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0010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docx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运行数据:

1、污水量

工程设计规划按50万m3/d考虑,总变化系数采用1.5,处理厂最大负荷为75万m3/d。

2、污水水质:

(1)原污水水质;

BOD5:

200mg/l,COD:

500mg/l,SS:

250mg/l,NH3-N:

30mg/l

PH:

6-9,T:

15C-25C

(2)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

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GB8978一88)

BOD5<20mg/l,SS<30mg/l,NH3-N<3mg/l

3、处理厂出水的回用途径:

农业灌溉、工业回用、市政杂用水、河湖景观用水

传统活性污泥法二级处理工艺:

一级处理包括格栅、泵房、曝气沉砂池和矩形平流式沉淀池;二级处理采用空气曝气活性污泥法。

污泥处理采用中温两级消化技术,消化后经脱水的泥饼外运作为农业和绿化的肥源。

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可解决厂内部分用电。

工艺流程、工艺参数与控制方案

1、格栅

格栅要严格控制过栅流速与水头损失。

过栅流速太大,会把本应拦截下来的软性栅渣冲走,太小,可能使粒径较大的砂粒在栅前渠道内沉积。

通过改变进水方闸的开关数目,可以调节过栅流速和水头损失。

2、提升总泵房

通过改变泵的开关数量,调节集水池液位和配水井液位,保持稳定处理负荷

3、曝气沉砂池

曝气强度是曝气沉砂池的一个重要的工艺控制参数,通过改变曝气量来改变曝气强度和旋转速度,以适应处理负荷改变时保持较高的除砂率和除砂量。

4、初沉池:

初沉池用来去除污水中的SS和BOD。

运行时,通过改变运行池子的数量可以保持稳定的水力表面负荷和停留时间,达到稳定的SS去除率。

刮、排泥采用周期顺序控制,排泥量由排泥浓度控制,以达到较高的含固量。

5、曝气池

曝气池运行时,要保证稳定的有机负荷、溶解氧浓度和活性污泥数量,以达到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

通过改变回流比可以调节有机负荷和活性污泥数量,改变风机开关数量来维持溶解氧浓度。

6、二沉池

二沉池用来实现固液分离,运行时要保持稳定的水力负荷、固体负荷和较高的回流污泥浓度,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剩余污泥排放量,以控制泥龄。

但要注意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异常现象。

(二)泥工段

1、污泥浓缩

污泥浓缩的主要目的是脱去污泥颗粒间的空隙水,使污泥初步减容,缩小后续处理的设备容量。

来自二沉池的污泥经浓缩池进口调节阀进入连续式重力浓缩池,在刮泥机的转动下进行重力浓缩,浓缩污泥通过刮泥机刮到泥斗中,并由螺旋定容泵排出,上清液由溢流堰溢出。

2、污泥消化

污泥消化的主要目的是使有机物分解,常用的是厌氧消化工艺。

厌氧消化是利用兼氧性细菌和厌氧性细菌,进行厌氧生化反应,将有机物质厌氧消化产生沼气。

污泥经进泥阀进入一级消化池,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消化;消化产生的沼气(主要是甲烷)经过各自上部的的排气阀,进入沼气总管;进入消化池的污泥温度(25C)低,消化池内部分污泥经过泵抽出,到热水换热器进行换热,然后循环进入一级消化池,以维持消化池内的温度基本稳定;为了使消化池的温度均匀和浓度均匀,除了热力搅拌外,还有连续的机械搅拌;消化过的污泥(经过溢流方式排泥到溢流排泥汇管

