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612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外造型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

1.概述

为了确保汽车的行驶安全,汽车外部照明、信号装置、牌照板安装位置及照明、轮罩需要满足相关的法规。

结合相关法规,针对XX轿车的外造型进行校核,判断外造型是否可行。

在进行校核时,整车处于空载状态。

2.相关标准

GB1589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93/92/EEC灯具安装

93/94/EEC后牌照位置

97/24/EEC后视镜布置

3.造型校核

3.1整车外廓尺寸

1)整车长度:

图1整车长度

如图1所示:

XX轿车外造型整车总长度L总长=2893mm,

前悬为L前悬=566mm,

后悬为L后悬=441mm。

2)整车宽度:

图2整车车宽

如图2所示,外造型整车总宽度L总宽=1554mm。

3)整车空载高度:

如图3所示,外造型整车空载总高度:

1512mm。

图3整车高度

4)接近角、离去角

如图4所示。

新造型满载时测量的接近角和离去角分别为28.3°和38.8°(标杆车为25.1°,离去角为41.7°)。

综合来看,通过性好于标杆车。

图4接近角、离去角

表1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新造型数据

备注

1

外廓

尺寸

mm

2893

K

1554

K

1512

K

2

轴距

mm

1886

K

3

前悬

mm

566

K

4

后悬

mm

441

K

5

接近角

°

28.3

K

6

离去角

°

38.8

K

注:

K表示空载

表1数据均由新造型外表面测量获得,待造型完全冻结后,以上尺寸将最终冻结。

3.2整车外部照明装置校核

3.2.1前、后号牌安装位置和照明可视范围

1)欧标号牌规格:

校核选用欧标号牌,尺寸为280×210mm。

图5欧标号牌尺寸

2)后号牌安装空间校核:

图6后号牌空间

由图6可知,后号牌空间满足要求。

3)后号牌安装位置校核:

法规要求摘录:

✧牌照所在平面必须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垂直;

✧车辆空载时牌照平面可向上,但与竖直平面偏转不超过30度;

✧车辆空载时牌照平面可向下,但与竖直平面偏转不超过15度;

✧车辆空载时,牌照不能有一点高于地面1.5m;

✧车辆空载时,牌照不能有一点低于地面以上0.2m。

A)后号牌所在平面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角度:

图7后号牌与纵向中心平面的角度

由图7可知,后号牌垂直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

B)后号牌最大仰角校核:

图8后牌照最大仰角

如图8所示,现造型后牌照最大仰角为16.3°。

C)后号牌离地高度校核:

图9后牌照离地间隙

如图9所示,后号牌下边缘离地高度为686mm;后号牌上边缘离地高度为887mm。

4)后号牌可视校核:

法规要求摘录:

✧在图10所示范围,牌照板不能被遮挡:

图10后号牌可视范围

A)后号牌上下视角校核:

图11上下视角校核

如图11所示,后号牌上可视角为31.4°,下可视角为46.2°,满足法规要求。

B)左右可视角校核:

图12左右可视角校核

如图12所示,后号牌左右可视角为83.1°,满足法规要求。

3.2.2前组合灯

3.2.2.1前照灯

法规要求:

高度:

离地高度不小于500mm,不大于1200mm;

横向:

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基准轴方向上的视表面外缘到车辆外缘端面的距离应不大于400mm;在基准轴方向上,两视表面相邻边缘间的距离不小于500mm。

 

3.2.2.2前位置灯

法规要求

高度:

离地高度应不小于350mm,不大于1200mm;

横向:

两灯间距不小于500mm,外缘距车侧不大于400mm。

3.2.2.3前转向信号灯

法规要求:

横向:

在基准轴方向上,转向信号灯视表面边缘到到车辆外缘端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400mm;两相邻视表面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00mm。

高度:

不小于350mm,不大于1500mm。

3.2.2.4前雾灯

法规要求:

高度:

离地面高度不小于250mm;在基准方向上,整个视表面应在近光灯视表面最高点以下。

横向:

灯的外缘距车侧不大于400mm

图13

因前组合灯中,包括了前照灯(近光和远光)、前位置灯、前转向信号灯,这里对组合灯的位置进行校核,就同时对前照灯、前位置灯、前转向信号灯的布置位置进行了校核。

如图14所示:

图14前组合灯法规校核

表2

项目

设计范围值

法规限值

备注

前照灯离地高度距离(mm)

653~867

500~1200

满足要求

前照灯外缘距车侧距离(mm)

112~486

≤400

细化后确定

前照灯两视表面相邻边缘间距(mm)

≥581

≥500

满足要求

前位置灯离地高度距离(mm)

653~867

350~1200

满足要求

前位置灯外缘距车侧距离(mm)

112~486

≤400

细化后确定

前位置灯两视表面相邻边缘间距(mm)

≥581

≥500

满足要求

前转向信号灯离地高度距离(mm)

653~867

350~1500

满足要求

前转向信号灯外缘距车侧距离(mm)

112~486

≤400

细化后确定

前转向信号灯两视表面相邻边缘间距(mm)

≥581

≥500

满足要求

前雾灯离地高度距离(mm)

398

≥250

满足要求

前雾灯外缘距车侧距离(mm)

