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4823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docx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设计规划64页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园区名称:

     厦门市同安区农业科技园区

 

申报单位:

     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

 

 

 

 

2010年 5 月28 日

  目录

 

一、总体规划提要

(一)总体方向

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科技兴园、产业强园、生态立园”为中心,以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为支撑,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及食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带动种、养殖农户生产的集约化生产,并通过强化园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形成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构建科技集成创新的平台,逐步实现园区的农业科技研发功能、生产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示范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带动厦门经济特区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同时,对园区龙头企业延伸到省外、市外的各种原料生产基地,加强技术辐射,构建利益补偿机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二)功能区域

园区总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

主要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

核心区占地2.28平方公里,位于同安西柯镇,以轻工食品工业园建设为主,辐射到全区六镇三个农场及全国各地和周边地区;示范区总规划面积7.8万亩,已完成5.8万亩,主要建设优质水果及速生经济林种植园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生态养殖畜牧业生产示范区、对台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示范区以及海峡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建成“一园六区一院”格局。

主要分布在同安六镇三场,即莲花镇、汀溪镇、新民镇、洪塘镇、西柯镇、五显镇,凤南农场、竹坝农场、白沙农场等地;辐射区为厦门市周边地区,并通过龙头企业把基地延伸到内蒙、吉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武汉、大庆等地。

(三)主要功能

同安农业科技园将具备六大功能:

研发功能、生产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示范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

通过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一园六区一院”是一个整体,“一园”(轻工食品工业园)是园区的核心和建设重点,通过“一园”的建设,一方面直接带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其他几个示范区提供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示范,从而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二、园区概况

(一)地理位置  

同安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

同安三面环山,南面朝海,地处福建闽南金三角中心,与金门一衣带水,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北邻安溪、南安,南临集美,东连翔安,西接长泰,辖洪塘、汀溪、莲花、新民、五显、西柯6个镇,大同、祥平2个街道办事处,凤南、白沙仑两个农场,以及竹坝经济开发区(竹坝农场),共110个行政村和13个居委会,陆域面积657平方公里,人口29.40万,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的祖籍地之一。

同安区隶属于厦门经济特区,依托经济特区优惠政策,实行沿海开放政策。

(二)自然条件

1.良好的气候环境。

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岛,其中山地面积422平方公里,耕地13.99万亩,浅海滩涂12万亩,海岸线迂回曲折,长达43公里。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常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晴雨多变,秋凉气爽宜人。

年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144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031小时。

温湿的亚热带气候,境内因地形差异而兼具不同特点的小气候环境,使整个区域四季常青,粮油飘香,果蔬满园。

以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温泉为主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

2.丰富的旅游资源。

同安生态资源丰富,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胜地。

厦门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已勘得景点126处,总面积达3824公顷,整合了莲花山、金光湖原始次生林带、小坪省级森林公园、文山峡谷瀑布群、铜钵岩热带观光果园等五大景区,总面积达3824公顷。

竹坝南洋风情生态观光园是集休闲、观光、登山、朝拜、民俗采风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三)基础建设

同安是闽南“金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

国道324线、省道206线、福厦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同集城市快速道以及规划建设中的高速铁路、滨海大道把同安和厦门半岛连为一体。

现有50万伏、11万伏及3.5万伏变电站6座,有日供水4万吨的同安自来水厂和日处理10万吨的同安污水处理厂,能满足生活、建设开发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四)农业经济条件

1.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同安原为全国重点农业县之一,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比较丰富,是厦门市重要的粮食、花生主产区和肉、蛋、菜、果高产区。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水果、无公害蔬菜和“放心”猪肉等几大主导产业。

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荔枝、柑桔、蜜柚、香蕉等水果种类繁多,同安也是全国六大龙眼产地之一。

蔬菜、花生是同安的主要经济作物,茶叶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市场运销较为发达。

蔬菜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70多个市、县,并销往香港、日本、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桂圆干销往上海、江苏等地;龙眼鲜果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

3.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

园区集聚一批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17家企业被授予国家、省、市、区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这些企业2009年实现总产值987879万元,建立了农业生产基地61.58万亩,解决农民就业15304人,带动农户生产11.86万户,促进农户增收达13208万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带动作用。

如中盛粮油公司:

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西、东北地区,自建或采用“订单”模式共有50万亩基地,主要有玉米、花生、油菜、大豆、油茶品种;银祥食品集团公司:

