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1601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

《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蝶恋花课堂实录1 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docx

蝶恋花课堂实录1苏教版免费下载优秀版

经历诗人的创作——《蝶恋花》课堂实录

执教:

王开东

时间:

年月号

人员:

苏州市高一、高二语文备课组长

地点: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文渊楼五楼会议室

教学主张:

多年来,我们的诗歌鉴赏都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一首诗歌究竟是怎么来的。

诗歌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

我们为什么不能转变视角,成为一个创作者?

通过还原诗歌的情境,重新经历诗人原初创作的冲动和战栗,深刻地读懂一首诗,进而根据全息理论读懂所有的诗歌。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宋词《蝶恋花》。

先来看看本节课的两个目标:

第一是运用符码分析法,穿越一首诗歌;第二是复活常见的几种诗歌鉴赏武器。

为什么我要说穿越,或者说是拥抱,而不说解读,这是有原因的。

解读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远远的看,外在的欣赏。

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和一首诗歌心灵相通,用我们的灵魂,真真切切的穿越一首诗歌。

我们的诗歌鉴赏的武器都是一些名词,不是动作,它们都没有真正复活过,因而不会成为我们真正的武器。

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这是我们当前诗歌学习的一大痼疾。

鉴于此,第二个目标我把它界定为鉴赏武器的复活。

这是两大目标,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明代最著名的抗倭英雄,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

戚继光。

师:

对,戚继光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当时有两句诗,说:

“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多横戈马上行。

”对他进行高度赞扬。

但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英雄,在千辛万苦赶走倭寇之后,竟然,在海边修起了高高的长城,阻挡倭寇。

他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要横跨海洋,看看倭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照理说,明代的造船业非常发达。

郑和下西洋嘛。

这和我们鉴赏诗歌非常相似。

我们从来都在不得要领地抵挡,从来没有深入到诗歌的领域里去,看看诗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而今天,套用一句广告词,我们不走寻常路。

我们进入到诗歌内核里去。

探究诗歌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我们把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

写诗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

《毛诗大序》记载:

“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第二个问题:

“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

为什么你心里会有那样摇荡的感动?

《礼记》记载: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第三个问题:

什么样的“物”会使人这样呢?

钟嵘《诗品序》记载: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自然间种种“物象”能引起诗人的感动,那么,人世间种种悲欢离合的“事象”更能引起诗人的感动。

孔子说:

诗可以兴。

就是说,诗歌能给人一种兴发感动。

诗人因为兴发感动创作诗歌,读者因为兴发感动读懂诗歌。

了解到诗歌的创作,实质上对我们解诗有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诗人兴发感动的物象和事象,体验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之美。

也可以直接从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入手,感悟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怀之美。

今天我们就直接化身为晏殊,重新经历他创作诗歌的整个过程,经历诗人本真的兴发感动,穿越《蝶恋花》。

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

生:

男生朗诵。

师:

你们觉得他朗诵得怎么样?

生:

很好。

师:

好在哪里?

生:

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出了诗歌内在的东西。

师:

真是行家啊。

我保证,在我们真正的穿越这首诗歌之后,你们读得会更加精彩。

现在,我们真正进入这首诗歌。

幻灯片:

一、读通一首诗歌

浪漫阶段: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请以“一个诗人的某段时间”描述这首诗。

方法:

注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生:

我来说说时间顺序。

先是昨夜。

再是清晨,然后是登上高楼,凝望。

师:

“凝望”是什么时间状态。

你可以大胆设想。

生:

诗人清晨登上高楼凝望,凝望有多久,这个时间就有多长。

师:

有意思。

可能一直凝望到夕阳西下,灯火阑珊。

有没有提到什么季节,这也是时间。

生:

我觉得应该是晚秋,或者是初冬。

师:

给个理由。

生:

原因有几个方面,候鸟燕子开始飞走,罗幕轻寒。

树叶尽管被风吹得凋落,但还是碧色。

师:

很好,时间我们理清了。

谁来说说空间顺序。

生:

我觉得空间顺序非常简单。

晚上应该是睡在床上,听着西风猛烈,看着月光,彻夜难眠。

清晨在院子里的栏杆旁,看到了笼着薄烟的菊花和带着露珠的兰花。

然后,登上高楼,凝望佳人。

师:

嗯,很不错。

这里的栏杆理解得非常好。

读音上读成(监)。

逻辑顺序,谁来挑战一下,这个难度很大。

每个人说出一种就是胜利。

生:

因为“罗幕轻寒”,所以“燕子双飞去”。

师:

这两者有这样的一种因果关系。

生: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因为望不见佳人,所以只能邮寄书信:

“欲寄彩笺兼尺素。

师:

嗯,因为望而不得,只能音书寄远。

还有哪位?

生:

燕子双飞去,和诗人独上高楼,也是一种照应。

师:

不错,反衬,照应也是一种逻辑。

生:

因为西风猛烈,所以碧树凋叶。

师:

叶子落尽了,会怎么样?

与下文有何关联?

