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5821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docx

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一轮复习知能演练场分析综合

专题六第四讲分析综合

知能演练场

一、(2010·安徽巢湖示范高中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客有说公子曰: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

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公子竟留赵。

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公子留赵。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

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

”夫人以告公子。

公子乃谢夫人去,曰:

“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

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

”乃装为去。

夫人具以语平原君。

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

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

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

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

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

“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

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秦兵不敢出。

(《史记·魏公子列传》)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魏无忌“仁而下士”的一组是(  )

①(赵孝成王)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②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③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④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⑤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⑥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①②④D.②⑤⑥

解析:

①句写赵国对公子的感激,③句写公子谦虚、自责;⑤句指士人归向公子。

答案:

A

2.下列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也表现在对处士毛公、薛公二人的态度上,他早就知道此二人有才能,于是想尽一切办法亲自去见他们,以能跟此二人交往为幸。

后来在对待魏国的态度上,二人为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B.在战国时期,平原君也算是礼贤下士的贵族公子,但跟信陵君比就相去甚远,他不但不了解处士毛公、薛公的才能,就是已经投奔他的门客毛遂的才能也并不真正了解。

C.秦国不断派兵讨伐魏国,魏王日夜为此担忧,不计前嫌派使臣去请公子。

而公子出于私心,不准备救魏,后因毛、薛二公一番话使信陵君明白不救魏将无面目于天下,于是毅然奔魏。

D.当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赵孝成王与平原君商量将赵国的五个城封赏给了信陵君,后来因信陵君听了门客的劝告才自谦起来,赵孝成王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最后只将鄗作为信陵君的汤沐邑。

解析:

D项,“趁机宴请信陵君,要回五城”不合原意,实际上并没有给。

答案:

D

[参考译文]

公子假借王命夺取晋鄙兵权而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的恩德,便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座城封赏公子。

公子听说后,流露出骄傲得意、自以为有功的神色。

门客中有人劝说公子:

“有的事情可以不忘,有的事情不可不忘。

别人有恩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记;公子有恩德于别人,希望公子忘记它。

再说,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晋鄙的军队来救赵国,对赵国来说是有功的,对魏国来说就不是忠臣了。

公子自以为有功而骄傲,我私下认为公子这样做不应该啊。

”于是公子感到有愧自责,好像无地容身似的。

赵王打扫台阶亲自迎接,表示主人的礼节,引公子上西边的台阶。

公子谦让一旁从东边的台阶走上去。

自言有罪过,对魏国有罪,对赵国无功。

赵王陪伴饮酒到傍晚,不忍说出献上五城,因为公子谦让。

公子最后留在赵国。

赵王把鄗地作为公子的汤沐邑,魏国也把信陵封给公子。

自此,公子留在了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于赌徒之中,薛公隐于卖水之家。

公子想见两人,两人隐匿,不肯见公子。

公子打听到他们所在之处,便变换服装步行前去拜访,与两人交游,十分友好。

平原君知道后,对夫人说:

“原来我听说夫人弟弟公子天下无双,现在我听说,公子竟胡乱地跟那些赌博的、卖水的交游,公子是个做事糊涂的人啊!

”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公子。

公子拜谢了姐姐,准备离开,说:

“我开始听说平原君贤明,所以有负魏王而救赵国,以满足平原君的心愿。

现在看来,平原君与人交往,不过是图虚名、装门面的举动罢了,不是想真正求得士人。

无忌在大梁时,常听说这两人很贤明,到了赵国,还唯恐不能见到。

我无忌现在同他们交游,尚且害怕他们不愿意呢。

现在,平原君竟以此为羞,可见,平原君不值得交往。

”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

夫人把这些话全告诉了平原君。

平原君便免冠谢罪,坚决留住公子。

平原君的门客知道了,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投奔公子,天下的士人也归向公子,公子使得平原君的门客倒向一方。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魏。

秦国听说公子留在赵国,日夜出兵往东攻打魏国。

魏王十分担心,派使者到赵国请公子。

公子担心魏王恼怒他,便告诫他的门人说:

“谁敢为魏王的使者通报就斩首。

”宾客都背弃魏国来到赵国,没有人敢劝公子回去。

可是,毛公、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

“公子受赵国敬重,闻名诸侯的原因,只是因为有魏国。

现在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忧虑,假使秦国攻破大梁,毁了先王的宗庙,公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呢?

”话未说完,公子马上改变了神色,连忙告诉管理车马的人安排车驾,赶回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彼此流泪哭泣,并且把上将军的印授给公子,于是公子为将,统率五国的军队,在西河之外大破秦军,秦军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二、(2010·河南开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

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

侃早孤贫,为县吏。

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①,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

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

逵曰:

“卿欲仕郡乎?

