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9396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docx

如何使科学技术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

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

——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

 

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

一、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千家万户采用新的科技

(一)农业和农民呼唤着科技

改革20年来,中国农业持续增长,成功地用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实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基本自给,从而打破了中国将会使世界饥饿的神话。

农业丰收的取得是在耕地进一步减少、干旱与洪涝频繁发生的不利条件下实现的,这除了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农业战线全体人员的努力分不开外,与农业科技发展直接有关。

然而,农业持续丰收并未缓解我国资源和环境变化及农业增长与不断增长的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矛盾,农业科技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1)耕地递减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与工业化、城市化,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将更为稀缺,将由目前的人均0.08公顷下降到2020年的0.06公顷及2030年的0.05公顷,要在如此少的耕地上保障未来16亿人口的粮食及其它农产品的需求,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水资源面临危机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旱涝频繁,黄河已连续6年出现断流,工农业用水矛盾加剧;同时,水资源浪费严重,其利用率仅只30%左右(黄文秀,1998)。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必须依靠农业科技,通过节水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来克服目前及未来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3)劳动成本逐渐升高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充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集约型技术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类型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迅速提高,虽然农作物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投入在过去20年内减少了一半(黄季火昆和Rozelle,1998),但劳动力成本已由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2元/工日提高到目前的10-30元/工日,已成为农业生产成本构成中的最大投入。

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普遍偏低,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此,必须通过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弥补农业劳动与非农业劳动机会成本上的差异,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与农产品产量的增长。

(4)农业资金外流加速

我国的资金资源利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由于农业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较低,这就决定了包括资金在内的资源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生产的资金积累将会相对减少(黄季火昆、马恒运,1998)。

为此,必须加强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资金产出率,从而有效刺激农民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5)农业环境恶化

我国的生态资源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每年由于水土流失的土壤已超过50亿吨,土地沙漠化面积年均增加2000多平方公里,草地资源以每年1000万公顷的速度退化(黄文秀,1998),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挑战。

迎接上述挑战,防止水土流失与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仍离不开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6)科技储备不足,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我国目前拥有国际上最大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人员队伍。

在一些领域,我国的农业科研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由于受科技投入不足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储备明显不足,据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估测,农业科研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还相差15—20年。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举步维艰(黄季火昆、胡瑞法、宋军,1998)。

农民的文化水平、科技素质较低,再加上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多数有文化的劳动力转向其它产业,从而使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更低,远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只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弥补该不足,完成养活16亿人口的重任。

(二)农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变化及市场国际化要求科技更广泛更迅速地走进千家万户

(1)满足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变化,需要科技创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从数量型逐渐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化,对各种产品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

产品的市场竞争将从价格(或生产成本)逐渐向价格和质量并重转化,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也将从单一向多样化转化。

食品消费中畜产品及其它副食品的消费也将逐渐上升。

随着行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对农业的原料需求结构也将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将会受到重视,并且会自觉地抵制非安全食品流入市场。

国内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这些变化都要求我国的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部门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逐渐由高产向优质方向转化。

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优质农产品的技术储备几乎是空白。

引进农业先进技术,及时调整农业技术研究方向(优质高效),让优质农产品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是当务之急。

(2)缓解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对我国市场的冲击,需要科技创新

在下一个世纪,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欧盟的联合和扩张、发达国家经合组织内部的贸易自由化、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进展的加速、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增加等表明,未来的农产品市场是国际大市场,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及农产品的需求及市场均是超国界的。

传统的国内农业生产保护政策和以国家为界线的市场均衡格局将受到严重的冲击。

谁的产品能以最低的成本和优质安全的食品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科技是降低农产品成本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迎接这场由市场需求变化而带来的科研投资方向、政策以及技术创新方向的变革,各国都在为自己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而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

西方国家已开始制定一系列科技政策。

例如,美国已把优质农产品、安全食品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作为制定未来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首要任务(Glichman,1998)。

欧洲各国也制定出类似的政策。

并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保证这类新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制度和政策,把能否产生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新技术作为能否提高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地位的一项首要内容(Fichler,1998)。

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将依靠丰富的资源、雄厚的资本、大规模的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所生产的优质价廉的产品来不断抢占国际市场,向发展中国家渗透。