3、污泥脱水

污泥脱水是脱去其中的毛细水,使污泥进一步减容。

从消化池来的污泥,存在储泥池中,然后经螺旋定容泵打入压滤机,经过加药调质,改善脱水性能的污泥,在滤带张力的挤压下脱水,同时产生滤饼和滤液。

培训项目

(一)、水工段

1、提升泵一轴温超标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提升泵一轴温超标

轴温超标,报警灯变亮

1、关闭提升泵一,

2、启动备用的提升泵三或四

2、提升泵二电流超标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提升泵二电流超标

电流超标,报警灯变亮

1、关闭提升泵一,

2、启动备用的提升泵三或四

3、处理负荷增大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处理负荷增大

1、导致格栅过栅流速增大

2、集水池、配水井液位升高

3、曝气沉砂池除砂率下降

4、初沉池水力表面负荷增大,停留时间缩短,影响SS去除率

5、曝气池有机负荷超限,MLSS在曝气池与二沉池重新分配,处理效率下降,溶解氧浓度下降。

6、二沉池中活性污泥增加,泥位上升。

1、打开5#、6#格栅

2、启动3#或4#备用提升泵

3、增大曝气沉砂池曝气量

4、开启11#、12#、23#,24#初沉池

5、增大回流比

6、6#风机满负荷,并启动7#风机

4、来水SS增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来水SS增高

来水SS突然超高,初沉池产生密度流,造成下布流速增大,降低沉淀效率。

1、开启11#、12#、23#,24#初沉池

5、来水BOD增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来水BOD增高

1、引起曝气池内有机负荷升高,有机物去除率下降。

1、开启11#、12#、23#,24#初沉池

2、增大回流比

3、增大曝气量

6、来水NH3-N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来水NH3-N高

1、NH3N升高,溶解氧浓度下降,硝化程度降低

2、二沉池发生反硝化,泥位上升,造成污泥流失

1、提高溶解氧浓度

2、增大回流,降低污泥负荷,使硝化充分进行

3、增大剩余污泥排放量

7、来水腐败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来水腐败

1、引起初沉池沉降效率下降

2、二沉池污泥上浮

1、启动备用初沉池

增大剩余污泥排放

8、环境温度降低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环境温度降低

温度下降,初沉池沉淀效率下降

1、开启11#、12#、23#,24#初沉池

9、曝气池污泥膨胀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曝气池污泥膨胀

1、污泥膨胀引起污泥上浮

1、增大剩余污泥排放

10、二沉池污泥上浮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二沉池污泥上浮

1、泥龄过长,引起污泥上浮

1、增大剩余污泥排放,缩短泥龄

11、集水池液位过低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集水池液位过低

进水来量少于提升泵流量

1、关闭多余的备用泵

12、集水池液位过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集水池液位过高

进水来量高于提升泵流量

1、 开启备用泵

2、 启用备用的初沉池

13、曝气池溶解氧过低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曝气池溶解氧过低

曝气量过少

1、 调整曝气量

14、曝气池溶解氧过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曝气池溶解氧过高

曝气量过高

1、 整曝气量

15、曝气池MLSS过低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曝气池MLSS过低

回流污泥量少

1、调整污泥回流量

16、曝气池MLSS过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曝气池MLSS过高

回流污泥量多

1、调整污泥回流量

(二)、泥工段

1、1#浓缩池进泥中水含量增大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1#浓缩池进泥中水含量增大

进泥量降低,固体表面负荷减小,处理量低,浪费池容,还可能导致污泥上浮

1、增加1#螺杆泵的流量,减小停留时间

2#浓缩池进泥中水含量减小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2#浓缩池进泥中水含量减小

进泥量增加,超过浓缩能力,导致上清液浓度太高,排泥浓度降低,没有起到应有的浓缩效果

1、减小2#浓缩池进泥流量,降低浓缩负荷

3、4#浓缩池刮泥机发生故障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4#浓缩池刮泥机发生故障

1、刮泥机停止转动,起不到应有的助浓作用,导致浓缩效果下降

1、减小4#浓缩池进泥流量

4、5#浓缩池处螺杆泵发生故障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5#浓缩池处螺杆泵发生故障

1、关闭9#螺杆泵

启动10#螺杆泵代替

5、1#一级消化池搅拌机发生故障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1#一级消化池搅拌机发生故障

