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808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态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变态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变态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变态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变态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docx

《变态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态心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变态心理.docx

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格障碍:

指人格特征的明显偏离正常,在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中有着严重的不协调,从而使患者形成了一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良,使其社会交往功能和职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患者也感到痛苦。

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到成年或终生。

一、名词解释:

1.应激:

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压力的反应状态,如过这个刺激或情景需要人做出较大的努力去私营适应,甚至超过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奶奶公里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

2.应激源:

引起机体应急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根据其来源的性质可分为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

3.应付模式:

在应付生活压力时,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现在普遍认为,个体的应付模式是应激与疾病的中介物,直接影响到应激的后果,甚至影响到疾病的类别。

4.感知综合障碍:

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产生错误的感知。

常见:

空间:

视物变形症、显大症、显小症、错位症时间关系:

非真实感人体:

体形或躯体结构整体或个别部分都变化关系:

不能连贯图画内容

5.强迫性思维:

一些字句、话语、观念或信念,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思维的过程,但又无法摆脱。

可以表现为:

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性回忆。

6.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insight)是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

神经症(neurosis)患者通常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自己的病情,要求治疗,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整。

精神病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疾病,甚至拒绝治疗,对此,医学上称之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

凡经过治疗,随着病情好转、显著好转或痊愈,患者的自知力也逐渐恢复。

7.心理危机:

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应激,无法用通常解决问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8.恐惧症:

一类带有强迫性质的、不能以病人的以致和愿望为转移的恐惧情绪。

9.强迫症:

又称强迫-冲动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明显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障碍。

10.焦虑症:

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

11.疑病症:

是一种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担心或相信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经常说躯体不适,反复就医,经各种医疗检查均不能证实疾病存在的心理障碍。

12.性取向障碍:

主要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

13.妄想:

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异常。

14.心境障碍:

是一种以心境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原称“情感性精神障碍”,现称“心境障碍”。

15.PTSD:

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16.幻觉:

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物体的存在。

二、简答:

1.简述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的缺陷。

2.简述妄想的特征。

表现为对某种虚构的不真实的思想内容坚信不移,病人的这些想法和信念,在内容上上完全缺乏事实根据,完全违背思维的逻辑规律,甚至是极端荒诞无稽的。

但是病人对此不仅不能正确地加以认识和批判,而且坚信它的“真实性”;即使它是摆出确凿无误的事实,进行多方面的充分说明和论证,也丝毫不能动摇或纠正其错误信念。

不过,在具有妄想症状的病人中,一般来说,并不是全部思维活动都发生障碍,对于与其妄想无关的问题,病人还是能够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简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

(2)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社会义务和社会规章;(3)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4)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受挫折后易产生攻击甚至暴力行为;(5)无内疚感,不能汲取教训,处罚无效;(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动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7)持续存在的易激怒。

4.简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1)缺乏做人的良心和道德感

(2)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3)生活无计划,人生无目标(4)人际关系失调(5)无视社会权威

5.简述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1)优柔寡断,过分谨慎;

(2)完美主义,反复核对检查,过分注意细节;(3)过分认真,顾虑多端,只考虑工作或学习的成效而不惜牺牲愉快和人际关系;(4)拘泥于迂腐,因循守旧,不善于对人表达温情;(5)刻板、固执、总要求别人适应其办事方式;(6)经常有厌恶的思想或冲动闯入意识,但还不到强迫的程度;(7)必须老早就对其一切活动做好计划,并不厌其繁。

6.简述学习学派对反社会人格的解释.

(1)艾森克假设反社会人格者在素质上缺乏对恐惧和焦虑的感受,因此他们不必学着克制自己不受欢迎的行为,同时,他们以父母为榜样,习得反社会行为;

(2)班杜拉认为儿童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习得各种行为,一个在富于进攻、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接受这样的价值观,形成反社会人格。

7.简述心境障碍的影响因素。

(1)遗传和体型因素

(2)单胺类物质的代谢紊乱

(3)精神和躯体因素

8.多动症儿童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1)注意障碍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症状,他表现为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和保持注意有困难,他们很容易被环境中的无关刺激所吸引,使注意力分散和转移。

