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330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四川省德阳市德阳第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明代表性青铜祭祀用品,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

这反映了当时

A.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

B.家畜养殖丰富经济生活

C.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D.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台

【答案】C

【解析】四羊方尊属于礼器,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是礼制文化的表现。

从材料中的“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来看,反映出当时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故答案为C项。

A、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唐初,各种人才选拔考试都由吏部主管,考取后又由吏部授官。

开元二十四年(736),贡举权由吏部转入礼部,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

达一改革有助于

A.选拔索质更高的人才

B.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C.平衡考试管理的权限

D.削弱唐朝宰相的权力

【答案】C

【解析】唐初的考试授官权力均由吏部掌握,后来的“考选与叙用分署执掌”,通过礼部的分权削弱了吏部的权力,平衡了考试管理的权限。

故答案为C项。

A项与这一改革无关,排除;科举制本身已经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这一改革没有带来这方面的变化,排除B项;这一改革没有涉及到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D项。

3.《宋史•职官志》提到:

“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有利于

A.平稳实现人事权力的转移

B.奠定重文轻武的政治局面

C.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D.建立精干有效的行政体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宋代在官职上采用分权,这不仅在于加强皇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人事权力的平稳过度,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材料的描述与重文轻武无关;C选项错误,这与官员素质无关;D选项说法不够准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事问题。

4.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如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嘉靖

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答案】D

【解析】由图表看出,明代中期后,群体性乞休现象呈增长态势,代表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士大夫家国观念中“家”与“族”的观念逐渐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元化,D正确;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A;士大夫认为“国”并非士大夫自我实现的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开始在族群结构和家族结构中审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渠道,并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C。

5.如表为1842---1845年间清政府鸦片战争赔款全部筹款来源。

据此可知,当时

赔款来源

银两

比例(%)

总数

14760000

100.00

关税

6388000

43.28

地丁税

3125800

21.18

盐税

601200

4.07

兵饷

650000

4.40

商捐

3995000

27.07

 

其中包括少量关税、盐税。

无法剔去计算。

A.赔款推动政府财政结构变化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列强加紧控制中国海关

D.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关税渐成为中国最大的财源之一,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一方面大量动用关税收入,一方面加重地丁漕赋、盐课、兵饷和商捐等的征收摊派,推动了清政府政府财政结构变化,A正确;1901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赔款的来源,无法体现西方列强加紧控制中国海关,排除C;鸦片战争后,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排除D。

6.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

从中可知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革命

 

7.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

这反映了

A.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答案】A

【解析】“双减双交”是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为完成反帝任务实行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和“耕者有其田”均是为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采取的措施。

因此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随着不同时期需要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

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

8.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比重由26.4%提高到48.4%.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B

【解析】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主要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故答案为B项。

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排除A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侧重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排除C、D项。

9.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

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

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

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答案】D

【解析】从葬礼中演讲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古代希腊雅典主要强调这些逝去的人对城邦的贡献,所以强调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关系,故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B选项错在“决定”二字;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10.1520-1525年是德国历史上小册子印刷发行的黄金时代,诸如“谈话”“对话”、“公告”“传单”“对公告的回答”“途中自语…委任状…演说…讽刺”等频频出现于小册子的标题之中,通常这些标题还伴有醒目的图画。

这些小册子

A.成为抨击罗马教皇的主导形式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适应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趋势

D.利于新教思想触及普通民众

【答案】D

【解析】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一时期的小册子应当是宣传宗教改革思想,有利于新教思想触及普通民众。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能体现是“主导形式”,排除A项;B、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均排除。

11.1917年,实物形式的报酬占苏俄工人工資总额的5%,1918年占48%,1919年占80%,1920年占93%,货币流通在内战后期几乎被取消。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B.探索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实物报酬的大幅增长,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实行配给制、取消自由贸易的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

故答案为B项。

A项在十月革命已经完成,排除;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苏联从一五计划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

点睛: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取单纯的军事行政手段,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12.阅读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该表主要反映了

A.世界经济工业总量的不断提高

B.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的逐渐转型

C.低收入国家工业总量领先世界

D.中收入国家社会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B

..................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工业领域的调整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工业化时期(15-18世纪),英国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有两大最突出的现象,即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和圈地运动的普遍发生。

以毛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横向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的互动,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以及城市对乡村经济辐射能力的加强。

到工业革命前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遍布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据《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知识分子px“民族自救”为己任,毅然深入偏远落后的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

