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4520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docx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

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与特点的比较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往的第一步就是称呼的问题,如何称呼才能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感受到被尊重和心理舒服,从而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称呼语系统按使用范围和交际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亲属称呼语和社会称呼语,社会称呼语是相对于亲属称呼语来说的,主要用于称呼亲属以外的人。

  下面对汉越社会称呼语进行分类对比,阐述其特点的异同及发展变化。

  一、关于社会称呼语分类的一些问题

  

  越南社会结构及文化和中国大体相同,所以汉越两种语言的称呼系统都是十分庞大和复杂的。

根据“称呼语指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自己和对方的词语,部分称呼语可以表示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而有的则不能”[1]的观点,可以把社会称呼语划分为职衔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通用称呼语、姓名称呼语和人称代词称呼语。

人称代词一般不被划为称呼系统,但人称代词是表示人际关系称谓语的替代词,是称谓词在交际进程中被逐渐抽象和简约化的结果,称谓词所表示的交际者的身分、年龄、性别和相互关系等丰富内容,被抽象成为简单、明了的“你”“我”“他”等人称代词。

[2]

  根据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自己和呼喊对方的名称内涵来看,把人称代词划为称呼语是合乎要求的。

许多学者,如姚亚平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一文中就把“你、你们、您、我”等人称代词划归到称呼系统范畴;崔希亮的《人称代词及其称谓功能》中揭示了汉语人称代词与称谓的密切关系;孙衍峰在《越语人际称谓研究》的博士论文中也把指代称谓(即由人称代词组成)作为人际称谓系统中的一个子类进行描述分析。

  二、汉越社会称呼语的分类及对比

  

  

(一)职衔称呼语

  

  职衔称呼语通常分为头衔称呼语和职业称呼语。

其中头衔称呼又分为官衔、职衔、学衔和军衔四类。

  1.汉语头衔、职业称呼语。

主要有校长、经理、教授、博士、司令等。

官衔中的副职一般不用于对称,如需用于对称,必须采用“姓+副”的组合式,如“李副”.职业称呼语是指用受话人所从事的、在人们心中有地位的职业名称来称呼谈话对方的词语[3],如医生(大夫)、老师、律师、导演等。

在言语交际中,职衔称呼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采用“姓+职衔”组合式进行称呼(军衔除外),如李局长、李经理、李博士、李老师等。

在双方关系熟悉的交际情景中,组合式称呼语更趋于简化,如李局、李董、李博等,但不是所有的都能简化,如李经理、李教授、李大夫等。

  2.越语头衔、职业称呼语。

主要有校长、董事长、上司、教授、博士、司令等。

越语职衔称呼语除了可以单独使用外,还有“拟亲属称谓+职衔”“职衔+名”的组合式,如上司姐姐、阿强局长、阿秋上司等,越南人普遍采用“拟亲属称谓+职衔”组合式称呼对方,体现了双方的亲近关系,而“职衔称呼+名”组合式和职衔称呼单独式则体现了尊敬和关系员姐姐)、anhláixe(司机大哥)、cytá(护士阿姨)等。

(2)职衔称呼语的泛化。

汉语中的一些职衔称呼如“老师”“老板”“姓+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泛化。

“老师”是属于教育行业的职业称呼语,但近来这一称呼语被泛化用以称呼非教育领域的专家、资深人士等;“老板”这一称呼语原指工商业的业主及其代理人,现在扩展到个体私营业主如集市里卖猪肉、卖水果的经营者都被称呼为“老板”;“姓+总”这组合式原是一个公司里职务最高的管理者与负责人、规模较大企业里某个事业体或分支机构的最高负责人的称呼语,但最近这一称呼语被广泛用于称呼企业里的普通管理人员或刚创业的年轻人,如李总、张总等。

越语的职衔称呼语则没有这种泛化现象,如“老师”就仅限于称呼从事教育行业的人。

(3)出于“官本位的”心理,中国人习惯选用对方的职衔称呼对方以表达尊敬和礼貌,因此使用职衔称呼语称呼对方的现象非常普遍。

相对而言,越语职衔称呼语使用得并不是很多,越语职衔称呼语通常只在正式场合、初次见面或者公司里下级对上级表尊敬但关系一般。

  