(2)活动过多最常能引人注意的特征,他们从小开始便表现得几乎没有静下来的时候,只要是清醒的,便总是不停的活动。

(3)情绪不稳,行为不良。

他们的情绪极容易波动,喜怒无常,情感不成熟、易激怒又执拗,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差。

(4)学习困难。

9.简述危机干预中的评估。

(1)临床的表现的评估。

主要包括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症状等四个方面:

*情绪方面:

如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等

*认知方面:

过度注意悲伤,记忆力、识别能力下降等

*行为方面:

社会功能下降,退缩、悲观失望等

*躯体方面:

食欲不振、心悸、头痛、失眠等

(2)可变通的应付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

(3)危机水平的评估。

一是需要评定求助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险,二是评定危机者是否已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隔绝或离开原先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

(4)危机评估的注意事项。

*危机贫古与危机干预是紧密相关的

*危机评估要求尽快完成

*评估的关键是明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不是作人格分析

*强调“此时此地”

*建立在双方良好关系基础上,双方相互尊重和理解

*考虑到有关的生活方式、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10.简述强迫症的特点。

强迫症状氛围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类。

其共同特点是:

(1)症状反复出现,患者完全能够觉察;

(2)症状具有”属我”性,即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3)症状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4)患者明知症状表现是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或无意义,但难以摆脱;(5)患者往往采取相应的对抗行动。

11.性偏好障碍的原因。

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正常性心理发育受阻,加上条件性学习而形成,使成年人采用幼儿的方式来获得性满足;可能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和自卑,没有勇气接触异性而一其他的方式代替性满足;可能与性能力低下有关,性行为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兴奋和满足。

12.儿童孤独症的特点。

儿童孤独症又称早期婴儿孤独症,简称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

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很低,我约有孤独症儿童30-50万,男多于女,并有逐年增多的现象,这可能与医学知识的普及、经济收入增加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

13.注意障碍多动的特点。

表现为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和保持注意有困难,他们很容易被环境中的无关刺激所吸引,使他们注意力分散和转移。

周围的任何事物都似乎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保持自己注意的时间只有5-10分钟,甚至更短。

因此很难专心听讲,很难专心地完成一件事情,总是心不在焉,做事虎头蛇尾。

在做家庭作业的时候,除非有父母的监督,否则无法进行。

(选择性注意和保持注意困难,易被无赶刺激吸引,使注意力分散和转移,对周围的事都能引起兴趣,活动过多,情绪不稳,行为不良,学习困难。

14.自杀的原因

多数学者认为,自杀者多数都有心理冲突或心理异常问题。

据估计约有47%左右的自杀者有情绪抑郁症或处在严重的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和人格障碍也和自杀企图有联系;在自杀死亡者中间大约有25%是慢性菁菁中毒患者。

(浅层分析-生活事件引起的感情危机和情感障碍;

深层原因-心理社会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

(2)人生目标的丧失(3)安全感社会归属感的缺乏(4)环境参照(5)特定的人格(6)特定动机(7)精神疾病

15.影响自杀可能性的因素。

情绪低落抑郁;过去曾有过自杀企图行为;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的方法;性格不开朗而较内向;亲友中曾有人自杀;有明显精神因素;慢性酒精中毒和吸毒。

(1)浅层外因——生活事件引起的感情危机和情绪障碍,如果是遇到那些引起感情危机和情绪障碍的事情,就容易产生应激性反应。

(2)深层内因——心理社会因素1社会文化背景2人生目标的丧失3安全感、社会归属感的缺乏4环境参照5特等的人格6特定动机7精神疾病

16.简述自杀的干预策略。

尽快将引发自杀行为的导火线去除;医生要同自杀者本人交谈,使其对内心积郁的情绪、自杀的思想和冲动等自我表达不受阻,以便尽快度过危机;如果有外界因素作用,还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协调。

心理治疗,自杀者常有抑郁情绪,应给予对症治疗,如果同时又有焦虑或激动情绪,还哟考虑使用具有缓和激动或抗焦虑作用的药物治疗,对于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则要继续服药较长时间。

17.简述危机干预的技术

支持性心理治疗、短程精神分析、认知治疗、行为治疗

操作步骤:

*确定问题

*保证求助者安全

*提供支持

*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制定计划

*获得承诺

18.简述人格障碍的成因。

(1)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的影响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2)儿童早期教育与家庭因素:

1早期精神创伤的影响;2家庭关系不和谐及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3不良教养方式的影响

