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4075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docx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心得体会

篇一: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创新助手报告

  ——主题分析报告

  创新助手平台提供

  北京万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XX-06-24

  报告目录

  报告核心要素.........................................................................................................I

  一、主题简介........................................................................................................1

  二、主题相关科研产出总体分析........................................................................1

  2.1文献总体产出统计................................................................................1

  2.2学术关注趋势分析................................................................................2

  三、主题相关科技论文产出分析........................................................................2

  3.1中文期刊论文........................................................................................2

  3.1.1近十年中文期刊论文分布列表.................................................2

  3.1.2中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3

  3.1.3发文较多期刊.............................................................................4

  3.1.4发文较多的机构.........................................................................4

  3.1.5发文较多的人物.........................................................................5

  3.1.6核心期刊分布数量对比.............................................................5

  3.1.7最近相关中文期刊论文..............................................................7

  3.1.8被引较多的相关期刊论文..........................................................9

  3.2学位论文..............................................................................................11

  3.2.1近十年学位论文年代分布列表...............................................11

  3.2.2学位论文增长趋势...................................................................12

  3.2.3硕博学位论文数量对比...........................................................13

  3.2.4发文较多的机构.......................................................................13

  3.2.5发文较多的人物.......................................................................13

  3.2.6最近相关学位论文...................................................................14

  3.3中文会议论文......................................................................................14

  3.3.1近十年中文会议论文年代分布列表.......................................14

  3.3.2中文会议论文增长趋势...........................................................15

  3.3.3中文会议论文主办单位分布...................................................16

  3.3.4发文较多的机构.......................................................................16

  3.3.5发文较多的人物........................................................................16

  3.3.6最近相关中文会议论文............................................................16

  3.4外文期刊论文......................................................................................17

  3.4.1近十年外文期刊论文年代分布列表.......................................17

  3.4.2外文期刊论文增长趋势...........................................................17

  3.4.3最近相关外文期刊论文...........................................................18

  3.5外文会议论文.......................................................................................18I

篇二:

赛罕乌拉实习报告

  芍药科

  Paeoniaceae

  中文学名:

芍药科目:

五桠果目拉丁学名:

Paeoniaceae亚目:

虎耳草目界:

植物界科:

芍药科门:

被子植物门属:

芍药属双子叶植物纲: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产北美洲西纲分布区域:

部亚纲:

五桠果亚纲

  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的一小科。

灌木或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

叶互生,为二回三出复叶,无托叶。

花大,常单独顶生,两性,辐射对称,通常由甲虫传粉。

萼片5枚,宿存。

花瓣5~10片,覆瓦状排列,白色,粉红色,紫色或黄色。

雄蕊多数,离心发育,花药外向,长圆形。

花盘肉质,环状或杯状。

心皮2~5枚,分生,子房沿腹缝线有2列胚珠,受精后形成具革质果皮的蓇葖果。

种子大,红紫色,有假种皮和丰富的胚乳。

仅芍药属1属,约35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少数产北美洲西部。

中国有11种,分布于西南、西北、华中、华北和东北。

木本的牡丹组为中国特产。

该科代表种:

①牡丹。

特产中国,小灌木,高1~2米,二回三出复叶很大,小叶三浅裂,花单生茎顶端,直径20~30厘米,有黄、紫、红白等颜色,花盘杯状,把4~5个心皮完全包住。

根皮称为丹皮,通常用作通经药和强健剂。

花美丽,为庭园珍品,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等地培育的品种最多。

②芍药。

分布于中国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内蒙古和黑龙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带,是具根状茎的多年生草本,二回三出复叶的小叶呈披针形,边缘有骨质小齿,花顶生和腋生,直径10厘米,白色、粉红色或紫色,花盘环状,仅包围心皮群的基部。

芍药在中国已有XX多年的栽培历史。

根皮称白芍,有镇痛和解热的功效。

  马蔺

  中文学马蔺名:

  拉丁学Irislactea名:

