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5292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相关实验学习资料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

实验1  液体的热胀冷缩

                       (第1课:

温度计的秘密)

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

【实验材料】保温杯(内装热水)、小烧杯(一个装有冷水)、水胀缩实验小瓶(有带塞针剂小瓶、红色水、细饮料管构成,在管外套一个小胶圈,用来标记管内页面高度)、用与上面相同的方法组装的煤油胀缩实验小瓶、酒精胀缩实验小瓶。

【实验方法】

1、将水胀缩实验装置细管外的小胶圈调至液面位置。

首先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关内液面有什么变化,再将小瓶放入冷水,观察管内液面有什么变化。

2、学生汇报讨论:

发生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3、做煤、酒精胀缩实验。

4、学生汇报讨论。

5、根据水、煤油、酒精有热胀冷缩性质,归纳出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

【实验材料】烧瓶(或其他薄玻璃瓶)、细玻璃管、橡皮塞、方座支架(带附件)、酒精灯、有色水(4℃以上)、石棉网、画有刻度的白板纸、纸胶带等。

【实验方法】1、在烧瓶里灌满水,用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把瓶口塞紧,液面就会升到玻璃管内。

再将白板纸粘贴在玻璃管上,刻度面向学生。

2、如图所示,对烧瓶加热,使水温升高,可看到玻璃管中的水面会上升。

停止加热,水温降低,水面就下降。

这表明4℃以上的水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注意事项】

1、因0—4℃的水会发生反常膨胀现象,因此演示中水温不应低于4℃.为节省演示时间,可将烧瓶浸入盛有热(开)水的烧杯中,再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

2、在刚加热时,因烧瓶先受热膨胀,管内水面会略降一点。

当烧瓶把热量不断传递给水后,由于水的膨胀系数比玻璃大,水面就不断上升。

液体热胀冷缩实验(三)

【实验材料】平地烧瓶(或其他薄玻璃瓶)、细玻璃管、橡皮塞、染色酒精(或煤油)、烧杯2只,热水,画有刻度的白板纸、纸胶带等。

【实验方法】1、在烧瓶里灌满酒精,用插有细玻璃管的橡皮塞把瓶口塞紧,液面就会升到玻璃管内。

再将白板纸粘贴在玻璃管上,刻度面向学生。

2、如图所示,将烧瓶放进烧杯并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的热水,可明显看到玻璃管内酒精的液面不断升高。

将烧瓶取出,随着瓶内酒精慢慢冷却,其液面又逐渐降低。

这个实验不仅表明了液体热膨胀的规律,而且可用来阐明液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注意事项】

1、因酒精(或煤油)属易燃物品,而且酒精的体胀系数约是水的5倍(煤油的约是4倍),故演示中不能、也不必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倒入的热水温度也不宜过高,以防酒精沸腾。

2、酒精可用墨水(红、蓝)、高锰酸钾或品红容液(煤油则可用红磁漆或烛红染色)。

(第2课:

自行车为什么爆裂)

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一)

【实验器材】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细线、盛开水的保温瓶。

【实验方法】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如图)。

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灌进开水加热,由于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原来垂下的气球就会竖立胀大。

把锥形瓶取出,随着瓶内空气冷却收缩,气球又逐渐变小。

【注意事项】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为使现象明显,可预先向瓶内吹一些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玻璃瓶代替。

如果能找到壁很薄的气球,光靠手掌提供的热量(双手握瓶),也能使气球竖立起来。

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二)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带胶塞的玻璃弯管、红水、烧杯(内有冷水)

【实验方法】

1、用玻璃弯管安胶塞的一端蘸取少许红水。

2、将胶塞慢慢塞在烧瓶扣上,控制塞进深度,使红水移至适当位置。

3、用双手握住烧瓶球形部分,给空气加热。

观察出现什么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4、将烧瓶球形部分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这说明了什么?

5、总结:

实验说明空气有什么性质?

实验2  气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材料】锥形瓶、大烧杯、小气球、开水

【实验操作】

1、把小气球的口套在锥形瓶口并用细线扎紧。

2、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向烧杯内倒开水。

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3、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观察气球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原来垂下的气球慢慢胀大竖立起来。

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后,气球又逐渐变小。

【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

 1、锥形瓶与气球的连接处不能漏气。

 2、锥形瓶可用开口较小、容量较大的其他薄壁玻璃瓶代替。

                   实验3   固体的热胀冷缩

(第2课:

自行车为什么爆裂)

【实验材料】铁架台、固体体胀演示器(金属球、套圈)、酒精灯、盛有冷水的杯子。

【实验步骤】

1、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

2、把金属球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

3、用酒精灯(外焰)给金属球加热3—5分钟。

4、(迅速)再次尝试让金属球穿过套圈,观察是否能穿过。

5把加热后的金属球放入冷水中,然后穿过套圈,看是否穿过。

【实验现象】金属球加热后就无法穿过套圈了。

受冷后则又能穿过。

【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注意事项] 对金属球加热的时间,师在课前要多做几次,做到心中有数。

3、认识岩石

采集、观察岩石

【实验目的】采集并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

【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岩石、盐酸、滴管、锤子、小刀、铜钥匙、放大镜。

【观察、实验步骤】

1、请你到旷野、山区或海岸寻找岩石,尽可能多采集些不同种类的岩石。

2、用水冲洗并检查每块岩石。

摸摸每块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观察它的棱角,是圆的还是尖的?

