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4235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解析版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

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谱漫说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

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

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

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

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

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

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

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

一是谱序。

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

二是凡例。

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

三是家族世系。

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

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

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

四是重要家族文献。

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

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样的重视呢?

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致使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所以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对“家谱”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家谱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家族在祭祖时能够祭奠和追怀那些从未谋面的先人。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献,其最主要的内容是记载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及家族里面重要人物的事迹。

C.虽然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没有定论,但家谱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习俗关系密切却是不争的事实。

D.家谱在中国北方通常叫作“谱单”,在南方通常称为“谱书”,谱单和谱书是我国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谱书的内容较为详细,主要包括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

B.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

一是谱序,二是凡例,三是家族世系,四是重要家族文献。

C.家谱内容的组成形式不仅有南北差别,而且由于各地风俗、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组成还呈现多样化。

D.宋明以后,家谱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起着加强宗族内部管理、延传家族历史等多重作用。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历史,为后人“尊祖、敬宗、收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B.“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C.魏晋时期,由于国家主要实行九品中正选官制度,所以家谱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

D.中国传统的家谱都记录了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重要家族文献,延传家族历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

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

“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

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

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

“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

”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可是她老了,病了。

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

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

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

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

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

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5.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二、文言文阅读(31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如:

B.是寡人之过也是:

判断动词,表肯定

C.唯君图之唯:

只,只是

D.失其所与,不知与:

结交,亲附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无能为也已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许

B.亡

C.鄙

D.微

9.下列句子中,与“行李之往来”中“行李”的语言现象不同的一句是(3分)(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以其无礼于晋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范宁字武子。

少笃学,多所通览。

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

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

乃著论曰:

“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

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

”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

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

期年之后,风化大行。

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

征拜中书侍郎。

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

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

求补豫章太守,帝曰:

“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

”宁不信卜占,固请行。

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磐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

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

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

又起学台,功用弥广。

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

“豫章郡居此州之半。

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

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

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

”诏曰:

“汉宣云:

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

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

”以此抵罪。

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

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

会赦,免。

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

年六十三,卒于家。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宁崇尚儒学。

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范宁热心教育。

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范宁正直无私。

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范宁勤于治学。

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5分)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5分)

三、诗文阅读(16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

闲居。

②北窗:

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

“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6.

(1)《沁园春 长沙》中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        ,        ,        。

(2)《沁园春 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

      。

(3)满载一船星辉,        。

但我不能放歌,        。

(徐志摩《再别康桥》)

四、语言文字运用(25分)

17.下列对联描写的内容与使用场合对应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音乐室:

阳春白雪虽然和寡,流水高山但觅知音。

②科技馆:

究古今往事之踪迹,昭人类社会之兴衰。

③书画室:

心驰山水一窗闲情,笔走龙蛇满室墨香。

④档案室:

纳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之典显文才。

⑤实验室:

纸上得来始终觉浅,绝知此事定要躬行。

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家电的智能制造,某一企业是孤掌难鸣的,必须本着开放协作的原则,多家企业联合共同打造一个互联的平台。

②在某些贪官看来,通过所谓的“大师”的点拨,就能找到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

③欧洲杯八强诞生后,回想过去二十天观看的比赛,欧洲杯为我们呈现了一道道秀色可餐的大餐,让球迷们大呼过瘾。

④娱乐圈风波一个接着一个,大明星大导演们离婚的事还没有消停,师徒二人反目成仇的闹剧就已粉墨登场。

⑤设置“第三卫生间”,是为了解决女儿协助年迈不便的老父、儿子协助步履蹒跚的母亲、爸爸协助年幼胆小的女儿等难以启齿的如厕问题。

⑥晚上的迪拜看上去比普通滨海城市领先了不止一个世纪。

近日,来自德国的27岁摄影师拍下了迪拜无与伦比的美丽夜景。

A.①②⑥    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一个能力强大的火箭家族,不仅能满足部分国外用户的需求,更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在世界上也是可以引以为傲的。

B.本地的海南鸡饭摊主手持锋利的菜刀,在圆木砧板上将香滑滴油的白鸡干净利落地斩开,排列在白饭上,真是垂涎欲滴。

C.从网帖描述来看,该员工此前的岗位职责主要是接收客户投诉和解决客户问题,这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调整能力。

D.作为中国的建筑师,竟然读不懂自己祖先所写的建筑专书,这让梁思成无法忍受,立志回国终身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B.你和我只是车笠之交,现在你已身居高位,我们之间自然就略显疏远了。

C.我中学毕业后,得家乡父执辈王明礼引介,赴苏州投拜周小林为师。

D.欣闻你和小李喜结良缘,恭祝二位椿萱并茂、兰桂齐芳。

2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

①他们从你身边走过,②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③你还不引人注目。

而④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⑤会看到你,⑥欣赏你。

①②③④⑤⑥

A.虽然或者因为/还并且

B.虽然但是除非如果/并且

C.即使就算除非/也并且

D.即使甚至因为/也并且

22.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

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5分)

康桥  雨巷  

例句:

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23.按照要求,把下面的四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

(可酌情增减词语)(5分)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抒情手法。

诗人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以《雨巷》为主语:

五、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

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答案】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说“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2.【答案】A项,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的内容”。

3.【答案】D项,以偏概全,从原文中的“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可知,并非所有的家谱“都记录了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重要家族文献”。

4.【答案】CA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D应为比喻修辞

5.【答案】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②隐喻手法突出人物品格:

把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倾听黑暗”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

③寄托作者情感:

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

④深化主题:

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面对生命与生活苦难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即可6分)

6.【答案】D(A“如”应为“赶上”,B“是”应为“这”,C“唯”应为“语气词,表希望”)

7.【答案】A(B“说”通“悦”;C“共”通“供”;D“已”通“矣”)

8.【答案】D(A前一个“许”意为“答应”,后一个出自《核舟记》,表约数;B前一个“亡”意为“使……亡”,后一个出自《陈涉世家》,意为“逃跑”;C前一个“鄙”意为“以……为边境”,后一个出自《出师表》,意为“见识浅”;D意义相同,意为“如果没有”,后句出自《岳阳楼记》)

9.【答案】D(行李:

使者。

夫人:

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交通:

互相连通。

A、B、C与例句皆为古今词义不同。

D古今词义相同)

10.【答案】B

11.【答案】C《乐》才是“六经”之一。

12.【答案】C(C项,“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到范宁指斥王国宝。

) 

13.【答案】

(1)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

(2)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学,(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

14.【答案】选C“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15.【答案】①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②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诗歌赏析: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