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6690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案人教版必修3.docx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材料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转移概况

1.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①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

追求④更高的利润。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Ⅰ.劳动力:

具有⑤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Ⅱ.内部交易成本

a.发达国家:

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⑥高,推动企业家向⑦国外转移产业。

b.发展中国家:

通过改善⑧投资环境,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

Ⅲ.市场

a.国内市场趋于⑨饱和或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开辟⑩国际市场。

b.为了避开多种限制,直接到⑪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c.⑫市场不断变化,产业转移方向随之变化。

(2)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⑬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⑭用地紧张、地价昂贵、⑮环境污染严重等。

思维活动

1.为什么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日、韩开始向我国转移?

答案 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主要要求是劳动力充足、价格低廉。

东亚国家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工业化之初,经济不够发达,劳动力价格便宜,因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提供了可能,而此时日本、韩国等经济已经开始转型,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同时中国又有着前景广阔的市场,因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中国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⑯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⑰分工与合作。

3.改变区域⑱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⑲就业的空间分布。

思维活动

2.如何看待产业转移中伴随的污染转移问题?

答案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环境,实现产业升级,将一些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承接这些产业,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会牺牲本国的环境。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探究点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环黄海经济圈(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沿海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日本和韩国企业在中国城市投资办厂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日、韩三国合作的区位优势。

(2)根据材料二,比较说明图示两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近年来,日本和韩国积极向国外进行产业转移,从本质上讲,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两国在寻找合适的投资地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中、日、韩三国地域相邻;日本、韩国拥有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

(2)相同点:

日本、韩国企业投资工厂的原料地都在各自国家,加工地都在中国。

不同点:

日本企业投资的纺织厂的产品市场在日本,韩国企业投资的汽车厂的产品市场在中国。

(3)追求更高的利润 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消费市场、较低的地租和内部交易成本等。

反思归纳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是影响企业跨国转移的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如下图)。

[特别提醒] 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探究点二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活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日、韩等国家或地区将产业转移到山东省的根本目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业的转移对转移国或地区而言往往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据下图分析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

(3)简述山东省能够吸引台湾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4)你认为山东省在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1)追求更高的利润 

(2)国内生产困难,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等。

 (3)①优惠的政策;②劳动力廉价丰富;③市场广阔;④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⑤科技教育发达。

(4)①防止污染型工业、高耗能工业、资源型工业的引进;②加大科技投入,创立自主品牌。

反思归纳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移出区和产业移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对应训练一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012年8月24日,第11届中国沈阳韩国周成功举行,签约额逾14亿美元。

中国沈阳韩国周自2002年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1届,韩国在沈投资额连续多年居世界各国在沈投资的首位,沈阳也成为最适合韩国人在华投资创业的城市之一。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箭头表示国际产业转移中生产要素的流动,从区际关系判断伴随着箭头①而流动的主要是(  )

A.资金、技术、信息B.劳力、市场、土地

C.原料、能源、政策D.运输、水源、污染

2.韩国将部分汽车工业转移到我国沈阳等地,主要原因是为了(  )

①充分利用当地资金 ②充分利用当地较为便宜的土地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箭头①表示韩国企业向沈阳投资,其生产要素是资金、技术、信息。

第2题,发达国家将汽车产业转移到我国主要是因为我国市场广阔、地价较低等。

对应训练二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图是“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

B.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

D.目前,资金和技术占优势的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4.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促进长三角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C.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D.可能给迁出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目前,制造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以发展技术和资金占优势的产业为主。

第4题,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综合提升

5.读“珠江三角洲及其产业转移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珠江三角洲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广泛升级,当地一部分产业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边远地区转移,转移的大部分是________型产业和________型产业。

(3)接受产业转移的广东边远地区的优势主要有哪些?