在福建平和县建有生猪养殖基地,年存栏数达5万头;惠尔康公司自建或采用“订单”模式共在山东、河北、吉林等地建有花生、燕麦、红豆、绿豆等基地17500亩;厦门好年冬米业有限公司:

在福建长汀建有7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青田食品公司:

在晋江、上杭、龙岩、漳浦等地建有胡萝卜、辣椒、生姜等生产基地3500亩。

 4.侨乡经济特色显著。

同安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同安籍的海外侨、港、澳、台同胞达300多万人,辖区内居住着印尼、越南等八国的归侨,保留着侨居地的文化风情。

2000年,同安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同安联谊会”活动,有力地促进同安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5.对台农业合作优势明显。

同安与金门、台湾仅一水之隔,地处对台交流的最前沿,与金、台经济关联度大,并有着密切的地缘、人缘、血缘关系。

已经形成台湾农业观光果园、果酒、果醋酿造基地。

随着“小三通”出现的机遇,以及建设海峡两岸繁荣带的环境形成,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台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及配合科技部推进制造业信息化,使同安农业和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分工中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五)科技金融支撑条件

1、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科技服务网络:

同安区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福建省亚植所、华南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合作,正拟与台湾食品工业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联盟,取得良好科技成果。

同安建有比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全区形成了区、镇、村、示范户四级科技、管理、应用服务网络。

同时开通969155服务热线,开展区、镇、村三级155热线服务联动。

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宣传、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区内建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拥有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才,专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组建了各种专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有汀溪顶村蔬菜协会、洪塘镇郭山蔬菜协会、五显镇明溪蔬菜协会、西柯镇养猪协会、五显镇上厝畜牧协会、洪塘镇郭山禽业协会、莲花茶叶协会、莲花镇花卉协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5万人次,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2.集聚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平台:

建立了厦门食品科技孵化园,厦门市食品科技研发检测中心,闽南果蔬批发市场农残检测中心、厦门市菌春食用菌研发中心;厦门饮料罐头科学研究所,厦门肉类食品科学研究所、厦门食用油科学研究所、厦门市同安野灵生物研究所、厦门同安中草药研究所。

2010年元月6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了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申请,银祥集团“肉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榜上有名,银祥集团也成为全国首个承担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民营企业。

另惠尔康集团公司获国家农业部授牌成立了“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中心的成立进一步提高我区粮食产品加工技术研发水平。

福建省农科院将在园区设立海峡高科技农业研究所,园区将与南方医科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3.具备了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

近两年来,园区企业共承担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4项,获得市科技资金资助2103万元。

4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厦门茶叶公司承担的《“海植保”生产无公害毛蟹茶开发与应用》项目;厦门百穗行实业有限公司承担的《高效环保型海水鱼饲料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厦门好年冬米业有限公司实施的《“佳辐占”优质大米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厦门市绿地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高效、环保、节能农药“蓝胜”(30%碱式硫酸铜杀菌剂)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2项:

厦门源利达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实施的“天然茄红素营养米粉生产新技术示范”项目,厦门银祥集团公司承担的“肉类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项目。

同安区《无公害猪肉产业链安全生产的综合示范》项目还被列入国家富民强区计划。

4.加强了政策性金融对园区的支持。

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园区内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科技农产品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建设银行在同安成立厦门市首个食品行业金融服务中心,并于2010年3月26日举行了揭牌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厦门建行还现场与同安区食品行业商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在未来3年内为商会成员企业提供不少于30亿元的综合授信,主要用于同安区食品行业商会内的各个成员企业,包括原来的成员企业和新进来以及正在进入的食品企业。

此外,还引导商业金融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支持发展生态畜牧业、高效农业;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有一定带动作用与辐射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重点支持园区六大产业发展,加大生产基地和流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规模化经营。

(六)园区建设现状

1.科技示范

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加速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产品加工水平。

园区已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师范学院、南方医科大学、集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集美大学食品检测中心入驻园区,与南方医科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福建省农科院将在园区设立海峡高科技农业研究院,并以科技带企业、企业带园区、园区带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了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目前,银祥、中盛、惠尔康、恒利、青田、牧兴等涉农企业分别在全区6镇3农场建立了生产基地,园区对各基地进行统一的生产技术指导和收购, 并继续推进莲花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建设和汀溪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村一品”,推动特色生态农业建设。

200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向厦门惠尔康集团授牌,在厦门成立国内第一个“谷物杂粮营养食品(液态)产业化基地”;科技的示范作用增加了农村农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2.龙头带动

