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5218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 精品.docx

六年级语文教案浙教版六上第三单元精品

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

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

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

(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

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

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

四个“传到”。

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

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

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

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8 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2、练习通过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从周围的环境及人物的表现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准备:

故事片《邱少云》录相带、Hiclass(多媒体展示平台)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

按要求自学课文,并讨论分段及段意。

学习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其它同学思考,这两段写什么?

  2、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的词。

(板:

纹丝不动)

  3、四人小组讨论:

邱少云在哪些情况下做到了纹丝不动?

(板:

潜伏隐蔽、烈火烧身、英勇牺牲)

  4、在"潜伏隐蔽"过程中,哪个词最能突出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

(板:

更好)说明邱少云平时怎样?

(板:

训练有素)

  二、学习第三段(4──8自然段)

  

(一)学习4──5自然段。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在潜伏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

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

  2、讨论以上问题。

(简答)

  3、小声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

当敌人使用燃烧弹以后,作者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气味,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板:

听到、闻到、看到)

  4、当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邱少云做了什么?

(板:

严守纪律)

  

(二)学习6──7自然段。

  1、指读第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烈火烧身时,邱少云有没有办法救自己,作者有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

他们能不能这样做?

为什么?

(不回答)

  2、这时,作者会想到什么?

(板:

想到)

  3、用Hiclass映出课文后的问题,指名读课后问题后,同时播放第七自然段录音。

让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看课文边思考。

    附:

课后问题:

认真阅读"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这段话,回答下列问题。

  (1)"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这时候"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2)"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

这时,"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3)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

  3、讨论:

   a、"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

(火刚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我"的心情)"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板:

紧张、担心)

   b、作者的担心是不是多余的,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

    (师述:

那么我们学到后边的课文时,再来看邱少云究竟有没有跳起来,叫起来。

   c、"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

(这是作者看到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时的心情。

)这时候,"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板:

痛苦)讨论:

"迷糊"一词的用法及作用。

(板:

迷糊)

   d、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

"(不敢看,是因为不忍心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地烧死。

忍不住不看,是因为希望火能奇迹般地熄灭。

(板:

矛盾)

  (三)练习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师述:

学到这里,我看同学们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请大家带着和作者同样的心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1、讨论该怎样读。

    a、语调(低)。

b、速度(慢)。

c、声音(颤抖)。

d、给人以含泪叙述之感觉

  2、听录音范读。

  3、练读。

  4、指两名同学读,并简评。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自读第8自然段,找出第8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并讨论,这个比喻句好在哪里。

  2、体会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a、用Hiclass捕捉播放电影《邱少云》中,"烈火烧身,英勇牺牲"的片断,同时播放第8自然段的录音。

   b、定格观察邱少云牺牲时的外部表情。

   c、讨论:

联系作者的感受,邱少云的外表以及当时的环境等方面来体会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d、抓住"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与前文对照,(①潜伏时间长②环境恶劣③作者的担心)邱少云为什么能像这样严守纪律。

(板:

为了胜利)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第四段,这一段写什么?

  2、"才20分钟","才"是什么意思。

  3、联系第八自然段,分析两个"才"字的意义、作用。

   a、在多媒体Wind系统中,出示这两句话:

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

"②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两个"才"字用大号字并用红色标出,加上着重号。

   b、讨论、比较、分析。

    运用多媒体切换、删除的功能。

把①、②句进行比较。

第一句去掉"才",加上"才"进行比较。

第二句中的"才"换上"用了"与原句比较。

   c、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内容:

   第一个"才"第二个"才"

   ①时间长①时间短

   ②承受巨大痛苦②部队受鼓舞

   ③体现邱少云精神可贵③邱少云的牺牲是值得的

  4、讨论:

第四段该怎样读。

   a、"为邱少云报仇"这句话该怎样读?

   b、朗读9、10自然段时,在感情表达上有何区别?

   c、朗读9自然段与7自然段时,有何区别?