(3)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学因素因素,病理生理中大脑边缘系统有情绪和行为有极其密切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某种障碍。

早年的精神创伤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不良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冷漠和疏远,正常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得不到发展,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通常母亲过分溺爱,父亲过分苛求

19.抑郁与焦虑情绪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抑郁主要表现四情绪低落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对什么也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表现迟钝、呆板严重者出现自我惩罚行为。

焦虑主要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在缺乏任何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对自身健康状况和客观情况作出过分严重的估计。

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出现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乱

20.简述心身疾病与疑病症的区别

心身疾病与应极障碍有关,有时是有由于组织损伤造成的,常包含受自主神经系统激奋的器官系统躯体疗法有效,暗示对某些人有效;疑病无理由的或神经恐怖促成的躯体障碍,没有一定系统,可在各系统发生,躯体疗法无效,暗示效果有效。

21.简述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

患儿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社会关系;言语发育有一种全面的本质的损害;对生活环境要求固定不变,生活模式单调刻板,智能偏低,具有广泛的认知缺陷。

(1)社交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特点,患儿不能和他人(包括父母)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关系。

(2)言语障碍,患儿语言发育有一种全面的、本质的损害,一般学者大都相信大约有1/2以上的孤独症患儿不能获得实用的语言能力。

(3)刻板的仪式化行为方式,孤独症患儿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要求固定不变,生活模式单调刻板。

(4)只能偏低,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儿童具有广泛的认知缺陷。

三、论述:

1.论述变态心理学的判别标准。

2.论述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

3.论述对行为主义心理的评价。

4.论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和缺点。

5.试述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三大理论模型的优势和不足。

6.论述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

7.论述自杀的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8.试述恐怖症的理论解释,并加以举例说明。

9.试述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其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表2.2依据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一些自我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定义

例子

压抑

将唤起焦虑的想法排除出意识

一个学生忘记了应交的棘手学期论文。

当即将谈论那些唤起焦虑的事情时,一个正在治疗中的病人会忘记这个约会

倒退

在压力下,行为行使倒退回到早期发展阶段

一个青少年因为不能使用家庭轿车而哭闹。

一个成热在其婚姻破裂后变得十分依赖父母

合理化

为自我不能接受的行为找自欺欺人的借口

一个学生将其考试舞弊归咎于监控老师当时离开了考场。

一个男人在解释他逃税行为时说“每个人都这么干”。

转移

将意见和冲动从具有威胁或不合适的对象身上转移向威胁性校地对象身上

一个职员在被他上级严厉批评后与其配偶吵闹

投射

将自己要不得的冲动强加给别人,认为别人有这样的欲望。

一个敌意的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危险的。

一个性方面受挫的人将别人单纯的手势也理解为带有性色彩。

反向形成

采取与自身真实念头截然相反的行为以抑制该冲动

一个人对亲戚的举止很生气,但用“令人作呕的热情”的方式对待这位亲戚。

一个虐待狂成为一个医师。

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

摘要:

    心理学把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称为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

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本文提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主要包括:

1、激发求知欲,唤醒学习需。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积极主动性。

3、激发小学生“认积压的内驱力”。

4、消除小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5、运用“认知失调”原理来激发学习动机。

6、通过“积极归因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习动机。

并提出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动机    激发 

目录:

1、理解动机的本质,引出学习动机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

2、目前的动机理论,以及了解研究的重点和现状。

3、当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3.1  学习动机的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

   3.2  外因性动机点主导地位。

   3.3  近景性动机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4、激发及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4.1  激发求知欲,唤醒学习需要。

   4.2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积极主动性。

   4.3  激发小学生认知的内驱力。

   4.4  消除小学生的习得性无力感,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4.5  运用“认知失调”原理来激发学习动机。

4.6  通过“积极归因训练”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习动机。

5、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5.2  注意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

   5.3  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注意放手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想、去做、去探索,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动机是直接促进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促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动因。

它的产生是基于主体内部的需要与外界诱因的结合。

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来自于社会和教育的需求,那么他们就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而处于被动的状态,就会影响学习效果。

心理学家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一般来讲,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学习动机积极,则学习效果就好;学习动机消极,则学习效果差。

因此,在教学中,为落实素质教育,我们就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动机。

正文:

1、理解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本质及其意义。

 

    1.1  动机——导向成功的源泉。

   

    心理学把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称为动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

它是个体积极学习的一种固有的自然倾向,因此,动机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动机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首先动机是其他非智力因素或活动发生兴趣,诱发情绪情感,然后在情绪情感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动机,才能对人的行为活动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1.2  学习动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学习动机即由一种学习目标指导、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间接的促进或促退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的方向指向目标,因为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例如,有的人喜欢数学,便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有的人写小说可能从来没有出版过,但他从写作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写作本身对他而言就是一种乐趣。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的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动机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们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到兴趣,而是对学习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例如,有的人学习是为了取得好分数,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取悦老师等。

对学习来说,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其实是互动的,是合作而不是对立的关系。

很多人的学习都是在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共同推动下完成的,既有对知识的渴求,也是为了未来有一个好的工作和收入。

    1.3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

 

1.3.1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发燕尾服的必然要求。

    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发展方向,延续不断的发展趋向。

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生学习动机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具有浓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必然学习积极性低。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对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内因的转化、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持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2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朱熹就说过:

“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

曰:

……专在人自立志,”“有志于学者,……只看志如何?

”诸葛亮《诫子书》也说: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些都强调“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学习的前提。

“志”,即“立志”(与现代的“动机激发”相当),主要是指学习者获取知识经验的动机、态度和目的。

学习成果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学习者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把“引起动机”作为其五段教学法之首,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动机原则”作为其五大教学原则之一。

现代教学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尤为重视。

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学习动机教育作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

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客观上必须了解学习原理并熟悉方法外,还要了解学生本身的两个主要因素——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

从学习机动方面看,教师教学成败决定于学生的学习,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学习成绩的高低将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而努力是学习动机的表现,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是教学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2、目前的动机理论,总结研究的发展现状和重点。

   

2.1  早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

    研究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动机理论。

最初,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某些基本的生理内驱力或本能促使个体以某种方式来表现行为,教育者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控制或指导这些内驱力。

后来,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生来就像一块白板,人们行为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

根据行为学派的理论,动机和学习行为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强化和刺激如代币券,奖品甚至分数来控制。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则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学习、自然成熟和其他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

 

2.2  后来,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提出的学习动机理论

    在过去的28年里,认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心理学家扩展并改进了这些早期的动机理论。

传统的认知学派主要探讨学习的心理过程,强调知觉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强调学生是一个主动的角色,认为知识是个体从自己的信念系统和参照框架中能动地建构起来的。

然而,当然众多的认知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心理是如何构建并组织经验的。

艾伯特·班杜拉,马蒂·科温顿、伯龙·韦纳等人住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习得的自我信念、目标、预期和情绪是如何影响动机和行为表现的。

来自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学派的另一观点则强调学生动机的外部影响因素,包括他人重要的社会情感支持(如真诚、关爱、尊重和鼓励)以及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如成就得到认可)。

 

2.3  目前的动机理论,及研究的发展现状与重点

    由于动机本身非常复杂,人们对动机的内部(信念)影响因素和外部(强化)影响因素哪一个更为重要还存在争议,并出现了许多有关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理论,尽管这么多争议,但我们仍发现在几个重要方面还是达成了共识;这此共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动机的本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动机。

例如,玛格丽特·克利德福、埃德西等人在于内部的动机表明:

个体在全力以赴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时都会表现出先天的学习动机。

研究还表明,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学习。

此外,煞有詹姆斯·康奈尔理查德·瑞安等人的研究表明,满足学生自主或自我决定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说,当教师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做决定或自主地控制学习进程的机会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提高。

最近的动机理论也开始关注更高水平的心理过程(如元认知,即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以及怎样达到更高的自我觉醒和意识水平,以便控制自己的思维。

这方面研究的焦点在于将自我理解成一种行为动因。

有关自我的认识和信念对动机和行为表现起重要作用。

    总之,目前的动机理论更加关注的是,个体对自我及其能力的评价而不是外部行为。

此餐,当前的学习动机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在他们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和有良好支持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能力,由于动机是人内部所固有的,因此它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

 

3、当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以前面所介绍的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来谈谈当今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3.1  学习动机的不自觉性和不稳定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很难自觉地为自己确立一个学习目标,并始终朝着这个目标而维持自己的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