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5084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

《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乳腺癌诊疗常规.docx

乳腺癌诊疗常规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

1概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

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2诊断

应当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病人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

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病人以乳腺肿块首诊。

病人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

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

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

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

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

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医院收治的乳腺癌病人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

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2.1乳腺触诊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肿瘤家族史(乳腺癌、卵巢癌)。

绝经前妇女最好在月经结束后进行乳腺触诊。

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

乳腺体检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按一定顺序,不遗漏乳头、乳晕区及腋窝部位,可双手结合。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触到肿块,此类乳腺癌容易诊断。

部分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应提高警惕。

诊断时要结合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必要时可活检行细胞学诊断。

2.2影像学检查

2.2.1乳腺X线摄影

常规体位包括双侧内外侧斜位(MLO)及头足位(CC)。

常规体位显示不佳或未包全乳腺实质者,可根据病灶位置选择补充体位。

为使病灶显示效果更佳,必要时可开展一些特殊摄影技术,如局部加压摄影、放大摄影或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

适应证:

(1)乳腺肿块、硬化,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

(2)筛查发现的异常改变。

(3)良性病变的短期随诊。

(4)乳房修复重建术后。

(5)乳腺肿瘤治疗时。

(6)其他需要进行放射检查或放射科医师会诊的情况。

对35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查体未见异常的妇女,不建议进行乳腺X线检查。

2.2.2乳腺超声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

可同时进行乳腺和腋窝淋巴结的检查。

乳腺超声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腋窝顶部至双乳下界,包括全乳及腋窝。

适应证:

(1)年轻、妊娠、哺乳期妇女乳腺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2)对临床触及的肿块及可疑异常进行确认,进一步评估临床及影像所见。

(3)评估植入假体后的乳腺病变。

(4)引导介入操作。

诊断报告基本规范略。

2.2.3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不作为乳腺癌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

可用于乳腺癌分期评估,确定同侧乳腺肿瘤范围,判断是否存在多灶或多中心性肿瘤。

初诊时可用于筛查对侧乳腺肿瘤。

同时,有助于评估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范围、治疗缓解状况,以及是否可以进行保乳治疗。

2.3组织病理学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是乳腺癌的确诊和治疗依据,是通过综合分析临床各种信息及病理形态得出的最后诊断。

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时,需要临床医生提供完整、确切的临床情况,及时、足量的组织标本。

2.3.1临床病理分期(AJCC,第七版)

T——原发肿瘤(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DCIS)导管内原位癌

Tis(LCIS)小叶原位癌

Tis(Paget′s)乳头Paget′s病与浸润癌或乳腺实质的原位癌不同。

与Paget′s病有关的乳腺实质的肿瘤根据实质病变的大小和特征进行分类,此时应对Paget′s病加以注明。

T1肿瘤最大径≤2cm

T1mi肿瘤的最大径≤0.1cm

T1a肿瘤的最大径>0.1cm,且≤0.5cm

T1b肿瘤的最大径>0.5cm,≤1.0cm

T1c肿瘤的最大径>1.0cm,≤2.0cm

T2肿瘤的最大径>20cm,≤5.0cm

T3肿瘤的最大径>5.0cm

T4任何体积的肿瘤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结节)

T4a侵犯胸壁,单纯的胸肌受浸润不在此列

T4b没有达到炎性乳癌诊断标准的皮肤的溃疡和/或卫星结节和/或水肿(包括橘皮样变)

T4c同时有T4a和T4b

T4d炎性乳腺癌

N—区域淋巴结(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p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先前已切除或未切除)

N0无区域淋巴结

pN0无组织学证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

pN0(i-)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阴性

pN0(i+)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阳性,肿瘤灶≤0.2mm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阴性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阳性

N1可活动的同侧Ⅰ、Ⅱ组腋淋巴结

pN1微转移;或转移至1-3个腋淋巴结;和/或临床无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pN1mi微转移(瘤灶大于0.2mm和/或多于200个细胞,但小于或等于2.0mm)

pN1a1-3个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大于2.0mm

pN1b临床无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微转移或大转移

pN1c1-3个腋淋巴结,同时有临床无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微转移或大转移

N2融合或固定的同侧Ⅰ、Ⅱ组腋淋巴结;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

pN24-9个腋淋巴结;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

N2a同侧腋淋巴结融合或固定

pN2a4-9个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瘤灶大于2.0mm)

