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343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测量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实习报告.docx

《测量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实习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测量实习报告.docx

测量实习报告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测量实习》实习报告

班级资源1211实习小组第二组

学号姓名

实习地点环境楼

实习日期12.21—12.30

指导教师严勇、袁铭

小组成员

 

2013年12月30日

 

目录

第1章前言-3-

1.1实习目的及意义-3-

1.2实习任务及内容-3-

1.3实习时间安排-4-

1.4各成员工作安排-4-

第2章控制测量-5-

2.1踏勘选点、控制点布置-5-

2.2闭合导线水准测量-6-

2.3闭合导线距离测量(平面控制)-8-

2.4闭合导线水平角测量(平面控制)-10-

2.5控制点坐标计算-12-

第3章碎部测量(测绘地形图)-13-

3.1测区概况-13-

3.2外业数据采集-13-

3.2成图-15-

3.3注意事项-15-

第4章测设-16-

4.1测设路线-16-

4.2测设方法-16-

4.3技术要求-17-

4.4内页计算-17-

第5章实习心得-18-

 

附:

小组评分表

水准测量记录表

闭合导线观计算表

环境楼粗略手绘图

碎步测量数据记录

测设观测数据表

 

第1章前言

1.1实习目的及意义

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应用测量知识的能力;进一步熟练掌握水准仪、经纬仪、皮尺的的使用方法、提高野外测量、内业计算、地形绘图的技能;掌握大比例尺数字测图的全过程;培养一丝不苟的测绘技术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友爱、集体协作的精神。

1.2实习任务及内容

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在苏州科技学院石湖校区环境楼(西至科慧路靠校马路边,东至C组团交界马路,南至进门马路边,北至电子楼交界处),通过10天的地形图测绘及测设实习,得到4至5个控制点数据,并进一步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一幅实际大小为200*200m,比例尺为1:

500,图纸为4*4(每格10cm),的地形图,并测设4个测设点到实地。

图1-1本组测量范围图(红色方框内)

1.3实习时间安排

21号:

上午实习动员及领仪器;下午踏勘选点

22号:

上午控制点的水准测量;下午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测量

23号:

上午完成控制点的导线测量并计算出控制点坐标;下午碎步测量

24号:

上午继续碎步测量;下午开会讲解问题、注意点及测设,完成环境楼地形图的手稿粗略图

25号:

上午设立支导线继续碎步测量;下午拉皮尺进行内部测量

26号:

上午继续完成内部测量;下午测设并完成图的整饰

27-30号:

完成实习报告,同时30号上午归还仪器

1.4各成员工作安排

吴玲芝(组长):

负责主要的进程安排及测量度数等

查吉雯(副组长):

负责仪器的管理及数据记录和计算等

鞠玉、许湘苗:

负责绘图及图的整饰等

陈思燚、杨鸿儒:

负责仪器的搬运、竖尺、测距等

 

第2章控制测量

2.1踏勘选点、控制点布置

本实习控制点布设形式为闭合导线,导线环绕环境楼、形成闭合导线,点号连接为A—Z121—Z122—Z123—Z124—Z125—A,边长均在50~150m之间,所使用的仪器有DS3水准仪、双面尺等

2.1.1控制点布置图

 

图2-1控制点分布图

2.2闭合导线水准测量

观测路线:

位于环境楼周围,点号连接为B—A—Z121—Z122—Z123—Z124—Z125—A

2.2.2观测方法

1)安置整平水准仪,照准后尺黑面,读取中丝读数。

2)转动水准仪,照准前尺黑面,读取中丝数。

2.2.3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仪器:

DS3水准仪双面尺

2.2.4内业计算

取每测段往返测高差中数的平均数作为该测段的高差,如果导线全长闭合差在限差范围内,根据已知高程再进行分配闭合差,则可算出每一点的高程。

由于我们只有B点的高程是已知的,所以我们必须从B点引进高程,从而得到A点及其它控制点的高程。

2.2.5测量结果

普通水准测量记录表

测站

点号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高差(m)

+/-

改正后高差

高程

往测

反侧

往测

反侧

+

-

(m)

(m)