  5、你认为邱少云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

伟大的战士)

  6、感情朗读全文,用几句话写出邱少云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己的感受。

               第三课时

  内容:

概括中心思想。

体会"明写外表、实写内心"的特点。

背诵6──8自然段。

  附板书:

           我的战友邱少云

        纹 潜伏隐蔽烈火烧身英勇牺牲(明写外表) 伟

        丝  ↓   ↓   ↓         大

        不      邱少云            战

        动 训练有素严守纪律为了胜利(实写内心) 士

         听到……

        作 闻到…… 紧张、担心更好

        者 看到……

          想到…… 痛苦、矛盾

9 布衣元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2.掌握6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重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示课题,审题质疑。

  

(1)读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

(布衣元帅指谁?

为什么是“布衣”元帅?

课文写了哪些事?

  

(2)引导:

“布衣”是不是单指通常意义上穿布做的衣服?

  请在阅读时找出课文理解的依据。

  2.初读自学。

(小黑板揭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划出新词。

  

(2)划出解释“布衣”含义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3.检查学生对课文熟悉情况。

  

(1)“布衣元帅”指谁?

随机简介徐帅。

  

(2)你怎么理解“布衣”这个词的意思?

(此间涉及中心理解,只要求找到课文依据,说出大致意思。

要点:

①指徐帅平时穿“蓝布旧衣”;②指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③指一生做“人民的公仆”。

  (3)课文哪些情节使你感动?

(展开议论,三个小故事都应涉及,通过议论,交流课文内容。

  (4)凭借标题,说出三则小故事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5题。

(基础好的班级也可以先独立归纳,再交流。

  4.自学字词井检查。

  

(1)拼读生字,同桌互查生字认读。

  

(2)小黑板揭示练习要求。

  ①查下列带点宇,把意思旁注在书上。

  功高盖世战功赫赫喃喃自语告诫

  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朴素、踏实,不浮夸。

(朴实无华)

  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

(居功自傲)

  左看看,右看看。

(左顾右盼)

  描写、刻画。

(写照)

  (3)课堂交流。

  ①读生字和词语,正音:

埋怨mán告辞cí身着zhuó蓝布旧衣。

  ②解释带点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检查落实第②题带点字的意思。

  ③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随机引导联系句子加以理解。

  ④总结。

怎样理解词语。

学到了什么。

  5.作业。

  

(1)读课文10分钟。

  

(2)根据自己的实际,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作业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重难点: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指导阅读“一块地毯”。

  

(1)自由读课文后,述说故事主要内容。

  

(2)揭示句子:

“这……”秘书很不情愿。

  ①句子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欲言又止。

  他本来想说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意思把秘书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写出来。

  ②动笔后交流。

(要点:

秘书的想法——元帅家铺地毯并不过分;招待所也不缺地毯。

  (3)开始不情愿的秘书,为什么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

(徐帅的解释感动了他。

  指导朗读徐帅的话。

平静但坚决。

速度略慢。

“穷”、“都应该”、“建设上”读得稍重些。

  (4)分角色朗读徐帅和秘书的对话。

(从朗读中体会徐帅送地毯的原因——想到的是国家。

  2.指导阅读“看门老人”。

  

(1)默读,标出写新娘想法的句子,比较新娘想法前后有什么不同,想法的变化说明什么。

  自学思考一小组议论。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程度。

  

(2)小黑板揭示句子:

  做梦也没想到徐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读句后理解:

  ①“这样”指怎么样?

(讨论。

要点:

穿蓝布旧衣;住小胡同,大门脱落了油漆;会给他们开门;门口没有哨兵……)

  ②“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仅仅指生活上朴素吗?

