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备手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7214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27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必备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考前必备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考前必备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考前必备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考前必备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必备手册.docx

《考前必备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必备手册.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前必备手册.docx

考前必备手册

2015年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考试考前提分宝典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考试各科分数比例如下:

每年会略有调整,但分值变化不大。

考试单元

考试科目与所

占分数

合计

考试时间

第一单元

中医基础40分

中诊30分

中药40分

方剂40分

150

9月12日上午:

9:

00-11:

30

第二单元

西医内科50分

西医诊断35分

传染病35分

医学伦理15分

卫生法规15分

 

150

9月12日

下午14:

00-16:

30

第三单元

中医内科80分

针灸70分

150

9月13日

上午:

9:

00-11:

30

第四单元

中医外科60分

中医妇科50分

中医儿科40分

150

9月13日

下午14:

00-16:

30

合计共考

14个科目

600/380

每个单元

考试150分钟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考试各科分数比例如下:

每年会略有调整,但分值变化不大。

考试单元

考试科目与所

占分数

合计

考试时间

第一单元

中医基础20分

中诊15分

中药20分

方剂20分

西医内科25分

西医诊断20分

传染病20分

医学伦理5分

卫生法规5分

 

150

 

9月12日上午:

9:

00-11:

30

第二单元

中医内科50分

中医外科30分针灸25分中医妇科25分

中医儿科20分

 

150

9月12日下午:

14:

00-16:

30

合计共考

14个科目

300/200

每个单元

考试150分钟

考试答题技巧

注意1.填涂答题卡最少要留出30分钟

注意2.每年填涂答题卡都有填错准考证号的和忘涂答题单元的。

切勿漏填、错填、填涂不清。

注意3.开始做题后把不确定答案的做个标记,最后审题时深度分析找出正确的答案。

注意4.把完全不会做的题做另一种标记,最后这些不会做的题都选一个答案,那么也能得到一些分(例如在第二单元考试中发现自己完全不会做的题标记后有70个,其他自己会做的题在正确答案中选B选项的出现次数最少,那么这70道题所有答案都要去选B,这样还能必保最少能得到15—20分,比凭着感觉去猜答案得的分数高,因为在出题编排答案时,五个备选答案ABCDE中出现的次数基本相当,但是正确答案选A和E的次数会少于BCD,也就是说在你做完的题中BCD哪个出现的次数最少就去选哪个)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高频考点:

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1.病,即是疾病:

是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和致病条件下所发生的病理变化的总过程。

如感冒、咳嗽等。

2.证,就是证候:

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性的概括。

证比症状更全面、深刻、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如风热感冒、风寒咳嗽等。

3.症,就是症状和体征:

是人体对于疾病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个别表象。

如头痛、头晕、发热等。

※※高频考点: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

就是对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或者处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同一个疾病感冒这个病既可以用银翘散(风热证型),又可以用新加香薷饮(暑湿证型)

2.“异病同治”:

就是指不同的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

性质相同的证型,也可以采取同一种治法。

如脱肛和子宫下垂这

两个虽为不同的病,都属于中气下陷这个证型,所以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汤。

※※高频考点:

白昼和黑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

但白昼和黑夜之间可以再分,白天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脏——属阴,腑——属阳。

五脏再分阴阳(按部位):

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下—属阴。

再分(按功能):

心具有温煦推动作用——属阳中之阳,肺肃降下行,为阳中之阴;

肝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脾主运化水液——为阴中之至阴,

肾主水液——为阴中之阴。

※※必考考点:

阴阳的关系(1—2分)

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

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阴阳互根互用: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高频考点:

阴阳偏盛者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的原则。

阴偏盛——之实寒证采用——寒者热之,阳偏盛——之实热证采用——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者,采用“补其不足”“虚则补之”的原则。

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采用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衰—导致的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必考考点:

五行特性(1—2分)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义:

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引申义:

具有温热、上升、光明。

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引申义:

具有生化、承载、受纳。

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引申义:

