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2490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 考题精选复习6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喇中初中物理考题精选复习6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元旦节时,许多城市在广场燃放礼花。

礼花在几十米的高空爆炸,响声巨大,并发出

绚丽夺目的

光彩,照亮了整个城市。

如果你看到色彩和听到声音前后相差的时间为5s,那么,你离广场大约有多远?

(取声速为340m/s)

答案1700m

2、如图所示,小明与小红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理由是:

  .

答案  解:

(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了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细线被捏住,就停止了振动,所以发声停止,所以找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说话的声音了;

(4)如果线没有拉直,那么由于线是松软的,振动会被棉线上的空隙吸收,从而无法传递振动,另一方就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

(1)固体可以传声;

(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生停止;(4)不能;细棉线没有拉直不能振动,从而不能传播声音.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在发声,并且将泡沫塑料球弹起,请你谈谈其中的原因.假如在月球上重做这个实验,泡沫塑料能否被弹起?

为什么?

答案 敲右边的音叉时,右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声音具有能量,在空气中向四周传播.当左边的音叉接收到声音后,随之发生振动,使塑料球弹起.但是月球上这个实验就无法看到小球弹起,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4、如图所示的实验,当敲击右边的音叉时,左边的小球也会被弹起,这一现象说明声音通过[]传播。

如果把该实验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小球[ ]被弹起。

(选填“也会”或“不会”)

答案空气、不会

5、夏天的傍晚,一些中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优美的舞曲是由于扬声器的纸盆______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的,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有人建议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振动 空气 声源   

6、如图所示,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

(1)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你    听到音乐(填“能”或“不能”).

(2)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

(3)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听到声音.(填“能”或“不能”),但有时还是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是:

                    .

(4)该实验表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答案

7、小伟所在的实践活动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对声音进行探究。

实验一: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槽中的水,发现溅起了水花。

实验二:

用细线把一个小铃铛悬挂在软木塞的下端,并置于烧瓶中,轻轻摇一摇烧瓶,会听到清晰的“叮当”声,然后取下软木塞,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中的响声比原来小得多。

实验三:

把自行车支起来,一只手转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另一只手拿着硬纸片,让纸片的一头伸到自行车后轮的辐条中。

(要特别注意安全,不要把手伸到辐条中)先慢慢转,这时可以听到纸片的“轧轧”声;再加快转速,纸片发出的声调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纸片就会尖叫起来了。

以上三个实验中,能表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是    ,另外两个实验分别表明:

(1)                                            ;

(2)                                           。

答案音叉在发声时能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时振动。

将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瓶中,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被排出一部分,待火熄灭后,迅速塞紧软木塞,再摇瓶子,听到瓶子中的响声比原来小得多,原因是介质减少,传声效果减弱,没有介质,声音就不能传播,所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车轮的转动引起纸片的振动,车轮转动越来越快,纸片振动越来越快,纸片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音调越来越高。

答案:

实验一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8、分析: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为了便于完成该实验使用了  法;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能传声;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  有关;若将实验地点换成月球表面,则实验  (甲/乙)不能顺利进行.

答案分析:

 

(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是初中物理经常用到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的响度大小和物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3)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

 解: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把不容易看到的现象转换成便于观察的现象,叫转换法.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能够传播声音;而且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

(4)若将实验地点换成月球表面,由于月球上没有介质,为真空,故右边音叉发出的声音无法传到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因此乙实验不能在月球上进行.

故答案为:

振动;转换;空气;振幅;乙.

9、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答案分析:

 用硬卡片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发声,木梳齿振动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

用硬卡片快速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慢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所以快拨和慢拨木梳齿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

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10、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生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答案分析:

 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

此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被弹开,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故答案为:

声音产生的原因.

11、马航客机MH370失联后,中国派出多艘舰船到南太平洋海域进行水下搜寻,其中用到“超声测位仪”,其原理如图所示,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设某次搜寻中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已知光在空中和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C1和C2;声波在空中和海水中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A

12、假定有前后两次声音传到人的耳朵里,如果这两次声音到达人的耳朵的先后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

人耳就能够把这两次声音分辨开,也就是说,如果两次声音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足

人耳就只能听到一次声音.某农村中学8年级课外活动小组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用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后,

同学说自己只听到一次响声;

同学说自己听到两次响声;

同学说自己听到三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

,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

在铁管上某处敲响一次,

三位同学的位置到达敲击点的距离各在什么范围内?

(写出计算过程和对结论分析过程)

答案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

     B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

43.97m≤s<212.5m;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

13、如图3所示,两只完全相同的音叉,当敲响右边的音叉时,左边的音叉近旁的泡沫塑料球会       。

如果用手按一下两边的音叉后,即放开,则两边的音叉发声将            。

 

答案被弹开(振动) 停止;

14、如图所示,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

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

将会发现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

将会发现                              

(3)此实验说明了                             

答案

(1)电铃的声音逐渐变小   

(2)电铃的声音又逐渐变大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5、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声音在月球上       (填能、不能)传播。

答案

(1)振动  

(2)大于  (3)不能

16、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乙: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

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个或哪几个?