入关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我国目前的主要粮食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然而,近年来国际市场价格仍在下降。

据孟山都及一些大的国际跨国公司估计,随着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未来农产品价格将会下降三分之一到一半。

鉴于此,我国农业生产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加强农业研究与推广工作,以有效降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致于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太大的冲击,确保未来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与国家安全。

(三)我国的农户经济特征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技术推广面临的是千家万户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小规模经营为主,这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和规模。

目前我国农户每户平均仅0.41公顷耕地(中国农业年鉴,1998),而且分散四、五块地块,每户农户一般种植3-5种作物,多的可达7-8种。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所面临的是经营规模极小的千家万户。

(2)农户多种经营要求技术的多样化

在市场需求的诱导下,我国的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8%下降到1997年的56%,其它各业呈现上升趋势。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80%下降到1997年的73%。

经济作物、蔬菜等的比重显著提高,扭转了过去“以粮为纲”的基本格局,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推广内容也应适应多种经营的需要,由以粮棉油技术为重点,逐渐向其它经济作物与非农作物技术领域延伸;由单纯产中技术服务,逐渐向产前、产后延伸,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名特优新动物养殖技术。

(3)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下降

农民总收入中农业生产收入的比重在下降,由1990年74%下降到1997年的61%,短短8年,下降了将近14个百分点。

在东部发达地区兼业农户的比重正在迅速上升,那里农业已不再是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这种现象与农产品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共同导致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下降,加大了技术推广的难度。

(4)农民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意识加强

两亿三千多万农户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他们在二十年土地承包的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但是,进入90年代,面对市场复杂多变的激烈竞争,这些初涉商河的农户往往顿感困惑,举棋不定。

近年来我国已全面走出短缺经济的阴影,进入了买方市场,多种农产品出现暂时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市场价格开始下降,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不仅迫切需要掌握农业生产新技术,同时又害怕随着新技术采用后所带来的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风险,因此,迫切需要得到农业经营、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5)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强

我国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全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年多。

1997年农民家庭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的比重仍高达10%,高中、中专劳动者也仅占10%。

从整体上来看,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吸纳能力较弱,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仅仅提供农业科技信息资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试验、示范,进行言传身教,才能使农民真正掌握好农业技术。

(四)农业技术的特征要求建立新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制度

(1)农业技术地域性强

我国地跨热、温、寒带,地形复杂多样,农田小气候也各不相同。

一项农业技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都有其最适宜采用的地区,因此,推广农业技术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强大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各种生产与生态条件下的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服务,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这种广泛而详尽的技术服务。

(2)农业技术保密性差

生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可以自我繁殖。

农业生产由于在大田进行,这种公开作业的条件使得科技成果的保密成本加大,即使已物化成种子、苗木、畜禽幼仔,也很难防止偷盗丢失。

作为较易控制的杂交品种,其亲本丢失也屡见不鲜。

目前国际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科技产业化趋势非常明显,而科技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建立相应的较为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体系尚不健全,还没达到能把农业科技推向市场的条件。

(3)农业科技成果更新成本低、周期短

由于农业生产是一项千家万户的生产,农业生产的技术更新主要是原材料(如种子、农药等)的更新,所需要花费成本低、时间短。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农业技术能尽快地推广到其最适宜的地区去,加快推广速度,扩大推广范围(不能只限于本地),降低技术推广成本,提高技术推广组织的自身生存能力。

(4)农业技术采用风险性大

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变化依赖性很强,我国又处于旱涝交替的季风气候带,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高,技术采用除市场风险和技术本身风险外,还有较大的自然风险。

加速农业技术推广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风险防范制度和措施。

(5)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带有较强的公益性性质的事业

由于农业技术的保密性不强,再加上农产品本身带有稳定社会、政治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事业性质,这要求政府必须承担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任务。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困难重重

建国以来,我国自上而下建立了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特别是70年代末以来,该组织体系更为健全。

截止1996年底,我国拥有各类国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5.5万个,在编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03万人,其中农业专业技术推广人员6.25万人(农业部,1996),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推动。

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各行各业对国家财政投资需求的不断增长,再加上90年代初由于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有关中央关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决定,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刮起了“断奶”、“断粮”之风,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减拨或停拨事业费,从而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与机构造成了较大程度地冲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已成为限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障碍。