”侃曰:

“欲之,困于无津耳。

”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

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

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

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曰:

“资于事父以事君。

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

”乃请行。

众咸服其义。

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

时天下饥荒,山夷多断江劫掠。

侃令诸将诈作商船以诱之。

劫果至,生获数人,是西阳王羕之左右。

侃即遣兵逼羕,令出向贼,侃整阵于钓台为后继。

羕缚送帐下二十人,侃斩之。

自是水陆肃清,流亡者归之盈路,侃竭资振给焉。

又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

时周顗(yǐ)为荆州刺史,先镇浔水城,贼掠其良口。

侃使部将朱伺救之,贼退保泠口。

侃谓诸将曰:

“此贼必更步向武昌,吾宜还城,昼夜三日行可至。

卿等谁能忍饥斗邪?

”部将吴寄曰:

“要欲十日忍饥,昼当击贼,夜分捕鱼,足以相济。

”侃曰:

“卿健将也。

”贼果增兵来攻,侃使朱伺等逆击,大破之,获其辎重,杀伤甚众。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②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

“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

终日敛膝危坐,阃③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引接疏远,门无停客。

常语人曰: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

“樗蒱者,牧猪奴戏耳!

《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

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

”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

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

“用此何为?

”人云:

“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

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 ①髲(bì):

假发卷。

②甓(pì):

砖。

③阃(kǔn)外:

郭门之外。

引申为在外的军职人员。

1.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侃励志勤力和勤于吏职的一组是(  )

①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②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③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

④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⑤岂可逸游荒醉?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⑥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解析:

①是持稻人的话;③是陶侃对送礼人的态度;⑥是对陶侃的评价,不是行为。

答案:

D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常勉励人以圣人为榜样,珍惜时光,人生要有所作为。

他对下属官员游乐纵酒的则严加惩戒。

B.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对人恭敬有礼,敬老爱幼。

远近的来信,他都亲自答复;客人来访,他迎来送往,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的人。

C.陶侃崇尚老庄的思想,指出君子应该衣帽端庄,反对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却自以为洒脱倜傥的做法。

D.陶侃料理事物极其细密。

造船的时候,他命人把木屑和竹头收藏起来,日后果然都派上了用场。

解析:

C项,陶侃不崇尚老庄,且是排斥态度。

答案:

C

[参考译文]

陶侃,字士行,原是鄱阳郡人。

吴国被西晋平定后,陶侃家迁居庐江郡寻阳县。

陶侃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也比较贫寒,年轻时当过寻阳县的官员。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探访陶侃,仓促间没有东西待客,陶侃的母亲竟截断头发做成两个假发卷,陶侃用母亲的头发换得酒肴,饮酒饮得极尽兴致,就连范逵的仆人也觉得超过期望。

等到范逵上路,陶侃又追送百余里。

范逵问道:

“你想在郡里面做官吗?

”陶侃说:

“想啊,只是被没有门路困扰罢啦。

”范逵拜访庐江太守张夔,在太守面前夸赞陶侃,张夔就召陶侃做了督邮,兼任枞阳县令。

一次张夔的妻子有病,需要到几百里外的地方接医生。

当时正值寒冬大雪,众属官对这事都感到为难,只有陶侃说道:

“我们应把侍奉郡守当成侍奉父亲。

郡守的妻子如同是母亲,哪有父母有病而子女不尽心的呢!

”于是自己请求前去。

众人都佩服他的义气。

升职做龙骧将军、武昌太守。

当时天下闹饥荒,山夷县发生许多行船被强盗拦江打劫的事。

陶侃命令众将领假称商船来引诱强盗。

强盗果然上当前来,被活捉几个人,(经过审问)这些人都是西阳王司马羕的随从。

陶侃就调遣军队进逼司马羕,命令其交出以往打劫的那些人,陶侃在钓台整顿军队作为后继支援。

司马羕将属下二十人捆起来送交陶侃,陶侃斩杀了他们。

从此以后,水路陆路打劫的全被清除,流亡在外的人纷纷返回家乡,把道路都塞满了,陶侃尽力组织财物赈济他们。

他又在郡东部设立山夷县的集市,县上也借此收获许多好处。

当时,周顗担任荆州刺史,起初镇守浔水城,强盗掠走他许多百姓。

陶侃使部将朱伺救援他,强盗退到保泠口。

陶侃对众将领说:

“这些强盗一定会改道奔向武昌,我们应该回武昌城,昼夜兼程三天可以到达。

你们谁能忍受饥饿进行战斗?