B

1

1737

1923

0.186

_

0.188

3.278

A

1649

1839

0.190

3.090

2

1532

1417

0.115

0.111

1

1359

1472

0.113

3.201

3

1432

1326

0.106

0.105

2

1241

1349

0.108

3.306

4

1308

1365

0.057

0.068

3

1333

1258

0.075

3.238

5

1326

1285

0.041

0.035

4

1339

1374

0.035

3.273

6

6304

1558

0.254

0.251

5

1556

1311

0.245

3.022

7

1359

1292

0.067

0.068

A

1288

1361

0.073

3.090

0.649

0.640

表2-1普通水准测量记录表

 

水准路线成果整理表

点号

距离

实测高差

改正数

改正后高差

高程

(m)

(m)

(m)

(m)

(m)

B

-0.188

0

-0.188

3.278

A

3.090

132.571

+0.114

-0.003

+0.111

1

3.201

85.094

+0.107

-0.002

+0.105

2

3.306

122.601

-0.066

-0.002

-0.068

3

3.238

145.960

+0.038

-0.003

+0.035

4

3.273

66.166

-0.2495

-0.002

-0.251

5

3.022

123.063

+0.070

-0.002

+0.068

A

3.090

∑674.915

0.0135

表2-2水准路线成果整理表

2.2.6注意事项

1)前后视距相等(在限差内)。

2)读数前应消除视差。

3)当用水准仪瞄准、读数时,水准尺必须立直。

4)每站观测完毕后,必须及时进行计算,检核满足限差要求后才能搬站。

2.3闭合导线距离测量(平面控制)

2.3.1观测路线

位于环境楼周围,点号连接为A—Z121—Z122—Z123—Z124—Z125—A

2.3.2观测方法

利用DJ6经纬仪定线(每段距离控制在0~25m之间),用皮尺依次测得两点之间的距离,读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2.3.3技术要求

经纬仪型号:

DJ6经纬仪

测距技术要求:

做往返两个测回,所得数据满足:

|往测-返测|÷[(往测+返测)/2]≤1/2000

2.3.4内业计算

如果在限差范围内,就取二次测得距离的平均数作为往(返)测距离,再取往返测距离的平均数即为两控制点之间的距离。

2.3.5测量成果

闭合导线距离测量

方向

长度

∑求和

平均值

1

A-1

23.527

21.222

21.614

15.573

24.120

15.174

11.334

132.564

132.564

1-A

23.533

21.222

21.613

15.577

24.122

15.178

11.333

132.578

2

1-2

21.502

22.116

20.128

21.346

85.092

85.094

2-1

21.508

22.118

20.124

21.346

85.096

3

2-3

22.894

10.176

18.488

20.089

19.146

16.494

15.309

122.596

122.601

3-2

22.900

10.177

18.488

20.089

19.149

16.494

15.308

122.605

4

3-4

23.413

23.949

23.768

24.114

24.324

15.562

10.826

145.956

145.960

4-3

23.414

23.948

23.764

24.121

24.328

15.563

10.826

145.964

5

4-5

15.352

11.751

16.912

22.153

66.168

66.166

5-4

15.354

11.746

16.909

22.154

66.163

6

5-A

24.475

24.832

24.578

24.785

24.391

123.061

123.063

A-5

24.478

24.829

24.577

24.787

24.391

123.062

表2-3闭合导线距离测量表

2.3.6注意事项

1)皮尺尽量拉水平,起始读数要为整数

2)每段距离控制在0~25m之内

2.4闭合导线水平角测量(平面控制)

2.4.1观测路线

位于环境楼周围,点号连接为A—Z121—Z122—Z123—Z124—Z125—A

2.4.2观测方法

用经纬仪对每一测站利用测回法对每一水平角度观测一个测回。

2.4.3技术要求

上半测回与下半测回误差在40″之内

2.4.4内业计算

取上下半测回平均值为一测回角度值,即该角值,将所有内角相加减去理论值180×(n-2)即为角度闭合差,看是否满足限差。

2.4.5测量结果

闭合导线水平角测量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角值

(°′″)

