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478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考查时间:

90分钟考查范围:

以必修三1-3单元为主)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6分)

1.宗庙与宫殿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宗庙与宫殿在都城中的方位常处于并列位置;到了秦始皇时期,宗庙被迁出都城。

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祖先崇拜在秦朝逐渐淡化B.儒家思想遭受排挤

C.皇权与神权关系日渐疏离D.血缘政治地位削弱

2.中国传统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三代秦汉时的祖先崇拜与天帝鬼神祭祀,乃至后来中国上生上长的道教,无不以现世人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说明中国宗教

A.脱胎于自然崇拜B.反对追求来世C.受儒家思想影响D.富含人文精神

3.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

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

这说明

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继承制

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

4.汉元兴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

这一理念是

A.人性本善B.礼法并施

C.对鬼神敬而远之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东晋高僧慧远曾说:

“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6.程朱理学认为: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超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B.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C.根本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7.在王阳明看来,“人人皆可以为圣”,儒者“须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

这一主张

A.促进了儒学的平民化B.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求

C.否定了儒学的伦理意义

D.瓦解了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8.明万历年间,李贽在私塾讲学。

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让学生猜谜语“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

这体现了李贽

A.以“异端”自居,提倡工商皆本B.“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C.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注重学以致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

9.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

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

材料意在说明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D.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10.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军礼,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

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

这使得清代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11.清初,针对明代后期以来“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有学者主张,从注释、辨伪、文字、音韵训诂等方向着手,追寻《六经》、《论语》等先秦儒家经典的本来意义,重建知识与思想权威。

这说明清初考据学的兴起

A.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发展B.蕴含着重建儒学的思想

C.否定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权威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2.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要求,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

这反映了

A.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B.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C.典籍整理服务于文化专制D.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13.当代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从《九章算术》中方程组的消元法和元代数学名著《四元玉鉴》中的四元消法得到启示,结合现代数学的某些理论,发现了三角化整序法,据此得出了彻底解决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的方法。

这反映出

A.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中国传统科技一直领先世界

C.现代数学源于古代数学理论D.中国传统数学能够古为今用

14.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市民阶层价值追求B.艺术的教化功能

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D.进步思想的影响

15.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出处

“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

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

〔唐〕冯宿《全唐文·禁版印时宪书奏》

“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后唐〕冯贽《云仙散录》

“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

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

〔民国〕王修《版本述》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

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

16.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做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17.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

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18.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B.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C.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D.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19.“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2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

记述

出处

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

《韩非子·喻老》

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

《史记·扁鹊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

《战国策·秦策》

A.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B.扁鹊可能是大众理想化人物的化身

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D.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21.1598年,汤显祖的《牡丹亭》塑造了不顾生死追求爱情的杜丽娘的经典形象。

约三年后,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翁之口说出“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这一历史现象能够说明

A.爱情故事是中西方表达思想自由的共同题材

B.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英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C.戏曲表演是中西方传播人文思想的首要方式

D.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都出现人性解放的追求

2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B.自然C.人D.政治

23.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学派运动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

“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由此看来,智者学派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A.古希腊思想家的推动B.雅典浓郁的文化氛围

C.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D.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

24.苏格拉底说:

“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对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

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

”可见当时的雅典

A.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B.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C.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D.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25.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

“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

”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最后闻,说:

“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

“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

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

这个故事反映出

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D.人是万物的尺度

26.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

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

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

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      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D.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

27.3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莫德斯丁给婚姻下的定义是:

“婚姻是男女间的结合,是神法和人法的结合。

”而《民法大全》则规定,“如果没有当事人的同意,婚姻不能成立”“任何人既不能被强迫缔结婚姻,也不能被强迫重新恢复一个业已离异的婚姻”。

这表明《民法大全》

A.在婚姻中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B.只重视维护罗马贵族的婚姻自由

C.提倡婚姻中男女双方地位平等D.恪守罗马早期法学家的婚姻定义

28.右图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受欢迎的家具之一,梳妆台下的丘比特欲将爱神之箭射向打扮的居家淑女,另一位小天使手握鲜花准备献给梳妆的女主人。

该家具反映当时

A.人们向往罗马神话般的爱情生活

B.社会普遍关注现世生活

C.人们要求摧毁“上帝造人”的世界观

D.社会奢靡之风泛滥

29.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材料中的“他们”

A.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B.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以“人性”反对“神性”D.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30.下图是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约翰》。

“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

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31.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32.《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

然而1456年在美茵兹的印刷厂印刷了一本拉丁文《圣经》,使这一情况得到了改变。

据此可知

A.宗教改革后不再需要神职人员B.印刷《圣经》的出现导致宗教改革

C.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进行D.美茵兹是德国宗教改革的中心

33.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34.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35.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了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36.伏尔泰认为: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不可能不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是富人阶级,另一个是贫困阶级。

”他在《哲学词典》中对“平等”作了如下解释:

“除非有无限数量的人一无所有,人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据此推知伏尔泰

A.否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对平等内涵缺乏理性思考

C.迎合资产阶级上层心理D.思想观念由激进变为保守

37.“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

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38.卢梭设想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契约,在这一社会契约中,每个人全部转让了自己的天然自由,形成所谓公意。