”部将吴寄应道:

“我打算忍受十日饥饿,白天杀敌,夜间捕鱼,完全能够救济自己。

”陶侃说:

“你是一位健将啊。

”敌人果然增兵来攻打,陶侃派朱伺等迎头反击,把敌人打得大败,缴获了他们的武器装备,杀伤了很多敌人。

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

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

”他磨励志向勤勉努力,都像这样。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为官勤恳,恭敬有礼,敬老爱幼。

他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千头万绪,没有一点疏漏。

远近的人来信,他都亲自答复,文笔流畅,不曾有一点晦涩。

招待或送行及时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的人。

他常对人说:

“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

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部下有时聊天游戏荒废公事,他就让人拿走酒器和赌博的器具,全都投到江里;对小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

“赌博只是放猪人戏玩罢了!

《老子》《庄子》浮华不切实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议论,是行不通的。

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做法呢!

”有人送来礼品,他全部询问物品来处。

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而得到的,即使微小也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礼品。

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有成熟的稻谷,陶侃问:

“你用这个做什么?

”那人说:

“我走路见到稻谷,随便拔了一把。

”陶侃大怒说:

“你既不种田,却又毁害别人的稻谷来戏玩!

”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

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

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来管好,人们都不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刚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屑洒在地上。

等到桓温攻伐蜀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

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

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

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

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

守曰:

“买马、养士孰急?

”登曰:

“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守曰:

“抗长吏耶!

”曰:

“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

”守不能夺,卒从之。

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

“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

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

“是可以阶改秩。

”登曰:

“但意未欲尔。

”遂行。

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

晦曰:

“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

”对曰:

“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

”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

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

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

“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登曰:

“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

”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

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

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

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

“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

”登曰:

“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

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 ①丞相,指秦桧。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B.①②⑤

C.②③⑥D.③④⑤

解析:

③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

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附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

解析:

B项,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答案:

B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

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

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没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

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

太守说:

“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

”高登说:

“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

”太守说:

“你这是违抗长官!

”高登说:

“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

”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

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

“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

”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

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

“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

”高登说:

“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

”就出发了。

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

沈晦说:

“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

”回答说:

“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

”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

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

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

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高登说:

“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

”高登说:

“秦桧做宰相不像样,祠不可立。

”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

舜陟于是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

舜陟派遣强壮的士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

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

“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

”高登说:

“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先例,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

高登回去埋葬了母亲,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

其治学把谨慎不苟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

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

中进士第,知雍丘县,抚民如伤。

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人莫知其故。

伯雨下令纲舟①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

时徽宗初政,纳用谠②论,伯雨首击章惇,曰:

“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缙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

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谓南朝错用此人。

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

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

”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俾权给事中,密谕以少默即为真。

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

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

崇宁党事作,削籍编管通州。

为蔡卞所陷,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

奸人犹未甘心,用匿名书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

伯雨处之如平常,曰:

“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

如其不然,天岂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

淳熙中,赐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注] ①纲舟:

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

②谠:

正直。

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任伯雨“体恤民情”和“正直敢言”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是说自幼矫然不群;C项,①表现其处逆不惊;D项,①表现他不相信好人会受冤屈;②表现他整顿纲舟。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伯雨自幼与众不同,做雍丘县县令时,爱民如子,大力整顿漕运,使盗贼不得入

其境。

B.任伯雨担任大宗正丞时,上书高宗,揭发章惇有篡位的野心,奏章上了八次,章惇被贬雷州。

C.任伯雨多次谏言,大臣很畏惧他,皇上也让他少谏或不谏,伯雨不听,后因党事被

革职。

D.任伯雨对朝廷忠心耿耿,子捕妻逝,但他处之如常。

高宗诏赠他为龙图阁,加赠谏议

大夫。

解析:

B项,任伯雨提升为左正言时,上书徽宗。

答案:

B

[参考译文]

任伯雨字德翁,是眉州眉山人。

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

中进士后,做雍丘县县令,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周到细心)。

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为盗贼多而苦恼,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人们不明白其中的缘故。

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前往京城的船只,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升为左正言。

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采纳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

“章惇长久窃取朝廷大权,欺骗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变故的仓促之机,就表现出篡位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

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实行,将把陛下与皇太后放到什么地方呢!

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

我听北方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到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连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

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对他)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

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也无不认为此人该杀的。

”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告诫他少说或不说是根本。

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奏疏弹劾曾布。

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

(后来)崇宁年间官员结党的事发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送通州。

又被蔡卞陷害,与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

奸人还不甘心,用匿名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