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5048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五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docx

浙江专版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

(浙江专版)2019届高三语文大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五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教师用书

——高考真题感悟

1.(2017·浙江省考试院样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上》)

义,利也。

(《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

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

义,天下之良宝也。

(《墨子·耕柱》)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答: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①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

②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人利民。

(2)示例:

略。

提示:

必须表明看法并说明理由。

(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一)

子路说:

“不做官是不合乎道义的。

长幼之间的关系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二)

义,就是利。

现在用义在国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

之所以贵重良宝的原因,是它们能利人民,而义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

义是天下的良宝。

2.(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墨子·节用》: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 ①加用:

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

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

解析:

本题从理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

在理解整个语段的基础上,结合“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等语句可以判断出。

参考答案:

去无用之费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概括。

首先要逐句理解大意,然后划分层次。

首句是总领句,后面两句是具体体现。

借助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如“非外取地也”“去其无用之费”“民德不劳”等,即可概括出。

参考答案:

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参考译文:

《墨子·节用》:

“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

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从别国掠夺来的,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不必要的费用,(因而)足以加倍。

圣王治理国家,他发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更有用、更有价值才做的。

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获得的利益就多了。

3.(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解析:

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材料选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内容都是对《孟子》的注释。

题目又明确问“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一句的注释”,其实即便没有这样的语境,考生对“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也是十分熟悉的。

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

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归纳和概括要建立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准确、全面,需要结合上下文,还需要结合孟子的话来理解。

参考答案:

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4.(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

“孰谓微生高①直?

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 ①微生高:

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

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交朋友的标准,因此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

参考答案:

择友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

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答:

解析:

解答此题时,考生要对两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不仅要评价孔子的观点,还要挖掘孔子对微生高的评论的用意所在。

参考答案:

第一问:

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

第二问:

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

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5.(2013·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对文化经典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颜回箪食瓢饮的典故已经学习过,填第一个空难度不大。

填第二空要结合语境,“皆”字表明此处是对上文的总结,据此可以推断出答案。

参考答案:

颜子 恶衣恶食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化经典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材料,通过对材料内容的把握理解孔子的观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说明。

孔子的观点体现在“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两句话中,谈论的是在“富”与“贫”时应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6.(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论语·乡党》: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

参考答案:

第一种标点,贵人贱马;第二种标点,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

解析:

本题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

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对比如下:

第一种,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译文: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

”没有问马。

第二种,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译文:

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

“伤了人吗?

”(回答说:

)“没有。

”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参考答案:

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1.从《考试说明》来看

2017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部分,增添了“如《论语》”这几个字,这意味着其考查重点将重新回到《论语》。

前几年,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太广泛,考生望洋兴叹,无所适从,因为高中三年他们只学过一本《〈论语〉选读》。

今年将可能把范围缩小,重点考查《论语》,这样“考”和“学”就获得了统一,复习也由云端重新回到了大地。

2.从命题特点来看

浙江省高考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考查特别重视联系其他古代典籍或现实生活。

命题材料一般把可以是一则,也可以是两三则取自古代典籍或现当代名人的言论、现象进行比较,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学会比较、迁移和拓展,分析或归纳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答题时不能照本宣科。

这体现了对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的追求。

3.从命题形式及考查目标来看

从命题形式来看,估计还是涉及概括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从考查的目标来看,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等几个方面,其中概括分析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

——精研2大题型,把握3大角度

                      

题型一 填空题

“筛选”作者(文本)的主要看法是文化经典考查中最基础的要求,对应到命题上,“筛选”既可以单独命题,常见的题型是“用原文词语填空”;也可以综合在概括分析题中,作为隐性的考点进行间接考查,因为概括分析的前提是筛选原文关键词句。

下面重点介绍“用原文词语填空”的这一题型。

在“用原文词语填空”题中,命题人为了确保答案的唯一性,一般会采用两种方式来对答题内容进行限制或提示:

一是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命题语言提示。

二是对答题内容进行形式限制,比如用空格来限制答题字数,用引号来提示用原文词语等。

[例1]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①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论语·先进》)

②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④者。

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孟子·尽心上》)

[注] ①由:

仲由,字子路。

求:

冉求,字子有。

赤:

公西赤,字子华。

②兼人:

好勇过人。

③财:

同“材”。

④私淑艾:

靠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

请用以上选段的词语填空。

选段②中,孟子把教育的方法概括为五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最需自主探究的一种是“          ”;选段①中,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属于孟子所说的“            ”。

[解析] 本题以填空的方式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对应的是《考试说明》规定的“筛选”要求。

第②段中孟子的五种教育方法,前三种是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得出的分类,后两种是从教育方式的角度划分的,由于题干中有“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这一提示,答案显然只能是后两种。

[参考答案] 私淑艾 答问

[参考译文]

①子路问:

“听到了就行动吗?

”孔子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

”冉有问:

“听到了就行动吗?

