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1995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docx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序言3

一地理位置差异3

二生产力差异4

三风俗习惯差异5

(一)称谓及称呼5

(二)敬语谦词5

(三)个人隐私6

(四)颜色所代表的意义6

(五)动物所代表的意义7

(六)饮食及餐桌礼仪7

四宗教信仰差异8

五历史典故8

六思维方式差异9

七个人主义价值观差异9

八句法语篇层次差异9

(一)句法9

(二)语篇10

结论10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更多论文资料联系QQ3325433259

摘要: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人类各种文化差距的逐渐缩小,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

载体也受到同样的影响,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将新鲜元素注入本国文化之中,也能促进本

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

就真正成功的语言学习

而言,学习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本文中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英语学习进行

浅层次的挖掘与研究。

关键词:

文化差异;英语学习;跨文化交流;传播

序言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人类各种文化差距的逐渐缩小,语言是文化的载

体和沉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语言的演变记载着文化的发展历程,不同语言是不

同文化的缩影。

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带来了困难。

而且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

中国学生容易受汉语文化背景的影响,给中西的交流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

“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

”因此,在英语教学

中,不仅要注重基本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文化的导入和渗透,让学生了解中英

文化的种种差异,熟悉西方文化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是人类特有

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

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

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

传达、记载、反映出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

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

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如果只懂

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

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

语言。

只有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

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

效率,真正使英语教学达到“为交际”的目的。

就真正成功的语言学习而言,学习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

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

可见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不可低

估。

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学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让我

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差异

在我们心中,“炎炎夏日”,“酷暑难挡”,夏天总是和酷暑密不可分,而在

莎士比亚的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

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

/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

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

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

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

阳似火,炎热难熬。

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

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草长莺

飞,给人以美好的向往,而“西风”往往给人萧条、凄凉之感。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

树”,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便是很好的例证。

然而在英国文化中,因其地理环境

不同,使得这两种“风”的含义完全相反。

因此有谚语:

Windsblowingfromtheeast,bodenogoodformanandbeast.Windsblowingfromthewest,pleaseeveryonethebest.(风起东方,人畜遭殃;风从西来,欢乐开怀)。

二生产力差异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intheair(缘木求鱼)miss

theboat(错过机会)等。

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

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

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

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

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

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

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

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

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

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

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likeahorse,asstrongasahorse,

flogawilling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而英语用horse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

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差异

(一)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例如,英语中

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

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

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这种语

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

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

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

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

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

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

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

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

小孩子不把

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

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

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

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二)敬语谦词

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

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局长、工程师”

等敬语。

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它要求

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

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

另一原因,便是中

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

而在英

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

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

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

祝贺时的反应也明显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

则会毫不犹豫地说:

“Thankyou”我曾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次舞会上,一

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

“Youlookvery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

“Where(哪里),where(哪里).”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

怪,然后只好说了句:

“everywhere(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

怀疑。

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

扬。

又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

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

如“浅谈,,”、“试论,,”、“,,初探”等,而英语

文章的标题常常是直截了当,不加任何修饰,如ScienceandLinguistics(《科学与

(三)个人隐私

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oldareyou?

Howmuch

doyoumake?

Areyoumarried?

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

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

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

况或预测。

如“It’sfine,isn’tit?

“、“It’sraininghard,isn’tit?

”、

“Yourdressisdonice!

”等等。

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

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

”,“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要

注意身体啊。

”如西方人听到你说:

“Youarefat”或“Youaresothin”等话语。

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

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

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

化背景在起作用。

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

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

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

道或干预。

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

体的事。

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

当然,现在在一些

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

(四)颜色所代表的意义

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往往与庆祝

活动或者喜庆日子相关,内涵较单一。

而在英语中,red一词的内涵则呈现出多样化的

特点。

在英语中尽管有redletterday(纪念日,喜庆的日子),theredcarpet(红地毯,

比喻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但在更多场合中,红色为不祥之兆。

此外,红色还指“负债”

或“亏损”。

汉语中常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不一定对应用“red”,如红茶(black

tea),红豆(lovepea)。

白色在中国有凶、丧、恐怖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white有“苍白,善良,情感强烈”的含义,常代表好的和正面的意义。

如whitelie指无恶

意的谎言,whiteday指吉日。

黑色在中国常被看作具有“悲哀,不幸,或者恐怖神秘”