  马莲、马兰、马兰花、旱蒲、蠡实、荔草、剧别称:

草、豕首、三坚、马韭

  二名法:

Irislacteavar.chinensis

  界: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纲:

物纲目:

天门冬目科:

鸢尾科属:

鸢尾属英文名Chinese

  称:

Iris门:

  (学名:

IrislacteaPall.var)是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

原产中国,中亚细亚、朝鲜亦有野生分布。

耐盐碱,耐践踏,根系发达,生长于荒地路旁、山坡草丛、盐碱草甸中,可用于水土保持,盐碱地、工业废弃地改造,园林绿化的地被、镶边或孤植等。

全株入药,有清热、止血、解毒的作用。

叶可作梆扎及草编材料。

以草原区分布较为普遍。

马蔺抗逆性强,尤其耐盐碱,是盐化草甸的建群种。

由于马蔺具有独特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和利用价值,正逐渐被用作水保护坡、园林绿化观赏地被建设的优良材料。

  多年生密丛草本。

根状茎粗壮,木质,斜伸,外包有大量致密的红紫色折断的老叶残留叶鞘及毛发状的纤维;须根粗而长,黄白色,少分枝。

叶基生,坚韧,灰绿色,条形或狭剑形,长约50厘米,宽4-6毫米,顶端渐尖,基部鞘状,带红紫色,无明显的中脉。

花茎光滑,高3-10厘米;苞片3-5枚,草质,绿色,边缘白色,披针形,长4.5-1

0厘米,宽0.8-1.6厘米,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内包含有2-4朵花;花蓝色,直径5-6厘米;花梗长4-7厘米;花被管甚短,长约3毫米,外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4.5-6.5厘米,宽0.8-1.2厘米,顶端钝或急尖,爪部楔形,内花被裂片狭倒披针形,长4.2-4.5厘米,宽5-7毫米,爪部狭楔形;雄蕊长2.5-3.2厘米,花药黄色,花丝白色;子房纺锤形,长3-4.5厘米。

蒴果长椭圆状柱形,长4-6厘米,直径1-1.4厘米,有6条明显的肋,顶端有短喙;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棕褐色,略有光泽。

花期5-6月,果期6-9月

  黄花

  :

  中文学名:

黄花

  金针菜、七星别称:

  界:

植物界

  科:

百合属:

萱草属湖南、江苏、浙江、湖北、四川、甘肃、分布区域:

陕西黄花为百合科黄花菜属的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的花蕾,四川的一种调味配料蔬菜,又称金针菜、七星菜,花期8月,采摘期因品种不同而不同。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核黄素及磷、铁等矿物元素,是席上珍品,具有清炎、清热、止血、利尿、通乳、健胃等辅助疗效。