其它的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

答案

(1)乙和丁

  

(2)甲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丙说明: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7、如图所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描绘了一幅大雪过后万籁俱寂的绝美画卷,为什么大雪过后,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宁静?

答案大雪过后,雪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声波能通过口径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声波则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

答案:

大雪过后,雪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能够“吸声”,因此周围特别宁静

18、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

A.一声   B.最多 声  C.3声   D.4声

答案C

19、在研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并完成了图中的四个实验,活动后他们彼此交流了自己的活动情况,各自的表述如下:

(1)甲图中,用力敲打鼓面时,看到鼓面上的纸屑跳起来

(2)乙图中,用抽气机向外抽气时,玻璃罩内闹钟的铃声逐渐变小

(3)丙图中,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盆中,看到音叉激起水花

(4)丁图中,把包好的正在响的音乐贺卡放入水中,仍能听到声音

请你对他们的活动进行简单评估,认为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1)

(2)   B.

(1)

(2)(3)  

 C.

(1)(3)    D.

(1)(3)(4)

答案C

解析:

研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要体现“振动”或把“振动放大”的特点,甲、丙的实验情境符合实验目的。

乙同学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真空能否传声,在此基础上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表明声音的传播是有条件的。

丁同学是探究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20、有一根足够长的装水的自来水管,甲同学在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耳朵贴在水管上的另一端听到_______次敲击声。

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       传播来的。

若把此实验移动月球上去做,另一端的人能听到________次声音。

答案三次水管钢管 两次

解析: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人听到的声音是从不同介质传播过来的。

声速越大的,先被人听到。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所以最先被听到。

在月球上真空,声音无法直接传播,但声音仍能在其他介质中传播,耳朵贴在水管上,声音还可以通过水管和水传播,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

21、在研究有关声音的传播时,小军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未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如图所示,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管子抽出。

请你根据小军的实验探究回答下面一些问题。

(1)在没有抽气时,小军用家用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

“能”或“不能”)听见手机的声音。

(2)当小军不断抽出瓶中的空气时(瓶中空气没有完全抽走时),再拨打手机,听到手机的铃声将          。

(3)当小军继续把瓶中的空气往外抽,再拨打手机,他仍能从听到从瓶里传出来的微小手机的声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4)通过以上小军的实验探究,请你帮小军总结出实验结论。

答案

(1)能

(2)渐渐变小

(3)可能是瓶内仍存在少量的空气,这些空气把声音传出来。

(4)通过以上小军的实验探究可得到的实验结论:

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当瓶内的的空气减少时,传出来声音的音量也变小,若把瓶内抽成真空时,声音将无法传播出来,从而说明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22、悦悦在弹奏古筝时,古筝的琴弦因为________而发声;登上月球的两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声音___  __     ___;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这是因为她们说话时声带振动相对比较________的缘故。

答案振动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快

23、如图所示,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

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答案A

24、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

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

吹自制的哨子,上下拉动活塞可使声音变得悦耳或低沉

丁:

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丁 B.甲、丙、丁  C.乙、丙、丁  D.甲、乙、丙

答案A 

25、相传“舜作箫,其形参差”.说明那时的箫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排成,如图所示.演奏时,美妙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吹出        不同的声音.

答案 解:

演奏时,竹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不同长度的竹管内空气柱长短不一样,因而空气柱振动频率也不同,所以音调也会不同.

故答案为:

空气柱;音调.

26、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

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答案D

27、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表明:

           。

答案固体可以传声     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比棉线的传声效果好 

28、图19所示是某班同学研究声现象时所做的三个实验,能够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能够说明液体能够传声的实验是____________,三个实验中的另外一个实验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 丙 真空不能传声

29、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如图18)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明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图18(甲)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图18(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角.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         (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填“强”或“弱”)于玻璃板。

答案空气;入射;能;强

30、小鸣同学在学习材料的性质时,想到材料还有一定的隔音性,平时我们穿的衣服和我们看的报纸谁的隔音性更好呢?

小鸣找到一个鞋盒、闹表、音叉、一件衣服、报纸几张。

(1)声源可以在闹表和音叉中选择,哪个更好呢?

说明理由。

(2)小鸣想到了两种方案:

A.把声源分别用一层衣服和厚度差不多的纸包好,为防止展开,把它放到鞋盒中,在相同的距离听谁的声音小;

B.把声源分别用一层衣服和厚度差不多的纸包好,为防止展开,把它放到鞋盒中,远离鞋盒,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比较距离的远近;

A和B两种方案,哪种更科学?

说明理由。

答案

(1)选择闹表。

因为音叉放在衣服或报纸中变会停止振动,不在发声,另外音叉振动时响度会越来越小,而闹表声音的大小不变而且持久。

(2)选择B方案。

因为A方案中人耳很难判断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大小。

而B方案中,同样的一个人听力在很短的时间间隔中是差不多的,只需判断听不见的距离就可以了。

距离近的隔音效果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