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x
《小学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质量分析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质量分析报告
2016--2017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本着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纲要》提出的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评价功能的认识。
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对试题进行了反复的研制。
本着“多维一体”的评价原则。
在命题中,注意体现语文课程新的教育评价理念。
力求从不同层面折射出当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学生个性化特点。
下面就这次小学语文试卷上所呈现的成绩与问题,并加之平时教研工作中对教学现状的了解及认识上的积淀,力求全面准确地对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
一、命题说明
1、命题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利于学校平时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有利于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利于调动城乡各学校的积极性。
2、命题依据的原则
这次命题考试属于阶段性的水平测试。
以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依据,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作用。
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依据现行教学大纲,靠近新课程,以教材内容为主,重点测试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同时,测试内容的设置注意趣味化、生活化、情景化,体现开放性、灵活性和人文性。
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语文学习的成就和进步。
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尽显自己的语文才能,发挥创造力,发展个性,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答完考卷,高高兴兴走出考场。
考出真水平、好成绩,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
3、试题的设计思路
(1)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为这门基础学科命题时,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力求从四方面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
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命题时着眼基本要求,避开难题、偏题。
如在编制课外短文阅读时,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我们都是给出三个答案,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答案。
这样降低了阅读难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课文,提高阅读量。
同时,也注意了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如:
“课文中的片断背诵积累”,“单元训练中的歇后语、谚语、成语”,对于这类基础题,我是用“填空”、“连线”、“默写”、“填标点”的方式出现的。
这样做,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应该积累的句段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又考查了学生组织语言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同时也检测了学生进行记忆时语文学习的基本态度。
(2)命题充满情趣和差异性,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语文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题型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显得严肃呆板,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场心态,在用词上我们细细地加工了一番,像“请写出来”“请回答问题”“请选择”“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你是怎样看的?
”这些亲切客气的提问,使学生感到自己会成功的,即使答不上来,教师也不会怪罪,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特别是一年级的试题,我们在命题形式上动了一番脑筋,尽量用“连一连”,“照样子写出来”等富有游戏色彩的提问方式。
目的是注意保护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小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差异,这是“语文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为此,在设计题的难易时,我们尽量照顾不同层次,学习成绩有差异的学生,让其各取所需,各显其才。
(3)努力创设试卷的宽松氛围,营造一个自然和谐的考试情境。
一份试卷,就是一组问题的情境。
试卷情境的宽松程度对儿童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宽松的问题情境对于儿童充分展示业已形成的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于这套试卷,我们首先从情境的创设入手。
①卷首设计开考寄语,打消应试的顾虑,激起儿童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
小朋友,一学期过的真快,你们一定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与本领,今天,做做这份试卷,你一定会发现自己真的学会了很多,这该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赶快行动吧,不过得把字写端正哟!
②卷中设计鼓励语,激励学生战胜自我,再树努力完成试卷的信心。
一份试卷往往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完成,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坚持这么长的时间,还是有难度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卷中设计鼓励语。
如:
相信你是最棒的。
好孩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你。
③卷尾设计小结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检查与反思,体验考试成功与失败。
为了进一步激起学生的考试兴趣,发现自己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在卷尾又设计了小结提示语。
如:
小朋友,做了试卷,你一定发现自己进步了吧?
不过要想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还得仔细地检查检查哟!
如果发现自己有困难的问题,可得耐心地思考思考啊!
(4)增加考题选择的余地,激发儿童的自主精神
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
在保证目标最底线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类可供选择的试题。
设计多项同类不同水平的试题,供学生选择,体现学生达标水平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尽可能地感到考试成功的喜悦。
这种考题设计的着眼点是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优秀的学生做难的,一般的学生做比较容易的,但做不同的试题所得到的成绩是一样的。
如五年级的习作。
4、试题突出的特点
全:
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精:
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问题,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弹性。
活:
突出素质教育思想,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实:
每一个题目都实实在在,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每个年级都体现了积累和运用这一新理念。
新:
每份试卷都有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试卷分析
(一)定量分析
(二)定性剖析
本次测试题确实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
试题灵活多样,知识覆盖面广,突出重点,贴近生活,广度、深度皆宜。
1、基础知识
通过成绩统计可见,各年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充分显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例如:
一年级得分率83%,二年级得分率为86%,三年级得分率为90%,四年级得分率为82%,五年级得分率为85%。
①学生的积累素养很高。
修订后的语文教科书,把“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删除了“拼音、字、词、句、修、逻”等单项练习,以“读读、背背”的形式增加了传统优秀文化的积累。
因此,这部分试题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基础知识测试,确切地说应该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因为它既包括一般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
一、二、三、四、五5个年级同时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这个问题:
表面看是学生“书写生字”,而实际上是综合测试了学生“拼读音节”、“词语的组合”、“把生字写规范、正确”;如:
三年的“走近名著”一题。
要求学生评价“孙悟空、猪八戒是怎样的人?