(一)经费减少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主要限制因素

(1)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偏低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推广费用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据我们研究,1986-95年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始终未能赶上1986年水平(0.41%),1990年达到最低点(0.35%)。

以后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

该投资强度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80年代投资强度(0.62%)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44%)的水平(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课题组,1998)。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上各发达国家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少,农业生产规模大,且均有较高的科技素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国外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相当健全的一些发达国家的许多能够物化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是由私人公司承担,这些投资均未包括在统计范围之内,即使如此,其农业技术推广强度也高于中国,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水平,仍需相当长时间。

(2)农业技术推广不稳定因素增加

据农业部1995年对全国96个县的调查,有55个县级农技站已被停拨事业费;在所调查的19000多个乡镇农技站中(占已建乡站的40%),9000多个已被停拨事业费。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994年6月统计,自1991年以后事业费削减的县有840个,占全国县数的44%;38700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削减或取消,占全国乡级总数的43%(孙振玉等,1996)。

1995年农业部百县调查显示,各县农口事业费平均比上一年减少64万元(农业部a,1995)。

由于投资增长赶不上人员的增长,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均总经费与人均活动经费(推广经费)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人均年总经费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以1985年不变价计算)由1986年的2780元下降到1994年的2534元,年平均下降0.9%;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986年的1167元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平均下降0.6%。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平均工资由1985年比非农口国家机关职工平均工资低10%,下降到1995年的低17%。

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农业技术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仍然存在。

据我们去年对浙江、四川、河南与黑龙江四省的调查发现,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近十多年来受到较大的影响,许多乡村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被迫解散。

除推广人员投入推广工作的时间减少外,许多推广人员不再安心本职工作,有65%的技术推广人员认为之所以能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因为没有其它的选择,另有17%的推广人员不打算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农业技术推广业务重点转移

由于国家投资不足,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得不自己寻找维持其生存的门路。

多数农业推广部门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成立公司,进行技术产品的经营。

虽然开发创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经费不足与推广工作的矛盾,缓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对收入下降的问题,但由于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农业技术推广及社会问题。

(二)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脱节现象严重

(1)农业技术各行为主体目标不一致

技术从产生到采用各环节主体的目标不一致导致农业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使我国政府总是把产量的提高作为政策制定的首要目标,这就决定了各地政府在制定农业技术推广政策与计划时,首先考虑高产技术的选择与推广,并以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的技术推广为重点。

目前体制条件下的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由于受政府主体目标的限制,使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选题受到政府目标的影响,而对于农民的农业生产需求及市场对农业适用技术的需求则缺乏了解;目前体制下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属于政府的事业单位,执行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在技术推广时,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完成当地政府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任务以及与之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任务,缺乏主动了解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积极性。

所有这一切均导致政府、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与农民的技术需求相脱节(农业科技政策研究课题组,1999)。

据我们对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农业局长、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的调查,有81%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科研人员认为,农民生产上最需要的是高产技术(而非优质技术),比农民的实际需要(69%)高出12个百分点。

与对农民技术选择认识上相脱节相比,农业科研人员的农业技术发明与创新行为,主管农业的政府部门领导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推广行为同农民的技术选择行为之间差异更大。

在课题选题时有91%的农业科研人员选择了高产技术的研究,比农民的实际选择(69%)高出22个百分点;分别有82%与92%的农业主管领导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把推广高产技术做为他们的首要选择,分别比农民的实际选择高出13与21个百分点。

与高产和优质技术的选择相似,政府部门领导、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对节约劳动与节约资金型技术的认识上和决策行为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在认识上,政府领导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农民节约劳动型技术需求的估计不足,分别比农民实际技术需求少12个与7个百分点;而政府部门领导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节约劳动型技术和节约资金型技术的推广行为与农民的技术需求相差更远,如有71%的政府部门领导最希望推广资金节约型(而不是劳动节约型)技术,比农民的实际需求高出20个百分点。

表明在目前体制下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政府部门领导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推广行为与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选择行为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这种认识和行为上的差异,是导致农业科技难以得到迅速而广泛地推广,难以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信息反馈不灵

农业技术供需信息反馈不灵阻碍了适宜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及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与推广。