N2b临床发现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

pN2b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Ⅲ组)转移,伴或不伴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临床发现的Ⅰ、Ⅱ组腋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pN310个及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一个或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伴临床无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的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N3a转移至同侧锁骨下淋巴结

pN3a转移至10个或更多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瘤灶大于2.0mm);或转移至锁骨下淋巴结

N3b转移至同侧内乳淋巴结和腋淋巴结

pN3b转移至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伴一个或以上腋淋巴结转移;多于3个腋淋巴结转移,伴临床未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的内乳微转移或大转移。

N3c转移至同侧锁骨上淋巴结

pN3c转移至同侧锁骨锁骨上淋巴结

M—远处转移(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M0无远处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

cM(i+)无转移的症状和体征,也没有转移的临床或影像学证据,但通过分子检测或镜检,在循环血、骨髓或非区域淋巴结发现小于或等于0.2mm的病灶

M1经典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能发现的远处转移灶和/或组织学证实的大于0.2mm的病灶

2.3.2临床病理分期

0期TisN0M0

IA期T1*N0M0

IB期T0N1miM0

T1*N1miM0

ⅡA期T0N1**M0

T1*N1**M0

T2N0M0

ⅡB期T2N1M0

T3N0M0

ⅢA期T0N2M0

T1*N2M0

T2N2M0

T3N1M0

T3N2M0

ⅢB期T4N0M0

T4N1M0

T4N2M0

StageⅢCAnyTN3M0

StageⅣAnyTAnyNM1

3鉴别诊断

乳腺癌需与乳腺增生、纤维腺瘤、囊肿、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结核等良性疾病,与乳房恶性淋巴瘤,以及其他部位原发肿瘤转移到乳腺的继发性乳腺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时需要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仔细地体格检查,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及乳腺核磁共振等),最后还需要细胞学和(或)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

临床查体可触及肿块的乳腺癌约占80%,可以进行外科手术活检行病理组织学诊断,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借助穿刺尽快明确诊断。

但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癌增加了鉴别诊断的困难,需借助影像学检查定位病灶进行穿刺,或在乳腺X线技术引导下放置金属定位线,再经外科切除活检明确诊断。

少数乳腺癌病人伴有乳头溢液,需与乳腺增生、导管扩张、乳汁潴留、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等鉴别。

有条件的医院可借助乳头溢液细胞学涂片查找癌细胞,通过乳管内镜检查,了解乳管内有无占位性病变,需要时再经活检明确诊断。

4治疗

4.1治疗原则乳腺癌应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病人的身体状况,联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兼顾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I期:

做根治性手术,国内现多作改良根治术,术后上肢功能恢复较好,亦可作保留乳房的保守手术及术后根治性放疗。

原发肿瘤直径≥1cm者均作辅助化疗,肿瘤高分化的除外。

激素受体(+)或绝经后病人术后口服三苯氧胺(TAM)5年。

Ⅱ期:

术后4-6周(当伤口基本愈合时,高危病人也可于4周内)先作辅助化疗,其后再根据病情选作放疗。

激素受体(+)或绝经后病人给内分泌药物治疗。

Ⅲ期:

先作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再作改良根治性手术或作乳腺单纯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作辅助化疗和放疗(半年内),激素受体(+)者并给内分泌药物治疗,需要时也可作卵巢去势术。

Ⅳ期:

以化疔和内分泌治疗(药物或去势术)为主,需要时作局部放疗或姑息性局部切除手术。

4.1.1非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

(1)小叶原位癌:

绝经前他莫昔芬(三苯氧胺)治疗5年;绝经后口服他莫昔芬或雷洛昔芬降低风险;若不能排除多形性小叶原位癌可行全乳切除术,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2)导管原位癌:

①局部扩大切除并全乳放射治疗。

②全乳切除,视情况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乳房重建。

对于单纯原位癌病人,在未获得浸润性乳腺癌证据或者未证实存在肿瘤转移时,不建议行全腋窝淋巴结清扫。

然而,仍有一小部分临床诊断为单纯原位癌的病人在进行手术时被发现为浸润性癌,应按浸润癌处理。

单纯小叶原位癌的确诊必须依据手术活检结果。

浸润性乳腺癌的治疗

(1)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

(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3)全乳切除并前哨淋巴结活检,视情况进行乳房重建。

(4)老年人乳腺癌:

局部扩大切除或全乳切除,受体阳性病人须进行内分泌治疗,视情况做前哨淋巴结活检。

4.2手术治疗

4.2.1手术治疗原则乳腺癌手术范围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

乳腺手术有肿瘤扩大切除和全乳切除。

腋窝淋巴结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除原位癌外均需了解腋窝淋巴结状况。

选择手术术式应综合考

虑肿瘤的临床分期和病人的身体状况。

4.2.2乳腺手术

(1)乳房切除手术。

适应证为TNM分期中0、

期及部分Ⅲ期且无手术禁忌的病人。

主要采用的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Halsted传统根治术创伤较大,随机临床试验显示较改良根治术未能提高病人存活率,故目前多数医院已逐渐放弃。

(2)保留乳房手术。

严格掌握保乳手术适应证。

实施保乳手术的医疗单位应具备保乳手术切缘的组织学检查设备与技术,保证切缘阴性;保乳术后放射治疗的设备与技术。

保留乳房手术后美容效果评价标准略。

保乳手术适用于病人有保乳意愿,乳腺肿瘤可以完整切除,达到阴性切缘,并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者。

年轻不作为保乳手术的禁忌,≤35岁的病人有相对高的复发和再发乳腺癌的风险,在选择保乳时,应向病人充分交待可能存在的风险。

保乳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包括既往接受过乳腺或胸壁放射治疗。

妊娠期需放射治疗。

病变广泛,无法完整切除。

最终切缘阳性。

相对禁忌证包括肿瘤直径>5cm和累及皮肤的活动性结缔组织病,尤其是硬皮病和红斑狼疮。

4.2.3腋窝淋巴结的外科手术处理腋窝淋巴结是浸润性乳腺癌标准手术中的一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腋窝淋巴结的状况,以确定分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1)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

通过切除前哨淋巴结(最先接受肿瘤淋巴引流,最早发生肿瘤转移的淋巴结),经病理组织学诊断,来了解腋窝淋巴结的状况,减少因腋窝淋巴结清扫而导致的上肢淋巴水肿。

前哨淋巴结的示踪剂有放射性胶体和蓝色染料。

对于临床检查腋窝淋巴结无明确转移的病人,可以做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

若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可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若前哨淋巴结阴性,则腋窝不需再手术。

(2)腋窝淋巴结清扫。

应切除背阔肌前缘至胸小肌外侧缘(Level

)、胸小肌外侧缘至胸小肌内侧缘(LevelⅡ)的所有淋巴结。

清扫腋窝淋巴结要求在10个以上,以保证能真实地反映腋窝淋巴结的状况。

在切除的标本中尽量寻找淋巴结,逐个进行组织学检查。

保乳手术清扫腋窝淋巴结因切口小,解剖范围广,手术操作应精细。

即刻(

期)乳房修复与重建手术

乳腺癌治疗应严格遵循肿瘤学治疗原则,在规范化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充分与病人及家属沟通,若病人有乳房修复或重建的需求,在有条件的医院可开展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加即刻(

期)乳房修复与重建或延迟(Ⅱ期)重建。

(1)病例选择:

大多选择

、Ⅱ期乳腺癌,术前评估可以根治的病人,应向病人充分说明可能出现的手术并发症。

(2)术式选择:

乳房修复与重建手术需综合考虑病人的身体状况、乳腺癌分期及根治手术创伤程度、健侧乳房情况等。

局部肿瘤切除的病人,组织缺损较小,可采用局部乳腺组织转移塑形、部分背阔肌肌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若对侧乳房体积较大或伴有下垂,则同时行对侧乳房缩小或上提术。

单纯乳房切除无乳房皮肤缺损或缺损较小,术后无需放射治疗的年轻病人,可直接于胸大肌下放置假体。

根治手术造成组织严重缺损,可选用自体肌皮瓣移植到胸部重建乳房,如腹直肌肌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背阔肌肌皮瓣等。

