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1155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管理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管理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管理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管理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复习题.docx

《管理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复习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复习题.docx

管理学复习题

(一)管理的起源

管理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

(二)管理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氏族是唯一的社会组织形式。

无意识管理。

奴隶社会,开始国家行政管理

封建社会,已经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

资本主义时代,提出了微观管理的思想。

管理活动存在了几千年,但管理作为一种科学,工业革命以前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

(二)管理的概念

什么叫“管理”?

泰勒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

梅奥认为,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

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组织中的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3、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

4、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方面来评判;

5、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所有资源;

6、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三)管理的特征

1、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为管理者提供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指管理者在认识管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地处理问题的一种创新能力和技巧。

3、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活动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人们的共同劳动引起的。

管理是社会劳动的必然要求;管理把劳动过程必须的要素组合起来;管理就是生产力;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指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特性。

管理者不是抽象的管理者;管理的权利是基于财产的权利;管理是生产关系的实现方式之一;

(四)管理的职能

1、计划:

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作的安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首先,计划从明确目标着手,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了保障。

其次,计划还通过优化资源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再次,计划通过政策、程序等的制定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决策:

决策是针对预期目标,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从诸多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实施。

决策在管理职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无论计划、控制、组织,还是领导、人事、沟通、激励,都不能离开决策,每一个管理者都必须掌握和运用决策职能。

3、组织:

从动态意义上讲,组织是围绕一定的目标,设置并建立组织机构,安排群体成员的职位,确定其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从而使其具有较高效率的群体。

4、人事:

组织根据任务需要,通过选拔、培训、开发等活动为组织各部门、各岗位配备合适人选的活动。

5、领导:

有权威的领导者指导人们的行为,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6、激励:

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能以最大的努力和主动性投入工作并取得最大成效。

7、控制:

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8、协调:

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管理的作用

1、保证社会的有序性。

2、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与有效利用。

3、管理可以维持组织的存在。

4、管理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

二、管理者

什么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那些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监督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一)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

挂名首脑;  领导者;  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

监督者;传播者; 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

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

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3)概念技能:

指综观全局、辨清方向,抓住实质问题并正确决策的能力.

(三)管理者的素质

基本素质1、道德伦理素质2、心理人格素质3、基础知识素质4、良好的身体素质

专业素质1、对企业管理的专注和热情2、企业管理知识要求3、企业管理技能要求

(四)职业管理者的形成

三、管理与环境

(一)组织外部环境的构成

1、社会环境2、政治环境3、经济环境4、科学技术环境5、文化教育环境

6、自然地理环境

(二)外部环境的特征

1、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这些因素同时综合地对组织产生影响,制约组织的行为。

2、交叉性构成组织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3、变动性各种因素的变化速度、程度存在着差别,作为管理者,必须了解到这种变化。

(三)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

一是决定作用;二是制约作用;三是影响作用;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

一是消极被动的适应;二是积极主动的适应;

第二讲如何做好计划

二、计划的主要内容

计划:

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任务和目标,拟定完成任务和达到目标的行动计划。

(一)计划的内容

(1)组织的战略

(2)组织要实现的目标(3)各层次的具体计划体系(4)选择实施方式

5W+1H

(1)why——为什么要做?

(2)what——做什么?

(3)who——谁去做?

(4)when——何时做?

(5)where——何地做?

(6)how——怎么做?

(二)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1、目的性:

计划工作旨在有效的达到某种目标。

2、主导性:

计划职能在管理职能中居首要位置。

3、普遍性:

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4、效率性:

指从组织目标所作的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

计划职能领先于其他管理职能示意图

(三)计划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2、平衡原则3、发展创新原则

计划的表现形式

(一)使命

(二)目标(三)战略(四)政策(五)程序(六)规则(七)规划(八)预算

三、计划工作的程序

(一)机会分析

是在计划工作之前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机会进行初步分析,根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搞清自己所处的地位,了解自己利用机会的能力。

1、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

组织通过分析,使某些不确定性因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力求将许多环境影响减少到使人们能够理解和可操作的程度。