用刀片、铜钥匙、手指甲刻画每块岩石,测试其硬度大小。

每块岩石的颜色又是怎样的?

3、观察岩石的内部,用手掰开或者用锤子敲开每块岩石,看一看,岩石的内部有什么东西?

岩石内部和外部的颜色是相同的吗?

有小沙粒掉下来吗?

4、在每块岩石上滴一滴盐酸(注意安全),冒泡吗?

【实验现象及分析】

岩石名称

观察结果

花岗岩

颜色:

花斑(白、肉红色或黄褐、黑)硬度:

很硬;结构:

块状。

遇盐酸:

无反应。

页岩

颜色:

花斑红褐色或灰色。

硬度:

较软;结构:

薄层状。

遇盐酸:

无反应。

石灰岩

颜色:

青灰色或褐色。

硬度:

较硬;结构:

颗粒状。

遇盐酸:

冒泡。

大理岩

颜色:

纯白色或有花纹。

硬度:

较软;结构:

颗粒状。

遇盐酸:

冒泡。

 

实验4 气温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第6课:

岩石的风化)

【实验材料】酒精灯、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操作】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气温变化会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实验说明:

此实验若用已风化过的页岩,有点裂缝,可节省时间。

 链接:

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程度也就不同。

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涨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实验5 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第7课:

土壤里有什么)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滴管、铁盘、玻璃片、一小块土壤

【实验操作】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烧杯里的水,然后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锝在玻璃片上,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活烧,观察有什么现象。

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会发现有气泡冒出。

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2、搅拌静置后,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细的黏土。

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大的沙和很细的黏土。

3、烧干水后,发现玻璃片上就会有一些“脏”的痕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如无机盐。

4、把土壤放进铁盘里用火烧,发现冒烟,有气味,烧过以后土壤颜色变浅了,说明土壤里含有能燃烧的物质―――腐殖质。

链接:

土壤的组成,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空隙中的空气。

实验6 三种土壤保水性对比实验

(第8课:

土壤的种类)

【实验材料】广口瓶3个、漏斗3个、砂质土、粘质土、壤土

【实验操作】

1、在3个广口瓶口分别放1个漏斗,在漏斗内分别放入一分土壤。

2、同时向3个漏斗内倒入同样多的水。

【实验现象】砂质土渗水最快,粘质土渗水最慢,壤土渗水适中。

【实验结论】

砂质土:

渗水快,保水性能差;粘质土:

渗水慢,保水性能好;壤土:

渗水中,保水性能中。

[注意事项]

此实验为对比实验,一定保证瓶子的大小相同,三种土壤的多少相同,倒入水的多少相同。

实验7 光沿直线传播

(第11课:

认识光)

【实验材料】1、三张硬纸卡片(中间带孔)、蜡烛

2、纸筒、蜡烛

3、烧杯、水、牛奶、激光灯

【实验操作】

1、将三张卡片放在蜡烛和人眼之间,调整卡片,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2、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通过纸筒看蜡烛,然后在将蜡烛的前端弯折后观察。

3、在烧杯中倒上水(为了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里面加一些牛奶),用激光灯从烧杯的一侧照向另一侧。

【实验现象】

1、只有当人的眼睛与卡片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2、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通过弯纸筒则看不到。

3、在烧杯中会看到一条很清晰的笔直的光束。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说明:

学生对“直线”和“四面八方”的认识的误区:

相矛盾。

教师的措施:

1、讲解不同:

一个是指线路,一个是指方向。

“直线”是就一束光而言,“四面八方”是就整个光源来说的。

   2、设计不同的实验并加以比较。

                         实验8    玩镜子

1、平面镜:

所成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像是正立的。

物体与虚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球面镜

(1)凹面镜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2)凸面镜:

只成正立的缩小像。

3、三种镜子所反射景物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凸面镜的反射范围最大,凹面镜的反射范围最小,平面镜居于凸面镜和凹面镜之间。

实验9  光的折射

(第13课:

筷子“折”了)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一枚硬币

【实验操作及现象】在空杯内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

保持杯子和你的头的位置不变,由另一人慢慢向杯中倒水,现在可以看到硬币了。

【实验结论】和筷子折了是一样的道理。

由于光从一种物质(水)进入另一种物质(空气)时发生了折射,折射光射入人的眼睛时,在我们的视觉上感觉是杯底的位置升高了一点。

也可以用以下实验:

把一白色薄纸剪成长等于杯周长、宽等于杯高的长方形,将一半涂黑,并在涂黑处刻一条缝,贴在外壁。

让手电筒光通过缝射入杯内,在缝对面做一记号,再加入水,就看到光线发生了偏离;或用激光灯照射一光线,做一记号,不改变等位,前面放入透明物质,再看光线的改变。

实验10 制造彩虹

(第14课:

彩虹的秘密)

【实验材料】平面镜、脸盆、水

【实验操作及现象】(太阳斜射的时候),把一只盛有清水的脸盆放在门口的阳光下,拿一块长方形镜子,与水面成30度角放进脸盆,这时阳光透过水面正好照到镜面上,再由镜面把阳光透过水面映照在室内白色的碰壁上。

这时在墙上会出现一条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跟天空的彩虹一样美丽。

链接:

彩虹形成的条件是:

阳光、小水滴。

小水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它把阳光分解成了七中色光。

天空为什么这么蓝

【实验材料】玻璃杯、牛奶、滴管、玻璃棒、手电筒、黑纸。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里注入大半杯水,用滴管滴一滴牛奶,并用玻璃棒将加入牛奶的水搅匀。

2、在黑纸上挖一个孔,拿一只手电筒,用黑纸遮住手电筒的玻璃,使手电筒的光从小孔射出。

3、将黑纸和手电筒紧贴在玻璃杯的侧面看,也就是从光线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会发现乳白色的溶液变成一片浅白色。

【实验分析】空气中有许多微粒无规则地散射着太阳光,加了牛奶的水中也有许多微粒在散射着手电筒的光。

而且频率越高的光线,被散射得越厉害。

红光的频率较低,蓝光的频率较高。

因此。

杯中的液体会变成浅蓝色,天空是蓝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变色陀螺

【实验材料】白纸板、彩笔、铅笔、剪刀。

【制作步骤】

1、八把白纸板剪成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盘,用彩笔按太阳光谱画出鲜艳的色彩。

2、把圆盘贴在用纸板做的半截线轴上,中间插入半截铅笔,让让它旋转。

3、这时你会发现,陀螺像中了魔法一样,所有的颜色均消失了不见了,整个圆盘变成了灰白色。

【实验分析】圆盘上的色彩和太阳光光谱一致。

圆盘旋转时,我们的眼睛在瞬间分别接受了各种色彩,但由于眼睛的视觉暂留效应,不可能跟上如此飞速变化的色彩,所以向大脑传递的信息,就是白色或浅灰色。

三色光的混合

【实验材料】直径约10cm的硬纸板、彩笔、针、1米长的细绳。

【实验步骤】

1、把硬纸板分成相等的三部分,并分别用彩笔按顺序涂成红色、绿色和蓝色。

2、在圆心两侧小心的各打两个孔,两孔相距2cm.

3、用细绳穿过两个孔,把绳的两端系在一起。

4、使盘两边的绳的长度相等了,转动圆盘使绳索绷紧。

当圆盘快速旋转时,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实验分析】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他们混合后就会出现白光,当圆盘快速旋转时,由于视觉暂留的效应,就会让三种光混合在一起,成为白色。

实验11 玩三色陀螺

(第15课:

飞旋的陀螺)

【实验材料】学生已做好的三色陀螺

【实验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玩三色陀螺,随意组合三种颜色,先记录下陀螺的颜色,再旋转陀螺,看变成了什么颜色。

【实验现象】学生根据实验记录汇报

【实验结论】两种以上的色彩混合之后,会产生一种新的色彩。

链接:

色彩的种类不下几千种,我们见到的光的色彩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而这三种色光是不能用其他色光相混产生的。

故称为光的三原色。

                        实验12  测力计的使用

(第20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1、先将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刻度处。

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3、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最大量程。

实验13 重力的方向

(第20课:

苹果为什么落地)

【实验材料】铁架台(带漏斗架)、漏斗、锥形瓶、大米粒

【实验要求】每人2粒米,分别放进漏斗里,要让米落在锥形瓶中。

不准用手拿着锥形瓶,不准捡掉落的大米。

全部放完后请坐端正。

看哪组米落进锥形瓶中的最多。

【实验分析】操作时,一要注意让米粒从漏斗的管的中间下落,最好不碰壁,二要注意要让漏斗的管和锥形瓶的口对准。

因为米粒所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结论】地球上或地球附近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