四川栽培历史悠久,分布于盆周低山和丘陵区,其中渠县黄花以色泽鲜亮,食味别致,香气馥郁、肉头肥厚而最为闻名。

中国黄花之乡是四川省渠县,每年6月18日被定为黄花节。

湖南省邵东县也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

“黄花”又指菊花。

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

  基本品种

  1.马蔺黄花菜

  植株健壮,基出叶14—20片,长80—130Cm,宽1.5—3.5Cm。

花茎高90—130Cm,上端分枝3—4个,长8—12Cm,每花茎上有花蕾20—64朵,最多者达100朵。

花蕾长15Cm,顶端有黑紫色斑点,花瓣6片,长10Cm,花药黄色。

筒部长4—5Cm,干菜身条较粗,肉质较薄,每公斤有1600条上下。

抗旱、抗寒性强。

一般亩产40—75公斤,高产田可达175公斤。

线黄花菜

  基出叶12—16片,叶长50—100Cm,上部分枝2—3个。

每花茎上生20—30朵花蕾,花蕾长10—12Cm。

通身淡黄色,无黑嘴,花瓣6片,长7—8Cm,花药黄色。

筒部长3—4Cm,线黄花抗寒抗旱,品质极佳,唯产量低,一般亩产30—75公斤,高者可达100公斤。

  2.短棒黑嘴黄花菜

  基出叶8—10片,长80—120Cm,宽1.5—2.0Cm。

花茎高100—130Cm,上部分枝2—3个,长14—17Cm,每葶生花蕾30—35朵。

花蕾长10Cm,筒

  部长2.5—3.0Cm。

花蕾短而粗,嘴部有黑色斑点,花色淡黄,花为褐色。

一般亩产40—50公斤,高者可达100公斤。

  高葶黄花菜

  基出叶12—14片,长120Cm,宽2.0—2.5Cm。

花葶高达180Cm,上部分枝3—4个,每葶生花蕾30—35朵,花蕾长13Cm。

筒部长3Cm,嘴部无黑色斑点,花蕾黄色稍带翠绿色。

亩产40—50公斤,高者可达100公斤。

四月黄花菜

  因于农历四月间开花而得名。

每花葶仅有4朵花,可作为育种材料。

主要特性

  1、根

  黄花菜的根系可分为肉质根和纤细根两类。

肉质根又可分为纺锤根和圆柱根。

  2、茎

  黄花菜的茎可分地上花葶(假茎)和地下根茎两部分。

花葶长约

  80—130Cm,上端有4—6个分枝,分枝长9—15Cm,每个花葶上有15—60朵花蕾。

地下根茎也叫短缩茎。

  3、叶

  黄花菜的叶条形或剑形,基出,互生二列,10—20片不等。

平行叶脉,叶子背面呈龙骨状突起。

半对折,切面呈“V”字形。

宽1.5—5.5Cm,长20—100Cm。

  4、花

  黄花菜的花蕾长约13—15Cm。

其筒部长3—5Cm,花被二轮6片,外三片绿黄色或带褐尖,内三片淡黄色。

雄蕊6枚,三强三弱。

花药随品种不同为黄色、褐色或柴紫色。

复雌蕊一枚,长于雄蕊,三心皮,上位花,中抽胎座,胚珠倒生,常异花授粉。

  5、果实

  黄花菜的蒴果,长圆形有棱,长约1.5—2.0Cm,直径1Cm左右。

果实三心室,每室可成熟3—6粒种子,每个果实可成熟6—18粒种子。

  6、种子

  黄花菜的种子成熟后黑色,有光泽,呈不规则棱形、光滑。

干燥后有皱褶,凹凸不平。

千粒重20克

  山丹百合:

  学名:

LiliumpumilumDC.(L.tenuifolium)Fisch.科学分类:

界:

植物界Plantae门: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纲:

单子叶植物纲Liliopsida目:

百合目Liliales科:

百合科Liliaceae属:

百合属Lilium

  别名:

山丹、山丹花、山丹丹、山丹丹花、山丹子、细叶百合

  形态特征:

  鳞茎卵形或圆锥形,鳞片矩圆形或长卵形。

地上茎高达60—80厘米;有小乳头状突起,有的带紫色条纹。

叶散生,多数集中在茎的中部,条形,长可达10厘米,中脉下面突出,边缘有乳头状突起。

花1一’20余朵排列成总状花序,有香味;花被鲜红色,通常无斑点,有时近基部有少数斑点,长约5厘米,强烈反卷;蜜腺两边有乳头状突起;花丝长约2.5厘米,黄色,花粉近红色;子房长约1厘米,花柱约长于子房1倍;柱头膨大,3裂。

蒴果矩圆形。

花期7~8月份,果熟期9~10月份分布:

  黄土高原,陕西,甘肃,内蒙古西北等地;黑龙江,辽宁、吉林东北等省;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省区。

俄罗斯,蒙古,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习性:

耐寒,喜阳光充足,略耐阴,喜微酸性土,忌硬粘土,生于石质山坡、草地、灌丛及疏林下。

  费菜:

篇三: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人文历史——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

  第一课:

晋升过程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大兴安岭南部的阿尔山支脉中山山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

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溪流纵横,绿草如茵,沙地绵延,形成了森林为主,融湿地、草原、沙地等多种生态类型为一体,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该区域处于草原向森林、东亚阔叶林向岭北泰加林的双重过渡地带,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有型。

自1997年始被设立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晋升为内蒙古自治区区级自然保护区,XX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X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思考题:

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晋升过程是什么?