搅拌机停止转动,混合不均匀

1、关闭1#一级消化池搅拌机,

2、增大循环流量,使循环污泥起到搅拌作用

6、4#一级消化池换热器发生故障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4#一级消化池换热器发生故障

1、关闭换热器

2、关闭消化池进泥

3、打开通往二级消化池的旁路

1号消化池进泥温度降低,产气量下降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消化池进泥温度降低

温度降低,产气量下降

1、增大循环流量

8、压滤机配药浓度降低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压滤机配药浓度降低

加大1#加药计量泵流

9、1#压滤机皮带打滑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1#压滤机皮带打滑

增大1#压滤机皮带张力

活性污泥单元使用说明

一、工艺原理

活性污泥工艺是城市和工业污水二级处理广泛采用的工艺,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设备是曝气池。

曝气池中,在人工曝气的状态下,由微生物组成的活性污泥与污水中的有机物充分混合接触,并将其吸收分解。

然后混合液进入二沉池,实现污泥与水的固液分离,一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以维持曝气池中的微生物浓度;另一部分污泥则作为剩余污泥被排出;处理后的水则由溢流堰排出。

活性污泥系统的工艺参数包括:

1、入流水量Q

Q的变化会导致活性污泥量在曝气池和二沉池内的重新分配。

(1)、Q增大,部分曝气池内的污泥转移到二沉池,使曝气池内MLSS降低,有机负荷升高。

而实际此时曝气池内需要更多的MLSS去处理增加了的污水,MLSS不足会严重影响处理效果。

同时,Q增加,会导致二沉池水力负荷增加、泥位上升,使污泥流失,出水水质变差。

(2)、Q减小,部分活性污泥会从二沉池转移到曝气池,使曝气池MLSS升高,而此时曝气池实际并不需要太多的MLSS。

2、回流污泥量QR和回流比R

QR是从二沉池补充到曝气池的污泥量。

运行时,采用回流比控制回流量,可以适应入流水量一定范围的变化,保持MLSS和有机负荷F/M的相对稳定。

3、入流水质

主要包括BOD和NH3-N。

BOD升高,引起有机负荷F/M升高。

应增加回流污泥量,提高曝气池内MLSS含量来降低有机负荷。

NH3-N升高,应提高曝气量,增加溶解氧浓度提高的硝化程度,同时硝化属于低负荷工艺,应增大回流比,提高曝气池内MLSS浓度,降低有机负荷。

二沉池要增大排泥,防止反硝化,引起污泥上浮和污泥流失。

4、有机负荷

F/M影响到:

A、处理效率B、污泥产量C、需氧量D、固液分离

(1)F/M低,系统中的有机物不足以维持微生长物的生长,,微生物减少,影响处理效率。

(2)F/M高,微生物产量高,底物去除率也高,但丝状细菌占优势,形成污泥膨胀,沉降性能差,影响二沉池出水水质。

1、曝气池与曝气系统

经过一级处理的污水与二沉池回流的污泥在曝气池前端混合,然后进入曝气池,混合液在人工曝气的状态下进行微生物降解。

曝气池采用矩形三廊道,鼓风曝气,曝气头采用膜片橡胶微孔曝气器。

曝气控制系统由鼓风机调节阀、溶解氧传感器和调节器组成,调节器根据测得的溶解氧浓度来调节鼓风机调节阀,以控制曝气量和溶解氧浓度。

曝气池运行方式为中负荷普通活性污泥法,有机负荷控制在0.16KgBOD5/(KgMLSS.d)左右,混合液浓度控制在2400~2800mg/L,溶解氧浓度为2.0mg/L,泥龄8~10天,回流比为0.9。

2、二沉池

曝气池出来的混合液由二沉池底部进入,在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污泥由静压吸泥机排出。

二沉池采用辐流式中心进水周边出水沉淀池,同时设有加氯装置,以抑制丝状菌膨胀,防止污泥上浮。

二沉池运行时要保持稳定的表面负荷、停留时间和较高的回流污泥浓度,出水应符合出水标准(BOD<16mg/l,NH3-N<3mg/l,SS<30mg/l)

