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5179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docx

届高中化学新教材实验及科学探究学案设计必修2实验学案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科学探究钠、钾金属性比较

1.实验目的:

探究碱金属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

Na,K,酚酞试液,三角架,泥三角,酒精灯,坩埚,镊子,小刀,滤纸,火柴,蓝色钴玻璃,小烧杯

3.实验设计:

(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

Na

K

与O2反应

现象

结论

(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实验

Na

K

 

与H2O反应

现象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从钾、钠与氧气反应实验中,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什么相似性、递变性?

(2)根据钾、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请总结出碱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生成的碱性氢氧化物的碱性如何变化?

(3)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二、实验1-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实验目的:

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2.仪器与试剂:

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溴水,试管,胶头滴管

3.现象与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2.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3.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4.拓展与思考:

(1)由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推测卤族元素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该是怎样的?

该顺序与原子结构有何关系?

(2)归纳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3)归纳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三、科学探究验证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1.实验目的:

探究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2.仪器与试剂:

镁带,铝片,1mo1/L盐酸,酚酞试液,试管,胶头滴管,砂纸,试管夹,火柴,酒精灯

3.实验设计:

(1)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2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用酒精灯给2支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2)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除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把镁带和铝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3ml稀盐酸观察现象。

Mg

Al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如何判断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

单质与水反应

与冷水剧烈反应

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迅速

单质与盐酸反应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NaOH

Mg(OH)2

Al(OH)3

结论

(2))用原子结构理论对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进行解释。

四、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1.实验原理:

金属钠是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由于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覆盖在钠的表层,阻止钠与氯气继续反应,所以在常温下金属钠和氯气不会发生燃烧的反应;当把钠锯成屑和碎粒投入浓度较大的氯气中,由于接触面大,总热量大,钠和氯气能迅速反应,冒烟或燃烧;当加热到钠熔化时,发生反应并且放出大量的热,反应剧烈,产生燃烧现象。

2.仪器与试剂:

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虑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

4.实验改进:

(1)实验装置:

(2)实验步骤:

①如下图接好实验装置,在烧杯中装入250ml水,打开止水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将止水夹拧紧,在燃烧匙中加上绿豆大小的金属钠;③点燃酒精灯,将燃烧匙移到酒精灯上加热至金属钠燃烧起来,迅速将药匙放进集气瓶里,迅速塞紧瓶口;④待集气瓶内的火焰熄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参考答案

一、科学探究钠、钾金属性比较

3.

(1)

实验

Na

K

与O2反应

现象

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剧烈燃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呈紫色

结论

Na、K都易与O2反应,K与氧气的反应剧烈

(2)

实验

Na

K

 

与H2O反应

现象

钠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不停地滚动,发出“吱吱”响声,有气体产生向反应后的溶液里加入2滴酚酞试液,立即显红色。

钾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小球,不停地滚动,有气体产生,甚至发生轻微的爆炸。

结论

Na、K都易与水反应,K更容易更剧烈

二、实验1-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现象与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黄色,加CC4振荡后CCl4层变橙黄色。

2.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棕黄,加CCl4振荡后CCl4层变紫红色

3.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溶液由无色变黄色,加CC4振荡后CCl4层变橙黄色

4.

(1)F、Cl、Br、I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非金属性减弱,即:

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

(2)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

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三、科学探究验证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3.

(1)

实验现象

镁与冷水不反应,加热后,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变红。

化学方程式

Mg+2H2O=Mg(OH)2+H2↑

实验结论

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只能与沸水反应

(2)

Mg

Al

实验现象

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铝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

Mg+2HCl=Mg(OH)Cl2+H2↑

2Al+6HCl=2AlCl3+3H2↑

实验结论

Mg、Al都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H2,但Mg比Al更剧烈

4.

(1)

单质与水反应

与冷水剧烈反应

与冷水反应缓慢,与热水反应迅速

单质与盐酸反应

剧烈反应

剧烈反应,但较镁慢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NaOH

Mg(OH)2

Al(OH)3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

钠、镁、铝三种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2)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

四、实验1—2钠在氯气中燃烧

3.

实验

实验现象

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

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

金属钠在瓶内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同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五、实验2-1铝与盐酸反应

1.实验目的:

探究在常温下铝与盐酸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情况

2.仪器与试剂:

铝条,6.00mol/L盐酸,砂纸,试管,温度计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现象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在本实验中,对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2)常见的放热反应有哪些?

六、实验2-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1.实验目的:

探究在常温下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2.仪器与试剂:

Ba(OH)2.8H2O,NH4Cl,玻璃棒,烧杯,玻璃片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

然后再加入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

现象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根据铵盐与碱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

(2)有些学生实验中烧杯没有与玻璃片粘在一起,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3)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哪些?