具有沉降、肃杀、收敛。

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引申义:

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脉

五声

湿

※※必考考点:

(3—5分)

※※高频考点:

五行生克1.相生:

顺序:

木→火→土→金→水→木(相邻为相生关系)。

相生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2.相克:

顺序:

木→土→水→火→金→木(间隔的为相克关系)。

相克关系:

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高频考点:

相乘相侮1.相乘:

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又称过克。

发生条件:

①所不胜(克我)太过,如木旺乘土;

②所胜(我克)不足,如土虚木乘;

相乘次序:

木→土→水→火→金→木。

2.相侮:

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过度克制现象,即“反克”。

发生条件:

①所胜(我克)太过如木旺侮金;

※※

必考考点

2—3分

②所不胜(克我)不足如金虚木侮;相侮次序:

木→金→火→水→土→木。

1.相生关系的病理传变

(1)母病及子:

母行虚弱(亢盛),引起子行亦不足(亢盛)。

脾病及肺、肝病及心。

(被生那个后说)

(2)子病及母:

肝病及肾、肺病及脾。

(被生那个先说)

①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子病犯母”。

②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子盗母气”。

2.相乘相侮的病理传变

(1)相乘:

肝病及脾——木乘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2)相侮:

肺病及心——金侮火,肝病及肺—木火刑金(找反克)

※※必考考点:

(2—4分)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

是滋肾养肝,适用于肝阳上亢证。

培土生金法:

是补脾气以益肺气,适用于脾肺气虚或肺脾两虚。

金水相生法:

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证。

益火补土法:

是温肾阳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适用于脾肾阳虚。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和平肝和胃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

培土制水法:

温运脾阳或健脾温肾法,适于脾虚不运或脾肾阳虚。

佐金平木法:

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一种治疗

方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肝火上逆犯肺证。

壮水制火法: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以补肾水,适于心肾不交。

※※高频考点: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

必考考点

6—8分

※※高频考点:

奇恒之府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病理“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1.心为“君主之官”。

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主神志(心藏神)。

(1)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气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方面。

心主血又体现在行血和生血两方面。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的三个条件:

心气充沛;脉道通利;气血充盈。

2.肺的生理功能包括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水,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主气,司呼吸:

包括①主呼吸之气。

②主一身之气:

指主一身

之气的生成与运行(一方面指宗气的生成;另一方面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3.脾的生理功能包括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

(1)主运化包括①运化水谷②运化水液。

(2)主升清包括①升输清气②升提脏器。

(3)主统血:

脾气统摄血液在经脉内运行防止逸出脉外。

脾生理特性

(1)脾喜燥而恶湿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3)脾为孤脏。

4.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

(1)主疏泄包含五个方面:

①调畅气机②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③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的分泌排泄④调畅情志⑤促进男

子的排精和女子排卵行经。

(2)肝主藏血的生理意义有以下六个方面:

(涵养肝气、调节血量、

濡养肝及筋目、化生濡养魂、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2)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5.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肾主水液(3)肾主纳气。

肾主纳气。

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清气,保持吸气

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主蛰守(肾主封藏,为固摄之本)肾阴又称“元阴”“真阴”;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肾为“阴阳之根”“水火之脏”。

※※必考考点:

五脏之间的关系(1—2分)

1.心与肺:

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

2.心与脾:

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3.心与肝:

主要体现于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4.心与肾: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来阐发)。

5.肺与脾:

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6.肺与肝:

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的调节方面。

7.肺与肾:

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方面

8.肝与脾:

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关系。

9.肝与肾:

主要体现肝肾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之间的互滋互制

10.脾与肾:

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必考考点

五脏与志液体华窍(

2—4分

五体

肌肉

五华

五官九窍

耳和二阴

五志

悲忧

惊恐

五液

五时

长夏

※※)

 

※※必考考点:

(2—3分)

1.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胆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府。

主要的功能有: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2.胃的生理功能、特性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又被称为“太仓”“水谷之海”。

