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19218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docx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匆匆》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匆匆》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匆匆》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

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对于散文的教学,我们当以"诵读与感悟"为主,引领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思考,读出散文的意蕴。

同时,借助文中特点鲜明的语句特点进行练笔,引领学生体会文字表达的优美,逐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读、悟,理解文本表达的意思。

 

2、以改变文本形式的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3、结合练笔,学习语言文字表达,切实感受时间的匆匆流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世间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用各种方法,将其留在自己身边。

可是有一样东西,却无法挽留——过了就是过了,一去不返!

那是什么呢?

 

出示课题《匆匆》,谁能谈谈"匆匆"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匆匆呢?

又是谁感觉到了时间的匆匆呢?

 

二、感受文意

 

1、大家了解朱自清吗?

谁能说说?

(简单介绍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海州。

现代散文家、诗人、教授。

著有《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记雅俗共赏》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课文:

朗读课文,认读字词,识记要求会写的词语。

 

2、检查阅读情况:

 

(1)认读词语:

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徘徊(出示课件)

 

(2)默写词语:

挪移蒸融(指导学生书写)

 

(3)读完了一遍课文,谁说说初步感受?

(用一个词语表达感受)

 

二、默读课文:

要求用心去读,思考怎样读出文章的情感?

 

(1)学生默读。

 

(2)找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其他学生听,然后给出评价)

 

(3)指导阅读:

写第一句的时候,作者心里高兴吗?

从哪里能看出来?

所以,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去读呢?

 

(4)出示课件: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作者想知道答案吗?

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心情)——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猜测、想象——该怎样去读呢?

)(将文字改变成诗歌的样式,找两个学生配乐再读。

 

(甲)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合)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甲)

 

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乙)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甲)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合)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

 

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5)"三种事物的变化"和"我的日子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这是一种"对比"的方法!

作者用三种美好的事物对比自己的日子一去不返的凄凉,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你能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一句话吗?

 

三、尝试改写:

 

1、同桌尝试改写倒数第二自然段。

 

2、练习合作诵读。

 

3、找学生展示。

(其他学生评价)

 

四、读完了这两段,谁再来谈谈你对文章的感受?

生活中,朱自清先生在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呢?

 

且听下回分解——下课!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以阅读的方式初步感受了朱自清先生对于时间无情流逝的哀伤。

那么,他在那些地方感受到了这些呢?

 

二、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1、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品读: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是在多大年龄的时候写得这篇文章?

从哪里看出来的?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朱自清先生写作《匆匆》一文是1922年。

当时朱自清先生24岁。

此时,恰值"五四"运动落潮之际。

作者失望于现实,其心情苦闷,彷徨已不能自己。

但作者彷徨而不消沉,他依然执著地追求着。

他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于是作了《匆匆》一文,呼吁要振作精神,惜时奋进。

 

(2)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3)以自己的阅读,表现作者的情感。

 

2、阅读第三自然段。

 

重点品读: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1)读了这一段,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间都在流逝)

 

(2)而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啊!

面对这样的匆匆,你有什么感想?

用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3)这一段用了一种修辞方法,是什么?

能试着写写吗?

(出示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里过去;的时候,日子从里过去;时,便从过去;

 

3、是啊!

时间就这样匆匆地离我们而去。

正如清代钱鹤滩的《明日歌》所写的那样:

 

(课件出示)

 

(1)齐读:

 

明日歌(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注释]

 

1.复:

再,又。

2.何其:

何等,多么。

3.待:

等待。

4.蹉跎:

错过机会,虚度光阴。

5.世人:

一般的人。

6.苦:

苦于。

7.累:

牵累,妨碍。

8.日西坠:

太阳向西落下。

"水东流""日西坠"都表示时间过得极快。

9.百年:

指人的一生。

10.几何:

多少。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简单交流。

 

(3)找学生读。

 

三、感受文本特点:

 

1、齐读最后一段。

看一下第一段,有什么发现?

 

2、同时,整篇文章没有出现具体的时间,都是在写作者的()。

虽然如此,文章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匆匆"来写,这就是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四、用一句话,记录下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