3、回流污泥系统

回流污泥系统由污泥回流泵变频器、回流比调节器、曝气池进水流量计组成,回流污泥流量通过回流比调节器控制。

控制回流比恒定可以适应水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保持曝气池内有机负荷、混合液浓度及二沉池泥位的基本恒定,正常运行状态下,回流比控制在0.9左右。

回流污泥泵采用定容式螺杆泵,通过变频调速可以改变流量。

4、剩余污泥排放系统

剩余污泥系统由污泥泵变频器、泥龄调节器、曝气池混合液浓度传感器组成,剩余污泥排放量由泥龄调节器控制,以保证污泥的泥龄和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比例,正常运行状态,泥龄控制在8-10天。

剩余污泥排放,也采用定容螺杆泵。

三、主要设备及调节器、显示仪表、现场阀

设备

调节器

显示仪表

现场阀

曝气池

二沉池

鼓风机

回流污泥泵

剩余污泥泵

氯瓶

加氯机

溶解氧浓度调节器

回流比调节器

泥龄调节器

进泥流量

回流流量

曝气量

有机负荷

曝气池液位

二沉池液位

二沉池泥位

余氯量

曝气池进水阀

二沉池进水阀

污泥泵前后阀

加氯量调节阀

四、培训项目

(一)、处理负荷增大: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处理负荷增大

1、处理负荷增大,部分曝气池内的污泥转移到二沉池,使曝气池内MLSS降低,有机负荷升高。

而实际此时曝气池内需要更多的MLSS去处理增加了的污水。

2、二沉池内污泥量的增加会导致泥位上升,污泥流失,同时,导致二沉池水力负荷增加,出水水质变差。

1、增大溶解氧浓度设定值

2、剩余污泥泵由自动切手动,并减少剩余污泥排放,保证有足够的活性污泥

3、回流污泥泵切手动,并提高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混合液浓度、降低有机负荷

(二)泡沫问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泡沫问题

1、当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合成洗涤剂或其它起泡物质时,曝气池中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泡沫给操作带来困难,影响劳动环境,同时会使活性污泥流失,造成出水水质下降。

1、增大回流比,提高曝气池活性污泥浓度

 

(三)、进水BOD超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进水BOD超高

1、BOD超高,导致曝气池有机负荷升高,溶解氧浓度下降,出水水质超标

1、增大溶解氧浓度设定值

2、剩余污泥泵由自动切手动,并减少剩余污泥排放,保证有足够的活性污泥

3、回流污泥泵切手动,并提高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混合液浓度、降低有机负荷

(四)、进水NH3-N超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进水NH3N超高

1、NH3N升高,溶解氧浓度下降,硝化程度降低

2、二沉池发生反硝化,泥位上升,污泥流失

1、提高溶解氧浓度

2、增大回流,降低污泥负荷,使硝化充分进行

(五)、污泥膨胀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污泥膨胀

1、丝状菌膨胀,引起污泥膨胀,使二沉池污泥上浮,导致活性污泥流失,出水水质下降

1、投加液氯,抑制丝状菌膨胀

(六)、污泥上浮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污泥上浮

1、由于反硝化作用,产生氮气导致二沉池污泥上浮,使活性污泥流失,出水水质下降

1、增大剩余污泥排放量,以缩短二沉池污泥的停留时间。

(七)、1#回流污泥泵故障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1#回流污泥泵故障

1、关闭1#污泥泵开关和前后阀

2、打开2#污泥泵开关和前后阀

3、切换变频控制器

(八)、1#风机故障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1#风机故障

1、关闭1#风机开关

2、切换风机出口控制器

初沉池单元使用说明

一、工艺原理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初次沉淀池一般情况下主要是去除SS中的可沉固体物质,去除效率可达到90%以上;在可沉物质沉淀过程中,SS中不可沉漂浮物质的一小部分(约10%)会粘附到絮体上一起沉淀下去.另外,可漂浮固体物质的大部分也将在初沉池内漂至污水表面.沉下去的形成污泥被排出池外.浮上去的作为浮渣被清除