(4)通过产业转移,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的__________,这对缩小广东区域内的________有重要意义。

答案 

(1)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2)粤东 粤北 粤西 劳动密集 资源密集

(3)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较为丰富。

(4)产业集群 经济差异

[基础过关]

读“某产业转移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产业可能是(  )

A.碳酸饮料B.计算机软件开发

C.电子装配D.汽车制造

2.承接该产业转移的地区往往(  )

①科技发达 ②劳动力丰富 ③工业基础好 ④市场广阔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列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调整促进了东莞的产业升级

B.第一次调整增加了新竹的就业机会

C.加剧了图示区域的产业竞争

D.降低了硅谷的失业率

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题,由图中产业转移最早地区为硅谷,可推断该产业可能是电子装配工业。

第2题,劳动力丰富和市场广阔是我国吸引产业转入的优势;科技发达程度台湾和广东都不如硅谷;台湾和广东的工业基础不如世界上许多发达地区,因而工业基础不是优势。

第3题,第一次调整是由美国硅谷到台湾新竹,增加了新竹的就业机会,但提高了硅谷的失业率。

下图为“中国政区图”,读图,完成4~5题。

4.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  )

①提升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山西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价格低。

由台湾向山西转移的应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5题,移入山西的工业会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6~8题。

6.甲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B.劳动力C.技术D.交通

7.由图可知(  )

①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②Ⅱ、Ⅲ类国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③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 ④市场是产业升级的动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我国在产业调整中应该(  )

A.加快乙类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

B.与Ⅰ类国家合作,集中发展甲乙类产业

C.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D.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答案 6.B 7.A 8.C

解析 第6题,从甲产业的时间和国家类型看,可知甲类产业为劳动力导向型,转移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

第7题,由图可知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为发达国家。

Ⅱ、Ⅲ类为发展中国家。

第8题,我国在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9.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之间的转移,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区之间的转移情况。

(2)分别简述制鞋业转移对M地区和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M地区制鞋业企业把生产企业都转移到N地区,在M地区只保留研发中心。

(2)对M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质量改善。

对N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加重了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工业化发展,地理景观人文化增强(增加了大量的厂房、道路等景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析图和描述、阐释、论证问题的能力。

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影响等知识。

仔细观察图例及其在不同图片中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

关于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注意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分别阐释。

[能力提升]

富士康项目的成功引进,标志着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提升。

富士康的入驻,已相继引来30余家配套企业的跟进。

下图是“我国不同地区人均收入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箭头表示制造业近几年的迁移方向,则A地区可向B地区提供(  )

A.资金和技术B.劳动力

C.工业产品和市场D.资源和能源

11.下列有关图中所示现象将对A地区造成的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B.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C.减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困难程度

D.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新的制造业基地

答案 10.A 11.D

解析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区人均收入水平高,工业化水平高,属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B地区人均收入和工业化水平均较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为经济较落后地区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支持。

第11题,随着制造业的外迁,A地区可以充分集聚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迁出,会带来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

产业集聚形成新的制造业基地主要是针对经济较落后的B地区来说的。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12~13题。

1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13.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答案 12.D 13.A

解析 第12题,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第13题,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故选A。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全球范围内已经完成了三次大型的产业转移,平均20年就完成一次大型的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启动第四次产业转移。

前两次产业转移是国际产业中心之间的转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参与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正在发生的第四次产业转移。

材料二 世界工业三次转移示意图

部分国家劳动力工资和产值对比

国家(地区)

每个雇员年产值/千美元

日工资/美元

年工资/年产值

美国

105

60

208.6

西德

87

45

188.8

英国

50

36

262.8

中国

29

1.5

18.9

菲律宾

23

5

79.4

(1)根据材料一、二写出全球前三次产业转移的路线及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主要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哪些区域。

(2)在全球第一轮产业转移时,美国产业转向西德而没有转向英国。

结合表格说明其原因。

(3)全球第三轮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4)简述产业大量转出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影响。

答案 

(1)第一次:

美国→日本、西德。

第二次:

日本、西德→亚洲“四小龙”,美国→亚洲“四小龙”。

第三次:

亚洲“四小龙”→我国东南沿海,日本、西德→我国东南沿海,美国→我国东南沿海。

第四次产业转移的源地:

长三角、珠三角。

(2)西德的年工资/年产值的比值小于英国,利润更高。

(3)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年工资/年产值比最低;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中国资源丰富,靠近原料产地;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土地价格低;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等。

(4)失业率有所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二中读图即可得到答案,但必须按照正确的转移顺序来回答。

(2)(3)题,要结合表中数据,从年工资/年产值的大小、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第(4)题,产业转移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但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