农业生产上所采用技术的报酬高低与信息的关系非常密切。

信息畅通,可以使农业技术的供求信息迅速得到传播与反馈,从而使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与采用各个环节密切联系,农业科技的潜力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相反,农业技术任何环节的脱节,均会延缓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

信息不畅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直接影响是导致技术“棚架”,即新技术不能迅速地到达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

新技术发明的信息不能迅速传播到农村并被广大的农民得知与采用,即使得知此信息的农民,由于信息传播不畅而可能导致技术采用的不到位而降低技术效率,提高技术采用的风险。

我国前些年曾就技术“棚架”问题进行过一系列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然而,截止目前为止,该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其根本原因与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有关。

另一方面,信息不畅会导致科研单位不能随时获得农民的技术需求信息,从而会影响到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性,导致科研单位所研究的课题不一定是农民生产上所急需要的,最终导致有限的科研经费的浪费。

(三)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限制着农业技术推广走向市场

(1)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陈旧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它具有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这种组织形式在我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以及开始的年份,由于健全的农村基础组织以及农民的收入还不高并主要来源于农业,农民农业新技术采用的经济效益明显,因此,在这一时期确实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与产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农民非农收入的提高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民农业生产上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大田作物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使这种(搞行政和计划为主)体制失去了其以前所发挥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降低。

(2)条块、部门、地区分割

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一个突出缺陷是条块、部门、地区分割。

所谓条块分割是指农业技术推广在业务上仅限于推广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而对于其它农民生产上所需要的技术则不多过问;所谓部门分割包括技术推广部门与科技部门以及技术采用对象(农民)的分割。

“三农”分割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重要原因是体制问题。

技术推广部门与技术采用对象分割是指在技术推广活动中总是以本部门技术的推广的任务为主,对农民是否需要所推广的技术,以及技术大面积推广的难度估计不足。

所谓地区分割是指农业技术推广采取地区封闭的形式,即本地区所推广的技术由本地区的技术人员承担,外地技术人员不能到本地区推广。

这种条块、部门与地区分割的体制,极大地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因为对于许多地区的许多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而言,本地的技术力量有剩余,而其它地区则缺乏相应技术力量,如果打破地区、部门与条块分割,对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普及率、推广速度、推广的服务质量,即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分散了精力

目前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包括各种技术推广活动,事实上,在现有的知识产权体制下,对于那些经济效益能够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得到较好体现的新技术,政府完全可以交由市场来解决,允许并鼓励其朝企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而对于一些具有公益性性质的技术,这些活动必须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这些技术的推广工作。

换个角度讲,在推广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和目前的体制下,政府要承担的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其结果是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都做不好。

(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过于集中,乡村级技术人员越来越少,县级技术推广人员越来越多,从而使技术推广组织的供给与技术推广组织的需求发生错位。

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规模过小,从事农业生产的是千千万万的农户,这就使得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人民需求多样化越来越强,农民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细,随时需要得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指导。

然而,与此组织需求不相适应的是,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力量相对薄弱。

据我们调查,目前多数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1-2人,其农业技术推广设备简陋。

(5)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未能充分体现激励机制

农业收入与开发创收紧密联系,然而却没有同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普及率、技术服务质量以及技术推广的最后效益相挂钩。

(四)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精兵强将少

按每个农技推广人员服务的农业人口数和种植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的耕地亩数计算,分别为708人和3654亩,每个农技人员承担服务的农民数和耕地亩数相当多,说明我国专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数不仅不多,而且不足。

然而,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若从目前专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现状分析,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有近1/3的人员不具备农业专业学历或根本是外行。

而乡镇推广站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7%,严重缺乏既懂农业科技理论又会技术操作实践的精兵强将,从农技推广队伍总体水平上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缺乏足够的统筹协调

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参与农业推广活动,除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外,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民间科技组织、中华供销合作总社以及国内外的涉农企业和个体户都开始介入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但是,政府发挥的组织协调的功能较弱,基本上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而没有将他们集合成一股力量,这样,由于部门利益的争夺,内耗加剧,反而互相牵制,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

鉴于以上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各种问题的判断和分析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必须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能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各种所有制成分的社会力量,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走进千家万户;还要求有一套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新的运行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