初次沉淀池的工艺参数包括:

1、污水入口流量Q

Q与初沉池的水利表面负荷成正比.对于一座初沉池来说,当进水量一定时,它所能去除的颗粒大小也是一定的,在所能去除的颗粒中,最小的那个颗粒的沉速正好等于这座池的水利表面负荷.因此,水利表面负荷越小,所能去除的颗粒就越多,沉淀效率就越高;反之,水利表面负荷越大,沉淀效率就越低.

2、污水入口温度

温度对沉淀效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两个相反的方面.当温度升高时,一方面污水容易腐败,使沉淀效率降低;但另一方面看,温度升高将使污水的粘度降低,使颗粒易于与污水分离,从而提高沉淀效率.在保证污水不严重腐败的情况下,总的沉淀效果将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提高.

3、入流污水SS

入流污水SS的突然升高,会产生密度流.因为入流污水SS高,密度也必然大,入池之后,会直接进入池下部向前流动,这时上部污水会静止不动成为死区.这样一来,由于过水断面减少,会造成下部流速增大,扰动沉下的污泥.

4、初沉污泥的泥量

初沉池污泥量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干污泥量,二是湿污泥量.干污泥量用于全厂的物料平衡计算,控制全厂的工艺运行.在初沉池的具体排泥操作中,一般采用湿污泥量.

一般处理厂入流污水量,水温及入流SS负荷,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而初沉池的SS去除率也在变化.应该采用一定的控制措施应付入流污水的这些变化,使初沉池SS的去除率基本保持稳定.可采取的工艺措施主要是改变投运池数,因为绝大部分处理厂的初沉池都有一定的余量.

工艺控制措施的目标是将初沉池的工艺参数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使SS去除率,水利表面负荷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因为水利表面负荷如果控制的太高,SS去除率会降低,如果控制的太低,不但造成浪费,还会因停留时间太长使污水厌氧腐败.

排泥是初沉池运行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控制的一个操作.平流沉淀池采用行车式刮泥机时,只能采用间歇排泥方式.因为在一个刮泥周期内只有当污泥被刮至泥斗以后,才能排泥,否则排出的将是污水.每次排泥时间持续多长,取决于污泥量,排泥泵的容量和浓缩池要求的进泥浓度.

培训项目

1、初沉池流入污水SS增大

初沉池流入污水SS增大会导致出口污水的SS增大,排泥量增大.

采取的步骤:

启动备用池,减小水利负荷.增大排泥泵的排泥流量.

2、初沉池流入污水流量增大

初沉池流入污水流量增大会导致池的水利负荷增大,SS去除滤下降,排泥量增大.

采取的步骤:

启动备用池,减小水利负荷.

3、初沉池流入污水温度降低

初沉池流入污水温度降低会导致SS去除滤下降.

采取的步骤:

启动备用池,减小水利负荷.减小排泥泵的排泥流量.

4、排泥泵坏

采取的步骤:

关闭当前排泥泵,启动备用泵

5、1#初沉池刮泥机坏

采取的步骤:

关闭1#初沉池的污水入口阀,剩余污泥入口阀,启动4#备用池的污水入口阀,剩余污泥入口阀.

氧化沟工艺单元使用说明

一、工程简介

北京燕山污水处理厂是一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其处理规模为4万m3/d,采用三沟道氧化沟活性污泥工艺,这种工艺是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目前采用较多的污水处理工艺。

本仿真软件基本是按照北京燕山污水处理厂来进行过程仿真的。

二、运行数据:

1、污水处理量

工程设计规划按4万m3/d考虑。

2、污水水质:

(1)原污水水质;

BOD5:

180mg/l,COD5:

300mg/l,SS:

70mg/l,油脂:

50mg/l

PH:

6-9,T:

15C-25C

(2)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

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GB8978一88)

