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2797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 Word版缺答案.docx

江西省上饶县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自招班语文试题Word版缺答案

考试时间:

2019年3月30—31日

上饶县中学2021届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自招班)

1、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

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

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

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

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

“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

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

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

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

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

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

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

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

更有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迷恋着日本电影《小森林》里那种清新脱俗的乡村意象,“回家种田”的浪漫叙事成为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想象务农的流行模板,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或是一个人的自然救赎。

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楚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问题。

在人民食物主权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要关心口感问题,也要从我们日益不安的食物消费之中窥见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化学农业,转基因及生态问题。

而在世界寻求食物主权,是一场从无地农民到城市主妇、从耕作者到消费者的多面反击。

(摘编自新京报《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如今的食物,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蔬菜和肉越来越“没味儿”了。

B.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因为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

C.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饮食成为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D.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食物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务农被诠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句引出食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并由此指出食品问题。

B.文章以大量事实为依据,提出只有反思我们的饮食变迁史,才能弄清每个人今天所面临饮食的难题。

C.文章由食品的口感问题上升到政治,认为它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D.针对今天所面临的饮食难题,文章先指出现象,接着分析问题,最后具体指明了解决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海子的诗句“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我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得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

B.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使人们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媒体青睐的土味文化透露了生态农业的危机。

D.在严海蓉老师看来,今天我们关心粮食和蔬菜,不只关心口感问题,更要看到世界农业的整体性危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

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

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

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

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

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

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

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

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

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

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

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

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

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

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

恐怕就鲜有人知了。

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

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

至近3年,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

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

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注】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B.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C.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5.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6.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

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

倾向领域

专业资料

文学书籍

教育文章

时事新闻

健康心理

其他资源

份额

36.30%

21.70%

15.60%

13.50%

9.10%

3.80

数据来源:

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

材料二:

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

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

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

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

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

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

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创业热潮。

摘编自:

《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

材料三:

但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

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

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

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

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摘编自: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

材料四:

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

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

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大致有两种:

一种模式以信息全面广博为特征,另一种模式则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

前者多采用免费服务,信息上传和分享者并不求经济回报。

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满足于普及型的信息提供,如果想知道的东西在XX、谷歌上能轻松查到,知识精英也就不存在了。

对那些渴望得到更精准、更前沿信息的人来说,有针对性地付费获取知识,无疑是最佳选择。

摘编自:

《中国青年报》2016年07月27日

7.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于用户需求角度,分析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的倾向领域的份额比例,能对我国内容付费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B.材料二通过《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的例子引出内容付费的发展盛况,对其快速发展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C.材料三侧重于分析内容付费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是作者个人的冷静思考,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必将在客观上限制其发展。

D.材料四侧重于网络对知识付费提供内容的分析,并对人们的担忧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这种消费形式对于部分人是最好的选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资料和文学书籍两类的用户倾向占到将近六成,表明我国内容付费的消费者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学的爱好者。

B.年轻人在对文化的消费中是具有话语权的群体,这与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对于内容付费的支出有很大关系。

C.与互联网商业的模式不同,知识付费契合了国内创新产业热潮,具有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等特点。

D.以信息全面广博为模式的知识在网络上是免费的,而以追求信息的深刻新颖为模式的知识必须付费后才能得到。

9.对于促进“内容付费”的快速良性发展,你有怎样的建议?

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

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

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

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

“无它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

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

父母问其故。

女曰:

“欲得贤如梁伯鸾者。

”鸿闻而娉之。

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及嫁,始以装饰入门。

七日而鸿不答。

妻乃跪床下请曰:

“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

今而见择,敢不请罪。

”鸿曰:

“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

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

”妻曰:

“以观夫子之志耳。

妾自有隐居之服。

”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

鸿大喜曰:

“此真梁鸿妻也。

能奉我矣!

”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

“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

无乃欲低头就之乎?