术前如能预计病人需要行术后放射治疗,首选自体组织修复重建的方式,不选择假体植入。

若病人不能在术前确定是否术后需要放射治疗,又选择了假体乳房重建的方法,皮肤缺损<4cm,可采用胸大肌下即刻放置组织扩张器,待放射治疗结束后,再更换成永久性假体。

(3)术后护理:

为不影响后续治疗的开始时间,必须重视乳房重建术后护理。

假体乳房重建或扩张器置入除按隆乳术常规护理外,必须确保引流通畅,皮瓣下无死腔。

自体组织重建乳房术后要密切观察皮瓣血运,采用腹部皮瓣的病人要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制动。

(4)综合治疗及定期随诊:

即刻乳房修复与重建手术不影响肿瘤的治疗和定期随诊,术后2~3周后根据病理结果合理安排化疗、放射治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

肿瘤治疗后的随访内容及间隔时间均遵循肿瘤学治疗原则。

由于放射线不能透过硅胶假体,接受假体重建的病人随诊时可选择彩超或MRI等影像学检查。

4.3放射治疗

照射靶区、放射治疗靶区设计及计量略。

4.3.1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原则上所有保乳手术后的病人均需要放射治疗,可选择常规放射治疗或适形调强放射治疗。

70岁以上、TNM分期为

期、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可以考虑选择单纯内分泌治疗。

4.3.2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对术后全身治疗包括化疗或(和)内分泌治疗者,具有下列高危因素之一,需术后放射治疗:

(1)原发肿瘤最大直径≥5cm,或肿瘤侵及乳腺皮肤、胸壁。

(2)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

(3)T1、T2、淋巴结转移1~3枚,包含某一项高危复发因素(年龄≤40岁,激素受体阴性,淋巴结清扫数目不完整或转移比例>20%,HER-2/neu过表达等)的病人,可以考虑术后放射治疗。

4.3.3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指征与未接收新辅助化疗相同。

参考新辅助化疗前的初始分期。

放射治疗技术和剂量同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

对于有辅助化疗指征的病人,术后放射治疗应该在完成辅助化疗后开展;如果无辅助化疗指征,在切口愈合良好的前提下,术后8周内开始放射治疗。

辅助赫塞汀治疗可以和术后放射治疗同期开展。

放射治疗开始前,要确认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同时避免内乳野照射,尽可能降低心脏的照射剂量,尤其是患侧为左侧。

4.3.4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区域复发的放射治疗局部区域复发病人在治疗前需取得复发灶的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

4.4化疗

晚期乳腺癌化疗

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治疗目的不是治愈病人,而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治疗手段以化疗和内分泌治疗为主,必要时考虑手术或放射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

根据原发肿瘤特点、既往治疗、无病生存期、转移部位、进展速度、病人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手段,个体化用药。

(1)符合下列某一条件的病人首选化疗:

①年龄<35岁;②疾病进展迅速,需要迅速缓解症状;③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④存在有症状的内脏转移。

(2)化疗药物与方案:

①多种药物对于治疗乳腺癌均有效,其中包括蒽环类、紫杉类、长春瑞滨、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铂类药物等;②应根据病人特点、治疗目的,制定个体化方案;③序贯单药化疗适用于转移部位少、肿瘤进展较慢、无重要器官转移的病人,注重考虑病人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④联合化疗适用于病变广泛且有症状,需要迅速缩小肿瘤的病人;⑤既往使用过的化疗药物应避免再次使用。

病人首次化疗选择蒽环类药物为主方案,或蒽环类药物联合紫杉类药物,蒽环类药物治疗失败的病人一般首选含紫杉类药物的治疗方案。

而蒽环类和紫杉类均失败时,可选择长春瑞滨、卡培他滨、吉西他滨、铂类等单药或联合化疗。

4.4.1可手术治疗的乳腺癌辅助化疗

病人基本情况(年龄、月经状况、血常规、重要器官功能、有无其他疾病等)、肿瘤特点[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激素受体状况、有无脉管瘤栓等)、治疗手段(如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进行综合分析,若接受化疗的病人受益有可能大于风险,可进行术后辅助化疗。

(1)适应证:

①腋窝淋巴结阳性;②对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少(1~3个)的绝经后病人,如果具有受体阳性、HER-2阴性、肿瘤较小、肿瘤分级