(二)确定目标

计划工作的目标是指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效果。

确定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目标主次。

2、目标要有层次性。

3、注意目标的时间安排。

(三)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一般环境

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特殊环境、供应商、市场销售、竞争环境

(四)制定方案

(五)评价方案

(六)选择方案

(七)制定派生计划

(八)编制预算

选择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决策的过程。

是按照决策的程序进行的。

四、编制计划的方法

(一)滚动计划法

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

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的变化情况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二)网络计划技术法

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也称为计划评审法、关键路线法等。

1、基本原理

首先,通过网络图的形式来表达一项计划中的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

其次,通过计算找出计划中关键工序和关键路线,然后不断改善网络图选择最优方案,保证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2、使用计划评审技术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工作分解;

(2)确立顺序;(3)绘制网络图;(4)进行时间估计;(5)找出关键路径,编制初步方案(6)优化关键路径

3、网络计划的优化

时间优化

时间-资源优化

时间-成本优化

五、目标管理的应用

(一)目标的含义

目标就是要想达到的最终成果。

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组织管理任务的过程。

目标管理的特点

(1)强调以目标为中心;

(2)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

(3)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4)强调成果至上。

(三)目标管理的内容

(1)组织目标是由上下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的,依靠总目标和分目标来进行管理,而不是上级下指标,下级来完成。

(2)根据组织的总目标来决定每个部门和个人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以分目标来指导部门和个人的工作。

(3)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个人的活动都是以总目标和分目标为依据,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这些目标展开的,将履行责任和实现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

(4)上级管理人员根据分目标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

(四)目标管理的实施

1、目标建立

⑴目标要略高于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企业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

⑵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

⑶目标期限要适中。

⑷目标数量要适中。

2、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是把企业的总目标分解成各个部门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企业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企业的目标,并且在完成这一目标中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3、目标控制

目标控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必须将领导的充分信任与完美的自检制度相结合。

②建立目标控制中心,保证企业生产的动态平衡。

③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及时发现问题,对目标进行必要的修正。

4、目标评定与考核。

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首先进行自我评定。

②上级评定要全面、公正。

③目标评定与人事管理相结合。

④及时反馈信息制定好下一个目标。

第三讲   如何做出科学决策

一、科学决策的必要性

“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赫伯特.西蒙

决策就是只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1、决策是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2、决策是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二、科学决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要求决策者具有科学的决策意识;

(2)一切决策都应遵循科学规律和决策程序;

(3)决策应尽可能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2、经济性原则

(1)应使决策过程本身所花的费用最少。

(2)决策的内容应坚持经济效益标准。

3、满意原则

(1) 决策目标要体现企业的综合效益

(2) 决策方案要较好地整和资源

4、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原则

(1)谁决策谁负责

(2)集体和个人相结合

(3)要选择利大弊小的方案

个体决策与集体决策

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由各有长处,在实际应用中它们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兼容并用的。

集体决策的优点:

1、集体比个人拥有更多的决策信息。

2、集体决策提高方案的被接受性。

3、集体决策提高方案的合法性。

集体决策的缺点:

1、费时。

2、团体思考。

导致新观点、新方案得不到重视、接受。

3、决策责任不清。

5、层级原则

(1)分级决策,权责对等

(2)建立正常的决策秩序

(二)按决策的性质,可将决策划分为:

程序性决策又称为常规决策,是指可按既定的程序、模式和标准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又称为非常规决策。

是指不能按既定的模式和程序所做出的决策。

(三)按决策的环境约束条件,可分为:

确定性决策指决策的主要约束条件已十分明确和肯定,每个备选方案的预测期结果也比较确定,只要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优就可以作出决策了。

不确定性决策是指影响决策的因素存在着两种以上的情形,并且将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也不能确定,其决策结果也不能确定的决策。

风险性决策指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可以大致地估计出其概率,决策的结果受概率估计值的影响,因而方案的选择带有一定的风险性。

(四)按管理者的理性成分可分为理性决策、有限理性决策、直觉决策

理性决策:

追求特定条件下的价值最大化。

直觉决策:

它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

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在决策制定中下意识的感觉超过了有认知力的问题解决。

四、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四个步骤:

找出制定决策的理由;

找出可能的行动方案;

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

对已进行的抉择进行评价。

(一)识别和诊断问题

确定问题的性质.