六、实验2-3中和热

1.实验目的:

探究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中热量变化的情况

2.仪器与试剂:

1mol/LHCl,1mol/LNaOH,烧杯,温度计

3.现象与结论:

反应物及用量

50ml1mol/LHCl

碱 

50ml1mol/LNaOH

混合前温度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测定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中和热,你如何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那些地方?

(2)有热量放出一定是放热反应吗?

七、实验2—4原电池

1.实验目的:

探究化学能向电能的直接转换

2.仪器与试剂:

锌片,铜片,稀硫酸,烧杯,电流表,导线

3.实验与现象:

实验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4.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根据你所了解的电学知识,你知道电子是怎样流动的吗?

你如何判定装置的正、负极?

(3)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含杂质)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

为什么?

八、实验2—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实验目的: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仪器与试剂:

5%H2O2,FeCl3溶液,冷水,热水,试管,烧杯,胶头滴管

3.实验与现象:

(1)实验:

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各装入2~~3ml约5%的H2O2溶液,各滴入1~~2滴1mol/LFeCl3溶液。

待试管中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一支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放入盛有400C左右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进行对比。

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

(2)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热水

常温

冷水

 

(3)规律总结: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温度高化学反应速率快,反之,温度降低,化学反应的速率降低。

4.拓展与思考:

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发现H2的生成速率V随时间t变化如图。

其中0~t1速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t1~t2速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八、实验2—6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实验目的:

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仪器与试剂:

5%H2O2,FeCl3溶液,MnO2,试管,滴管

3.实验与现象:

(1)实验:

在三个相同的带活塞的漏斗中分别加入2~3ml约5%的H2O2,然后在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1mol/L的FeCl3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

同时向三支试管中放入漏斗中的全部溶液,观察红墨水上升情况。

(2)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加入MnO2

加入FeCl3

不加其它试剂

 

(3)规律总结: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催化剂通常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同催化剂对同一个反应的催化能力不同。

4.拓展与思考:

(1)催化剂有什么特性?

(2)催化剂参加化学反应吗?

(3)在H2SO4和KI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H2O2,放出大量的无色气体,溶液呈棕色,并可以使淀粉变蓝。

有学生认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2O2+2I-=I2+O2↑+2H+,这个方程式正确吗?

八、实验2—7化学反应限度

1.实验目的:

探究化学反应限度

2.仪器与试剂:

1mol/lNa2SO4溶液,CaCl2溶液,1mol/l的Na2CO3溶液,试管,滴管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

向3~4ml1mol/L的CaCl2溶液中滴入1mol/L的Na2SO4溶液,直到不再有沉淀产生为止。

(2)提出假设:

假设1溶液中不存在Ca2+;假设2溶液中存在Ca2+

(3)实验验证:

静置,汲取上述实验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清液中滴入适量1mol/L的Na2CO3溶液。

(4)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加入适量1mol/L的Na2CO3溶液

 

(5)规律总结:

不少化学反应在实际进行时,所有反应物不能完全(按照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量关系)转变成生成物,都具有可逆性;不同的平衡体系到达平衡状态时,反应限度不同。

4.拓展与思考:

(1)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可剧烈地化合生成水,电解水时又可生成氢气和氧气,这是不是一个可逆反应?

为什么?

(2)可逆反应能否进行到底?

参考答案

五、实验2-1铝与盐酸反应

3.

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变化。

现象

铝条溶解,表面有气体逸出,当反应进行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手有温暖的感觉,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升高。

 

结论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该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4.

(1)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热量的变化,可直接用手触摸外壁感受热量的变化或用温度计来测量。

当要准确地测量到能量的变化时,必须要用温度计。

(2)所有燃烧反应;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

六、实验2-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3.

实验

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

然后再加入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

现象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混合物成糊状。

结论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有NH3和水气生成,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吸热。

4.

(1)由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可知,反应的产物有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要吸收以防止污染环境。

可用一多小孔塑料板,上面放浸有稀硫酸的棉花,盖在烧杯上。

(2)没有将晶体充分研细;晶体混合后没有用玻璃棒快速搅拌;药品量不够等。

(3)Ba(OH)2·8H2O+2NH4Cl=2NH3↑+BaCl2+10H2O;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六、实验2-3中和热

3.

反应物及用量

50ml1mol/LHCl

碱 

50ml1mol/LNaOH

混合前温度

室温

混合后温度

T

结论

HCl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时放热

七、实验2—4原电池

3.

实验

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

锌片溶解表面无气泡产生,铜片表面有气泡逸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结论

装置产生电流,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4.