”孔子说:

“听到了就行动。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

’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

’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

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为什么。

”孔子说:

“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②孟子说:

“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

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学问品德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

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方式。

[解题方略]

回答传统文化经典筛选(填空)题的“2注意”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

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

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

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

题型二 简答题

概括作者(文本)观点型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

概括材料中“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

[自主尝试]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化经典主要观点的能力。

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

[参考答案] 求学应精进不已、坚持不懈。

[参考译文]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

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

[解题方略]

概括作者(文本)观点“3步骤”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筛选原文词句。

筛选原文是做好概括题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为了保证答案的简明性,题干常会对概括的重点进行必要的提示或限制。

例如,上题中“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一句就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和提示,考生据此可找出原文信息。

第二步,结合文本内容,用好综合、抽象、转化3种方法。

①综合,即把文本中分散的词句筛选出来,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点,这一方法常见于概括出多个选段共同观点的题型。

②抽象,即将原文具体的人、事、物条件隐去,从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并用适当的词语替代原文。

如上题中“求学应精进不已、坚持不懈”这一观点的概括过程,首先,把“弗学”“弗问”“弗思”“弗辨”“弗行”等隐去,然后抽取出“学”“问”“思”“辨”“行”的特点,这些特点无外乎只要“学”,就要学通,不学通便不会停止,最后可用“求学应精进不已、坚持不懈”来替代原文表达。

③转化,即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当然,转化不是翻译,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明性,一般而言,应尽量用成语(熟语)表达。

第三步,扣题作答。

分析作者(文本)观点型

“分析”是比“概括”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分析作者(文本)观点”往往可以从三个方向命题:

一是要求指出作者观点成立的理由,二是解说作者观点的具体内涵,三是分析作者观点得出的具体过程。

当然,“筛选、分析、概括”这三种要求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筛选”是“概括”的基础,而“概括”则是“分析”的前提。

如果说“筛选”“概括”题考查的是“看法观点是什么”,那么,“分析”题考查的就是“看法观点为什么是什么”。

在实际命题时,“概括”与“分析”常常可以合成一道题进行综合考查。

[例3] 阅读下面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③为?

”(《论语·子路》)

②孟子谓高子曰:

“山径之蹊间,介然④用之而成路;为间⑤不用,则茅塞之矣。

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

[注] ①达:

通达,会处理。

②专对:

独立自主应对。

当时在外交上常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

③以:

用。

④介然:

特别专注的样子。

⑤为间:

有顷,为时不久。

孔子、孟子各提出了什么样的为学主张?

请根据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

[自主尝试] 

[解析] 本题考查对孔孟观点的分析。

在语段①,“诵《诗》”“授之以政”即“为学”,对于这些学习,孔子的观点是“不达”“虽多,亦奚以为?

”,用自己的话表达,即学习的内容不能用于处理政务,学得再多也无用。

语段②中,孟子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一句,用自己的话表达,即求学应不可间断。

[参考答案] ①孔子主张学以致用(或:

孔子认为,为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

他要求弟子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政务、外交上。

②孟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或:

孟子认为,学习要持之以恒)。

他以“茅塞”为喻,告诫高子不可间断学业。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

“熟读《诗经》三百篇,派他从政做官,却不会处理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自主应对,读得虽然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②孟子对高子说:

“山坡上人可以走的地方,只要专一地去走,就会成为一条路;隔些时日不去走,茅草就会将路堵塞住。

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鉴古知今型

[例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慎独”的。

《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功夫。

它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中,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举一个践行“慎独”的例子。

并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 汉代东莱太守杨震,暮夜拒收昌邑令王密的赠金,就是“慎独”的体现。

“曾国藩教子”与“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从家庭教育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着眼的,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慎独”这种修养的高度重视。

当代人们如果能够“慎独”,严于律己,就能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也能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解题方略]

“鉴古知今型”题目解题“2步骤”

步骤一:

鉴古

“鉴古知今型”题目解答的前提就是“鉴古”,而“鉴古”的方法技巧可以参考上面“命题角度一 概括作者(文本)观点型”的第二步“综合、抽象、转化3法”。

步骤二:

知今

文化经典题考查的意图就是要求考生概括蕴含的经典文化思想并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因此,在准确把握文化经典思想内涵的前提下,根据文化经典的材料倾向,最好辩证地联系当今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且在阐发观点和想法时,要有理有据,思路清晰,不要乱发感慨。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①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子曰:

“《书》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1)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上,孔子主张    、    。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答:

参考答案:

(1)礼治 德治

(2)孔子的政治主张,针对的不单是老百姓,还有当政者。

当政者本人应当严肃认真、孝顺慈祥,这样老百姓就会对其尊敬,尽忠。

与教育的关系:

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

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

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更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参考译文:

①有人对孔子说:

“你为什么不参与政事呢?

”孔子回答说:

“《尚书》里说:

‘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推广到国家政事上去。

’这也就是参与了政事,为什么一定要直接参与政事呢?

②季康子问道:

“要使老百姓尊重当政者、尽忠而相互勉励,该怎样去做呢?

”孔子说:

“你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晚辈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1)这则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        观。

(2)你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

(1)仁爱

(2)①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成为“君子”。

②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不偏不过;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参考译文:

孟子说: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

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

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1)请结合材料概括孔子的为政观。

答:

(2)请结合孔子的为政观,谈谈你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孔子认为在处理政事时,在位者应以身作则,君主之风正,则民风正。

(2)在位者历来都是社会行为的示范,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政风、世风的优劣,在位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律;只要在位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修己向善,老百姓自然会跟着向善,社会风尚自然也会跟着好起来。

反之亦然。

参考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说:

“如果杀掉不守道义的人来亲近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

“您处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

只要您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综合提能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

“与之釜。

”请益。

曰:

“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

“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语·雍也》)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

“毋!

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答: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谈谈孔子的仁爱观。

答:

参考答案:

(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救济贫困。

(2)孔子的仁爱观,不是狭隘地针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而是将其扩展到“邻里乡党”,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他还认为,救济的应是穷人,而不是富人,这种思想符合人道主义。

参考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子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

“给她六斗四升。

”冉子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

“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子却给她八十斛。

孔子说:

“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周济富有的人。

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他推辞不受。

孔子说:

“别推辞!

把它分给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