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6536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docx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

科学生物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浙教版)

按中考考纲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一、显微镜

1.结构:

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

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

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

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

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

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

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

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

②真菌:

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

质内有液泡。

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

地下部分—营养菌丝。

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

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种类多样,形态

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2)植物:

都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细胞都有细胞壁。

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3)动物:

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第二节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1665年,英国的科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3、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核:

内含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

(2)细胞膜:

保护细胞控

制物质进出细胞(3)细胞质:

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

4、动植物细胞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不同点:

(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2)植物细胞质中有叶绿体和液泡。

5、细胞壁的作用:

保护和支持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

光合作用场所

液泡:

内含细胞液

6、细胞学说:

19世纪40年代: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7、.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

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8、.细胞分裂: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

n细胞分裂。

问题:

(1)一个受精卵经过了n次这样的分裂,产生了多少个细胞呢?

2

(2)细胞分裂过程:

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

(3)染色体:

存在于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含有遗传物质

(4)细胞分裂:

使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9、细胞生长:

分裂生成的子细胞从周围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

的过程,叫做细胞的生长。

10、细胞的分化:

子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这个

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1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

(1)细胞分裂的结果——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2)细胞生长的结果——生物细胞体积的增大;

(3)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不同的生物细胞。

第三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种群:

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群落:

又叫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有机生物体的总和。

3、植被: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覆盖在地球表面的

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4、生态系统:

一个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

(1)成分:

可用下列图来表示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消费者:

各种动物

分解者:

微生物

(2)功能

①物质循环:

通过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流动:

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因素:

(1)概念: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

(2)分类:

生物因素:

指同种的其他个别和不同种的生物

非生物因素:

指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6、生态平衡:

(1)标志: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

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

平衡。

(2)保持平衡的原因: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

物种类越繁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

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

会被破坏。

(3)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

7、生物圈: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

8、生物的适应性: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1)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植物根尖结构、小肠结构等。

(2)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环境)的适应:

如鱼与水生活、鸟与飞翔生活等。

9、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第一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一.根、茎、叶的结构

1.根:

植物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着、吸收作用。

2.茎:

地上部分的骨干,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支持叶花和果实。

3.叶:

由叶片、叶柄组成。

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和水

1.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等的无机盐。

2.不同化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化肥对植物的作用缺乏时的症状

氮肥枝叶茂盛叶片黄,瘦小开花少,籽实不饱满

磷肥发育良好,提早结果成熟生长缓慢,矮小,叶暗绿,花果实种子减少

钾肥使茎秆坚韧,块根肥大茎秆细弱易倒伏,叶黄或叶弯卷

铁肥参与酶的合成光合作用受到影响

三.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1.细胞吸水和失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部位在根毛区。

(1)植物根尖的结构:

名称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位置最前端根冠后分生区后伸长区后

细胞排列细胞小、核大质浓,排能快速生长,质中有根毛,出现输导

特点不整齐列整齐,分裂能力强开始出现小液泡组织有大液泡

保护使根细胞的数目不断把根推向新的土

作用吸收水分和养分

作用增多层。

(2)水分进入路径:

土壤→根毛细胞→内层细胞→导管→茎→叶→散失(通过气孔)

(3)物体内水分的输导由导管来完成的。

(4)矿质元素必须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

3.水分的利用:

1%左右参与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4.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是植物吸收水和促使水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②促进溶解在水在的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③可以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因强烈阳光照射而造成灼伤。

5.水分的散失是通过气孔进行的。

气孔的调节机理:

当水分充足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开放;反之,气孔关闭。

五.植物的光合作用

1.概念: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

物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

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3.意义:

完成了两大转变:

(1)物质转变:

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复杂的有机物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能量转变:

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

是指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吸入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2.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

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3.意义:

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了能量。

4.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很旺盛。

七.新陈代谢原理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应用

1.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农民都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作种;

2.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灌溉时应适时适量;

3.在植物生长中,需要无机盐;要合理施肥,薄肥勤施。

4.成熟的活种子,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有利于种子的储藏,可采取低温、干燥

等方法降低呼吸作用。

第二节人体的新陈代谢

一.消化系统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2.食物的消化: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功能:

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消化的方式:

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以

粪的形式排出体外。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部位和过程如下:

消化酶

蛋白质氨基酸

胃、小肠

消化酶消化酶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口腔小肠

胆汁消化酶

脂肪

小肠

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小肠

3.营养的吸收: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称为吸收。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吸收如下:

