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0030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

《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ppt

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讲人:

刘秉龙教授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与思想特征构与思想特征中国古代集权官中国古代集权官僚地主制与官文化僚地主制与官文化第二章本章介绍了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社会结构背景和思想背景,明确提出官僚地主集权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性质,以儒学纳入官僚意识形态而形成的官文化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思想背景。

本章内容包括官僚地主集权制的基本结构、孔子儒学演变为官文化的环节,以及相对应的小农经济与小农意识。

第二章第二章目录目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特殊性第二节中国集权官僚制与官僚土地所有制第三节孔子儒学和官文化的形成第四节官文化与小农意识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特殊性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基本前提,依据不同的历史分期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对同一经济思想的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同时,对经济思想史的分析本身就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映照和检验。

中国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是认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社会基础,对于其思想脉络的提炼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社会特殊性(正题)中国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大约170万年前夏BC2070)奴隶社会(夏BC2070战国BC221)封建社会(秦BC221鸦片战争1840)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8401949)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斯大林“五大阶段说”社会发展史首先便是生产发展史,数千百年来新陈代谢的生产方式的历史,生产力和人们生产关系发展史,是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制的,社会主义的这样五种基本生产关系更迭的历史。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郭沫若:

这样的进化的阶段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很正确的存在着的,大抵在西周以前就是所谓亚细亚的原始公社社会,西周是与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时代相当,东周以后,特别是秦以后,才真正地入了封建时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年,167页1.中国封建社会分两个阶段。

从西周至战国时期是领主封建制社会;从战国至近代是地主封建制社会。

两个阶段的土地制度具有不同特点。

2.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

秦以后的地主,不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这名称是不恰当的。

(自由市场经济)3.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

国有土地制是其中的核心。

(李埏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二、中国二、中国古代社会特殊性古代社会特殊性(反题反题)4.封建制与官僚集权地主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

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如何看待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

三、立足中国现实矛盾,理论创新,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如何界定所有权?

如何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性质,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而应该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运动过程中去把握其形成的特点和方式。

政治网络: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

等级秩序:

公侯伯子男土地制度:

领主即地主,井田制司马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买卖?

所有权(利)是所有、占有、使用和处置(权能)的整体,占有:

事实上的统领和控制,是所有权的实现的第一环节从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地主制的转变是中国春秋到战国转变的制度内容。

皇帝是名义上的所有权,而集权官僚制是占有权的主体,官员整体、不同官僚阶层、官员个人的占有是集权官僚制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中国集权官僚地主制一、集权官僚地主制产生条件集权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废除世卿世禄的封建制,代之以郡县委官,中央集权。

司马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世卿世禄-宗法制血缘继承-封建制官僚制遴选制非血缘继承非封建制“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合为朝觐合同,离为守臣干城。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二、集权官僚制的主要特征在集权和委官。

集权所集之权,首先是政治权利,进而是土地所有权。

各级官员由以皇帝为名义的中央政府委派,官职不得世袭,而是采取荐举、科举、军功等方式遴选。

国家“均配土田”、各级官僚“军垦、民垦”、官员个人“禄田、勋田”集权官僚制以政治的集权来保证对土地的所有权。

国家依据其对土地的所有权,向由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拥有者(官僚地主、普通地主、小农)征税。

“作为自然属性的私欲与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私有权观念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东西。

”并进一步指出土地不是“按资分配”,而是“按权分配”,最有资格当地主的不是商人,而是权贵。

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年1月地主封建制社会里,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

国有土地,是地主阶级政权土地所有制。

它与地主私人占有的土地表现形式不同。

一般来讲,屯田(营田),官庄、没入田、职分田、公摒田、官府掌管的山林川泽等,都属于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的取得有以下几种方式:

由原来贵族的籍田或封地变成的官庄;大动乱后出现的无主荒地;强制侵占的民田;以买卖方式取得的土地。

早期国有土地多用奴仆或依附农民耕种,封建社会后期逐渐变为以招佃承租为主要经营方式。

阎万英: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农史1986.01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我国史学界曾经展开过讨论。

有的学者认为,整个东方封建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制,而没有土地私有制;中国是东方国家之一,因而中国封建社会也是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

朱寰:

论封建土地国有制的性质问题松辽学刊1983.01亚细亚是那种对于他们是地主同时又是主权者的国家,地租和课税就会合并在一起,或不如说,不会再有什么和这个地租形态不同的课税。

在这各种情形下,依赖关系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除了普通的对于国家的臣属关系,不会在此以外,再需要有什么更加苛刻的形态。

在这里,国家是最高的地主。

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

但在这里,因此也就没有土地私有权,虽然对于土地,既有私人的也有共同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31-1032页。

三、小农经济是集权官僚制的经济基础小农生产组织是集权官僚制社会官僚地主阶级与农民对立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以生产发展为基础,家庭作为生产单位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到铁制农具、犁耕技术和畜力被引入生产过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在产品地租所体现的官民经济关系基础上。

