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4536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docx

六年级下册第一组单元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单元主题:

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

教材分析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

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教学措施及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课时。

累计课时:

1

1、文言文两则

学奕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

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流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古语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学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师:

同学们,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

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师:

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

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

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桌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  

  5.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四、练习背诵

  1.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解决。

  2.之后教师通过开火车,接词等多种形式诵读课文。

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给予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3.请同学到台前来诵读,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五、课后扩展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

三心二意,一无所得

态度决定一切

 

【教学反思】

 

 

累计课时:

2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

汝、盘、盂,沧沧凉凉、探汤。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句子。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多角度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5.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1.理解文意。

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挂图、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师:

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师:

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

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

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

  3.教师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

  5.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三、解析课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⑶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 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两句话。

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⑴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

孔子能判断吗?

能决断吗?

古文怎么说?

  ⑵解释“熟为汝多知乎?

”孰是什么?

为是什么?

汝是什么?

多知又是什么?

连起来就是?

  ⑶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堂概括。

  ⑵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⑶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回答不出其实就体现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

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五、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师:

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1.分角色朗读:

旁白、小儿甲、小儿乙

  2.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六、课后拓展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

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表现优秀的同学,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大则近,小则远

故(晨)(午)不能决

凉则远,热则近

 

【教学反思】

 

 

累计课时:

3

2.匆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激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的描写,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3、启发学生在充分领会重点句子含义及作者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习仿写句子及段落,并在讨论和仿写过程中积累语言,渗透“惜时”、“奋进”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含义及表现手法。

2、以“读”为主线,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

教学难点:

由于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变化,把句子读通顺且理解其含义成了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自制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累计课时:

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

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

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

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

“匆匆”是什么意思?

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

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

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

文中“匆匆”指的什么?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读课文,想一想:

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指导朗读:

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

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

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

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

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

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教学反思】

 

 

累计课时:

5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重点从“从从容容”一词,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难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林清玄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

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

树皮淡红色。

鳞片状剥落。

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

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淡黄色。

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

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

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 

  师:

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

  林清玄1953年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

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

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

(板书:

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回顾

  师: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

为此,作者感到莫名其妙,就去问种树人,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看。

累计课时:

6

  二、趣品文章

  师:

种树人的话都明白了吗?

  师:

现在找一个同学做本文的作者了,你们就是种树人,我可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给我以满意的答复吗?

回答我的问题可不许看书,老师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种树人的话,最好能记住。

生读种树人的话。

师:

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了,后悔吧?

生:

不后悔。

我之所以不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要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自己会找水源的,才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的,枯萎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师:

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

  生:

没问题,你问吧!

  师:

嗬!

口气不小啊!

  师:

我问你,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么样?

  生:

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

幸而可以存活的,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师:

噢,我明白了,开始我还以为你很懒呢,原来不是啊!

  三、问题讨论

  师:

那么,你认为种树人的种树方法是否非常合理呢?

请大家小组讨论。

  四、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其蕴含的道理

  师:

种树人讲的是种树的道理,我很受启发,联想到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

请同学们一起读“我”悟出的道理,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的理解。

  生:

要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

 

  生:

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能什么事都依靠爸爸妈妈。

生:

自己要主动地学习,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教。

生:

要学会自己学习,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己能主动地学习。

师:

理解得好!

老师读了种树人的话也颇受启发。

今天,你们就表现得非常好。

建议大家为自己良好的表现而鼓掌。

  生: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这是因为桃花心木自己学会了在土里找水源。

师:

理解得真好!

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懂情感的桃花心木苗啊!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师:

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师:

齐读这段饱含哲理又充满激情的文字。

  师:

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师:

这句话多么具有哲理,生活中的哪些事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从正反两面说。

)所以我们要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同时文章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六、教师小结。

  师:

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

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早日成为真正的人才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浇水不定时、不定量  长成百年大树

 人:

在不确定中生活     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

 

累计课时:

8

4*、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品味课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相关句子,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顶碗少年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杂技表演的录像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流程: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

谈谈你的感受。

  师: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

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

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教师出示课文挂图并板书课题《顶碗》,之后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

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

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找一找文中那一句话是作者对这一次表演的总体评价?

  (明确: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理解“惊心动魄”的含义。

  3.小组合作:

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惊心动魄”的词句:

  ⑴ 表现顶碗过程的词句。

  ⑵ 表现观众的词句。

  4.体会:

为什么这些词句表现了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