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1041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docx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基础,理清情节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二、背景介绍

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三、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

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作细致的人物分析

过渡:

本节课我们力求从情节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结构

四、杂读——熟悉内容,解决字词

1.字形:

哽住 惩罚 祈祷 懊悔 诧异 纵身 惨白 糊涂 踱来踱去

2.词义:

惩罚:

严厉地处罚

懊恼: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

悔恨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踱来踱去:

来回慢步行走

3.学生任选以上词语中的两个词语,自由说话

提示:

既要准确地运用所选词语,又要让所说的话富有意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4.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简明)

五、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甲:

朗读1-10段;

学生乙:

朗读11-23段;

学生丙:

朗读24-29段

学生听前明确任务,听后完成以下任务: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明确: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知识放射:

告诉学生,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2.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

提示:

学生复述时突出记叙的六要素即可

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文字表达文章的思路

明确:

按照课前、上课、下课时间顺序来行文

板书:

课前、上课、下课

3.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发生(1-10):

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发展(11-23):

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

写下课时的情景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

一个任务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个任务是整体感知全文,从宏观上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两个要素——情节和环境,为我们下一节课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铺垫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主要情节    课前——上课——下课

                                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主要人物,联读相似作品,感受爱国情感

一、导入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而理解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板书: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二、品读――定格人物,体味感情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

②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从总体上把握)

明确:

有这样三个变化:

一是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二是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三是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③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用例举法具体回答一个问题

A组——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学生:

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学习的态度有变化如: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组——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学生:

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态度有变化如:

“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组——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学生:

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祖国的情感有变化如:

上课前,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后,心里万分难过!

 ④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明确: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

生性顽皮,要求不严,但热爱祖国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①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A品外貌:

“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

明确:

表示他“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之情

B品神态: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

   

明确:

脸色苍白是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堂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苍白

C品语言: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D品动作: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韩麦尔先生写两个大字,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

因为他把对祖国强烈的爱、对国土沦亡的无比悲愤都融进这两个字,感情极为强烈,集中体现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②纵观全文,结合刚才的分析,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板书:

穿着随便,自己要求不严格,但教学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生质疑(老师应答预案)

①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如:

挂在铁杆上的字帖、飞进来的金甲虫、鸽子、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等,有何作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正如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了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是小弗郎士的联想,这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②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学生提出讨论后明确:

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

一是让小弗郎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二是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三是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③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知识放射:

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选材的匠心也正在此,大家可要记住哟!

画外音:

当然,可能还有一些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智慧性,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容应答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过渡: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人民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三、联读——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四世同堂》简介

《四世同堂》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2.比较阅读《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节选附在《资料宝藏》中)

知识放射:

比较阅读的方法,关键是要寻找出比较点,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这两篇文章可以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线索人物、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

明确:

(小黑板)

《最后一课》               &n,bsp;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手法  烘托                                 烘托

四、生活链接——有理有据地说话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过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

当你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听到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的时候,当你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提示:

学会用规范的句式说话,学会用具体的事例支撑自己的观点

五、小结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四世同堂》片断也是这样这是两篇充满活力的文章,最容易走近我们读者的心灵,最能够引起我们读者的共鸣

六、作业

韩麦尔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小弗郎士    生性顽皮,要求不严,但热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  穿着随便,自己要求不严格,但教学水平较高,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资料宝藏】

1.有关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1870—1871年,以法国为一方与以普鲁士及北德意志联邦和德国南部其他邦为另一方之间发生的战争

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普鲁士力图统一德国并将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竭力削弱法国及其在欧洲的影响法国则力图根本挫败普鲁士,使它无法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从而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制止革命运动的发展,防止第二帝国发生政治危机    

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军队是西欧兵力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早在1868—1869年之交的冬季,普军参谋总长毛奇(老毛奇)将军就已拟定战争计划,计划规定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尔后将其残部逼至比利时边界,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两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    

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仅33—34万人法军步兵装备有沙斯波式击针枪,有效射程为1500米(比德国德雷泽式击针枪射程远0.5倍),还装备有25管“米特拉约兹”炮(射速每分钟达250发,射程为1500米)但法军青铜线膛炮为前装填,而且射程也远不及德国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猝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国军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猝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如动员和集结部队的时限规定不当,认为德意志同盟将解体的估计与现实不符,等等鉴于普军在数量、炮兵装备和战斗训练方面均占优势,法军力图抢在敌人之前实行动员和展开,先发制人发动进攻法军指挥部打算对巴伐利亚普法尔茨实施主要突击,分割北德意志联邦和南德诸邦的军队,从而促使南德诸邦不站到普鲁士一边参战    