圈出描写徐帅神态的词。

(和蔼,慈祥,亲切,体会平易近人,待人朴实无华。

  (3)说话。

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或“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说一句话。

(展开讨论,注意纠正递进的语病。

  (4)朗读课文。

读出新娘想法变化的感情层次:

激动一几乎惊叫一喃哺自语。

  自由读体会一指名选读,评价引导一齐读o

  (5)课文是写徐帅的,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新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侧面反映徐帅朴实无华o)

  3.指导阅读“路是人走出来的”。

  

(1)这则故事的标题和前面学的两则有什么不同?

(引用徐帅的话作标题。

)划出课文原句,读第1节。

  

(1)理解句子。

  ①“铺路”上的引号是什么意思?

(表示特定的称谓。

  ②用课文中的句子解释“铺路”的意思。

(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③“告诫”的近义词有哪些?

(教育、教训、警告、劝告……)这些近义词能不能替换“告诫”?

为什么?

(引导体会用词的优劣。

可以替代,但不及“告诫”既有警告,又有劝导的意思,表达徐帅对于女的严格要求更准确。

  ④“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这句话什么意思?

为什么用惊叹号?

(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闯。

加惊叹号,强调其严肃性,语重心长。

  试读这句话。

  (3)在换房问题上徐帅又一次告诫子女。

分角色朗读饭桌上的对话。

(指导点拨徐帅的口气应是认真、严肃的。

  (4)明明是一次谈话,为什么用“审问”这个词?

(体会引号作用:

严肃查问的特定说法,反映徐帅严格要求子女。

  4.质疑。

  5.作业,选择一题。

  

(1)用“……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句式写两句话。

  

(2)给第3N仙、故事的直接对话补上人物的神情、动作(提示语位置应有变化),表达徐帅对子女的严格和厚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课文中心。

  2.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完成作业。

  重难点:

  领悟课文中心。

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回顾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品质。

  读了三则小故事,你觉得徐帅是怎样一个人?

(鼓励联系课文,多角度演说。

如不图享受,事事想到国家,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对子女严格要求等。

  2.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中心。

  

(1)默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2)读第1句。

这句话讲了哪两层意思?

  说说“功高盖世”和“朴实无华”的意思。

对比着写强调什么?

(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本来面貌。

  (3)第2句话写什么?

  怎么理解“人民的公仆”就是他一生品质写照这句话’(他用这句话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时时、事事做人民的公仆。

  (4)这一节与三个小故事反映徐帅的品质有什么联系?

(是全文的总起。

概括了徐帅的品质:

一生朴实无华,做人民的公仆。

  (5)读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习题6。

交流,议论为什么排除选项

(1)

(2)。

[选项

(1)不是本课内容的中心;选项

(2)只概括了第1则小故事反映的品质,不全面。

]

  (6)再审题。

联系第1自然段,说明为什么称徐帅是“布衣元帅”?

“布衣”这个词和中心有什么联系?

(含蓄点出中心。

  (7)小结,领悟课文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解主要内容。

设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要赞扬什么。

除这个方法外,有时还可以注意文章有没有点出中心的句子。

注意审查题目。

  3.选择一个故事,详细复述。

  

(1)提示要求。

详细复述可以理解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因此要保留情节。

准备的时候记住情节要点,按要点讲,不要背课文,可以根据需要对句序、句式作调整。

讲的时候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语言连贯、流畅。

  

(2)准备一指名引路(评价)一四人小组交流。

  4.作业。

  

(1)听写词语。

  

(2)完成作业本3、4两题。

 

△ 浪花里的一滴水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心思想,学习雷锋忠于党、大公无私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教学准备 诗歌朗诵磁带。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

   1、一滴水在浪花里起眼吗?