问题如何产生:

1、管理者的压力2、消费者和下属的抱怨3、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二)确定决策目标

对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

1、决策目标,就是指在一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下,在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所要达到的效果。

2、决策目标的分类:

根据决策目标在决策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可分为三类:

必须达到的目标、希望完成的目标、不予重视的目标

3、确定决策目标要注意的问题

(1)要把目标建立在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

(2)要使目标明确、具体,并尽可能数量化,以便衡量决策的实施效果

(3)要明确目标的约束条件

(4)要明确主要目标

(三)拟定备选方案

第一步,分析和研究目标实现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第二步,将各种因素同决策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状况的各种估计进行排列组合,拟定出适量的实现目标的方案。

第三步,将这些方案同目标要求进行粗略的分析对比,权衡利弊,从中选择出若干个利多弊少的可行方案,供进一步评估和抉择。

要注意的问题:

方案尽可能详尽;

清楚可行性的条件;

方案的风险有多大

(四)评价备选方案

1、评价的方法

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试验法

什么是经验判断法?

经验判断法是一种依靠决策者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来选择方案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数学分析法?

数学分析法是一种用数学模型进行科学计算后进行选择方案的一种方法。

什么是试验法?

可选择少数几个典型环境为试点单位,以取得经验和数据,作为选择方案依据的方法,就是试验法。

2、评价的步骤

第一步:

看备选的方案是否满足必须达到的目标要求。

第二步:

按希望完成的目标要求,对保留下来的方案进行评估。

即正面效果和负面效果。

第三步:

按方案必须完成的目标和希望完成的目标评估中的满意程度,对各方案进行全面权衡。

(五)选择方案

1、决策结果是否接近决策目标;

2、考虑方案实施代价与可能带来的效果的比值;

3、要考虑效益和风险的关系;

(六)信息反馈

改变决策:

1、对客观条件估计有误而存在明显缺陷根本无法执行;

2、客观条件出现了变化无法执行;

3、决策正确但组织工作很差目前无法改正,无法执行;

五、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在把握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基础上进行决策的方法。

(二)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指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优选决策方案的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分析)。

确定型决策方法的特点是只有一种选择,决策没有风险,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数学模型就会给出特定的结果。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

决策树法是一种风险型决策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所需要的条件是决策者知道各种方案在各种不同状态下的损益值。

以及每种方案在各种情况下发生的概率值。

决策的基准仍然是期望利润最大化。

决策树法的程序:

1.绘制决策树形图,首先绘出决策点,用符号□表示,然后引出方案分枝,在方案分枝处绘出自然状态结点,然后再绘出各种自然状态分枝,并标上概率值。

决策树法:

2.计算期望值,将各方案的期望值相加。

3.比较不同方案,选出期望值最大的那种方案

(四)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不确定决策是指方案实施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或者所带来的后果不能做出预计的决策。

不确定性决策原则

对于非确定性决策问题,决策者无论是否知道决策方案执行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做出决策时,都必须预先设定某种适用的决策准则,依此才可能对各种行动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

这些原则可能是:

乐观原则、悲观原则、折衷原则。

六、决策的技巧

1、借助环境的变化。

2、借助规则。

3、改变信息迷惑对手。

4、利用对方的逻辑。

5、利用对手个性弱点。

6、利用资源的不均衡。

•第四讲组织

一、组织结构的重要性

1、组织是帮助人类社会超越自身个体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

2、组织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3、组织是连接企业领导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桥梁;

4、组织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不同;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一)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为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在分工合作基础上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的集合。

组织含义的几个要点:

(1)组织是人的集合

(2)组织有特定的目标

组织的管理学含义

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确定组织内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过程,也就是设计一种组织结构,并使之运转的过程。

(3)组织协作的意愿

(二)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体现组织当中员工职务、责任、权力的结构体系。

组织结构的含义:

(1)组织结构的本质是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2)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责权利关系的划分。

(3)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与依据是组织目标。

(三)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企业目标全部设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设置组织机构要以事为中心,

当企业目标任务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机构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与精干高效原则

1)要注意分工的合理性;

2)要注意发挥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的作用;

4、适宜的管理幅度原则

由于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

成反比关系,因此在确定管理层次时,

必须考虑到有效管理幅度的制约。

3)要加强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5、统一指挥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统一指挥指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

