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4396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docx

大气科学概论剖析

1.气候的定义:

气候是指在影响天气的各因子(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长期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天气综合,不仅包括某些多年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然出现的极端状况。

2.简述气候变化和气候突变的区别

前者:

气候从一种稳定状态跳跃到或转变为另一种稳定状态的现象.

后者: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气候平均状态和离差(距平)两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

离差值越大,表明气候变化的幅度越大,气候状态越不稳定。

突变是气候突然的变化很快,很明显;而气候变化是一个季度的气候变化,比较慢不明显

3.气候变化的原因(书p353)

外部因子:

地球轨道参数,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大陆板块漂移,造山运动,人类活动

内部因子:

⑴太阳辐射的变化。

⑵地球轨道因素的变化。

⑶火山活动。

⑷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⑸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

⑹大气环流的变化。

⑺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

4.简述云的微观形成(书p47):

云是潮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膨胀冷却,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及过饱和时,在凝结核上凝结成云滴,或(和)由冰核作用经冻结和凝华生成冰晶而形成的。

当云中的云滴增长到足够大时,就会从空中降落而产生降水。

5.按照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哪几族哪几属?

(书p48)

三族:

高云族(高云形成于6000m以上的高空,对流层较冷的部分在此高度上的水都会凝华或冻结为冰晶,所以这族云都是由冰晶组成。

高云高云一般成纤维状,薄薄的并多数为透明。

)中云族(中云于2500~6000m的高空形成,它们多由过冷小水滴组成)

低云族(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m以下)

十属:

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云族)

高层云,高积云(中云族)

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低云族)

6.绘出雨,雪,冻雨,冰粒四种降水产生的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分布的草图

7.如何区分雾和霾这两类视程障碍?

书p55

8.什么叫视程障碍现象及其种类?

定义:

云,雾,降水,风沙等液体或者固体杂质造成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

种类:

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扬沙,浮尘

9.描述大气垂直结构的主要特征

书p28

10.请简述大气成分CO2,O3对地球辐射平衡和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书p23

11.表征大气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并解释

p35

温度,气压湿度风

12.微波辐射计的定义,种类以及我们学校有哪两种微波辐射计,种类以及我们学校有哪两种微波辐射计

(p221\\为了测量物质的微波辐射的高敏度接收机)

总结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

全功率型微波辐射计,Dicke型微波辐射计[1],负反馈零平衡Dicke型微波辐射计[2],双参考温度自动增益补偿型微波辐射计[3],数字增益自动补偿型微波辐射计[4]。

本文提出的实时定标微波辐射计[5]完全消除系统增益波动和系统噪声波动的影响,技术难度低,是一种新体制的微波辐射计。

我们学校:

13.完整的地基微波辐射计的主要成份。

(书p223)它能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气象信息?

(书p226)

14.天气雷达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功能,雷达各参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书p167~171)

触发信号产生器,发射机,天线转换开关,天线,接收机,天线传动装置,显示器

15.后向散射截面,雷达反射率因子的定义式,物理意义及量纲(书p172~181)

16.折射率与温,压,湿的关系,五种折射的定义,路径,产生超折射的条件(书p181~183)

17.列举常见的温度,气压,湿度的仪器,并简要说明它们的观测原理(书p162)

温度;书p114~118

气压:

书p119~123

湿度:

书p124~128

18.简述气象卫星的观测特点(书p195)

(1)气象卫星在固定轨道上对地球大气进行观测

(2)气象卫星实现全球和大范围观测

(3)在空间自上向下观测

19.气象卫星常用哪两种轨道?

各有什么优缺点?

(书p199)

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地球同步静止卫星轨道

20.填空题书(p197)

目前常用的卫星图像分为可见光,红外和水汽等通道。

在可见光通道,卫星观测到的辐射强度主要与(地表或云的散射或反射系数)有关。

把云的辐射强度转换为可见光云图时,辐射强度大,则图像色调为(白色),反之,图像色调(黑色)表示辐射强度小。

把云的辐射强度转换为红外云图时,辐射强度大,则图像色调为(黑色),反之,图像色调(白色)表示辐射强度小。

大气科学概论重点

绪 论

1、*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各种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

的一门学科.