级等其他多项预后较好的因素,或者病人无法耐受或不适合化疗,也可考虑单用内分泌治疗;③对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只适用于那些具有高危复发风险因素的病人(病人年龄<35岁、肿瘤直径≥2cm、分级Ⅱ~Ⅲ级、脉管瘤栓、HER-2阳性、ER/PR阴性等)。

(2)化疗方案与注意事项。

①首选含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常用的有:

CA(E)F、AC(C环磷酰胺、A阿霉素、E表阿霉素、F氟脲嘧啶)。

②蒽环类与紫杉类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如TAC(T多西他赛)。

③蒽环类与紫杉类序贯方案,如AC-T/P(P紫杉醇)或FEC-T。

④老年、较低风险、蒽环类禁忌或不能耐受的病人可选用非蒽环类联合化疗方案,常用的有CMF(C环磷酰胺、M氨甲喋呤、F氟脲嘧啶)或TC(T多西他赛、C环磷酰胺)。

⑤不同化疗方案的周期数不同,一般为4~8周期。

若无特殊情况,不建议减少周期数和剂量。

70岁以上病人需个体化考虑辅助化疗。

⑥辅助化疗不与三苯氧胺或术后放射治疗同时进行。

⑦育龄妇女进行妊娠试验,确保不在妊娠期进行化疗。

化疗期间避孕。

⑧所有化疗病人均需要先行签署化疗知情同意书。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是指为降低肿瘤临床分期,提高切除率和保乳率,在手术或手术加局部放射治疗前,首先进行全身化疗。

(1)适应证:

①临床分期为ⅢA(不含T3,N1,M0)、ⅢB、ⅢC;②临床分期为ⅡA、ⅡB、ⅢA(仅T3,N1,M0)期,除了肿瘤大小以外,符合保乳手术的其他适应证。

(2)化疗方案:

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均可应用于新辅助化疗,推荐含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药物的联合化疗方案,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

①蒽环类方案。

CAF、FAC、AC、CEF、FEC(C环磷酰胺、A阿霉素、E表阿霉素、F氟脲嘧啶);②蒽环类与紫杉类联合方案:

A(E)T、TAC(T多西他赛);③蒽环类与紫杉类序贯方案:

AC-T/P(T多西他赛;P紫杉醇);④其他可能对乳腺癌有效的化疗方案;⑤HER-2阳性病人化疗时可考虑联合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治疗。

(3)注意事项:

①化疗前必须对乳腺原发灶行核芯针活检明确组织学诊断及免疫组化检查,区域淋巴结转移可以采用细胞学诊断;②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后实施新辅助化疗;③不建议

期病人选择新辅助化疗;④一般周期数为4~8周期;⑤应从体检和影像学两个方面评价乳腺原发灶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灶疗效,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或WHO标准评价疗效;⑥无效时暂停该化疗方案,改用手术、放射治疗或者其他全身治疗措施(更换化疗方案或改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⑦新辅助化疗后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留乳房手术;⑧术后辅助化疗应根据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周期、疗效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

内分泌治疗

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1)首选内分泌治疗的适应证:

①病人年龄>35岁;②无病生存期>2年;③仅有骨和软组织转移;④或存在无症状的内脏转移;⑤ER和(或)PR阳性。

(2)药物选择与注意事项:

①根据病人月经状态选择适当的内分泌治疗药物。

一般绝经前病人优先选择三苯氧胺,亦可联合药物或手术去势。

绝经后病人优先选择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药物或手术达到绝经状态的病人也可以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

②三苯氧胺和芳香化酶抑制剂失败的病人,可以考虑换用化疗,或者换用其他内分泌药物,例如:

孕激素或托瑞米芬等。

辅助内分泌治疗

(1)适应证:

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的早期乳腺癌。

(2)药物选择与注意事项:

①绝经前病人辅助内分泌治疗首选三苯氧胺。

②绝经前高复发风险的病人,可以联合卵巢抑制或切除。

③三苯氧胺治疗期间,如果病人已经绝经,可以换用芳香化酶抑制剂。

④绝经后病人优先选择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建议起始使用。

⑤不能耐受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病人,仍可选择三苯氧胺。

⑥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治疗期限为5年。

⑦针对具有高复发危险因素的病人,可以延长内分泌治疗时间,延长用药仅针对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