他们开展艰苦细致的扫盲工作,倡导革除陋俗,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建立生产、销售、信用等合作社,努力构建农村医疗保健体系。

全面抗战爆发后,运动被迫中止。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苏雏埃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兴办一批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经济一…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据《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对两者分别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农村拓展;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小农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大农业;自耕农大量破产成为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产生;乡村工业发展,经济结构变迁;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2)特点:

工农民主政权主导;根本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以发展农业生产为核心;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

评价:

乡村建设运动:

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是对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未实现对农村的彻底改造。

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

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粉碎了敌人经济封锁,巩固了苏维埃红色政权;推动民主革命进程;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中国近代史上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经济出现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即乡村工业的广泛兴起和圈地运动的普遍发生”“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人口的互动,城市资本对农村的渗透以及城市对乡村经济辐射能力的加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遍布广大农村地区”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与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苏雏埃政府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对两者分别加以简要评价,对于乡村建设运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些知识分子以‘民族自救’为己任”“他们开展艰苦细致的扫盲工作,倡导革除陋俗,引进推广农业技术”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对于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土地革命,破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点睛:

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中国的生活巨变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达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

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

阐述: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左”倾错误的影响,粮食短缺,物质匮乏,人们生活困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涌动改革春潮。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2001年,中国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巨变,物资充裕,中国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变。

【解析】从图示信息来看,图一图二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物资匮乏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社会现象,当时粮食短缺,生活困难。

图三图四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巨变,物资充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因此可以确定论题“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新中国政策与生活巨变”“现代中国饮食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与现代中国的生活巨变”等等。

然后联系史实来说明,需要论述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的原因,也需要论述清楚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原因。

要明确写出论题,阐述必须史论结合。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可以得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确定一种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15.材料传统社会的婚姻以“事宗庙、继后世”为目的。

其仪式,通行六礼。

宋以后虽有简化,基本上仍遵循凭媒定娶、尊长主婚、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之习俗。

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

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等省份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

四川省拟定大量白话文告示,广为宣传的同时,赶印了五万份婚书,要求各地三个月内售清。

这次改革是政府试图以法律形式规范民间婚姻的尝试。

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官制婚书费用较高等原因,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吴佩林《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民间传统婚俗根深蒂固;古代中国政府对婚姻习俗缺乏有效管理;政府财政紧张;清末新政时期对西方管理制度的借鉴。

(2)影响:

积极:

一定程度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便于政府加强对社会习俗的引导;有利于民间婚俗观念的转变,推动中国婚姻制度近代化转型;局限:

以敛财为目的改革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婚书推行脱离民众需求,短时间内效果有限。

【解析】

(1)根据“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民间婚俗根深蒂固”结合清末新政的背景分析总结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得出一定程度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同时反映出以敛财为目的改革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然后可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婚姻制度近代化方面分析改革的影响。

16.材料一:

战后至二战前,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孤立主义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发展至顶峰状态。

但随着美国国力和国际格局的改变,孤立主义外交已不再适合美国的国情,1941年12月7日,日本在珍珠港,以极小的代价给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沉重的损失。

日本的炸弹不仅炸沉了港口里的军舰,也彻底炸毁了孤立主义的思想堡垒。

珍珠港事件第二夭,当罗斯福到国会怒斥日本的袭击,同时请求国会承认美国进入战争状态时,他的要求在一小时内就获得认可。

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

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美国孤立主义阵线被彻底冲破。

——摘编自《论二战期间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传统上美国孤立主义思想根深蒂固;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萧条,美国无暇顾及国际事务;一战破坏巨大,美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战前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侵略侧重于非洲和远东等地,没有从根本上危及美国的经济利益。

(2)影响:

使美国外交思想发生转变,从孤立主义转向国际主义;有利于维护美国的利益,美国最终加入反法西斯战争;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以及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奉行孤立主义外交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孤立主义既受到美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受到二三十年代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等信息,从美国孤立主义的传统、经济危机导致大萧条、美国民众反战情绪高涨,以及战前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侵略侧重于非洲和远东等地,没有从根本上危及美国的经济利益等方面来回答。

(2)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珍珠港的事实证明了,传统的孤立主义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也无法再维护美国的切身利益,美国不可能再置身事外”“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几乎摧毁了孤立主义在美国的民众基础,极大动摇了政治基础,国际主义开始从幕后走到台前”,并联系二战的有关史实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