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1625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美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美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美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美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容.docx

《美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容.docx

美容

 雀斑是发生在颜面、颈部、手背等日晒部位皮肤上的黄褐色斑点。

因其形状如雀卵上的斑点,故名。

  本病最常见于鼻面部,始发于学龄前儿童,少数自青春期发病,女多于男,多伴有家族史。

皮损多为针尖至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点,数目多少不定,互不融合,无自觉症状。

  病因病机

  1.好水不足:

多因素禀肾水不足之体,故多在“女子七岁”、“丈夫八岁”前后之时发病,如明代陈实功著《外科正宗·雀斑》曰:

“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

禀赋素弱之人,多自幼发病,又伴有家庭病史。

  2.风邪外搏:

卫气失固,触犯风邪,则外风易袭人皮毛腠理之间。

血气与风邪相搏,不能荣润肌肤,则生雀斑。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雀斑诊断并不困难,通过望诊和问诊即可确定诊断。

主要表现为;多在5岁左右发病,随年龄增长而数目增多。

女性多于男性,日晒后加重,夏重冬轻。

发病部位以面部尤其是鼻部和眼下多见,重者可累及颈、肩及手背等暴露部位,皮肤损害呈黄褐色色素斑,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针头至绿豆大小,直径一般不超过0.5厘米,黄褐色、暗褐色、浅黑色斑点,界限清楚,对称分布,数目多少不定,少则数十个,多则百余个,散在或密集。

无自觉症状,病程缓慢。

  

(二)鉴别诊断

  雀斑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黑子:

又名雀斑样痣,与光线照射无关。

发病较雀斑更早,常在1一2岁开始发生,分布多不对称,无一定好发部位,色较深,与季节无关。

  2.着色性干皮病:

有家族史,父母多为近亲结婚,多发于幼儿面部,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萎缩,预后不良。

  3.黄褐斑:

皮损只限于面部,呈片状、状如地图、蝴蝶,最小的色素斑大于0.5厘米。

  辩证分型治疗

  

(一)肾水不足,火滞郁结型:

多有家族史,自幼发病,皮损色泽淡黑,以鼻为中心,对称分布于颜面,互不融合,夏季加重增多,冬季减轻变淡,无自觉症状,舌脉亦如常人。

  方选六味地黄龙。

伴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

  

(二)火郁孙络,风邪外搏型:

皮损呈针尖、粟粒大小黄褐色或咖啡色斑点,范围较广,颜面、颈部、手背等暴露部位为多,夏季或日晒后加剧,无自觉症状,舌脉一般正常。

  方选犀角升麻汤(犀角、升麻、防风、羌活、);川芎、白芷、黄芩、甘草、白附子)。

便干者加大黄、当归;口干喜冷饮者加知母、石膏。

  肾水不足,火滞郁结型多由禀赋素虚,肾水不足,不能上荣于面。

水亏则虚火郁于孙络血分,肾之本色显于外,故皮损多呈淡黑斑点。

火性炎上,故好发于鼻面部。

夏日阳气亢盛,反使肾阳受损,故夏天加重;冬日精血蛰藏于内,故暂减轻。

选六味地黄汤或知柏地黄汤以滋阴补肾,增补先天之本,使肾水充足,面色得以荣华。

水充则火降,孙络不再受损,故达补肾降火清斑之效。

  火郁孙络,风邪外搏症多由素禀血热内蕴之体,或七情郁结、心绪烦扰,多食辛辣炙博之品而致血热,再外受风邪,与血热搏于肌肤,则发为雀斑。

风热为阳邪,上先受之,故皮损多见于面部。

日晒则血热更甚,血热亦能生风,故皮损多加重。

选用犀角升麻汤以清热凉血,祛风退斑为主,凉血清热则火降,风去热清则斑消,从而达到消除雀斑之效果。

  中医传统疗法

  

(一)针灸治疗

  1.针刺疗法:

  主穴取迎香、印堂或神庭、巨阙。

配穴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3-5分钟,然后接G6085电麻仪,频率采用疏密波,电量适度,逐渐递增,每日30分钟,隔日1次。

  2.温针搔灼疗法:

  患者平卧,常规消毒,将火针置于酒精灯上烧热,以针尖温热为度,迅速准确地搔灼病灶局部,以雀斑完全消失为宜。

根据患者雀斑数目多少,分期治疗。

术后保持创面清洁,以防感染。

  3.电解疗法:

  采用自制电解器,交直流转换器一套,外引正负极线两条,电解针数只。

电源电压220V,输出电压5V,输出电流5mA。

患者仰卧,常规消毒,用盐水作导电液,阳极连接患者一侧肢体,阴极接电解针,刺人雀斑外表皮内,进针处出现小气泡及粘稠状液体出针。

治疗时间根据雀斑大小而定,一般10-60秒,治疗后一周内勿用水洗局部。

  4.耳针疗法:

选取内分泌、面颊、交感、肾上腺、肺、肾等区域,每次选2-3个穴位,双耳埋针,隔周1次。

  

(二)食疗

  下列食物都是含维生素C较多的食品,应经常服用:

荔枝、龙眼、核桃、西瓜、蜂蜜、梨、大枣、韭菜、菠菜、橘子、萝卜莲藕、白菜、冬瓜、西红柿、大葱、柿子、丝瓜、香蕉、芹菜、黄瓜。

  下列食物都是含维生素E较多的食品,应经常服用:

卷心菜、胡萝卜、茄子、菜籽油、葵花籽油、鸡肝。

  验方选例:

  1.杏红泥:

杏红30克(捣烂),鸡蛋蛋清适量,二者调匀,每晚睡前涂擦患处,次晨用白酒洗掉,直至斑退。

  2.香菜水:

带根香菜适量,洗净加水煎煮,用菜汤洗脸,久用见效。

  3.冬瓜瓤汁:

鲜冬瓜瓤适量,捣烂取汁液涂患处,每天回一2次。

  4.樱桃汁:

鲜樱桃适量,绞汁涂患处,每日2次,有消除雀斑的作用。

  (三)中药治疗

  1.常用中成药或方剂:

六味地黄丸、玉容丸、玉容散、陀僧粉、知柏地黄丸、益母草液、雀卵百斑膏、犀角升麻汤。

  2。

对雀斑有治疗作用的中草药:

辛夷、白芷、细辛、僵蚕、白附子、藁本、益母草、当归、川芎、芍药、玉竹、桃红、霍香、桃花、沉香、檀香、丁香、麝香、零陵香、杏红、李花、密陀僧、木兰皮、羊胫骨灰、白矾、硫黄、白芨、白石脂、自蔹、冬瓜子、珍珠末、商陆等。

  预防及护理

  1.避免日光照射。

  2.春夏外出应戴帽,涂防晒霜、遮光剂。

  3.不宜滥用外涂药物。

 

 【方名】化斑汤

   【出处】《温病条辨》

   【分类】清热剂-清营凉血

   【组成】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10克)玄参(10克)犀角[水牛角代](60克)白粳米(9克)

   【功效】清气凉血。

   【主治】气血两潘之发斑。

发热,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滓再煮一盅,夜一服。

【附注】化斑汤用治气分热炽,而血热又起,气血两燔之证,故以清气生津药与凉血解毒药相配,两清气血,使邪热退则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汤”。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18 山萸肉12 山药15 泽泻9 云苓12 丹皮9

   [功用] 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

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小儿脑囟迟迟不合。

或者虚火上炎引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糖尿病)、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证是以肾阴不足为主,虚火上炎为次,故用滋阴补肾之法,以治其本。

其中熟地滋补肾阴,壮火且制火;山萸肉养肝补肾,固涩精气;山药健脾益肾,养阴固涩,泽泻泻走肾火,引火下行;丹皮清肝泻火,凉血,除骨蒸;云苓健脾渗湿,疏利湿热。

   [加减法]1.若病人腰膝疼痛,则加入牛膝12  杜仲15 桑寄生12

            2.若病人小便频数,则要去掉泽泻,加益智仁12  覆盆子10

            3.若肝血虚,则加入当归15 白芍12

            4.兼有咳嗽气促者,加入五味子9  麦冬10

   [衍化方剂]

   

(1)知柏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知母12 黄柏10 ,功用:

滋阴降火。

主治: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遗精盗汗之证。

   

(2)麦味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麦冬10 五味子8,功用:

滋肾敛肺。

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咳。

   (3)杞菊地黄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枸杞子15 菊花12,功用:

滋肾养肝。

适用于因肝肾阴虚而致的两眼昏花,视力不清,或有眼晴干涩,迎风流泪症状。

   (4)都气丸    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五味子10 ,功用:

滋肾纳气,适用于肾阴虚之气喘。

美发乌发

  

(1)大麦:

大麦又名饭麦、牟麦、糯麦等。

性味甘,微寒。

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纤维素等。

功效为清热消渴,益气宽中,补虚,壮血脉,养颜乌发等。

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常食能使人体健美。

《食疗本草》载:

“大麦久食之头发不白。

  

(2)芝麻:

芝麻有黑、白之分,药用以黑芝麻为佳。

每百克含蛋白质19.1克,脂肪46.1克,钙780毫克,磷516毫克,铁22.7毫克。

尚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卵磷脂、脂麻素等,并含有丰富的油酸。

上述这些营养成分都是头发健美所必需的营养素。

黑芝麻性味甘平,是滋养强壮食品,有补益肝肾、填补精髓、养血益气功效。

故能乌须黑发,强壮筋骨,补虚生肌,健脑长寿,是一种具有美容、健美、强身益寿等多种功效的保健食品。

  (3)黑大豆:

又名乌豆、黑豆、冬豆子。

性味甘,平。

含有优质植物蛋白,脂肪酸、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族、叶酸、烟酸、大豆黄酮甙、异黄酮甙类物质。

具有补肾益精,活血泽肤,美发护发功效。

黑豆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染料木甙有雌激素样作用,经常食用可乌发美发,使头发富有光泽和弹性。

  (4)芡实:

又名鸡头米、雁头米、水鸡头等。

其味甘,涩、性平。

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B族、铁、钙、蛋白质、淀粉、脂肪等。

具有益肾固精,健脾理胃,美颜美发功效。

《滇南本草》中说:

“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5)莲须:

又名莲发须、莲蕊须。

其味甘,涩,性平。

含有异槲皮甙、木犀草素、葡萄糖甙、槲皮素及多种维生素。

具有清心通肾,乌发固精等功效。

《木草纲目》说它有“清心通肾,固精气,乌须发”之功效。

  (6)核桃仁:

性味辛,温。

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锌、铁、钙、镁等。

其中锌的含量比较高。

具有补气益血,滋肾固精,养颜乌发等功效。

《罗氏会约医镜》中记载:

“食之令人肥健,润肌肤,乌须发,固精气。

  (7)何首乌:

又名首乌、制首乌等。

性味苦,甘,涩,微温。

根和茎含蒽醌类。

主要成分为大黄酚、大黄素,还含有淀粉,粗蛋白,卵磷脂。

具有补肝益气、养血祛风、健美延年功效。

何首乌入药、做粥、做酒常食具有使人面色红润,头发乌黑的作用。

因何首乌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是构成神经组织、白细胞及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不但可抗动脉硬化,而且能促进毛发生长,因而有乌发美髯,延年益寿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何首乌有降血脂及胆固醇、增强机体抗寒能力、促进红细胞生成等作用。

《开宝本草》中称何首乌能“益血气,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8)海藻:

自古以来,海藻类就是保养头发的佳品,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海藻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碘,而碘是毛发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市场上常见的海藻类食物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等,这些食品中都富含碘。

  中医祛斑是中医美容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祛斑治疗,在诊断和治疗上往往采取疏导、调理于内,搽、敷、熏、蒸于外,辅以经络、穴位按摩以及针炙、埋线等方法。

大体可分为药物祛斑和非药物祛斑两大类。

    

(一)、中医药物祛斑

    中医药物祛斑,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以达到祛斑目的的治疗方法。

有活血化瘀法、疏肝理气法、温阳补肾法之分。

常用药物有:

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川芎、赤芍、柴胡、枳壳、香附、郁金、白芍、青皮、甘草、附子、熟地、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薏苡仁等。

选方可用:

通窍活血汤、桃红四物汤、逍遥散、右归丸、桂附八味丸等。

   

(二)、非药物中医祛斑

   非药物中医祛斑,是指在中医美容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不使用药物而达到祛斑目的的治疗方法。

它包括针炙疗法、气功疗法、饮食疗法等。

    

(1)针炙疗法 针炙疗法是人体的特定部位——腧穴上给予一定的刺激,起到对经络的良性调节作用,或通过经络的转输调整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斑祛斑的目的。

比利时如时下常采用的耳针疗法,以及耳尖放血疗法均属此类。

   

(2)气功疗法 气功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养生锻炼方法,它是通过“导引”、“吐纳”、“调神”、“调息”、“调形”等自我锻炼的功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以达到养颜祛斑的目的。

    (3)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饮食的寒、热、温、凉(四气象和咸、淡、甘、苦、辛(五味)等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来进行防斑治斑的一种方法。

在选择食疗祛斑时,要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掌握好“辨体施食”和“辩证施食”的原则。

 

  慢性咽炎是指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

病程较长,

症状顽固而不易治愈,主要病变多发生于中年人。

发生原因是急性喉炎治疗不够彻底而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或因慢性鼻炎、鼻窦炎,以及物理、化学等因素经常刺激咽部所致。

全身性各种病>疾病,如贫血、呼吸道慢性炎症、心血管病等也可继发本病。

主要表现为咽部有异物感,分泌物增多且粘稠,说话过多或天气变化,或因过食烟酒酸辣刺激性食物而加重。

所以自我调养很重要。

  方法有:

  1.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新鲜,是防治慢性咽炎的有效措施。

居室空气干燥及过冷、过热、过湿都可影响咽部粘膜的防御机能,造成功能障碍,咽部感觉异常,日久而成慢性咽炎病变。

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可以保持口腔清洁。

同时,防治口鼻病>疾病,消除炎性病灶,对防治咽炎也不容忽视。

  2.进行饮食调养,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摄入。

如橘子、广柑、菠萝、甘蔗、橄榄、鸭梨、苹果等,或多喝水及清凉饮料,但饮料不能太浓。

忌食烟、酒、姜、椒、芥、蒜及一切辛辣之物。

  3.气功疗法治疗咽炎,方法是:

静坐,两手轻放于两大腿,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安神入静,自然呼吸,意守咽部,口中蓄津,待津液满口,缓缓下咽,如此15—20分钟,然后慢慢睁开两眼,以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轻轻揉喉部,自然呼吸意守手下,津液满口后,缓缓下咽,如此按揉5—7分钟。

每日练2—3次,每次15—30分钟。

 

慢性咽炎的治疗可用消炎、收敛之药物,

物理疗法包括超短波透热或离子导入疗法,体外紫外线照射,电凝、冷冻疗法及中医中药方法。

可医生根据病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局部对症治疗可以选用中成药,如利咽灵、草珊瑚含片、保安散等,可同时配合泡茶饮:

双花、麦冬、胖大海、生甘草各等份,开水冲泡频服。

清咽饮:

乌梅肉、生甘草、沙参、麦冬、桔梗、元参各50克,捣碎混匀,每日3次,每次服15克左右,以沸水冲饮。

关健在于:

去除病因,戒除不良嗜好,消除邻近病灶保持口腔卫生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防止受凉感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能力,除急性发作者、慢性咽炎一般不需要抗生素的应用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

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

辛能开郁散结;苦能降气平喘;甘能润肺止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本类药物主要归肺脾两经。

   接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本类药物伍用时,外感咳喘者合解表药;虚劳咳喘者合补益之品;咳嗽伴咯血者不宜用强烈温燥化痰药;麻疹初起者不宜温敛止咳之品。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

   别名:

闹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处方用名:

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药用部分:

块茎。

   性味:

辛、温、有毒。

   归经:

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寒性湿痰咳喘之证。

常伍用陈皮、茯苓、甘草等。

   2.痰湿阻滞,停饮犯胃所致之呕逆。

伍用生姜、茯苓;胃热呕吐,加黄连、竹茹;妊娠呕吐合灶心土、白术、茯苓。

   3.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结胸证。

常合用黄连、黄芩、瓜萎、干姜。

   用量:

3-9克。

   禁忌:

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反乌头。

   参考资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

尿黑酸为半夏刺激性物质,γ氨基丁酸有临时降压作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止吐作用;还有祛痰、镇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别录》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种子。

   别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处方用名:

瓜萎、全瓜萎、瓜萎仁、瓜萎皮。

   药用部分:

成熟果实。

   性味:

甘、寒。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痰黄稠难咳出;肺痈咳吐脓血。

常合知母、浙贝母、银花、鱼腥草。

   2.胸痹胁痛。

常合薤白、半夏、枳壳。

   3.乳痈初起。

常合蒲公英、连翘、陈皮。

   4.肠燥便结。

合火麻仁、桃仁。

单用萎仁或合用杏仁治肺热痰郁之便秘。

   用量:

全瓜萎12-30克瓜萎皮6-12克瓜萎仁6-15克瓜萎霜6-15克。

   参考资料;成分:

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指、糖类脂肪油等。

萎仁含脂肪油。

   药理研究;瓜萎及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附:

天花粉

   天花粉亦称花粉或瓜萎根。

   性味:

甘、酸、寒。

   功能:

清肺化痰,养胃生津。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肺虚咯血。

合麦冬、生地、天冬等伍用。

   2.热伤津液之口渴。

常合山药、五味子、黄芪伍用。

   贝母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鳞基。

根据产地,性状不同,分为川母及浙贝母。

   别名:

川贝、浙贝,元宝吐,板贝。

   处方用名:

川贝母、浙贝母、象贝母。

   药用部分;地下球形鳞茎。

   性味:

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

   归经:

入肺、心经。

   功能:

清热化痰,散结开郁。

   主治及应用:

   1.痰热咳嗽,合知母。

川贝有甘凉润肺之性,故用于肺虚之咳,痰少咽燥,与沙参、天冬、麦冬合用。

   2.瘰疬、疮痈肿毒、乳痈、肺痈。

以浙贝为佳,合用玄参、牡蛎、夏枯草疗瘰疬;合连翘、蒲公英、天花粉治疮痈乳疾;伍苇茎、苡仁、冬瓜仁、鱼腥草疗肺痈。

   用量:

川贝1-15克,研末冲服,一日三次,浙贝3-9克,煎服,也可研末冲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

   禁忌:

反乌头。

寒痰、湿痰不宜用。

   参考资料;成分:

川贝和浙贝均含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及多种生物碱。

此外,浙贝母含浙贝母甲、乙生物碱。

   药理研究:

   浙贝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

且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及降压作用。

川贝母碱降压作用较持久。

   桔梗

   《本经》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

   别名;包袱花、梗草、白药。

   处方用名:

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

   药用部分:

根。

   性味:

辛、苦、平。

   归经:

入肺经。

   功能:

宣肺祛痰、排脓。

   主治及应用:

   1.咳嗽痰多。

风寒咳嗽合用荆芥、防风、苏叶;内热咳嗽合桑叶、菊花、牛蒡子、前胡。

   2.咽痛音哑。

桔梗能开提肺气,肺气得宣,则音自扬。

常合牛蒡子、射干、蝉衣等。

   3.癃闭、水肿。

桔梗理肺而通诸气,肺气宣通,闭遏自畅。

故常于利湿通淋、温阳化气剂中应用,以治癃闭、小便不畅、水肿诸证。

   4.肺痈咳吐脓血,痰黄腥臭。

桔梗祛痰又善排脓,与苇茎、苡仁、冬瓜仁、桃仁、鱼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脓之效。

   用量:

3-10克。

   禁忌:

阴虚火旺、久咳、麻疹不发者不宜应用:

胃溃汤,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过而不宜用之。

   参考资料:

   成分:

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碱。

   药理研究:

   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与桔梗皂甙抑制中枢有关,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并能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多,使痰稀释易咳出。

   苦杏仁

   《本经》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杏之成熟种子。

   别名:

衡儿,北杏仁。

   处方用名:

苦杏仁,杏仁,光杏仁。

   药用部分:

种子。

   性味;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

入肺、大肠经。

   功能: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

1.风热咳嗽。

伍用桑叶、薄荷。

   2.肺热咳嗽。

合用桔梗、黄芩、芦根。

   3.喘息多痰。

风寒喘咳者合麻黄、甘草;风热咳喘者合桑叶、菊花;燥热喘热者伍桑草。

   4.津枯血少便秘。

配火麻仁、桃仁、当归。

   用量:

3-10。

   禁忌:

肺虚咳喘者忌用。

   参考资料;

   成分:

含苦杏仁甙、苦杏仁甙酶和脂肪油。

苦杏仁甙经酶或酸水解产生氢氰酸等。

   药理研究:

   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

过量易中毒,中毒时民间用杏树内皮60克水煎服以解毒。

本品含有约50%脂肪油,故有通便作用。

   百部

   《别录》

   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的块根。

   别名:

百部根。

   处方用名:

百部、炙百部、蒸百部。

   药用部分:

块根。

   性味:

甘、苦、平。

   归经:

入肺经。

   功能:

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润而不燥,有较好的润肺止咳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故最宜用于肺痨咳嗽,常合黄芩、白芨、沙参、党参配用。

   2.各型咳嗽。

不论新咳、久咳、寒咳、热咳均中应用之。

   3.灭虱杀虫。

蛲虫病,以百部30-50克煎取浓30-50ml,每晚保留灌肠一次;头虱、体虱,20%百部醇浸液成50%水浸液涂摸。

此外,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

   用量:

6-9克,结核病用量20-30克,外用适量。

   禁忌:

大便溏泻者慎用。

   参考资料:

   成分:

主要含生物碱。

   药理研究:

   百部能减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镇咳之效。

对人型结核杜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等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体虱、头虱有毒杀作用。

   紫苑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茎及须根。

   别名:

青苑。

   处方用名:

紫苑、炙紫苑、紫苑茸。

   药用部分;干燥根茎及须根。

   性味:

辛、苦、微温。

   归经:

入肺经。

   功能:

化痰止咳。

   主治及应用:

   紫苑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为止咳化痰要药,主治咳嗽,不论内伤、外感、寒热咳皆宜。

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者配桔梗、甘草、远志;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者伍款冬花、百合、川贝、麦冬同用。

   用量:

3-10克。

   参考资料:

   成分:

含紫苑皂甙、紫苑酮、槲皮素等。

   药理研究:

紫苑皂甙、槲皮素能显著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稀释,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