  第二课:

覆盖范围

  赛罕乌拉又称赛罕汗乌拉、罕山。

蒙古语“赛罕汗乌拉”意为“美丽神圣的山”。

保护区内最高峰是乌兰坝,海拔1997米,其次为赛罕乌拉主峰,海拔为1951米。

阿日山河、灰通河两条主干河流自保护区西南部江流后,注入查干沐沦河。

  赛罕乌拉又称赛罕汗乌拉、罕山。

蒙古语“赛罕汗乌拉”意为“美丽而神圣的山”。

赛罕乌拉山不但雄浑壮丽秀美,而且是一座闻名遐尔的历史名山。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的生养繁衍之地,是建立大辽帝国的发祥地。

辽代时,赛罕乌拉山被称为

  黑山,不仅是辽中晚期诸帝皇陵和奉陵邑所在地,而且是辽国尊奉的圣山,曾筑有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至今仍保留有近千年的地上建筑——释迦佛舍利塔。

保护区地跨索博日嘎镇和幸福之路苏木和罕山国有林场。

全境总面积10.04万平方千米,90%以上为森林和草原。

共有森林植被、灌丛植被、半灌木植被、草原植被、草甸植被、人工植被六大类型,森林覆盖率为61.9%。

  思考题:

1.在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境内注入查干沐沦河的是哪两条河流?

  2.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为哪几种类型?

森林覆盖率是多少?

  第三课:

主要资源

  自1997年开始,在保护区内进行过3次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新发现鸟类81种(其中灰蓝姬鹟为内蒙古自治区鸟类分布新纪录),鼠类2种,蛇类3种(其中双斑锦蛇为内蒙古自治区蛇类分布新纪录),保护区内猞猁的分布范围日益扩大,新发现兔狲从草原地带扩散至本区。

保护区内分布的鸟种已达233种,占东北地区鸟类的53.8%。

  山地森林为山地白桦林,山杨白桦混交林,山杨蒙古栎混交林三个类型,这些森林树种大致覆盖在海拔1200——1300米以上,1850——1900米以下的阳坡、阴坡和半阴半阳坡的陡峭丘陵山地,面积达3.6万平方米,为野生动物马鹿、斑羚、猞猁、豹猫、狍子、狼和多种鸟类的栖息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草原景观为山地丘陵草甸草原和亚高山草甸两种类型。

生长在海

  拔1800米以上的杂类草亚高山草甸分布在山脊分水岭。

受低温影响,草种以耐寒耐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具有代表性的草种有银穗草、异燕麦、嵩草、羊茅等禾草以及多种亚高山杂类草,灌木丛中还可见到金露梅的生长。

  丘陵灌丛分布在森林与草原之间,植物群落包括虎榛子、兴安杜鹃、照白杜鹃,这些植物与阳坡、半阳半阴坡生长的铁杆蒿、岩蒿、半灌木丛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代偿森林的作用。

  低山、丘陵、平原、河谷阶地形成了独特的沙地景观,比吐河流域、庆云山一带,在海拔1200——1300m的向阳山地,丘陵地带生长着典型的沙地疏林,树种多为家榆、山里红、山荆子等。

  湿地景观由10条河流形成河流型湿地,在4座水库和河流中有野生的泥鳅、鲤鱼、鲫鱼。

野生哺乳动物麝鼠生存于此环境中,同时还有赤麻鸭、鸬鹚、燕鸥、苍鹭等鸟类在这里生存繁衍。

  赛罕乌拉主峰为山石性质—系火山岩,主峰东南处堆积着两个巨大的敖包,这是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以及西乌珠穆沁旗规模最大的敖包。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敖包活动,是当地蒙古民族最盛大的节日。

  保护区内森林葱郁,庆云山庄依山傍水,被称为百鸟的乐园。

荣升的鳄鱼石、情侣峰、冷寒宫瀑布、三摞供等处、移步景生,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别具天地的床金黄花沟草原景色和比吐六味神泉圣水与辽代重要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巴林塞北草原的一道靓丽风景。

  思考题:

1.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已发现了多少种鸟?