BOD5<20mg/l,COD5<40mg/l,SS<30mg/l,油脂<15mg/l

3、氧化沟运行参数:

(1)沟内污泥浓度MLSS:

4000±100mg/l;

(2)污泥有机负荷:

1.6±0.1

(3)污泥容积指数SVI:

180~200

(4)回流污泥浓度:

15000mg/l

(5)回流比R:

0.5~0.6

(6)泥龄:

10~30d

(7)水利停留时间:

10~30h

(8)氧化沟液位:

4m(总深6m)

(9)曝气刷功率:

500~600kw

4、处理厂出水的回用途径:

农业灌溉、工业回用、市政杂用水、河湖景观用水

主要构筑物

1.格栅:

用于去除固体悬浮物,栅渣用皮带输送装筒运往垃圾消纳厂填埋。

2.浮选除油池:

用于去除油脂。

3.初沉池:

用于调节进入氧化沟的污水pH值。

4.氧化沟

池形三沟道奥贝尔氧化沟。

曝气方式:

曝气刷曝气。

5.加药设备

向格栅池中加入絮凝剂,以去除固体悬浮物;向初沉池中加入酸液或碱液,以调节进入氧化沟的污水pH值。

6.泵

采用螺旋浆式潜水泵。

供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用。

五、工艺流程、工艺参数与控制方案

1、预处理

原水首先通过格栅、浮选除油池、初沉池,去除活性污泥法无法去除的固体悬浮物和油脂,并调整pH值在适合活性污泥生化反应的范围内。

2、氧化沟

反应主体,在沟内可除去污水中的各类有机污染物。

氧化沟运行时,要保证稳定的有机负荷、溶解氧浓度和活性污泥数量,以达到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

运行中应当适时改变回流比和曝气刷功率。

3、回流系统:

用以保证氧化沟内维持足够的污泥浓度。

并避免负荷异常和由污泥浓度引起的污泥膨胀。

4、排泥系统

排出失活污泥,使系统通过排泥与回流保持污泥的活性,维持系统稳定运行。

泥龄参数是排泥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

5、曝气充氧系统

提供足够的溶解氧,以达到较高的有机物去除率。

六、培训项目

1、正常工况

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过程稳定。

重在监控,基本不需要进行操作。

2、污泥负荷过高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污泥负荷过高

氧化沟内污泥浓度过低,出水BOD浓度升高。

严重时会造成出水BOD浓度快速升高,污泥浓度快速降低,恶性循环,失去控制。

1、加大回流量,使氧化沟内活性污泥浓度增长

2、加大曝气量,保持沟内BOD浓度在20mg/l以下

3、继续使沟内污泥浓度增加,直至污泥负荷<0.18

4、控制回流比至0.5左右,使沟内污泥浓度保持在4000左右

5、调节合适的曝气功率,维持系统稳定

3、污泥负荷过低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污泥负荷过低

氧化沟内污泥浓度过高,出水BOD浓度升高。

严重时会造成SVI值偏高,污泥膨胀,氧化沟出水管堵塞,沟内液位异常。

1、减小回流量,使氧化沟内活性污泥浓度降低

2、加大曝气量,加快污泥浓度的降低,并保持沟内BOD浓度在20mg/l以下

3、继续使沟内污泥浓度减小,直至污泥负荷>0.14

4、控制回流比至0.5左右,使沟内污泥浓度保持在4000左右

5、调节合适的曝气功率,维持系统稳定

4、酸性水质导致的污泥膨胀

事故名称

原因与现象

操作步骤

酸性水质导致的污泥膨胀

氧化沟进水pH值过低

SVI值偏高,污泥膨胀,氧化沟出水管堵塞,沟内液位异常。

1、在初沉池中使pH值升高,降低SVI值

2、SVI值正常后,调节进水至40000m3/d左右

3、控制回流比至0.5左右,使沟内污泥浓度保持在4000左右

4、调节合适的曝气功率,维持系统稳定

5、出水水质不合格

事故名称

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