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38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docx

钦州学院

自学考试专本衔接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院系名称钦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

准考证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2年月日

浅析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初等教育文科方向专业2009级

指导老师

摘要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探寻历史,我们发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和与外界事物的接触中,总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情感,可以说,情感已经融入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赋予人类社会特有的丰富多彩。

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学习。

因此,语文教学要负担起这一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创设情境,交流

Analysestheemotionalprimarylanguageeducation

Elementaryeducationartsdirectionprofessionallevel2009Fanyu

InstructorYanLiJuan

Abstract

Manisnotvegetationisrelentless.Searchhistory,wefoundthathumanintheirowndevelopmentandthecontactwiththeoutsideworldthings,alwaysproduceawidevarietyofemotion,sotospeak,andemotionshavebeenintegratedintothehumansociallife,itgivesthehumansocietyspecialrichandcolorful.Studentspickthestringofemotion,intheChineseteachingpaysattentiontostudent's\"emotions,attitudesandvalues,\"andtocultivate,itnotonlyembodiestheChineseteachingofthehumanities,morecantrainstudents1soundpersonalityandgoodmoralquality,promotethestudents*learning.Therefore,Chineseteachingtoaffordthissacredmission.

Keywords:

primaryschoollanguage,emotions,creatingcontext,theexchange

目录

前言 1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1

(一) 教学方式单一,注重功利性 1

(二) 点到为止,缺乏情感体悟 3

(三) 教学结果评价程序化,缺乏实效 3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策略 4

(一) 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4

1.以生为本,培养语文阅读兴趣 6

2.注重引导,融情入教 2

(二) 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主题活动 7

1.开展诗文朗诵比赛 7

2.开展以情感为主题交流活动 7

(三) 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 8

1.教师在学习生活中动之以情 8

2.学生应养成尊师重道的素质 9

3.师生换位思考 9

(四) 重视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 10

1.增加书法课程,陶冶学生情感 10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性情感 10

三.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新定位的意义 11

(一) 利于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11

(二) 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11

四.结语 12

致谢 13

引文注释 13

13

参考文献

前言

美国《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

“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情感加入到他们自己的社会。

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有情感的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形式。

积极的情感是在不断地对情绪实施控制的实践中不断引导而形成的,他必须深化到更高级的热情,才能形成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巨大的推动力。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情感品质,防止和克服消极情感,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的过程。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培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正是如今教育的目标,而且具备这样情感价值的个人和团体,在面对复杂的个人与他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时,能够解决得游刃有余。

一、当下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

现实的语文教育中,日渐僵化的教学模式,逐步脱离了培养学生情感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地位日趋加强,“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一并重的语文教学目标,已经渐显失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往往是被教育忽略的重要环节。

与国外情感教育研究相比,我国关于教育感情的研究与应用不无滞后之处,只看到了教育的工具价值,忽视了其目的意义,更不能把它作为师生的生命元素看待。

⑴大体体现如下几点:

(一)教育方单一,注重功利性

《素质教育决定》指出: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⑵从决定可知,学校的教育不只发展学生的智育,还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的教育,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然而,功利化教育是全球教育的一个通病,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中表现更为严重。

表现在:

以分数为中心,师生关系异化,学校存在意义扭曲。

功利主义教育从根本上是将人视为一种工具,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个体生命关注的人道意识。

应试教育正是功利化教育的产物。

应试教育。

作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主要模式,它影响着学校教学方向方式的制定,而学校教学的方针步骤又决定着教师教学目标的规划及教学观念的落实。

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科课程设置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追求教育的短期效应。

正如语文学科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下,侧重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使之成为纯粹的考试工具。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总会习惯性地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投放到“听、写”上,不重视发展以课文为依据培养学生的情感。

实际上,情感教育并非是与认知教育截然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对认知教育忽视人的情感、不能满足人的情感教育需要的一种补救;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而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与学科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前不久看到《演讲与口才》中有一篇文章,说当年闻名大江南北的“东方神童”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老家。

这是为什么?

是“神童”不“神”吗?

不对,你看他2岁就能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跳级到县属重点中学,13岁时,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魏永康富有传奇性色彩的经历足以证明这是个“神话”。

那么,神童退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人们都在深思。

透过这些神话,我们看到神童的成长之路上存在严重的缺憾。

据调査,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更严重的是他的社会交际能力极端低下。

据了解,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

“你好”;一个动作:

握手。

在与记者接触的半天时间里,他所说的话非常有限,就是一些短语:

“谢谢哥哥”,“谢谢姐姐”,“是的吧”,“我不知道”……甚至他答应了接受央视“新闻会客厅”的采访也无法进行,因为他在节目录制的前几小时突然“失踪”了一一找个地方躲起来。

神童的缺失了什么是显而易见的。

在现代社会中,不,应该说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就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美国著名职业规划专家卡耐基曾指出,一个人在社会上是否成功,专业知识的作用只占百分之十五,而交际能力却占百分之八十五。

在我们的教育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不少不善交际、不会交际,甚至害怕交际的。

有的到了成年,还视交际如险滩,“神童退学”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特例罢了。

⑶教育被赋予知识传授和情感发展的重任,包含了运用工具性和处世的情感人文性。

然而,教育这一杆秤并不平衡,工具性被过分地放大,情感的教育往往会被小视甚至忽略。

缺乏情感的教育,正如我们所提到的“神童”魏永康,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

(二) 点到为止,缺乏情感体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教师以学生的不同认知构成,从而形成了相应程度的学习引导方法。

一位好教师,就是一位能引导学生会学习的教师。

现实中的大部分学校并不没有在整体上关注学生学习,他们的教学被认为是精英教学气学校的教学方向与教学步骤的设定,使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对于此种环境下的教学,只能有极少部分人,也就是所谓的精英,能够适应。

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是受学校教师因素的影响,也受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将教学注意力集中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得教学设计太过机械化,很多要素只是提及,不展开阐述和自我体悟。

教师不作引导,学生没有轻重点的意识,最后,学生只能将记忆停留在课文内容中,而忽视了更广更深层的思想情感。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诺贝尔》这篇课文计划安排了三个课时讲授。

教师在课文中心和分段讲解这些环节把握得较好,对学生的提问能紧密地围绕课文,也能通过阅读、自由读等阅读课文方式让学生更加熟悉课文。

可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对文章中心拓展和为情感作深入体悟,只是作了简单的文本指导。

对于主人公诺贝尔的每一个举措,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去感受的机会,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诺贝尔勇于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而对于分析,教师只问结果,不道原因,学生就只知道诺贝尔是勇于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人,却不知道诺贝尔是怎么做才会成为这样的人。

(三) 教育结果评价程序化,缺乏实效

我国现存程序化的认知教育模式的弊端表现为:

偏重知识、忽略感情,这不利于塑造全人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

李吉林说: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只注重认识,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的素养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情感意志及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多年来,这是一种比较公认和权威的观点。

语文的工具性,是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

语文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怀,关注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

然而,现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学结果的评价最真实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学生成绩部分,对于学生品德素质状况、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美劳素质状况等都不十分重视。

如在《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册》中,教师亲自动笔的部分也就只有成绩的填写,而对于学生的品德、身体、心理的评价或不写或让学生自己评价。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波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强调对人的发展,强调对生命的关怀,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基本载体,以追求学生获得学习的深刻体验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