A

1

2685602

884558

884606

A

001004

1

885559

884614

A

1800945

1

A

001000

2141008

2141006

2

2142008

A

1800950

2141005

2

341955

2

1

001001

521303

521258

3

522304

1

1800924

521253

3

2322217

3

2

001001

1140708

1140659

4

1141709

2

1801007

1140650

4

2941657

4

3

001000

1565719

1565744

5

1570719

3

1800922

1565809

5

3370731

5

4

001002

885832

885829

A

890834

4

1801007

885826

A

2690833

A

5

001001

933149

933148

1

934150

5

1800949

933148

1

2734137

表2-4闭合导线水平角测量

2.4.6注意事项

1)仪器安置的高度要合适,脚架要踩实。

在观测时不要手扶或碰动三脚架,转动照准部和使用各种螺旋时,用力要轻。

2)如观测的两个目标高低相差较大,更须注意仪器整平。

3)对中要准确,测角精度要求越高或边长越短时,对中要求越严格。

4)尽量用十字丝交点瞄准地面上的点。

5)一定要按观测目标的顺序记录水平度盘的读数,记录要清楚,发现错误,立即重测。

6)在一个测回的水平角观测过程中不得再调整照准部水准管。

如气泡偏离中央太多时,须再次整平仪器,重新观测。

 

2.5控制点坐标计算

闭合导线计算表

点号

转折角

改正后转折角

坐标方位角

边长(m)

增量计算值(m)

改正后增量值(m)

坐标(m)

点号

(°’”)

(°’”)

(°’”)

△X

△Y

△X'

△Y'

X

Y

A

-0.01

37801.694

49202.535

A

1

20

33148

132.571

132.32

8.16

132.31

8.16

1

2141006

2141026

374214

85.094

37934.004

49210.695

2

19

67.32

52.04

67.32

52.04

2

521258

521317

-900429

122.601

-0.01

-0.01

38001.324

49262.735

3

19

-0.16

-122.60

-0.17

-122.60

3

1140659

1140718

-1555711

145.960

-0.01

38001.154

49140.135

4

20

-133.29

-59.48

-133.30

-59.48

4

1565744

1565804

-1785907

66.166

37867.854

49080.645

5

19

-66.16

-1.17

-66.16

-1.17

5

885829

885848

-2700019

123.063

-0.01

37801.694

49079.475

A

19

0.01

123.06

0

123.06

A

933148

933207

-3562812

37801.694

49202.535

Σ

674.915

0.04

0.01

0

0

Σβ测=719°58′04″

f=0.041

Σβ理=720°00′00″

T=(1/16461)<(1/2000)

成果合格!

fβ=-116f允=±146.9″

表2-5闭合导线计算表

控制点结果表

点号

纵坐标(m)

横坐标(m)

高程(m)

A

49202.535

37801.694

3.090

Z121

49210.695

37934.004

3.201

Z122

49262.735

38001.324

3.306

Z123

49140.135

38001.154

3.238

Z124

49080.645

37867.854

3.273

Z125

49074.475

37801.694

3.022

表2-6控制点结果表

第3章碎部测量(测绘地形图)

3.1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环境楼周围,道路平整,但是,房屋弯曲不规则,植被较多且跨围栏,对测量有一定的影响。

3.2外业数据采集

3.2.1碎部测量方法

极坐标法

3.2.2所用仪器

DJ6经纬仪,双面尺

3.2.3公式:

D=l×k

H=H站点+tanα+I-v

I=仪器高,v=瞄准高(中丝读数),k=100,l=上丝-下丝,

=竖直角

3.2.4数据采集作业过程

本组有六名学生组成,每人轮流勾绘草图、跑尺、操作仪器,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和“步步有检核”的原则,每次作业顺序为:

1)确定测站点。

确定测站点时,要尽量保证大的可视区域,同时还要有可通视的已知点作为后视。

2)架设仪器,建立项目,后视已知点确定零方向并检核。

架设仪器时,脚架的腿间距要适中,以保证平稳。

对中整平不要踢到脚架,后视已知点时要精确瞄准,测得数据与已有数据检核,通过方可开始测量碎部点。

3)立尺,测量读数。

4)测站点检验与校核。

在测量一定点数后或迁站时,要进行一次测站点检核。

部分数据用皮尺测得。

3.2.5部分碎部点记录

碎步测量记录

测站:

4

测站高程:

3.273m

日期:

2013.12.23

观测:

吴玲芝

仪器:

DJ6经纬仪

仪器高:

1.441m

班组:

1班2组

记录:

查吉雯

点号

视距

瞄准高v

高差h

水平角

水平距离

高程

m

m

M

°′

m

m

1

1658

1312

1486

-0.045

14526

34.6

3.228

2

1662

1332

1498

-0.057

14349

33.0

3.216

3

1653

1323

1488

-0.067

14110

33.0

3.206

4

1762

1392

1577

-0.136

13651

37.0

3.137

5

1619

1332

1476

-0.035

13812

28.7

3.238

6

1618

1342

1479

-0.038

14102

27.6

3.235

7

1601

1342

1472

-0.031

14203

25.9

3.242

8

1581

1263

1422

0.019

11737

31.8

3.292

9

1611

1301

1456

-0.015

10741

31.0

3.258

10

1558

1291

1425

0.016

9744

26.7

3.289

11

1519

1413

1466

-0.025

12102

10.6

3.248

12

1533

1437

1485

-0.044

11101

9.6

3.229

13

1667

1464

1565

-0.124

8252

20.3

3.149

14

1663

1470

1567

-0.126

6225

19.3

3.147

15

1545

1438

1492

-0.051

5851

10.7

3.222

16

1516

1418

1468

-0.027

5237

9.8

3.246

17

1639

1323

1481

-0.044

1248

31.6

3.229

18

1662

1319

1492

-0.051

1416

34.3

3.222

19

1650

1299

1475

-0.034

1320

35.1

3.239

20

1358

1265

1462

-0.021

1112

9.3

3.252

表3-1碎步测量记录

3.2成图

利用极坐标法描点成图,部分数据用皮尺取得。

通过查工具书,使用标准图例以及表示方法。

3.3注意事项

在测量的过程中,碎部点的取舍和测量至关重要,测点过密,造成成图密集,不该要的要了;测点过少,没有把握地形的基本要素,因此对于碎部点的确定,就注意以下几点:

 1)不规则的地貌应尽量能多测一些点,因为在传统测图中一些细小的变化可通过手工来完成,但计算机的模拟是无法比较真实的反映出这些实际地形的。

 

2)尽量在测站的可视范围进行数据采集,在通视不良的地方或者需要通过举高支杆来观测的时候,则引点到附近设站进行采集数据,避免由于支杆偏离地形地物点位而带来的人为误差。

3)外业进行数据采集时,一定要实时注意地物地貌的变化,尽可能地详细记录。

4)人工实地绘制草图,在草图上标明点号,每隔10个点和测站互通点号,防止出错。

5)量取仪器高。

第4章测设

4.1测设路线

图4-1测设线路图

4.2测设方法

1)根据规划的测设路线,以Z125为定点,测出Z125到测设点A、B、C、D的距离以及∠A5B、∠B5C、∠C5D。

2)根据图测的边及角算出测设点A、B、C、D的坐标。

点号

坐标

距离(m)

x

y

a

37867.854

49080.645

49.5

b

37819.319

49090.373

44.0

c

37818.640

49127.838

11.5

d

37818.431

49140.600

表4-1测试点坐标表

3)将图上测得的距离转换成实地距离,在Z125点架设经纬仪,根据角度及距离测得实地的五个测设点。

4.3技术要求

图上测得的两点距离转化成实地的距离与实地测得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相差5cm之内。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

°″′

°″′

1

a

000000

170000

170016

b

170000

b

1970008

170012

a

2140000

2

b

000000

520005

520008

c

520005

c

2320014

520010

b

2840024

3

c

000000

023000

023011

d

023000

d

1823106

023022

c

1850128

表4-2测设角度表

4.4内页计算

图上距离AB=49.5mBC=44mCD=11.5mL=105m

实际距离AB=49.514mBC=44.016mCD=11.518mL=105.048m

误差=0.048m=4.8cm<5cm

 

第5章实习心得

2013年12月21日,重新改组后的资源1211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