2、*大气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覆盖着整个地球的大气圈,特别是地球表面的低层大气和地球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

3、*大气科学的内容可概括成①地球大气的一般特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等);②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③解释大气现象,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

律;④如何利用这些现象预测、控制和改造自然(如人影天气、大气环境预测和控制)。

4、  大气科学研究的特点:

①研究大气科学不能仅限于大气圈;②大自然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实验基地;③国际合作是推动大气科学发展的必要途径。

学科分支:

主要为气象学和气候学。

5、  大气化学是研究大气组成和大气化学过程的学科。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化学组成及演变、大气微量气体及其循环、大气气溶胶、大气放射性物质和降水化学等。

第一章  大气概述

一、问答题:

   

1.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答:

天气描述的是一个特定时间与一个特定地点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

气候是指在影响天气的各因子(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长期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天气综合,不仅包括某些多年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还包括某些年份偶然出现的极端状况。

也就是说,气候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平均得出的,它与天气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

 2.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答:

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的原因归因于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量的不断加大。

后果是低层大气的温度会由此而升高,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

 3.为什么水汽和尘埃是大气的重要成分?

 答:

水汽是云和降水的源泉。

水汽是唯一能在常态中以三种相态存在的物质(固态、液态、气态)随着大气的垂直运动,空气中的水汽会发生凝结或凝华,形成雨滴或冰晶,进而产生云和降水。

尘埃可以作为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冻结的核心,是形成云、雾和降水的重要条件;它们能吸收和散射太阳、大气和地面的辐射,改变地球的辐射平衡;使大气能见度和空气质量变坏。

4.在同样温压条件下,水汽、湿空气与干空气哪个密度最大?

水汽密度与干空气密度之比等于多少?

 答:

干空气密度大. 水汽密度与干空气密度之比等于287e/461(p-e)

二、名词解释:

1.     将地球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2.     地球系统: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一个综合体,称为“地球系统”。

3.     岩石圈为人们提供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等能源,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及地下水资源;也常给人类带来自然灾害:

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流水对地面的侵蚀、沙漠化、地面沉降等。

4.     水圈是由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圈中的水等组成的

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

5.     水循环:

水圈中的水分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从海洋到空气、到陆地,再归于海洋,形成水循环。

通过水循环,水圈各水体中的水互相交换,不断更新各个水体的更新期相差很大,大气圈水的更新期最短,约为8天,河水约为16天,土壤水约为1年,高山冰川为1600年,极地冰川长达1万年。

6.     地球系统中大气与海洋之间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来影响大气环流、水循环和气候变化。

7.     大气是由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各种气体以及悬浮其中的不等量固态和液态小颗粒组成的。

8.     干洁大气:

不含水汽和悬浮颗粒物的大气为干洁大气,简称干空气。

9.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起着使地面和空气增温的效应,因此称它为温室气体。

10.  臭氧的作用:

通常称10—50千米这一层为臭氧层。

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

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大气环流和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太阳的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挡住,地面上的生物就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11.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在同一地区,一般夏季的水汽含量多于冬季。

水汽是唯一能在常态中以三种相态存在的物质(固态、液态、气态)。

12. 气溶胶粒子:

大气颗粒物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

*13. 大气污染:

当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改变了大气的组成,致使人类和生态系统出现不良

反应,破坏了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就称为大气污染。

三、简答题:

14.大气污染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四个方面:

①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的破坏;③酸雨;④城市空气污染。

15.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冻害、林火、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风沙害、病虫害以及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等。

其中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所成的经济损失占首位。

16.表征气体状态的四个宏观量气压P、体积V、温度T和质量m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满足状态方程。

*17. 气象要素:

大气性状及其现象是用基本要素—气压、气温、湿度、风、云况、能见度、

降水情况、辐射、日照以及各种天气现象等来描述的,这些因子称为气象要素。

18. 饱和水汽压(E):

水和水汽达到动态平衡,蒸发停止,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表示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最大容量,其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9.绝对湿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

相对湿度是表示气块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相对湿度(f):

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20. 露点温度:

湿空气在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等压降温至对水面而言达饱和时的温度。

露点数值只与湿空气的含水量有关而与温度无关。

将它作为一个湿度参量,这是露点的一个重要特点。

霜点:

对冰面而言达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霜点。

21.风、风向、风速是指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

风的来向。

单位时间内空气相对于地面移动的水平距离。

*22.气温的垂直分布:

通常将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逸层等五层。

*23.对流层有四个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降低的数值随地区、时间和高度等因素而变。

每上升100米降低0.65度。

②大气密度和水汽随高度迅速递减,对流层几乎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水汽的90%。

③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包括有规则的垂直对流运动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它们使空气中的动量、水汽、热量以及气溶胶等得以混合交换。

④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由于对流层空气受地表的影响最大,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差异使对流层中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分布不均匀。

*24.气压的高度分布:

气压不仅随高度减小,而且其减小的速率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小,愈到高空,气压降低的速度愈慢,这是由于空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造成。

气压随高度降低的速率与空气密度成正比。

*25.气压阶(hp)垂直气柱中每改变单位气压(常指1hpa)s所对应的高度变化。

26.均质大气的密度与高度关系:

密度随高度不变,但其温度是随高度递减的

27.等温大气压高公式:

气温不随高度变化的大气称为等温大气。

等温大气中气压随高度呈指数递减。

气温愈高,气压递减的速度愈慢。

28.位势米的定义:

1位势米为质量1千克的空气上升1米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即1位=9.8j.kg-1。

位势米是表示能量的单位,几何米是几何高度的单位。

 

1. 地球大气:

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外壳称为地球大气。

2.生物圈是地球表层有生命活动的圈层,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并包括有生物存在的部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3.大气圈包围在地球表面、厚度约1000公里的大气层称为大气圈。

4.大气颗粒物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固体和液体微粒。

5. 空气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

6.气压是指作用在单位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

7.空气湿度是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8.水汽压是空气中所含水汽部分的压力。

9.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10.等高面、等压面是空间高度相等的面。

等压面是指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第二章  大气辐射学

一、              名词解释:

1.①辐射能:

以辐射方式传递的能量。

②辐射通量:

它表示单位时间传递的辐射能。

③辐射通量密度:

辐射通量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2. 辐射:

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放射能量,称为辐射。

宇宙中任何物质,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都能放射辐射能。

3.基尔霍夫定律:

在热平衡条件下,一物体放射波长λ的辐射率和该物体对波长λ辐射的吸

收率之比等于同温度、同波长时的黑体辐射率。

该定律的意义是:

①对不同的物体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强;辐射能力弱的物体,

其吸收能力也弱。

②对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它辐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这一辐射;如果物体不吸收某波长的辐射,它也就不放射这个波长的辐射。

4.指数消弱定律: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时因大气的吸收和散射会不断减弱,在辐射传输中,

也称因散射和吸收的衰减为消光。

5.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辐射(即太阳散射辐射)两种。

6.透明系数透明系数随波长的加大而增大。

对于干洁大气而言,长波辐射是透明的,而短波辐射是不透明的。

7.太阳直接辐射的大小主要是由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系数决定的。

8. 太阳常数:

假设在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处,放一块与太阳光垂直的平面,在这个平面上,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常数。

S0=1372 瓦 /平方米(W.M-2)

9. 天空辐射:

到达地面的辐射除太阳直接辐射外,还有从天空各方向散射而来的太阳散射辐射。

散射辐射来自整个半球天空,又称天空辐射。

10.散射辐射一般比直接辐射弱,但有时散射辐射会大于直接辐射。

11. 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2.天空辐射的大小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系数、云量、海拔高度,并受地面反射率影响。

13. 地面总辐射:

到达地表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地面总辐射。

14. 大气逆辐射:

向下到达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15.地面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同时按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16.地面辐射通量密度主要取决于地面温度。

17.云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主要是散射和反射。

18.大气维持其温度主要是通过吸收地面红外辐射而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很小。

19.大气辐射的强弱既决定于大气温度,又决定于大气湿度和云况。

温度愈高,水汽和液态水含量愈大,则大气辐射也愈大。

20. 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很小,结果让大量的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大气又强烈地吸收地面红外辐射而增热,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返回一部分给地面,使得地面不致失热过多,大气的这种作用犹如花房的保暖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简称大气效应。