(二)拟亲属称呼语

  

  拟亲属称呼语是用亲属名称称呼非亲属的称呼语,即泛化的亲属称谓。

  1.汉语拟亲属称呼语。

汉语拟亲属称呼语包括了直接套用的亲属称呼语和改造过的亲属称呼语,如爷爷、老大爷、叔叔、阿姨、大妈、秋英姐、李哥、小妹妹等。

不是所有的亲属称呼都可以用作拟亲属称呼语,只有父方称谓中排行在前的称谓以及姻亲称谓中部分女性称谓“伯母、婶子、嫂子”等可以用作拟亲属称呼语,曾祖辈和孙辈的称谓不用作拟亲属称呼语,儿辈的称谓也极少用作拟亲属称呼语[4],如社交中就很少看到人们称非亲属的人为曾祖父、孙子、儿子或侄女等。

汉语拟亲属称呼语只能用于对称,而不能用于自称。

此外拟亲属称呼并不像亲属称呼那样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称呼对应原则,有时说话者会受到社会规约或礼貌准则、交际场合、交际目的影响而选择不对应的拟亲属称呼语称呼对方。

在实际交际中,说话者常选用拟亲属称呼语以拉近双方关系、表达亲近和尊重之意,这类称呼语通常只能用于一般场合。

  2.越语拟亲属称呼语。

越语拟亲属称呼语是越语社会称谓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使用得最广泛的一部分。

越语亲属称谓中能用作拟亲属称呼语有曾祖父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孩子、侄、孙、舅舅等18个[5].越语拟亲属称呼语不仅可以用于对称,还可以用于自称,这也是与汉语拟亲属称呼大不相同的地方。

与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范围相比,越语亲属称谓泛化相对要大,越语中曾祖辈和孙辈、儿辈的称谓都可以用作拟亲属称呼语。

另外,越语拟亲属称呼语使用的范围比汉语的更广泛,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从国家机关单位到邻里乡里,越南人通常都会选择使用拟亲属称呼语进行称呼,如ngobama(奥巴马先生)、bàNgn(阿银女士)等。

与汉语拟亲属称呼语还有较大差异的是,越语拟亲属称呼语直接套用亲属称谓,不需经过改造,如公司里关系非常好的年轻同事和中年同事直接使用con-me·(孩子-母亲)、b’-con(父亲-孩子)这套称呼语而不会让人觉得突兀,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如需要用到“爸、妈”亲属称谓称呼别人,中国人会采用“换辈称”的方式将之改造为“大妈”或“李爸爸”“陈海妈妈”等。

越语拟亲属称呼语和汉语拟亲属称呼语一样,语用功能主要是缩短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使得双方关系变得亲近及表达尊敬和礼貌之意,在实际选用时也都可以不用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称呼对应原则。

  (三)通用称呼语通用称呼语指不严格区分被称呼者的年龄辈分、身份地位、职业等,并在社会上被广泛使用的称呼语。

  1.汉语通用称呼语。

主要有同志、先生、小姐、女士、师傅、朋友、美女、帅哥、亲等,这类称呼语没有长幼尊卑之分,但具体使用还是有特定指定范围的。

“同志”常用于党政部门或国家机关单位,政治色彩比较浓。

现代汉语称谓中的“先生”“小姐”“女士”比较洋派,这类称呼语只适用于城市、宴会、商务谈判等场合,用来称呼有知识、受过较高教育的男性和女性,但“小姐”在现代中国社会里已经变成含有色情色彩的称谓,因此日常交往中一般不使用。

“师傅”原是用来称呼工厂里教人技艺的人,现已被泛化,用以称呼从事技术性较强、需要手艺的体力劳动职业的人,如电工、修理工、美发师、厨师等。

“朋友”一般是用来称呼年龄相仿的交际对方。

  “美女”“帅哥”是近年来流行于年轻人之间的通用称呼语,“美女”“帅哥”原指年轻美丽的女子和年轻帅气的男子,现已被泛化用于称呼年轻的女性和男性,如“美女,给我一杯冷饮”“帅哥,去哪里啊?