通过建设园区,引进和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2008年以来,园区立足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引大”、“引外”、“引强”,如:

娃哈哈、向阳坊、古龙、中盛、银祥、鹰君保健、绿泉食品、好年东米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均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规模都在亿元以上。

3.产业发展

随着园区的发展,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效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产业。

同时,农业产业内涵得到极大拓展,产业链得到延伸。

从单纯的农业生产领域扩大到农业生态、休闲观光以及科普教育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

如休闲农业就是利用果蔬景观及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生活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它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联结着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带动和促进了整个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目前来园区休闲观光的人越来越多。

三、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及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同安作为传统的农业区,目前同安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和小型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可以发挥同安区在整体性、区域性、经济、科技、体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开发、示范、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及加工技术,在农业科技园区及示范片区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可加快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技术水平,引导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及产业化。

如同安胡萝卜种植、出口曾一度因农残超标被叫停。

对此,同安区深入调研,就如何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方式积极谋划,在全国率先推进出口胡萝卜区域化联动管理示范区建设,走新型“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其核心是“原料布局合理化+种植栽培规模化+农残防控专业化+生产加工标准化”,构建“产区政府负责、企业严把质量、检验检疫监管、行业协会协调、协作种植户参与”的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残问题,全过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开拓出一条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

目前,同安胡萝卜产值由每亩2000元提高到每亩1.5万元。

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出口不降反增。

2008-2009年年度报经同安办检验检疫的出口胡萝卜共达1844批6.63万吨。

保鲜胡萝卜对日出口市场增势明显,平均每亩销售价12000元以上,农户人均年增收7000元。

(二)促进园区企业向农副产品深加工跨越式发展

食品行业是同安区的支柱产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将有力推动农产品加工综合示范建设,推动食品加工技术研发和利用,提高同安食品加工技术研发水平,促进同安食品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同安区政府为实现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引导示范,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农业高新园区及相应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00年开始,同安依托食品加工园区,推动放心食品工程,推出了粮油、蔬菜、水产、茶叶及面制品等一系列放心产品,其中,银祥集团以治理“餐桌污染”、建设“放心食品工程”为己任,以“银祥放心食品工程(猪肉)项目”为突破口,从饲料供应的源头抓起,对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配送及销售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以品牌专卖、连锁直营开拓市场,经过10年的实践,企业从单一的饲料产销型企业向肉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迈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同安农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促进同安农业由以资源为依托的数量型农业向以技术为依托的效益型农业转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其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其有效途径是政策引导与建点示范。

(三)促进同安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同安已逐步形成水产、水果、蔬菜、畜牧的特色农业带,城郊平原区建设万亩蔬菜基地,半山丘陵区发展特色蔬菜和畜禽养殖。

山区着力建设铁观音等优质茶叶基地。

同时一些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但同安农业也受到新的瓶颈制约,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成为同安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同安区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省亚植所、华南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并取得良好科技成果。

集美大学食品检测中心入驻园区,省农科院将在园区设立海峡高科技农业研究所,园区将与南方医科大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同安建有比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全区形成了区、镇、村、示范户四级科技、管理、应用服务网络。

同时开通969155服务热线,开展区、镇、村三级155热线服务联动。

为农民开展技术服务、宣传、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区内建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拥有高级职称的农业技术人才,专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建设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形成一种以龙头企业基地为基础,以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为载体,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园区运行机制和科技推广机制,必将推动同安种、养、加的全面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加工、储运等整个技术体系的水平。

这也是同安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必然选择。

(四)促进闽台合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近几年,农业科技园区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通过“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扶农、以工促农、以工补农”的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并以科技带企业、企业带园区、园区带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了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实践证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各地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升级。

同安原为全国重点农业县之一,农业资源比较优越,农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工厂化养殖取得一定成效。

同安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密切的地缘、人缘、血缘关系,特别是大陆提出海西建设的发展战略,重视对台合作与交流,同安可利用这有利条件,扩大对台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建设台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水果、农作物等优良品种及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进行示范推广。

因此,在同安原有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导与其农业特点和类型相似的台湾农业合作发展,对促进同安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很有必要的。

四、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同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科技兴园、产业强园、生态立园”为中心,基于厦门经济特区耕地面积少的特点,以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为支撑,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及食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带动种、养殖农户生产的集约化生产,并通过强化园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形成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构建科技集成创新的平台,逐步实现园区的农业科技研发功能、生产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示范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带动厦门经济特区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同时,对园区龙头企业延伸到内蒙、吉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武汉、大庆等省市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强技术辐射,构建利益补偿机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二)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