281

≤400

满足要求

从表2中可以看出,前雾灯的设计位置符合法规要求,组合大灯需进一步细化后才能准确判断。

3.2.3后组合灯

3.2.3.1后雾灯

法规要求:

高度:

离地高度不小于250mm,不大于1000mm。

3.2.3.2制动灯

法规要求:

高度:

离地高度应不小于250mm,不大于1500mm;

横向:

两灯间距不小于600mm,外缘距车侧不大于400mm。

图15制动灯安装简图

3.2.3.3后位置灯

法规要求:

横向:

在基准轴方向上,离车辆纵向对称平面最远的视平面上的点到车辆外缘端面的距离应不大于400mm。

在基准轴方向上,两视平面内缘间的距离应不小于600mm。

若车宽小于1300mm,则该距离可减至为不小于400mm。

高度:

离地高度不小于250mm,不大于1500mm。

3.2.3.4倒车灯

法规要求:

高度:

离地面高度不小于250mm,不大于1200mm。

横向:

无特殊要求。

图16倒车灯安装位置示意图

3.2.3.5后转向信号灯

法规要求:

横向:

在基准轴方向上,转向信号灯视表面边缘到到车辆外缘端面之间的距离不大于400mm;两相邻视表面内边缘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00mm。

高度:

不小于350mm,不大于1500mm。

3.2.3.6回复反射器

法规要求

高度:

离地高度不小于250mm,不大于900mm;

横向:

回复反射器间距不小于500mm,外缘距车侧不大于400mm。

因后组合灯中,包括了制动灯、倒车灯、后位置灯、后转向信号灯及后回复反射器,这里对组合灯的位置进行校核,就同时对制动灯、倒车灯、后位置灯、后雾灯的布置位置进行了校核。

如图17和图18:

图17后组合灯法规校核-宽度方向

图18后组合灯法规校核-高度方向

表3

项目

设计范围值

法规限值

备注

制动灯离地高度距离(mm)

781~1107

250~1500

满足要求

制动灯横向两灯间距(mm)

≥1002

≥600

满足要求

制动灯外缘距车侧距离(mm)

83~276

≤400

满足要求

后位置灯外缘距车侧距离(mm)

83~276

≤400

满足要求

后位置灯横向两内缘间距(mm)

≥1002

≥600

满足要求

后位置灯离地高度距离(mm)

781~1107

250~1500

满足要求

倒车灯离地高度距离(mm)

781~1107

250~1200

满足要求

后转向信号灯离地高度距离(mm)

781~1107

350~1500

满足要求

后转向信号灯外缘距车侧距离(mm)

83~276

≤400

满足要求

后转向信号灯两视表面相邻边缘间距(mm)

≥1002

≥500

满足要求

从表3中可以看出,制动灯、倒车灯、后位置灯、后雾灯的设计位置完全符合法规要求。

3.3涉及相关法规校核

3.3.1护轮板空间

1)法规要求:

✧在车轮中心向前30°和向后50°两个辐射平面所形成的区域内,护轮板的宽度必须足以覆盖整个轮胎宽度

✧护轮板的后缘应位于车轮中心上方150mm平面以下,且护轮板的边缘与这个平面的交点必须位于轮胎纵向中间平面的外侧

✧在第一条描述区域内,护轮板下边缘与车轮中心的距离不超过轮胎静力半径的两倍

2)前轮校核:

A)校核车轮中心向前30°和向后50°范围内,护轮板宽度:

图19护轮板宽度校核

从图19可以看出,护轮板宽度满足法规要求。

B)护轮板后下缘位置及护轮板与轮心上方150mm平面交点位置校核:

图20护轮板后下缘及特征点位置校核

从图20可以看出,护轮板后下缘位置及护轮板与车轮中心上方150mm平面交点的位置满足法规要求。

C)护轮板与轮心距离校核:

图21护轮板与轮心距离校核

从图21可以看出,护轮板与轮心的距离为403mm,小于轮胎半径266mm的2倍,满足法规要求。

3)后轮校核:

A)校核车轮中心向前30°和向后50°范围内,护轮板宽度:

图22护轮板宽度校核

从图22可以看出,在规定区域内护轮板宽度满足法规要求。

B)护轮板后下缘位置及护轮板与轮心上方150mm平面交点位置校核:

图23护轮板后下缘及特征点位置校核

从图23可以看出,护轮板后下缘位置及护轮板与车轮中心上方150mm平面交点的位置满足法规要求。

D)护轮板与轮心距离校核:

图24护轮板与轮心距离校核

从图24可以看出,护轮板与轮心的距离为352mm,小于轮胎静力半径266mm的2倍,满足法规要求。

3.3.2裙边离地高度校核

裙边离地高度:

图25新造型前、后轮罩最小离地间隙

图26参考车前、后轮罩最小离地间隙

由上两图可知,各比较项目对比值如表4:

表5裙边离地高度比较表

序号

比较项目

新造型数据

参考车数据

差值

1

前保险杠轮罩边缘离地间隙(mm)

220

213

7

2

前轮后裙边离地间隙(mm)

189

209

20

3

后轮前裙边离地间隙(mm)

200

204

4

4

后保险杠轮罩边缘离地间隙(mm)

236

256

20

4.结论

通过以上校核,可以得知XX轿车车型外造型基本符合相关法规。

但部分造型需要细化后才能明确是否满足法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