公意是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

这样,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他“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可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为权力分立制衡提供理论依据       B.与“天赋人权”思想存在对立

C.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理论基础       D.强调了集体意志对个人的尊重

39.“人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

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与此主张一致的是

A.人没有真正的自由B.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C.法律纵容自由泛滥D.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

40.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

“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

”卢梭意在强调

A.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B.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41.康德说:

“一个人确实可以为了他本人并且也只是在一段时间之内,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

”这说明康德主张

A.自由是个人应有的权利B.理性可以被相互转让

C.人要勇于批判与反思D.建立公正的和谐社会

42.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

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

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

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

这反映了

A.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B.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43.“人们以理性的宗教信仰代替了绝对的神权,以追求财富和世俗生活的享受代替了禁欲主义,以科学的发展代替了中世纪的愚昧无知,这就是新的时代精神。

”材料所指的“时代精神”主要是指

A.自由主义精神B.相对主义价值观

C.人文主义思想D.理性主义哲学观

44.在启蒙理性鼓舞下,工业革命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

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牛顿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B.达尔文确立了有机界的“发展”观

C.启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学的虚假D.浪漫主义思潮激发了对未来想象

45.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时间

项目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新书(单位:

部)

普通人藏书(单位:

本)

17C中叶

29

14

约1000

1—20

18C中叶

47

27

约4000

20—100

由上表可知,这一时期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B.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D.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46.16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思想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

这些方法包括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经验数据的逻辑陈述,而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来进行分析:

欧洲思想家的行为

A.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B.有利于用理性发现人类社会法则

C.直接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D.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生活

 

二、材料分析题(54分)

47.(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出版的书籍有历史、经典古籍和有关农业及文学的著作等,数量逾五百种,部分得以大量印行。

本时期中国的雕版印刷拥有极高的水平,而当时欧洲却正处于黑暗时代。

十一世纪还出现了活字版印刷术。

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在当时应该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毕昇去世后”,沈括这么写道,“他的活字技术成为我表亲名下的财产,直到今天仍被珍藏。

”由此可知,活字版成为私人的传家之宝,而非全国人民得以享用的资源。

材料二:

公元十四、五世纪时,由商人、贸易家与工匠组成的新都市阶级出现。

他们需要阅览帐册、航海书籍以便于转运货物。

教会同样需要印制赎罪券、圣经等书册。

由谷登堡开启的金属活字印刷蓬勃发展起来。

当然这也得益于欧洲的字母系统,中国人从事印刷至少需要八千个活字。

随着印刷品的激增,西方图书馆与学校数目也跟着激增,古希腊罗马经典广泛传播。

印制插图的技术则对自然科学及地图制作的贡献甚大,地球及其栖息生物的崭新面象遂一一浮现。

——均摘自施拉姆《人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毕昇与谷登堡活字印刷技术发明命运不同的原因。

(12分)

 

48.(16分)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文艺复兴同属早期启蒙文化,有着相似的历史使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使命之一是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把人们的视线由虚渺的“天界”拉向真实的“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由“虚”走向“实”,是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

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也兴起了清算明代学术的空疏。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物,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

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批判对象与文艺复兴有何不同?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明清之际思想家针对“空疏的学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影响角度加以说明。

(11分)

 

4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文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文献是其中的代表:

《理想国》、《九章算术》、《十日谈》、《哈姆雷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论法的精神》、《共产党宣言》、《物种起源》、《狂人日记》等。

请围绕“历史文献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两部文献,提炼出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文献,以这三部文献的主要内容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

主题明确,文献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模块诊断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6分)

1-5DDADA6-10BADCD11-15BCDBD16-20DCDCB21-25DCDAC26-30CABCC

31-35CCCBA36-40CACBA41-45CACBD46B

二、材料分析题(54分)

47.(26分)

(1)特点:

毕昇:

比西方早三四百年;胶泥材质;国内影响有限,没有得到推广;对欧洲影响深远。

(任3点3分)

谷登堡:

金属材质;蓬勃发展;影响和贡献都较大。

(3分)

背景:

毕昇:

印刷技术的成熟提供技术支持;商品经济的繁荣;宋代重文轻武形成重视文化与书籍的风气;科举考试的推动;宋词等文学繁荣的推动等。

(任4点4分)

谷登堡:

新都市阶级出现;商业的繁荣;教会传教的需要;文艺复兴的推动;中国活字印刷术的传入。

(任4点4分)

(2)原因:

中国汉字系统较为复杂;雕版印刷水平高,阻碍了新技术的应用;自然经济的保守性、封闭性;农耕社会对文化的需求相对不足;中国传统观念对先进技术不重视,推广意识不足。

(任3点6分)

西方字母系统便于活字制作;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技术比毕昇更加先进;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商业与文化的发展对印刷的需要更加强烈。

(任3点6分)

48.(16分)

(1)观点:

天下为主,君为客(1分)不同: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会(2分)

(2)主张: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分);明清之际——经世致用(1分)

(3)理由:

背景——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内容——都批判禁欲主义,反封建束缚(4分)

说明: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没有引发推动社会转型的实践变革(7分)

49.(12分)

示例:

选择文献:

《理想国》;《论法的精神》;(1分)

主题:

历史文献与国家制度的进步(2分)

补充文献:

《社会契约论》(1分)

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