采取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建立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同类型生态条件下领先水平的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园区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形成具有示范、带动、生产加工和观光等多种功能的区域农业发展科技集成创新平台。

到2015年完成预期建设目标:

核心区年产值达到130亿元,示范区年产值达到9.36亿元,辐射区年产值达到12亿元。

(三)具体目标:

1.实现一批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解决一批影响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2.转化和推广一批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科技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培养和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建立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网络体系;

4.建设一批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基地;

5、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6、培育和孵化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产业集群。

五、园区的布局、功能与发展重点

园区总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

主要分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

核心区占地2.28平方公里,位于同安西柯镇,以轻工食品工业园建设为主,辐射到全区六镇三个农场及全国各地和周边地区;示范区总规划面积7.8万亩,主要建设优质水果及速生经济林种植园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生态养殖畜牧业生产示范区、对台农业示范区、休闲农业示范区以及海峡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建成“一园六区一院”格局。

主要分布在同安六镇三场,即莲花镇、汀溪镇、新民镇、洪塘镇、西柯镇、五显镇,凤南农场、竹坝农场、白沙仑农场等地;辐射区为厦门市周边地区,并通过龙头企业把基地延伸到内蒙、吉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武汉、大庆等地。

园区的主要功能:

同安农业科技园将具备六大功能:

研发功能、生产功能、孵化培育功能、示范功能、休闲观光功能、生态功能。

通过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一园六区一院”是一个整体,“一园”(轻工食品工业园)是园区的核心和建设重点,通过“一园”的建设,一方面直接带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其他几个示范区提供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示范,从而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轻工食品工业园

占地2.28平方公里,位于同安西柯镇。

1.主要功能

立足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引大”、“引外”、“引强”,通过建设园区,引进和壮大一批投资规模都在亿元以上龙头企业,以工促农,加速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与南方医科大学、省农科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形成以科技带企业、企业带园区、园区带农户的形式,逐步形成了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园区内规模企业分别在全区6镇3农场建立了生产基地,园区对各基地进行统一的生产技术指导和收购。

2.建设目标

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用5年时间完成。

打造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专业食品产业园为目标,引进内、外资企业40家,新增投资20.7亿元,新增产值40亿元。

3.发展重点

(1)吸引一批世界500强及食品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建设成集食品饮料、速冻果蔬、茶叶深加工、海洋药物、中药保健等轻工食品为主的百亿产业园。

(2)建设厦门食品科技孵化园暨研发检测中心,为园区食品科技研发搭建服务平台,提供技术、商务和融资等一站式服务,使食品工业园成为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食品基地。

(3)促进园区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食品加工产业、对台果蔬引种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高效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产业。

同时,农业产业内涵得到拓展,产业链得到延伸。

(二)果林种植示范区

1.优质高效龙眼种植示范区

(1)现有基础:

同安种植龙眼历史悠久,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龙眼的生长,同安区是全国六大龙眼基地之一。

目前,同安龙眼种植面积已突破5.8万亩。

(2)预期目标:

①建成生产示范基地4.1万亩,使之成为集试验、示范、培训、生产、观光于一体的龙眼产业化示范区。

②提高龙眼的种植效益,实现果农收入2.1亿元。

③培育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科技型龙眼加工企业,带动我国龙眼产业的发展。

(3)建设内容和规模:

①建设高接换种龙眼种植示范基地2.1万亩;②开展优质早晚熟品种选育工作,大力推广早晚熟优质品种种植,建设早晚熟品种栽培基地1万亩;③建设丰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技术基地1万亩;④扶持壮大鹭滨实业有限公司、等龙眼深加工企业,提高企业产品加工的技术水平与加工能力,推进龙眼产业化发展。

(4)主要示范推广技术:

①高接换种技术。

目的是实现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和鲜食、制罐、焙干品种合理搭配等主要依托单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关键技术体系是采用砧穗组合的选择技术,嫁接时间的选择,嫁接类型的选择确定,拔水枝的选留技术及接后管理技术。

②丰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根据花果期的生理特性和当地物候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施肥、修剪、控梢、疏花、疏蕾和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最大限度地以人工可控手段来满足植株多挂果、挂大果对外部环境条件的要求。

主要依托福建省亚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