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普法双方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的外交冲突1870年7月2日,西班牙政府提议普鲁土国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霍亨索伦—西马林根亲王继承虚悬已久的王位拿破仑三世由于俾斯麦挑衅,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对普鲁土来说,这场战争开始时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的战争,因为普鲁士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法国设置的阻挠德国实现彻底统一的障碍然而,普鲁士的侵略计划却为这场战争后来变成掠夺战争创造了前提    

法军编成莱茵军团(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集结在阿尔萨斯和洛林8月1日前,德军(威廉一世任总司令,而实际上总司令是毛奇)集结于莱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至8月6日德军人数已达到约50万,火炮1584门法军没有采取果敢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8月4日,德军先头部队在维森堡附近击溃法军杜埃将军的师8月6日,德军在韦尔特附近重创麦克马洪元帅的第1军,在什皮赫尔恩附近重创弗罗萨尔将军的第2军8月16、18两日,法军经摩泽尔河左岸维永维尔—马尔斯拉图尔和圣普里瓦格拉韦洛特两次会战后,撤向梅斯,在此遭到德军7个军和3个骑兵师(16万人)的围困8月22日,麦克马洪的新编夏龙集团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奉政府之命由兰斯出发前往梅斯,为被围于该地的法军解围德军第3集团军和新编马斯河集团军,迎战麦克马洪,将法军围于色当地域夏龙集团军遭到痛击之后,于9月2日投降随军督战的拿破仑三世也作了俘虏(参见色当战役)色当惨败加速了拿破仑三世帝国的崩溃1870年9月4日,法国宣布成立共和国特罗胥将军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国防政府”)上台执政实现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业已消除,德国南部诸邦于1870年11月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普鲁土统治集团和军国主义集团力图将战争继续下去,以期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获取巨额赔款对法国来说,普法战争到第二阶段已转变为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要求实行普遍武装“国防政府”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并已着手同俾斯麦举行秘密谈判,此时慑于人民的压力,虽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强巴黎的防务德军向法国首都推进时如入无人之境,9月19日即将巴黎团团围困9月23日,德军占领图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全靠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才得以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国民自卫军、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他要塞守军在内共约100万人),这给普军指挥部带来了极大困难所有德军被牵制在各要塞,继续围攻梅斯和巴黎集结于图勒和布尔歇两地的法卢瓦尔集团军准备前去为巴黎解围此时,法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巴赞元帅却同敌人进行秘密谈判,这一叛变行为对共和制法国是个打击结果,法国最精锐的一个集团军(1.7万人)在被围梅斯72天后,于10月27日不战而降恩格斯指出:

“……这是战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页)德军将由此而腾出的两个集团军压向法国卢瓦尔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均被德军主力部队所击败    

由于巴赞叛变,法国政府又无意组织防御和同敌人进行秘密停战谈判,人民饥困交加,巴黎劳动群众遂于10月31日举行起义,但遭到镇压,11月7日,卢瓦尔集团军发起进攻,11月9日,在库尔姆附近击溃敌巴伐利亚第2军,占领奥尔良,但12月4日遭到德军反击,被迫退出奥尔良1871年1月,法北方集团军在圣康坦附近失利,东方集团军又在贝尔福附近遭到失败法国战事每况愈下,处境艰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军使用502门重炮对巴黎实施轰击巴黎守军被困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气球(先后有65个气球载164人飞出巴黎)和信鸽与各野战集团军保持联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举行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了德军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在国民议会批准和约草案之前,德国人获得了将军队开进巴黎的权利,这些军队到3月3日和约批准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参见巴黎公社起义),这个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1871),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    

点评:

普法战争主要结果是,德国实现普鲁土统治下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虽是历史上一次进步事件,但它不是通过革命的,民主的途径,而是通过反动的、自上而下的“铁血政策”(俾斯麦语)而取得的除本国国土外,德意志帝国还将波兰和法国部分领土并入自己版图,一个侵略成性的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开始主宰德意志帝国欧洲中心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法兰克福和约》的条款十分苛刻,从而使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愈加深化,并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的一个原因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军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于对方完成动员和战略展开,从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军队指挥亦有变化毛奇不是靠下达集中统一的命令指挥各集团军,而是给各集团军司令官下达个别训令,各集团军司令官则依据训令和本区具体情况机断行事军队可在宽大正面作战,并可实施包围敌军两翼的机动大量军队在宽大正面上协同作战的做法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现代战役的特点普法战争期间,新式作战兵器和较完善的武器装备(德军的火炮和法军的沙斯波式击针枪)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步兵战斗队形继续得到完善,散兵线队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火力的加强大大增强了军队防御的稳定性,给敌方突破防线增加了困难,并提高了战术机动的作用普法战争后,许多国家都实行普遍征兵制  

2.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

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说家,是“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爱蒙特·龚古尔)

3.文章链接

(1)《四世同堂》片断(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这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

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

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

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

“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

狠了狠心,他走下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