”这道小题6个得分点,得分率95%。
这说明孩子们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去学习,去积累;再如五个年级又同时考查了“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和“看拼音写词语”这个问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学过词语的机械记忆,又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好词语的积累。
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教师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进而提高了学生拼音、识字、写字、积累这方面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亟待提高。
虽然积累这方面的成绩很好,但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出,那就是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欠缺。
如:
二年级的“选字组词”一题,把“称”、“秤”、“杆”分别填在下面句子里。
学生对“(3)要(称)这么大的象,就得做一(杆)大(称)”。
这个书上原句印象深刻,96%的学生得分。
而另外两句:
“
(1)这是一(杆)公平(称)”;
(2)请你(称)一(称)这只鸭子有多重”。
不是教材原句,正确率只有75%。
学生只知道背课文,没有生活,没有实践,进而就没有运用。
从以上现象能看出我们的学生积累有一定的深度,运用没有广度。
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科书。
可见,学生的感悟能力很成问题,而学生这方面的功底不是凭空生成的,而应在以语言为载体的各种材料的积累中,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不断丰富、转化而成的。
这方面要想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价学生,远不是一张卷纸、几道试题就能涵盖得了的,此次的命题只是代表性的抽样,希望它的实际价值能以点带面。
2、阅读能力
1~5年级我们都设计了阅读篇目,而且加大了阅读量,课内外阅读篇目兼有,题型灵活多样。
这部分从抽样看得分率较高。
把阅读从出题范围上分为两大块———课内和课外;从命题方式上分为知识性问题和能力性问题。
从卷面分析到数据统计不难看出:
学生完成课内阅读好于课外阅读,完成知识性问题好于能力性问题。
因为课内阅读学生们都熟悉,大部分知识是学生见过的,光凭记忆就能得分;而课外阅读学生眼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即要理解又要运用。
所以失分率较多。
综观阅读题目:
我们的孩子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基本上把握住短文的主要内容,对语言特点具有一定程度的领悟能力,也能够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阅读题均选自文字短少,结构整齐,有一定含义短文,根据短文的特点提出如下问题:
①对短文内容的把握;
②对语言运用上的理解;
③自己对短文思想情感的感受或体会等。
学生在回答这三方面的问题时,有些地方确实令人担忧,虽然不算严重,却能反映出目前阅读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阅读部分主要问题是:
①对语言特点的理解抓不住要点;②自己对短文只有些粗浅的感受,表述的也模糊;③答问题似是而非,或者用文中原句写上,充数占位置。
例如:
四年阅读题中的理解“千篇一律”一词。
学生对该词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对“篇”和“律”表面的解释,有的学生竟然理解为“一篇文章都有一个纪律”。
“粉身碎骨”学生大都写成了“身体化成粉末,骨头砸碎了”。
出现上述现象,说明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处于肤浅的层面上。
不能够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的意义。
还如,五年级阅读题。
“这片土地”指的是什么?
“老师的座位在哪里?
”,短文最后一段“……有一天,当您无法站上讲台的时候,我们站了上去!
”学生对此题的理解严重脱离了语言环境,孤立地解释这几句话,显然错了。
学生对有些问题采取两头堵的方法,比如:
用“”画出比喻句,反问句和写出像贺龙这样的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
学生几乎把全段都画上。
写老一辈革命家居然把“主席、市长、干部”这样的词语都写上。
类似的问题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
3、习作
五套试题的写话、习作分别是:
写水果;离群的小鸡;写母亲;写小伙伴;同学……;写老师。
综观这次作文情况,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按试卷要求作文,没有出现跑题现象。
一般都能写出一篇完整的习作,不成文的几乎没有。
一、二年级的写话比较好,孩子都能围绕内容写出一段话,但也只是写表面意思,句子单调。
结构单一。
三、四、五三个年级的习作却是写身边最熟悉的人,学生能触摸得到,上手快,下笔有内容,都能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内心品质。
如:
五年级的写老师作文,其中不乏佳作。
很多学生善于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通过外貌、事件、形象具体地描写老师。
还善于通过人物事件引发联想。
如“粉笔灰染白了您满头黑发”,“一摞摞作业本压弯了您的腰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四年级的写小伙伴,学生能够抓住外貌,爱好,性格特点,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
三年级的写母亲,从拟定文题到详写内容,都很实在,写出了自己母亲的一些情况。
如《唠叨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她是妈妈吗》。
五套试题习作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问题有如下几点:
1、高年级的学生不会“抒真情,写实感”,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写实实在在的事儿,写自己最熟悉的事儿,才有话可说,才能具体、明白。
才能带入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爱憎。
可是,三、四、五3个年级习作要求写的人确实是学生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人了,可篇篇文章皮和肉不相连,单纯为了写人而写,读者没有感觉,“妈妈”、“老师”、“小伙伴”是谁的都行。
2、低年级孩子不会想像,写苹果圆,只写可圆可圆的,圆圆的,写苹果红,只写红红的,可红了。
没有想像的语言。
3、标点符号不规范,卷面不整洁,别字、病句较多。
以上对卷面中带有普遍性的情况,择其梗概作简要罗列和评析。
可以从侧面了解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三、教育建议
1、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
转变角色:
新课堂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教师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创造者;由金口玉言的“师皇”转变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由知识仲裁的法官转变为靠智慧和人格赢得人心的组织者。
这样,教材的呈现方式就不再是“圣经”,而是“剧本”;课堂就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师就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就不再是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思想活跃的智慧者。
但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角色转变了,书不会教了。
也就是“上课不知讲什么,课后不知练什么,考试不知考什么?