1. 辐射热交换是指各种物体之间通过辐射来交换热量。

2. 辐射平衡是指物体放出的辐射等于吸收的辐射,它的热状态保持不变。

3.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通量密度或辐射率随波长的分布。

4.散射是指每一个散射分子或散射质点将入射的辐射重新向各方辐射出去的一种现象

5. 地面辐射差额是指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增加热量,同时又向外放射长波辐射而损失热量。

地面收入辐射能减去支出,所得辐射能的差值。

6. 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指把地面和大气看成一个整体,对此整体所计算的辐射差额。

 

第三章  大气温度、湿度和稳定度

一、              词解释:

1.高度对气温的影响:

高度增加,气温将降低,气温随高度平均按0.65℃/100M递减率下降;未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每升高100米其温度下降0.98℃;每下降100米温度升高1℃。

2.干绝热过程是指:

在绝热过程中,气块内的水汽始终未达到饱和、没有相变发生的过程。

3. 位温是指气块沿干绝热过程移动到1000hpa时所具有的温度,以θ表示。

4. 影响地面气温的因子除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外还有:

①水、陆加热率差异;②洋流影响;③高度;④地理位置。

5. 干绝热(温度)递减率:

作干绝热升降运动的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γd=-dt/dt

在静力平衡大气中,未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由于外界气压变化引起体积的膨胀(或压缩),其温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6.热流量方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①在绝热过程中,由于dQ=0,因此dθ=0,θ等于常数。

也就是说,干绝热过程中位温θ是保守量,干绝热过程就是等θ过程。

②对于非绝热过程,

可以由位温的变化来判断气块的热量收支。

当位温增加时,气块有热量收入;位温降低时,有热量放出。

7. 三相点是指水汽、水和冰三相共存。

8.水的相变:

①潜热;②蒸发;③凝结;④融解和冻结;⑤升华与凝华。

9. 蒸腾:

除了从土壤、湖泊、河流蒸发以外,还有一些渗入地表的水被植物吸收,然后它们又被释放进入大气,这一过程称为蒸腾。

10.焚风是气流过山后在背风坡形成的干热风。

它有可能使植物、庄稼枯死,森林出现火灾,焚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假绝热过程。

11.大气热力学图解主要用来描述大气的绝热过程,常用的热力学图解有温度-对数压力图、温熵图、斜埃玛图、假绝热图等。

12. 判断静力稳定度的方法气块法:

假设气块垂直运动满足以下假定;①气块作垂直运动时,周围的环境大气仍保持静力平衡状态;②气块与周围环境之间无混合,即不发生质量和热量的交换;③在任一时刻气块的气压与同高度环境空气的气压相等,符合准静力条件。

13.对流性不稳定(位势不稳定):

在上升过程中,气层顶部和底部的温差加大,使原稳定层结变为不稳定层结。

这种由整层空气抬升而发展起来的不稳定,称为对流性不稳定。

14. 对流性(或位势)稳定气层在抬升并逐步到达饱和的过程中,气层顶与底的温差减小,由等温变为逆温,层结变得更稳定,则称该气层为对流性(或位势)稳定。

15.气层的不稳定能量:

不稳定能量的类型不仅与气层的温度层结有关,还与空气的湿度有关。

在相同的温度层结下,若上升气块的初始湿度较大,则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就较低,在气层qo-q1之间容易形成真潜不稳定;若上升气块湿度较小,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就越高,容易出现假潜不稳定;如空气湿度太小,凝结高度更高,气块的状态曲线将会全部位于层结曲线左侧,形成绝对稳定型,可见,低层湿度越大,越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1.位温梯度:

是指位温的直梯度,它表示位温的直分布。

2.等温线:

即某平面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3. 水循环:

地球系统水分的无止境的循环。

4.潜热是加热后不产生温度变化的热量。

5.蒸发是从液态到气态的转化过程。

6.凝结是水汽转变成液态水的过程。

7.融解是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8.冻结是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9.升华是用来描述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10.凝华是水汽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11. 绝热过程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过程。

12. 湿绝热过程如果饱和气块继续上升,其绝热过程就称为湿绝热过程。

二、问答题:

1.试述陆面增温与冷却的关系,它与海面增温和冷却的关系有何区别?