但是不起眼的浪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迹。

想知道是什么吗?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初读,读正确。

   

(1)播放录音磁带,边听边看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听第二遍录音,轻声跟读。

   (3)自由读3分钟。

(模仿)

   (4)检查。

读正确,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句。

结合正音:

一瓣yíbàn纤xiān维。

      指名朗读。

评价。

齐读。

  三、学习旁注,理解内容,体会中心。

   

(1)诗歌赞颂雷锋什么精神?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选读一二小节,读出赞颂。

   

(2)看旁注,对照诗歌,自学准备→同桌读读议议→课堂交流、评价点拨→随机指导朗读4、5两节,读出排比层层递进的气势。

  四、分组竞读→集体读。

  五、背诵。

  六、总结学习体会。

(从学习雷锋精神和学习朗读方法两方面谈。

    作业:

抄写诗歌。

 

◎ 练习3

                第一课时

  1.指导练习第1题。

   

(1)明确要求:

分清平舌音和翘舌音。

齐读字母z.zhcchssh

   

(2)自由练读。

先读字,再组成词;无平、翘舌音对照读,再分组读。

   (3)同桌互读检查。

全班交流。

   (4)总结规律。

    ①小黑板揭示:

曾此思色采桑曹

     这些字与其他偏旁部首组成的字,一般都是平舌音。

如:

思——腮,采——彩。

让学生试着体会变化构字。

    ②小黑板揭示:

正生召昌式

     这些字与其他偏旁部首组成的字,一般是翘舌音。

如:

式——试,正——整,召——招。

  2.指导练习第2题。

   

(1)完成作业。

   

(2)检查。

    ①读词语,读准拼音。

    ②交换批改,订.正。

    ③清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

  3.指导练习第3题。

   

(1)查字典,完成作业本第3题。

   

(2)检查。

    ①投影或小黑板揭示答案,核对。

     排山倒海P刂8 除去,推开

     居高临下L│8 挨着,靠近

     纹丝不动W纟4 条纹

     车马盈门Y皿4 充满

    ②分析错误原因并随机点拨:

“临”为什么取竖部;“帅”为什么不能取竖部。

(“临”,左右及右边上下都没有部首,因此取第1笔。

   (3)将字义代入词语,解释整个词浯意思。

    总结方法:

取义是否正确?

把握字不离词,并代入检查,看意思能否说通。

  4.指导练习第4题。

  

(1)明确作业要求。

先摘录带分号句子,再体会分号作用。

  

(2)速读<开国大典),摘录带分号的句子,完成作业本第4题。

  (3)读句子,体会分号作用。

   ①自由练读,每句句子写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用分号。

同桌议论思考。

   ②说出在什么情况下用分号。

(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③逐句议论。

句子中哪儿层意思是并列的?

(<开国大典)中第①句:

丁字形一横的北面与再北面;第②句:

装甲车、坦克和战士们;练习3第①句:

芦苇、蒲草倒影与天空倒影;第②句:

高山旷野空气、海洋上空气、城市街道的空气、住宅区的空气。

  (4)小结:

在并列分句中,一般已经用过顿号、逗号,还要用标点符号表示分句问的停顿,应用分号。

  5.指导练习第5题。

   

(1)明确要求,仿例句改写。

   

(2)读例句一,讨论明确改写要求。

    ①改写后的句式与原句比有哪些变化?

(增加了一个分句——白天,神庙怎么样;后一个分句增加了‘‘愈发”一词。

    ②改写后的两个分句是什么关系?

(意思递进,用‘:

愈发”这个词连接。

    ③再读例句,体会改写后的句子与原句比更强调什么。

(神庙可怕。

    ④口头改句子。

(把陈述句改为递进句。

     节日,商店里的商品丰富多彩。

     下雪天,狭窄的小路不好走。

      ——只要意思递进即可,注意纠正语病,并随机口头补充句子。

  (3)读例句二,明确改写要求。

    ①句子什么地方作了改动?

(补上了“只要……就’’这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②对比读例句,体会加上“只要……就”这个关联词有什么好处。

(语气明显加强,强调按这个前提条件做,必定会得到的结果。

  (4)完成作业本第5题。

                第二课时

  1.指导练习第6题。

   

(1)由<我的战友邱少云)第8小节排比句导人。

    ①读句子,说说三个“为了”的排比,表达出什么。

    ②这三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