”.“亲”这个称呼语主要用于网络,也是近年来很流行的通用称呼语。

“亲”是“亲爱的XX”的简称,可以是亲爱的朋友、亲爱的顾客等等,原是电商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称呼,后逐渐泛化成网民之间的称呼语,如“亲,今晚我们去吃烧烤吧”.

  汉语通用称呼语虽然没有长幼尊卑之分,但却具有表达礼貌、尊重和拉近双方关系的语用功能。

  2.越语通用称呼语。

越语通用称呼语非常少,只有“?

`ngchí”(同志)、“ngài”(阁下或先生),“ba·n”(朋友).但“ba·n”已经变成人称代词,不再具备通用称呼语的功能。

而?

`ngchí和ngài的使用范围非常受限,且使用频率不高,如?

`ngchí和汉语的“同志”用法一样,都只适用于党政部门或国家机关、正式场合或者会议中。

“ngài”一般用于外交场合,用以称呼外宾。

  (四)姓名称呼语姓名称呼语是指用姓名、姓、名或者姓名的组合式构成的称呼语。

  1.汉语姓名称呼语。

汉族人的姓名结构为“姓+名”方式,汉语姓名称呼语只用于对称,一般不用于自称。

汉语姓名称呼形式主要有:

(1)姓名单一式,如陈平安、平安。

这个称呼形式一般只能用于长辈称呼晚辈或者同辈之间。

(2)姓名+其他成分的组合式,如陈局长、陈伯伯。

汉语姓名称呼语中的“姓”具有强大的组合能力,可以和职衔、拟亲属称谓或通称称呼语等相组合,形成一种组合式称呼语,如老陈、赵建国先生、孙阿姨等。

从交际双方关系及感情色彩来看,采用姓名+职衔称呼语、通用称呼语的组合形式显得正规、严肃、庄重、礼貌却疏远,而姓+拟亲属称呼语、“老、小”、名字或名字重叠的形式则常用于一般场合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之间,表亲近。

  越语姓名称呼语。

同中国人姓名结构一样,越南人的姓名结构也是“姓+名”,不同的是越南人的姓名之间常加垫字,如女性的姓名之间常加“thi·”(氏)字,陈氏秋、阮氏翠等。

越语姓名称呼形式主要有:

(1)名字称呼形式。

名字是单字的就直接使用单字名,如翠、秋等;名字为双字的,根据双方关系的亲疏,称呼由双字(疏)改为单字(亲),如ThuThy(秋水)→Thy(水).名字称呼形式适用于长辈称呼晚辈、晚辈的自称或年轻人之间的互相称呼,感情色彩属于中性。

  

(2)前缀+名的组合式。

越语姓名称呼语中的“名”有极强的组合能力,它可以和职衔、拟亲属称呼或通用称呼语象及其他称呼词组合,如giáosCng(强教授)、?

`ngchíCng(强同志)等。

这个组合称呼形式只用于对称和叙称,不能用于自称,而适用场合及感情色彩由前缀来决定。

(3)前缀+姓名的组合形式。

如chti·chncTrngT’nSang(国家主席张晋创)、anhNgTrungViê·t(吴中越哥)等。

这个组合形式多用于正式场合的对称和叙称,使用并不广泛。

  3.汉越语姓名称呼语的比较。

现代中国人和越南人的姓名都是属于“姓+名”的结构方式,但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重姓而越南人重名,中国人可以用姓名或者姓+其他成分的组合形式称呼对方,而对于越南人来说这样的称呼是情感疏远、让人心理不舒服的行为。

汉语姓名称呼语只用于对称,而越语的称呼语既可以对称也可以自称,如:

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秋英你呢?

  Phngkhngthíchb·phimnàylm,cónDungthìsao?

芳(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蓉(你)呢?

