,故D项正确。

答案:

(1)A

(2)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主题活动材料地貌景观图。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

(1)黄山怪石的形成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提示:

风化作用。

(2)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提示:

流水侵蚀作用。

(3)尼罗河三角洲是怎样形成的?

从三角洲的顶端到边缘,颗粒物的大小有何特点?

为什么?

提示:

流水的堆积作用。

三角洲顶端的颗粒物较大,边缘的颗粒物较小。

因为流水堆积作用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分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典例剖析【例题3】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列图片所示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

(1)图3所示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A.变质岩B.花岗岩C.玄武岩D.石灰岩

(2)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B.图2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C.图3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D.图4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解析:

黄土桥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蚀桥是石灰岩经溶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风蚀桥是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在气候干旱地区及沙漠地区常见。

答案:

(1)D

(2)D下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冰川侵蚀B.风化和风蚀C.海浪侵蚀D.流水侵蚀2.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沙滩B.岩礁C.岩洞D.海岸解析:

第1题,从材料和图中可看出,“鼓浪石”是由于海浪拍打形成的,因此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C项正确。

第2题,沙滩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A项正确;岩洞、岩礁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海岸有不同类型,可能是海水堆积也可能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C、D三项错。

答案:

1.C2.A下图为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甲、乙两地分别属于()A.欧亚板块、非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D.美洲板块、欧亚板块4.下列正确表示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的示意图依次是()A.B.C.D.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甲地属于欧亚板块;乙地位于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

第4题,M边界为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是生长边界,板块张裂,红海面积会逐渐增大,符合;N板块为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的交界处,为消亡边界,板块相互挤压,符合。

答案:

3.A4.D下图中,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P处属于()A.断层B.海岭C.背斜D.向斜6.图中,M处属于()A.冲积平原B.冲积扇C.“U”型谷D.谷地解析:

P处岩层向下弯曲,可知P为向斜;从剖面图上可知M为谷地。

“U”型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5.D6.D7.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2)图中陡崖出现在处。

(3)乙处成为山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甲、乙两处中,可以找到石油的是;适合建采石场的是,为什么?

(5)修建工程隧道应选址于(填“甲”或“乙”),水库选址时,应避开,为什么?

解析:

(1)题,根据岩层的连续性可知,丙处为断层;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甲为背斜,乙为向斜。

(2)题,陡崖出现在断层构造的断层线附近。

第(3)题,乙处为向斜,反而成为山地,是因为其岩层比背斜顶部的岩层坚硬致密,不易被侵蚀。

第(4)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采石场应选择在开采成本较低的岩层裂隙发育的背斜处。

第(5)题,隧道应选择在稳固、干燥的背斜;水库应避开不稳定的断层。

答案:

(1)背斜向斜断层

(2)丙(3)乙处为向斜,其槽部因受挤压,岩层比背斜顶部的岩层坚硬致密,不易被侵蚀。

(4)甲甲甲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于采挖。

(5)甲丙甲处为背斜,岩层相互支撑,开挖的隧道稳固安全,且背斜不是储水构造,比较干燥;将水库建在断层上,容易诱发地质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透等不良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