的含义,而在英语中,黑色还有“庄重,严肃”之意,如ablacktiedinner(正式

的聚餐会)。

同时,因为黑色在记账时表示“盈利”,因此有blackfigure/intheblack

(盈利,赚钱)这些词汇。

green一词也与汉语意义有差异。

green是“绿色”,但

green-eyed却是指汉语中的“眼红、妒嫉”。

此外,由于美元是绿色的,受价值取向的

影响,在英语中,green指金钱,greenpower(金钱的力量),greenback(美钞)。

汉语中,由于中国古代黄色被确定为权威的象征,汉民族的发源地是“黄土高原”但在

英语中有“淫秽,下流,卑鄙”之意,ayellowdog(卑鄙小人)/ayellowjournalism

(黄色新闻)。

汉语中的“黑马”是指有潜力的、爆发力强的人,然而blacksheep在英语中却是“害群之马,败家子”。

(五)动物所代表的意义

许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也因中外文化不同而意义不同,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狗”了,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通常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咬吕洞宾等等。

然而在英语国家,狗则被看作是人的亲密伙伴,因此习语中多数是褒义。

如alucky

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在我国,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代

表着吉祥、权威和高贵,而在西方,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恶魔的化身。

熊在中西文化中

产生的联想更是大相径庭。

中国人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则会想起“窝囊,没本事”,

而英语中,bear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所有这些词汇和习语无不体现了中外文化间

的差异。

(六)饮食及餐桌礼仪

西方人的餐桌上摆的多为生冷饭菜,一般仅咖啡、吐司、热狗和汉堡之类的饮食才

需要加热。

中国人用餐前,不管你是否要求,饭店服务员总是会端上热茶,希望以这种服

务让顾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

而西方人对此却很难接受,因为西方人从小就适应了喝冷

水、果汁和自来水。

“请随便吃?

?

”的英译为“Pleasehelpyourselftosomething.”

相对于“pickoutanythingyouliketoeat”(挑选你喜欢的菜来吃)。

中国人好客,

特别喜欢用自己的筷子为别人布菜。

但是在西方人看来,用沾满了主人口水的餐具为客

人服务是十分不礼貌的。

在中国,端起碗来吃饭喝汤是从孩子起养成的习惯。

但如果在

美国人面前也一样的端起碗来,他们恐怕会吃惊得掉叉子的。

因为在美国文化中这是无

教养的举止。

同样,在许多场合,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的年轻人就餐时喜欢用手,而且普遍

到代替叉子,中国人恐怕也会对此大惊小怪。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这也是缺乏教养的举

止。

客气是中国人有涵养的表现,但在美国人看来,却是没有信心。

就餐时,如果餐盘端

来,从你这里开始上菜时,千万别推让,否则这道菜你就再也吃不上了。

美国人会认为你

不喜欢这道菜。

如果美国人对于主人推荐的菜式不感兴趣,也不会忘记说一句:

It’sOK

forme.

四宗教信仰差异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

比如,“天公”、“阴阳”、“菩

萨”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

真实写照。

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

如“太极”、“道”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

中。

隋唐时期,大量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

所接受并被消化。

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在英国,则以基督教

为主要宗教。

该教于597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

续汇入英语行列。

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如angel(天使)、monk

(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如religion(宗教)、dean(教长)等,还有

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

种来得多。

五历史典故

典故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

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原来是个空城计啊!

西方人则会讲ThatallGreektome.(我对此一窍不通。

)、He’saShylock(他是

个守财奴)。

一谈典故,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

以化遗产不同的缘故。

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

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

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

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

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

上述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

一个来自《三国演义》,后两个英文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六思维方式差异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

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

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

比如:

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

)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

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

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

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

”几个句

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

却把他们联系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

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

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七个人主义价值观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

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image(自我形象)。

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

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话语随处可见。

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通过语言对比了

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

语言。

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

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

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八句法语篇层次差异

(一)句法

汉语在句法层次上表现为“流水句”式的时间型样态,“流水句”和“连动句”是

汉语的特点。

而“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

这是因为汉语句子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

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几个动词结构可以连用,几个名词性短语也可以连

续铺排。

在表达复杂一些的意思时,汉语句子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事理逻辑顺序,

逐步交代,层层铺开,连成一体,句子结构呈线形。

(二)语篇

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汉语历来赋有“天人合一”,浑然一体的非逻辑的曲线

思维特质。

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

手段,但通过了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

而英语由低语境的语篇构成,英

语名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确的逻辑性直线思维,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

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全篇。

结论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

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

范语言的意识。

中英两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化,所以英语和汉语都是高度发达的

语言,但由于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及价值取向等种种不同,英语和汉语所反映

的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很多迥然不同的地方,所以了解中西文化之差异无论对于英语学

习还是增强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及民族的理解都有很好的帮助。

要消除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就要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在学习和

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学生能清楚意识到文化的差异,英语这种工具才能使用得当,更好

的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融入英语的文化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刘莉《山东文学》,2008

【2】王逢鑫《英汉比较语义学》,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3】袁翠珍《略论英汉语熟语的文化差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