(1)设计一种装置,能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能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电流即可。

(2)在电学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流动方向相反。

输出电流的一极是电源的正极,而流入电流的一极是电源的负极。

在原电池中,电子从原电池的负极流出,经过导线流入原电池的正极。

原电池两极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

通过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方法二:

把一块干电池与电流表对接,可以看到指针偏转的方向指向正极;方法三:

理论推测——较活泼的金属容易失电子,所以较活泼的金属(锌片)失电子,即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则锌片是装置的负极,铜片是装置的正极。

(3)不一样。

因为粗锌粒中Zn与杂质在稀H2SO4中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八、实验2—5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

(2)

现象

结论

热水

气泡多而快,产生的气体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升温,反应速率增大

常温

气泡均匀

H2O2分解FeCl3做催化剂

冷水

气泡较少

降温,反应速率减小

 

(3)升高,加快,降低,减慢。

4.镁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反应过程中,物质的量浓度变小使化学反应的速率减小。

八、实验2—6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

(2)

现象

结论

加入MnO2

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

催化剂MnO2能加快反应速率

加入FeCl3

有大量气泡产生

催化剂FeCl3能加快反应速率

不加其它试剂

溶液中有少量气泡出现

不用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很小

 

(3)改变,不同。

4.

(1)催化剂能极大地改变反应速率,而自身的组成、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

(2)现在的理论一般认为催化剂参加反应,生成中间体,然后中间体再分解又生成该催化剂,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不变。

有实验证明,虽然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不变,但它的某些方面如形态改变,反应前块状,反应后粉末状,间接证明上述理论。

(3)不正确,O元素和I元素的化合价均上升,没有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或违背电荷守衡原理)。

八、实验2—7化学反应限度

3.

(2)Ca2+;Ca2+

(4)

现象

结论

加入适量1mol/L的Na2CO3溶液

有白色的沉淀产生

溶液中存在Ca2+

 

(5)不能,可逆性;不同。

4.

(1)不是。

因为反应条件不一样。

(2)不能,因而对于任何一个可逆反应都存在一个反应进行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九、科学探究甲烷的取代反应

1.实验目的:

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仪器与试剂:

盛有甲烷的试管,KMnO4,浓盐酸,黑纸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

向2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KMnO4和1ml浓盐酸,然后迅速地轻轻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现象。

(2)现象与结论:

现象

结论

包黑纸

没包黑纸

4.拓展与思考:

(1)把1体积CH4和4体积Cl2组成的混合气体充入大试管中,将此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里,放在光亮处,试推测可观察到的现象。

(2)取代反应和置换反应是不是相同的呢?

 

取代反应

置换反应

物质的特征

反应条件

反应特点

十、科学探究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1.实验目的:

探究乙烯的性质

2.仪器与试剂:

石蜡油,KMnO4溶液,溴水,试管,水槽,碎瓷片,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

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可得到一定量的气体生成物;用该生成物进行如下实验: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的情况。

(2)现象与结论: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原理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试管中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中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点燃

4.拓展与思考:

(1)乙烷与乙烯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2)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烷与乙烯,又可以用来除去乙烷中乙烯以得到纯净乙烷的方法是什么?

十一、实验3—1苯的性质

1.实验目的:

探究苯的结构

2.仪器与试剂:

苯,KMnO4溶液,溴水,试管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与现象: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后,观察现象。

(2)规律总结:

苯分子虽然不饱和程度较大,但分子中并没有C=C,不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也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4.拓展与思考:

苯分子结构是碳碳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

(1)提出假设:

从苯的分子式看,C6H6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一定能使褪色。

(2)实验验证:

①苯不能使褪色。

②经科学测定,苯分子里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上。

(3)结论:

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苯的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结构稳定,说明苯分子一般的碳碳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4)应用:

为了表示苯分子的结构点,结构式用表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子结构式是不确切的。

十二、实验3—2乙醇的性质

1.实验目的:

探究乙醇的结构

2.仪器与试剂:

无水乙醇,钠,澄清石灰水,试管,小烧杯,尖嘴管

3.实验与设计:

(1)实验与现象:

 

实验步骤

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粒擦干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2)钠与水乙醇反应的实验现象比较

实验现象

结论

原因分析

相同点

都能反应,放出无色气体

加入酚酞后,溶液都是红色

 

不同点

钠浮在水面上,而在乙醇中沉底

钠与水反应剧烈,很快,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与乙醇反应温和,很慢,钠并不熔化

钠在水面上熔化成的小球四处游动,并伴随“嘶嘶”声,在乙醇中上下跳动。

4.拓展与思考:

(1)如何用实验证明乙醇含C、H元素?

(2)如何用实验方法确定乙醇的结构应为CH3-CH2-OH,而不是CH3-O-CH3?

十三、实验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