小农:

均配土田占有权承租地主土地使用权“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入永远的穷苦。

毛泽东四、集权官僚制人类在农业文明条件下最为先进的制度封建制与集权官僚地主制是农业文明的基本土地制度优势:

A.官民关系不是所属关系,农民的人身权相对较为完整B.农民对劳动结果的占有相对较多。

个体农民需要集权官僚制对其生产和生活的保护,使其免受外来侵扰,而个体的小农经济,又为集权官僚制的统治提供了经济条件。

集权官僚制是中国先进的农业文明的体现,也是保持中国农业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制度。

与中国相比,欧洲直到公元五世纪才进入封建领主制。

当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各国的君主和先进思想家意识到效仿中国的集权官僚制时,却因其所倚重的商业资本而步入工业资本主义。

因此,集权官僚制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阶段和制度。

(详见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总特征就是集权官僚地主制向集权官僚资本制的转变。

认识中国古代官僚集权制的理论思考1、所有权与占有权的关系?

占有权是实现所有权的必要前提,也是论证所有权的理论基础。

2、土地买卖是否等同于所有权交换?

第三节孔子儒学和官文化的形成一、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或者思想的总特征是理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方法性基础。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不同表述:

鲁迅:

吃人的文化林语堂:

女人的文化李泽厚:

实用理性的特征梁漱溟:

今天的文化第三节第三节孔子儒学和官文化的形成孔子儒学和官文化的形成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形态是官文化刘永佶中国官文化批判二、孔子儒学体系:

(一)哲学基础天命观;

(二)宗旨复礼;(三)方法论中庸之道;(四)核心范畴仁;(五)主体范畴“论”名、义、忠、恕、信;“用”知、勇、利、禄、德;(六)辅助范畴道、廉、耻、公、敬、孝、弟、溢、良、诚、善、君子、小人、艺、敏、克、行、贤、伐、刑、勤、俭、奢、恩、惠、宽、让、马克思主义儒学劳动人道主义哲学基础天命观为劳动者立论宗旨复礼系统抽象法方法论中庸之道剩余价值核心范畴仁价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主体范畴“论”名、义、忠、恕、信;“用”知、勇、利、禄、德利息、工资、利润等辅助范畴道、廉、耻、公、敬、孝、弟、溢、良、诚、善、君子、小人、艺、敏、克、行、贤、伐、刑、勤、俭、奢、恩、惠、宽、让、圣等三、孔子儒学向官文化的转变

(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知所守。

臣愚以为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传

(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三)科举制度与八股文孔子所创儒学,经董仲舒而成为道统,通过官僚体制的演进以及在后市成为进入官场的必习功课,与官僚集权制融为一体,成为官之为官的价值基础和处事原则;同时理学在宋明的滥觞,又成为麻痹广大小农阶级的精神鸦片,使得他们认可现有社会秩序,并主动维护这种制度的存续。

孔子儒学最终完成了从先进的思想创新体系到僵化的官场陪衬的转化,成为官文化。

第四节官文化与小农意识一、官文化一、官文化官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儒家道统官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儒家道统,儒家道统表现,儒家道统表现出充分的入世观和实用性,强调其所提倡并指导的出充分的入世观和实用性,强调其所提倡并指导的政治是政治是“仁政仁政”、“德政德政”,并坚持,并坚持“德刑相配德刑相配”。

它曾经是历史上中国走在当时的世界文明发展前列它曾经是历史上中国走在当时的世界文明发展前列的必要条件,它又在近的必要条件,它又在近200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成为今天现代化后进者的主要文落后于西方国家,成为今天现代化后进者的主要文化因素。

化因素。

官文化是集权官僚制的建构和运行原则,是官官文化是集权官僚制的建构和运行原则,是官僚地主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控制社会、僚地主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控制社会、统治民众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统治民众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二、官文化的特征:

总特征:

官为儒体,儒为官魂内在机制:

官本位;价值观:

官致尚;随着集权官僚制转化为官僚资本制,其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的官文化,转变为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与官文化并无差别,从这个意义上,它就是现代官文化。

二、小农意识一、概念:

小农经济中的农民,包括少量的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在官文化和集权官僚制的统治下,形成了与官文化对立但不对抗的个体意识,小农意识是官文化统治的结果,又是官文化存在和延续的条件。

二、小农意识的特征

(一)勤俭持家;

(二)安分守己;(三)自私自利;(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五)平均主义与等级观;官文化与小农意识都是中国集权官僚制地主这个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并相互制约。

作为一个矛盾体,官文化是主要方面,居主导地位;小农意识既是小农经济的反映,是官文化统治的结果,又是农民应付官僚统治的观念。

它们之间的矛盾,实质就在于土地的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之间的矛盾。

它们的相同之处,政治上各自承认。

集权官僚地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