(2)主通降。

(3)喜润恶燥。

3.小肠的生理功能有:

(1)主受盛和化物

(2)主泌别清浊:

将经过

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

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吸收大量水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4.大肠的生理功能有:

(1)主传化糟粕

(2)大肠主津“大肠者,

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5.膀胱的生理功能“膀胱者,州都之官”

(1)汇聚水液——州都之官,津液之府

(2)贮存和排泄尿液(有赖于肾的气化功能)6.三焦“孤府”决渎之官。

生理功能:

①通行诸气②运行津液。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高频考点:

脾与胃的关系合称“后天之本”。

1.是纳运相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2.是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3.是燥湿相济:

脾为阴脏喜燥恶湿,胃为阳脏喜润恶燥。

※※高频考点: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排泄月经。

2.孕育胎儿。

※※必考考点:

人体之气的功能(1—2分)1.气的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

3.气的防御作用:

(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卫气)。

(2)与邪相争,驱邪外出。

4.气的固摄作用:

其表现形式有:

(1)统摄血液: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气的固摄作用才不会逸出脉外(脾气的统摄作用)。

(2)固摄津液:

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3)固摄精液(肾气的封藏作用的体现)

5.中介作用:

如针灸。

※※必考考点:

人体之气的分类(2—4分)

(1)元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

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水谷之精滋养补充。

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肺气耗伤:

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乏力,胸闷懒言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而陷于下。

肾气不固:

二便失禁,遗精,滑精。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

心气紊乱:

惊慌失措,惊悸不安,神志错乱。

宗气

(2)

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

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

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

生成:

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

生理功能:

走息道以行呼吸——推动呼吸——呼吸语言发声有关。

贯心脉以行气血——推动血行——与气血运行、心搏有关。

(3)营气:

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又称“营血”“营阴”。

生成: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中之精华部分)。

分布:

进入脉中。

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4)卫气:

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又称“卫阳”。

生成:

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精微中剽悍滑利部分)。

分布:

行于脉外。

生理功能: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高频考点:

津液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散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充养血脉(3)维持体温恒定。

※※必考考点:

气与血的关系(1—2分)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治疗血虚,配用补气药,补气以生血。

(2)气能行血:

治疗血运失常,常配用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

(3)气能摄血:

血在脉中不逸出脉外,主要依靠其对血的固摄。

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

大失血的病人,采用补气固脱方法。

(2)血能养气:

指血液对气的濡养作用,血足则气旺。

※※高频考点:

经络1.四肢部分布:

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太阴经、阳明经在前

缘,厥阴、少阳经在中线,少阴、太阳经在后缘。

2.头面部:

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循行于头侧部(面行阳明少阳侧,手足太阳颊头顶)3.冲脉:

基本功能为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另外冲脉又为“血海”与女性的月经密切相关4.带脉:

基本功能①约束纵行诸经②固护胞胎③主司带下

5.跷脉:

有阴跷脉和阳跷脉。

主要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尚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4—8分

6.维脉:

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联络所有的阴经,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

脾气呆滞:

精神萎糜,不思饮食,纳呆,腹胀,便溏。

※※高频考点、难点:

偏嗜: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痰、化热,易致肥胖、眩晕、中风、胸

痹、消渴等病变。

若嗜酒成癖,久易聚湿、生痰,甚至变生癥积。

※※高频考点:

瘀血的致病特点

①疼痛:

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②肿块:

可见肿块,部位固定。

③出血:

因瘀血阻滞,损伤血络,血溢脉外而见出血色紫黯,或

夹有血块。

④色紫黯:

一是面色紫黯,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等。

⑤可出现肌肤甲错,脉涩或脉结代等。

※※高频考点:

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称为感邪即发,发病迅速。

①新感外邪较盛—风寒、风热、温热

②情志剧变—暴怒、过悲—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③毒物所伤—有毒食品、药物中毒

④外伤—伤人即病⑤感受疠气2、徐发:

徐发,指徐缓起病,感邪后缓慢发病。

①内伤病—思虑、房事、嗜酒—积久成疾

②外感湿邪—起病缓慢③正气不足—感邪较轻—徐发3、伏而后发:

感受邪气后,病邪在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多见于外感疾病及某些外伤。

①外感病—“伏气温病”②外伤病—破伤风、狂犬病

4、继发:

继发就是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

继发,系与原发相对而言,原发病是继发病的前提和依据,继发病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病证。

①肝阳上亢—中风②小儿食积—疳积5、合病:

两经或两个部位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①太阳与少阳合病,②太阳与阳明合病等。

6、复发:

是指疾病初愈或者在疾病的缓解阶段,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引起了疾病的再度发作或反复发作的一种发病形式

※※必考考点:

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要会分析

)※※高频考点:

阴阳的偏盛

1.风邪: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3.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3)暑多夹湿。

4.湿邪: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一是症状的黏滞性,二是湿邪为病,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6.火热之邪: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

(5)火邪易致疮痈。

※※高频考点:

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必考考点:

(1—2分)怒则气上:

过怒使肝气上逆

血随气逆:

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呕血晕厥

肝气横逆犯脾:

腹痛、腹泻。

喜则气缓:

过喜则心气涣散。

心气涣散:

失神,狂乱。

心气暴脱:

神志失常,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

悲则气消:

过悲导致肺气消耗。

阳偏盛必然会耗阴,导致阴不足——“阳盛则阴病”。

阴偏盛必然会损阳,导致阳气虚损——“阴盛则阳病”。

阴偏盛——阴胜则寒——实寒——“寒者热之”

阳偏盛——阳胜则热——实热——“热者寒之”

※※必考考点:

虚实寒热真假(1—2分)1.真实假虚:

大多是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又称“大实有羸状”——如因瘀血内阻的崩漏。

2.真虚假实:

大多是因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无力所致,——又称为“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指食少脘腹胀满;气血亏损,血海空虚之女子经闭等。

3.阴盛格阳:

——真寒假热证(严重的实寒证)。

可在原有面色

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

4.阳盛格阴:

——真热假寒证(很重的实热证)。

可在原有壮热、

面红、气粗、烦躁、舌红、脉数大有力等热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

※※高频考点:

气的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血的失常包括血虚和血运失常(血瘀、出血)

※※高频考点: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记住:

除了既病防变全是未病先防。

※※必考考点:

正治反治(1—3分)1.正治(逆治):

指采用与疾病症候性质相反方药以治疗的原则。

(1)寒者热之——以热药治寒证(实寒)。

(2)热者寒之——以寒药治热证(实热)。

(3)虚则补之——以补益药治虚证。

(4)实则泻之——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

2.反治(从治):

指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1)热因热用——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治假热——真寒假热。

(2)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用寒性药物治假寒——真热假寒。

(3)塞因塞用——以补开塞——用补益药治闭塞不通—真虚假实。

(4)通因通用——以通治通——用通利药治通泻症状—真实假虚。

※※高频考点:

治标治本1.急则治其标——①剧痛、频繁呕吐、二便不通②如肝病基础

上的臌胀腹水。

③大出血的病人。

2.缓则治其本——①肺痨咳嗽。

②急性热病中后期。

③气虚自汗。

3.标本兼治——气虚感冒。

※※高频考点:

①阴虚——“阴虚则热”——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可“阳中求阴”——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

②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可“阳中求阴”——即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

※※高频考点:

三因治宜1.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订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2.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考虑用药原则。

3.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特点,制订用药原则。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

※※必考考点:

望神(1—3分)1.得神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

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失神表现:

精神委靡,言语不清,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

空理线,或猝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气微或

喘;周身大肉已脱。

3.少神表现:

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4.假神(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的临床表现:

①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

②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响亮起来;

③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

④或本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高频考点:

常色(主色、客色)、病色(善色、恶色)。

1.主色:

是指人终生不改变的基本肤色、面色。

2.客色:

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动,人的面色、肤色也相应变化。

常色有主、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3.病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