 答:

①陆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于水面,而由于陆面不透明,水面相当透明,它允许部分太阳辐射穿透一定深度;再加上陆面为固体,热量主要依靠传导向下传播,而液态水具有流动性,能以更有效的方式传递热量,以致地表能够急剧增温,而水面的水温不易增高,在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水面要大于陆面吸收的太阳能,。

②水的比热平均要比陆地大三倍,对于等量的水、陆两面,上升相同温度时水比陆地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③水面的蒸发大于陆面的蒸发,导致水体失热过多,水温不易升高。

以上三种因子使得水体增温缓慢,能储存更多的热能,同时其冷却也比陆地缓慢。

2.说明水循环的具体过程。

 答:

水循环是由太阳能驱动的庞大系统,其中大气充当了连接海洋与大陆的重要作用。

来自海洋和大陆的水不断地蒸发进入大气,风使含有水汽的空气作远距离输送,直至云和降水形成;降入海洋的降水已结束它的一个循环周期,总之,水循环是水从海洋到大气,由大气到大陆,再由陆地回到海洋的持续运动。

这种水循环运动是保持我们行星表面水分分布的关键,它与所有的大气现象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3.空气上升时为何会冷却?

又为何会发生凝结?

 答:

空气上升时水分子运动加剧、逃逸液态水表面而成为气体。

只有温度较高的那些分子能从水表面逸出,因为水转化成水汽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空气上升时会膨胀冷却。

因为空气上升到凝结高度水汽含量达到饱和时会由小水滴组成云,水汽转变成液态水必须释放凝结潜热发生凝结。

 4.海平面气温分布的基本特征:

 ①等温线(尤其在南半球)趋向于接近东西向排列,同时温度从赤道向极地降低。

②海陆加热率差异和洋流影响使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向赤道方向凸出,海洋上向极地方向凸出,而夏季相反。

③人们将各经线上具有最高气温的各点的连线,称为赤道。

④赤道附近的气温年变化很小,随着纬度的增加,年变化幅度也增大。

5.假如有一块空气受外力作用产生垂直运动,当外力除去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

①若气块逐渐减速,趋于回到原位,这时气块所处的气层,对于该气块而言是稳定的;②若气块仍按原方向加速运动,则大气是不稳定的;③若气块既无回到原位、又无继续向前的趋势,既被推到哪里就停在哪里,则称这大气为中性气层。

6.怎样判断大气静力稳定度:

 ①γ>γd对于干空气和饱和湿空气都是不稳定的,称为“绝对不稳定”

②γ<γm对于干空气和湿空气都是稳定的,称为“绝对稳定”。

③γm<γ<γd对于干空气是稳定的,对湿空气为不稳定,称为“条件性不稳定”。

④γ=γd对干空气为中性,对湿空气为不稳定。

⑤γ=γm对干空气是稳定的,对饱和湿空气是中性层结。

(γ为层结曲线,γd为干绝热线,γm为湿绝热递减率)

7.解释水、陆加热率差异:

答:

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率差异导致太阳能在陆面和水面分布厚度的不同。

②水的比热平均要比陆地大三倍。

③水面的蒸发大于陆地的蒸发,导致水体失热过多,水温不易升高。

各种因子综合使得水体增温缓慢,能储存更多的热能,同时其冷却也比陆地缓慢。

 

8.对流的强弱取决于哪三个条件?

 答:

①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度。

气层愈不稳定,或正不稳定能量面积愈大,愈有利于对流发展。

②水汽条件。

低层空气湿度愈大,凝结高度愈低,愈有利于对流发展。

③必须有促使空气抬升的外力。

外力愈大,愈有利于对流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  大气运动

一、名词解释:

1.地转偏向力(柯氏力):

非惯性坐标系空气所受的惯性力(虚拟力)。

产生柯氏力的条件:

①坐标系随地球运动;②空气微团相对于该旋转坐标系有运动,即速度V≠0

2. 偏向力:

柯氏力只能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其速率,所以称它为偏向力。

3. 地转风:

自由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科氏力平衡下形成的水平匀速直线运动。

4.梯度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科氏力和离心力相平衡下的无切向加速度的空气水平运动。

5. 热成风:

由于水平温度所引起的上、下气层之间的地转风矢量差,称为热成风。

6.热成风平行于气层的平均温度等值线,在北半球,背热成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