  2.保护区内著名景观有哪些?

  第四课:

荣升十八景

  位于朝阳村西北部的荣升有美丽壮观的十八个景点,其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某年6月的一天,有一位从五台山云游四方的老道,人称仙山道人,徒步来到巴林草原北部太本庙,走得又累又渴,猛然发现一条急流滔滔而上,急忙跑过去,弯下身捧起浑浊的河水就喝。

水是臭的,没等咽下,哇地一声全吐了出来。

他仿佛意识到河里面有害命的妖怪,不然河水不会这种味道。

仙山道人,一生以善为本,修炼得道,远近驰名。

他这次云游塞外,一方面为沿途穷苦百姓医治疾病,消灾灭患;另一方面游览塞北的名胜古迹。

今日发现这一异常现象,想探个究竟。

于是,顺流而上,河水愈来愈浑浊,甚至出现了一股股殷虹的血水,随着波澜泛出水面。

  道人沿河而上,来到一个小村庄。

小村庄的上空笼罩着凄切悲凉的气氛。

当他来到一户人家门前,听到了里面有噌噌的磨刀声和幽幽的哭泣声,进门一问,得知男主人叫大山,女主人叫水姑,只因村前海青河里出了个鳄鱼怪,经常出来残害生灵,大山磨刀要为民除害,水姑既痛恨鳄鱼怪又担心丈夫的安危。

  道人很感动,立即教了大山一套掌法,并指引他到山里很远的地方冷寒宫练掌三年。

三年中,大山对着地河练掌,水姑则一日三次风雨不误挎篮送饭。

三年后的一天,大山对着地河猛发一掌,河水四处飞溅,喷出洞外,形成了“冷泉飞瀑”。

功已练成,大山飞出洞外,

  途经一山,遇黑熊挡路,黑熊张牙舞爪向大山扑来,大山回身一掌,把黑熊打进了山石之中,只剩下一只巨大的熊掌留在山外,从此出现了“黑熊凉掌”的奇观。

大山的目的是消灭鳄鱼怪,于是又星夜兼程,向鳄鱼怪出没的地方奔去。

说来也巧,这天正赶上鳄鱼怪带领一群虾兵蟹将,窜出来为非作歹。

大山一个飞燕凌空,跃到鳄鱼怪面前,与鳄鱼怪大战了起来,从地上战到空中,又从空中战到水里,又从水里杀到陆地,杀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大山瞅准时机,运足功力猛发一掌将鳄鱼怪击落在海青河畔乱石之中。

  大山得胜,回到妻子身边,他们在石碴上面对面站着,千言万语尽在默默对视之中。

大山和水姑的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一道圣旨把大山合水姑羽化成仙,便留下“情侣峰”这道靓丽的风景。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摆起了“三摞供”,并在万树丛中修了“石塔”以震妖魔。

  思考题:

传说中的仙山道人来到十八景的目的是什么?

  第五课:

庆州白塔——塞北草原的明珠

  庆州白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东北查干沐沦河的冲积平原上,是辽代鼎盛时期的重要州城——庆州城西北角。

原名为释迦佛舍利塔。

俗称辽庆州白塔,牧民们称为“金金察罕索布尔嘎”。

始建于重熙十六年二月(1047年),竣工于重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1049年),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生母章圣皇太后特建。

  庆州白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塔,通高73.27米。

塔上门窗、楣拱及砖雕斗拱、拱眼等处,分别装有圆形、棱形青铜镜856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