权力制衡指无论哪一级领导人,其权力运用必须受到监督.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

1、决策的代价2、政策的一致性3、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成长方式5、管理哲学6、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7、控制技术与手段

事业部制与直线职能制比较的优点:

1、权力下放,高层管理者摆脱日常行政事务。

2、各事业部独立核算,能充分发挥部门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营的适应能力。

3、各事业部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率。

4、便于培养管理人才。

7、新型组织设计方案

1、团队结构

团队的含义团队即是一种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工作群体。

1、管理机构重复设置,增加管理的成本。

2、各事业部独力性强,不易控制。

2、虚拟组织(网络结构)

通过合作关系(以合同形式)依靠其他组织执行制造、营销等经营功能。

3、无边界组织

围绕公司的工作流程来组织活动,

对控制跨度不加限制,取消各种职能部门,代之以多功能团队。

4、项目型结构

5、学习型组织

四、组织结构设计

(一)组织结构设计含义

组织结构设计指建立或变更组织内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和框架的活动。

(二)组织设计的两种一般模型

机械式组织有机式组织

高度专门化跨职能团队

僵化的部门划分跨层级团队

指挥链明确信息自由流动

窄管理跨度宽管理跨度

集权化分权化

高度正规化低度正规化

(三)组织设计的任务

1、层次设计:

指组织内部纵向分工的形式。

2、部门设计:

确定企业应设哪些部门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3、职能设计:

列出职能清单;明确各职能之间的关系;分清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落实各职能的职责。

(四)组织结构设计的程序

1、因素分析2、职能分解与设计3、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4、组织运行保障设计

5、反馈和修正

(五)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

1、制约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1)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开展组织工作的出发点,企业目标及其保证体系是建立企业组织机构的依据。

(2)企业环境

外部环境分为微观环境、宏观环境。

根据环境的稳定性不同可分为:

稳定的环境、变迁的环境、剧烈变化的环境。

企业内部因素

行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

(3)技术

常规生产技术---机械化组织结构;

非常规生产技术---有机化组织结构;

(4)企业发展阶段

创立阶段---简单集权

成长期---职能发展阶段

多元化阶段---事业部结构

规模经营阶段---新型组织形态

2、职能分解与设计

基本职能设计,关键职能设计,职能分解

3、横向协调设计

亨利.明茨伯格协调方式的三段论:

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式;标准化方式;

4、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

1、企业高层权责关系的形式2、企业各部门、岗位的权责划分3、各部门的工作量

5、组织运行保障设计

(1)管理规范设计

(2)人员配备与训练设计

6、反馈与修正

五、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内涵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组织文化的组成部分

1)企业精神是指经过精心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2)企业作风主要是指工作方式和做事风格。

3)企业形象是企业价值观的外在体现,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3、组织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约束功能。

(3)凝聚功能。

(4)协调功能。

(5)增誉功能。

4、组织文化的变革

七、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内容

(1)结构变革

(2)技术变革(3)人事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程序

1.确定变革的问题。

2.组织诊断。

3.提出方案。

4.选择方案。

5.制定计划。

6.实施计划。

不良组织的症状1、层次过多;2、问题重复出现;3、会议泛滥;4、人际关系不完善;

5、效率不高;

第五讲人员配备

什么是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是根据组织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一、人员配备的要求

1、使组织系统良好运转;

2、为组织发展储备人力资源;

3、为组织留住人才;

4、使员工的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

5、使员工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二、人员配备的原则

(一)经济效益原则

(二)任人唯贤原则

(三)因事择人原则

(四)量才使用原则

(五)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三、人员配备的内容

(一)工作分析

进行职务分析

制定选聘标准

(二)人力资源规划

1、评价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3、制定面向未来的行动方案;

(三)员工招聘

1、招聘的程序2、招聘渠道

招聘渠道有两种:

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

内部来源

内部来源的优点:

(1)管理者上任后能很快进入角色。

(2)选任时间充裕,对备选对象全面了解。

(3)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4)手续简单,费用低。

内部来源的缺点。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给科学的管理带来困难。

(3)备选对象范围狭窄,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

3、招聘的方式

面谈;

智力与知识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