吸收部位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胃少量的水和酒精

大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小肠

全部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维生素

二.生物催化剂——消化酶

1.概念:

活细胞制造的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2.特点: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多样性、高效性,并受温度和Ph等外界条件

的影响。

3.人体消化液和消化酶列表比较如下:

消化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胃胃腺胃液胃蛋白酶

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蛋白

胰胰腺胰液

酶、胰脂肪酶

肝脏肝细胞胆汁无

肠淀粉酶、肠麦芽糖酶、肠脂

小肠肠腺肠液

肪酶、肠肽酶

三.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呼吸道:

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保证气体通畅、处理吸入气体。

肺:

用大量肺泡构成,气体交换场所。

2.呼吸全过程:

呼吸运动

扩散运动扩散运动

O

2

O

2

外界

肺部的

—→—→—→—→—→—→

血液组织处的组织细胞

呼吸道肺泡

COCO

22

毛细血管

气体在血液

肺的通气肺泡内的组织里的

中的运输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

外呼吸内呼吸

(1)肺换气:

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2)气体交换:

包括肺泡内和细胞内气体交换。

经肺泡内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走,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

脉血。

经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不断获得氧气,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排走,血

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以上两过程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3)气体的运输:

氧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4)细胞呼吸:

细胞利用氧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

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

四.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

1.循环系统的组成:

由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2.心脏的结构

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能自主地有节律

地收缩和舒张。

3.血管的种类

⑴动脉:

与心室相连,将血液送出心脏血管,与此相适应,动脉管壁厚,弹性好;

⑵静脉:

与心房相连,将血液收回心脏血管,静脉管内血压低,管壁薄,弹性差;

⑶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质的场所,因此管壁最薄,管径最小,仅

容红细胞逐个通过,血流慢。

4.动静脉血的区分:

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应该根据血液中的含

氧量多少来判断。

3.血液循环:

(1)动力:

心脏的舒缩。

(2)规律: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流动。

原因是具有瓣膜,即心房与心室

之间的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动脉瓣,静脉内的静脉瓣,它们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

作用。

(3)途径:

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者同时进行。

见下图。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分支动脉→除肺以外各器官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分支静

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观察小鱼尾部血液循环实验:

比较各种血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颜色。

低倍镜下,

可见毛细血管壁薄,管径小,血液流速慢,红细胞呈单行流动。

小动脉血流快,有时有

脉搏样波动。

小静脉血流慢,色暗红。

五.血液

1.血液组成:

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

无核,两面凹圆饼有核,比红细胞淡黄色、半透明

特点最小,无核

形,质中有血红蛋白大,有多种的液体

正常约占血液总量的

最多500万(男)5000—1000010—30万

数量(男、女)(男、女)

420万(女)55%

运输氧、部分二氧化吞噬异物,参与促进止血,加运载血细胞,运

作用

碳人体免疫速凝血输养料和废物。

成年人血液中血细胞含量的多少对健康影响很大。

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过低—

贫血;白细胞太少—抵抗能力差;血小板太少—不易止血。

2.骨髓的造血功能

(1)人出生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

(2)刚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

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

(3)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4)骨髓的造血能力极强,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

功能

(5)少量骨髓捐献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

人体的造血组织有很强的代偿功能,

当抽取部分骨髓后,造血干细胞会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内完全恢复原来的水平。

3.输血和血型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除了同血型者之间可以相互输血外,血液为AB型万能受血者,

而O型万能输血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行)。

(1)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

血型凝集原凝集素

A型A抗B

B型B抗A

AB型A+B无

O型无抗A+抗B

(2)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献血者红细胞

受血者血清(含凝集素)

(含凝集原)O型(抗A、抗B)A型(抗B)B型(抗A)AB型(无)

O型(无)----

A型(A)+-+-

B型(B)++--

AB型(A、B)+++-

注:

“+”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

4.献血:

一个人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血液总量的5%左右),由于储备血液的替

补,血容量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合成功能的加速,一

两天就能恢复正常。

有规律的献血还可以预防心脏病。

六.泌尿系统和尿的排泄

1.泌尿系统组成:

泌尿系统: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其功能是将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

物通过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肾是尿生成的重要器官,不仅可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物排出体外,并且对调节体