”鸿曰:

“诺。

”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仰慕前世高士,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

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察而异之,曰:

“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乃方舍之于家。

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疾且困,告主人曰:

“昔延陵季子葬子于嬴博之间,不归乡里,慎勿令我子持丧归去。

”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

咸曰:

“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葬毕,妻子归扶风。

(《后汉书•梁鸿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B.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C.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D.遂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上林苑是古代汉族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是专供皇帝狩猎的场所。

C.四皓是指居住在陕西商山深处的四位白发皓须、德高望众、品行高洁的老者。

他们四位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和绮里季吴实,

D.庑,堂下周围的廊屋。

分别而言,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有壁,可以住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鸿受学太学之后,学问高深,并没有积极进身寻求仕途,却去上林苑养猪,安于清贫的生活。

B.梁鸿由于不慎失火使临家遭殃而主动赔偿,甚至提出以佣工的方式抵偿损失,可以看出人物诚笃的品质来。

C.梁鸿在婚姻大事上,拒绝了势家大族的青睐,却娶了同邑容貌甚丑但心地高洁的孟光。

后来他们一同隐居在霸陵县的山中,以种田和纺织作为谋生的职业。

D.后来梁鸿带着妻子辗转吴地,替人帮佣以谋生,皋伯通细心观察梁鸿的举动,断定他一定不是普通人。

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梁鸿潜心闭门、撰写了十多篇著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

(5分)

(2)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

欢乐,乐趣。

②青门:

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15.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从声响角度写激流奔腾、石块冲击山崖情景的两句是  ,  。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

白居易《琵琶行》“  ,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秋兴八首(其一)》以枫叶凋零、秋气萧瑟寄寓诗人凄苦落寞情怀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9分)

在与子女的关系中,父亲距离子女常常比母亲更远,(  )这与传统社会对父亲角色的定义有关。

有了家庭,父亲被天然地视为支柱,这个角色要求他们在外,去成就事业。

人到中年,父亲面临的工作、家庭压力越来越大。

但中国的父亲习惯,父亲不允许懦弱,只得默默承受。

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并且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这样的父亲形象本身就不是的。

增进了解的唯一途径,是敞开心扉进行沟通。

情感需要表达,而不单单依靠“意会”。

孩子未成年时,往往是父母主动沟通。

但当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前者开始老去,后者成长成熟时,沟通需要由子女主动发起。

子女主动关心和探望,会影响父亲原有的情感表达习惯,彼此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子女纠正对于父亲角色的一些认识偏差,重新树立一种更亲密的情感关系,子女和父亲。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B.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父亲与子女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的存在感比母亲更低

C.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父亲与子女之间未能增进了解。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D.无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面对面,母亲的存在感比父亲更高。

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子女与父亲之间却未能增进了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浪迹天涯隐忍不发无懈可击亲密无间

B.东奔西走隐忍不发十全十美亲密无间

C.东奔西走忍辱负重无懈可击如胶似漆

D.浪迹天涯忍辱负重十全十美如胶似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就子女而言,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虽他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B.在子女看来,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C.对子女来说,中国的父亲往往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D.子女而言,往往中国的父亲还是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能带给人安全感、信任感,却少了几分慈祥温和。

20.下面是一名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5分)

华为公司人事部经理:

您好!

我从我校招生就业网上知道,你们公司正在招聘销售代表,我不揣冒昧,向您寄上我的求职信。

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翻一翻我的求职信,在此我表示由衷的谢谢。

我叫王隽一,女,1996年5月生,汉族,打小在江西长大,毕业于新华大学财务管理专业……

21.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6分)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集•这也是生活》)

材料二:

20世纪四十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

以自己为中心,像石子一样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地推出去,愈推愈远。

材料三:

2018年3月23日,采取警灯警示、绿灯放行、警报喊话、接力配合等方法的交警和热心让道的路面车辆,共同为一辆载有病患的轿车全力搭建赶往四川绵阳第三人民医院的“绿色生命通道”,全程共67.4公里,期间该车“闯红灯”23次,“逆行”3次。

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

请综合立意,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