  (五)人称代词称呼语人称代词称呼语是指用人称代词构成的一类称呼。

  1.汉语人称代词称呼语。

汉语人称代词称呼系统是人际称谓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子类,也是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类。

汉语人称代词称呼语主要有“你、您、我、他(她)、你们、我们”等,用于对称和自称的主要有“你、您、我、咱”,而“咱”可表示“我”也可以表示“我们”.除了“您”具备表达尊重和礼貌之意外,汉语中人称代词称呼语没有长幼尊卑和亲疏的区别,也没有性别区分,体现了交际双方的平等关系,可以适用于任何交际对象和任何交际场合,如“阿姨,麻烦你帮我把青菜包起来。

”(晚辈-长辈),“今天下午你把计划安排交给我。

”(上级-下级).

  2.越语人称代词称呼语。

越语人称代词称呼语主要由专用人称代词称呼语和“代词化”人称代词称呼语构成,与汉语人称代词称呼语不相同的是,越语人称代词称呼语仍然讲究长幼尊卑和亲疏之分。

专用人称代词称呼语只有“tao、ta(我),mày(你),nó(他、她、它),hn(他)”等,数量很少。

由于这些称呼语表示轻视或亲密随意的感情色彩,所以使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如“tao-mày”这组称呼语只能适用于年轻朋友之间或长辈称呼晚辈,这类称呼语往往不用于正式场合。

  “代词化”人称代词称呼语是指由一些其他词类或其他称谓转化而来的称呼语,如ti、tó‘、mình(我)、ba·n(你)、“ng”(爷爷)、“Phu’o’ng”(芳)等,其中“代词化”的亲属称呼语最常见。

“代词化”人称代词称呼语不仅具有表达感情色彩的功能,还具备了专用人称代词称呼语所没有的表达礼貌功能,所以使用“代词化”人称代词称呼语的频率远远高出专用人称代词称呼语。

  3.汉越人称代词称呼语对比。

从使用范围来看,汉语人称代词称呼语使用范围更广泛。

从体现交际双方关系来看,汉语人称代词称呼体现了双方关系的平等,感情色彩表达能力较弱,越语人称代词称呼语则体现了交际双方关系的不对等,表达感情色彩能力较强。

  三、汉越社会称呼语特点的对比

  

  通过对汉越两个民族社会称呼语的分类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种社会称呼语的各自特点及异同之处:

  

(一)汉越两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同受宗族伦理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所以这两种语言的社会称呼语都体现了长幼尊卑、亲疏有别、男女不同的等级思想,但汉族注重的是权力等级,职衔称呼语被广泛的使用最能体现这一点,而越族注重的是年龄辈分等级,拟亲属称呼语使用范围之广充分说明了此特点。

  

(二)汉越社会称呼语都存在泛化现象,但汉语社会称呼语的泛化比越语社会称呼语更呈多元性,如汉语职衔称谓、亲属称谓和一些其他称谓都被泛化使用,超出了原称谓的内涵,而越语中只有亲属称谓被大量泛化使用。

  (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汉越两种语言的社会称呼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相对来看,汉语社会称呼语的发展变化比越语社会称呼语更多元化。

汉语社会称呼从反应宗族伦理和儒家思想的“天下一家亲”和等级关系逐步往称呼简化和平等化、通用称呼语不时的出现和社交观念不断增强的方向发展变化。

[6]

  如人称代词称呼语的大范围使用,通用称呼语的不断丰富。

而越语社会称呼语则执着地保留着“天下一家亲”的情感色彩和年龄辈分等级差别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么孝颖。

称谓语=称呼语吗?

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J].外语教学,2008,(4):

54.

  [2]林明华。

越语称谓与人称代词[J].现代外语,1994,(3):

10.

  [3]田惠刚。

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

外语研究出版社,1998.294.

  [4]潘文,刘丹青。

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J].南京师大学报,1994,

(2):

14.

  [5]孙衍峰。

越语人际称谓研究(博士论文)[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

  [6]姚亚平。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92.

标签:

  对比语言学论文  上一篇:

日语“ても”和汉语“也”的对应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