”这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课程改革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以少胜多”,少是为了多。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得少是为了讲得更好些,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的思维僵化了,主动性没了,只能生吞活剥。
所以“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透过一个典型范例,达到举一返三的教学效果。
对于课后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几个典型问题,用于解决相关的其它问题。
对于考试,它只是检查深化课后的一个动态过程。
它强调的是过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定位,重新划起跑线。
2、新课程不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必须走进课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
新课程阐述的理念之新、之广、之深。
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是那样深入人心,受人欢迎。
但是,不能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课程也绝对不能停留在教师口中。
新课程应大踏步地走进课堂,新课程呼唤新课堂!
新课程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堂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新课程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①充满激励。
小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
激励性的语言,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②充满赏识。
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与回报。
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语言。
③充满尊重。
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教师尊重学生的实质。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污辱、不体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发展个性。
④充满期待。
人文性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等待,不要指望一次教育就能成功,要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目标。
新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3、重视汉字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我们都知道,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人没根不行,树没根不行,楼房没根不行。
而近几年我们似乎忽视了识字与写字教学,人们关注更多的是阅读教学,其次是习作教学,再次才是识字教学。
翻着一篇篇卷纸,关于识字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学生识字的质量太差。
所谓质量:
①就是识字少,文中经常出现用拼音代替汉字,②用同音字代替,如“冬暖夏凉”,把“冬”天的冬字用“东”,东西的“东”代替,“夏”字用上“下”的“下”代替。
③用象形字代替。
如:
“睛”写成“晴”或“晴”写成“睛”。
“埋”写成“理”。
学生卷纸上的错别字,写错的原因有三点。
①视觉的误差而产生的错别字。
②听觉错位引起的错别字。
③理解模糊引起的错别字。
在今后教学中采取哪些策略呢?
首先,培养识字兴趣,激发识字愿望,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采用编字迷、简笔画、实物演示等形式识字。
同时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适时配以表情动作、手势,化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使学生乐学,主动识字。
其次,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为,儿童提早阅读能开阔视野,开发智力,扩展思维,及早认识事物,进而认识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所以识字教学是基础。
4、教师在阅读、习作教学中必须细化“两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和感悟积累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解型”模式。
其特点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重教师作用,轻学生个别化行为。
现在大家都在教学中纠正这种做法,重视学生的感悟和积累。
但是我发现,有些教师做过了头,只重视朗读、感悟和积累,而忽视学生自己的质疑问难,即从“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变成“一读到底”。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感悟和质疑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阅读课应该有个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
具体说,教学结构应包括四个环节:
①创设情境,自读自悟;②读读议议,披文入情;③质疑问难,合作探究;④联系生活,积累运用。
(2)正确处理好习作教学中语文基础与自由表达的关系。
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新的“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像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写话和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习作训练应追求“从动机走向目标”的心理规律,切实抓好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
因为它们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篇章能完整地体现这一交际功能。
而字、词、句、段是篇章的个体,是语言表达的单位。
所以,低年级要加强句子训练;中年级要进行构段训练;高年级要进行初步的谋篇训练。
5、努力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首先,要否定“课本为中心”:
不应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堂资源。
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
在处理好这个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的同时,教学中,要适当地开发我们的校本资源:
一节生动的主题班队会,一个主题鲜明的读书报告会,一次校园歌手大赛,学雷锋演讲比赛,一份班报……这些都是学生的课程资源。
其次,充分发挥图书室、微机室、音乐室、专用教室的作用,这是校本资源的基地。
其次,要否定“课堂为中心”。
开发社会这本课程资源,拓展校外课程资源的途径: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机关、旅游景点等。
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语文教学一定要结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局面,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
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既要开放搞活,又要扎实高效,全神贯注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6、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教师单凭经验、单靠教参已无法适应教学和学生。
这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孜孜以学,苦练内功,增加自身语文积累。
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性地把握和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摒弃过去那种只埋头教学,不抬头看路的费力不讨好的做法,不断研究新课程、研究学法,努力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应该把学习看成一个“工程”,一生的学习工程,围绕学习内容订周期性计划,系统学习,应该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切记,天天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地,人人是可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