内水与电解质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尿的形成

肾小球过滤作用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尿液

血浆原尿

(1)过程:

图解如下:

(2)原理:

毛细血管球有通透性,当血液流经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

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都可“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这个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原尿通过细长而曲折的肾小管时,其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和部分无机盐被

子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这个过程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有选择性。

由于大量水被重吸收,所以尿素、尿酸和无机盐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

3.尿的排出

逐步流入

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七.新陈代谢

1.概念: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

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物质转变环境物质→自身物质自身物质→代谢终产物

能量转变贮存能量释放能量

举例光合作用、消化吸收呼吸作用、排泄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新陈代谢的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

关系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人体新旧物质

更替的过程。

3.在物质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能量的获得=能量的消耗+能量的贮存。

少年儿童同化作用占优势,能量的获得大于能量的消耗,体内有机物积累,身体逐

渐长大;老年人、外病的人恰好相反;健康成年人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相对平衡。

植物的生长是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控制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来提

高作物产量。

3.消化和氧化分解:

消化是把大分子、不能吸收的物质分解为小分子、可以吸收的

物质的过程,人对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进行;

彻底的氧化分解是形成代谢终产物的过程,主要在细胞内进行

大分子有机物消化产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物

蛋白质氨基酸CO2、H2O、尿素

糖元葡萄糖CO2、H2O

脂肪甘油、脂肪酸CO2、H2O

第三节其它生物的新陈代谢

一.孢子植物的特点

1.藻类:

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类:

植株矮小,有茎叶,没有根。

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分布在阴暗潮湿

的环境。

3.蕨类:

具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二.微生物的特点

1.细菌特点: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

裂方式繁殖,属于原核微生物。

2.真菌的特点:

属于真核生物,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

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

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动物类群中比较低等的类群,最明显的特征是不具有脊椎骨。

种类、数量都是非常

庞大的。

包括原生动物、海棉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件

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类群。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现存脊椎动物大约有40000种,除了以脊柱为主体的内骨骼外,脊椎动物还具有脊

索、背神经索、鳃裂,心脏位于腹部、封闭式血液循环等特点,区别于无脊推动物。

五.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方面。

同化作用吸收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

第二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的感应性

1.植物的感应性: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2.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从植物的向光性开始的,生长素的发

现经历了达尔文、温特、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认识的,由于光照引起生长素

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不均匀而使植物具有向光性。

3.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

用。

第二节人体神经调节

1.人体神经系统:

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和周围神经,

脑又分大脑、小脑和脑干

2.神经系统各部分功能:

(1)大脑人体的高级神经中枢,表面有许多沟和回,能增大大脑皮层的面积,具有运

动、感觉、听觉、视觉、语言等中枢。

(2)小脑负责协调肌肉活动并保持身体的平衡。

(3)脑干主要控制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4)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一般受大脑控制。

(5)周围神经系统承担着信息的传导功能。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可

分树突和轴突。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它包括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由大脑皮层以下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后天学习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需大脑皮层的参与。

第三节人体激素

1.激素:

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中,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

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功能及不正常带来的疾病对比

内分泌分泌的主要

主要作用分泌异常时疾病主要症状

腺激素

生长激素控制生长发育生长激素:

矮小,智力

侏儒症

促肾上腺激促进肾上腺激素幼年不足:

正常

脑垂体

巨人症

素分泌幼年过多:

身高特长

指端肥大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发育成年过多手脚指粗大

促进新陈代谢矮小

幼年不足呆小症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提高神经系统兴智力低下

分泌过多甲亢

奋性易激动紧张

加快心跳、

肾上腺肾上腺激素

血管扩张

加速血糖分解

过多低血糖症

胰岛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

过少糖尿病

促进生殖器官的

雄性激素雌

性腺发育和成熟,

性激素

激发并维持第二

性症

3.体温的调节:

人体的体温恒定受激素和神经的调节。

体温恒定是因为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的平衡。

(1)、产热:

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内脏,安静时以内脏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

(2)、散热:

90%热量通过皮肤散失出去,它的方式有直接散热和蒸发散热。

(3)、体温调节受脑的控制:

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

热过程。

第三章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1、植物果实和种子

植物开花、传粉、受精后,子房各部分发生了如下的变化,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营养器官:

根、茎、叶,生殖器官:

花、果实、种子

子房与果实的对应结构

子房壁果皮

子房果实

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

珠心胚

(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