生:

叶子落尽了,眼前就开阔了,空旷了。

下面登高,才能望得更远。

师:

好,孺子可教。

差不多了,谁能按照这些理顺的关系,按照“我的一段时间”,粗略描述一下诗歌的内容。

生:

早晨起来,我看到了烟云中的金菊,还有带着露珠的兰花,燕子双双飞去,只因为小小的寒冷。

而一轮明月也照着我,根本不知道我的痛苦。

想起了昨天夜里,西风猛烈,吹尽了树叶。

我独自登上高楼,望不见那个人。

只有寄信给那个人,可是,又不知道地址。

师:

同学们说说,这段叙述中,有哪些问题。

生: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都有不清楚的地方。

逻辑上,昨夜的西风凋落了碧叶,晚上不可能知道,那是早晨看见的。

时间上,也应该从昨夜开始说。

师:

那你如何来修正。

生:

昨夜西风猛烈,整整吹了一夜。

清晨,栏杆外菊花笼罩着一层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是隐隐落泪。

罗幕微寒,燕子就双双飞去,明月哪里知道我的离别之苦呢?

从晚上一直到清晨,斜斜照在我们家的朱门之上。

百无聊赖中,我一个人登上高楼,这才发现一夜之间,碧叶竟然凋尽。

长时间凝望着远方;可是,梦中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想要给她写一封既彩笺又尺素的信,但是山太高,水太远,又不知道她究竟住在何方?

生:

掌声。

师:

不错,基本上还原了诗歌的场景。

做到了时间有序,空间转换分明,以及逻辑顺序清晰;但这仅仅是读通一首诗歌,我们还要读透一首诗歌。

幻灯片:

二、读透一首诗歌

精确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鉴赏品味诗句。

方法:

符码的选择、表达、质地、组合。

师:

西方有一个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

词语的质地、组合和表达,构成了词语的符号意义。

这个有点拗口,我们不妨通过李白的一首诗,加深对符码的认识。

便于我们更深地进入诗歌的内核,读透一首诗。

齐读一遍。

生:

(学生读)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师:

好了,我问一下,诗中的这个女孩子长得漂亮吗?

生:

(异口同声)漂亮!

师:

为什么漂亮,从哪里知道她漂亮?

生:

就是一种感觉。

师:

很好,你这种感觉对于理解诗歌非常重要。

但是,除了直觉的感觉,我们还要有深刻的知觉。

谁来说说,从意象上来说说。

生:

老师,我觉得非同一般。

台阶是“玉阶”,露水是“白露”,袜子是“罗袜”,帘子是“水晶帘”,月亮是“秋月”,而且还是“玲珑秋月”。

所有的意象质地都是统一的。

师:

意象的质地统一,怎么说?

生:

意象的质地都是寒冷的,晶莹的,明亮的,剔透的。

师:

这些意象自然而然地投影在女主人公的身上,因而我们感觉到了她的美,是这个意思吧。

好的,这是意象的选择和质地,谁来说说这里意象的表达和组合?

生:

“玉阶生白露”,“生”用得真好,“白露”慢慢的渗出来的。

这里写出了时间的流失。

“夜久侵罗袜”,这里的“侵”用得妙,白露慢慢“生”出来,也慢慢“侵”入女孩子的罗袜,因为缓慢,也因为痴迷,女孩子竟然浑然不觉,依然在那里苦苦等待。

师:

问两个问题,第一,“生白露”,能否改为“有白露”?

第二,女孩子浑然不觉,是否说明“白露”冷得不够?

生:

不能改为“有”,有仅仅是一种状态,不能写出那个时间流失的过程。

第二个,一方面是女孩子的浑然不觉,但实际上又是“侵”,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寒冷,还有心理上因长久等待而无人产生的寒冷。

师:

说得好。

还有人说吗?

生:

“却下”二字,太精彩了。

“却下”,看似无意下帘,其中却有无限幽怨。

本以夜久、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担心明月不谙离恨苦,因而下帘。

帘既下矣,却又独自怎生得黑?

于无可奈何之中,又去隔帘望月。

师:

有意思。

玲珑之人,望玲珑秋月。

盼望是望,期望是望,失望也是望,绝望,还是望。

一个“望”字,意味深长。

秋月,是明亮的,皎洁的,光明的,女子所思念的那个人,因为也染上了这样的色彩,显得光彩熠熠。

这就是意象的选择、质地、表达、组合产生的奇效。

而一个意象不断使用,就会产生很多叠加的联想义,这个意象就会成为符码。

符码最大的特点就是“联想轴”的作用。

每一个符码,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词语,形成一种谱系。

你创造诗歌的时候如何选择?

它们表达在文学诗歌之中的时候,那种很细微感觉的质地是不同的。

在你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作用了。

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

你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种联想,把种种的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符码分析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各显神通。

生:

诗人因为“离恨苦”这种事项,因此他看到的菊花是笼着薄烟,好像哀愁;兰花上带着露水,好像哭泣。

菊花和兰花未必是诗人所见,诗人运用这两个符码,是因为菊和兰的质地,优雅高洁的象征。

师:

解读得很有意蕴,哪些东西可以在这句中复活。

生:

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句是有我之境。

诗人移情于景,以哀景写哀情。

师:

同时,似乎“哀愁”,貌似“落泪”,也让人有诗人“黯然至于泣下”之感,这就是诗歌的联想。

生:

轻寒,燕子就双双飞去。

燕子常常是爱情的象征。

燕子双飞,恰恰反衬出诗人的孤栖。

师:

分析得在理。

还有,轻寒就要飞走。

这个轻寒,也许只是诗人的一种感觉。

这里面有没有怨?

生:

有怨。

而且这个怨和下面对明月的怨正好形成一种照应。

师:

明月是什么月?

生:

应该是圆月。

一轮圆月。

月圆人不圆,因此作者对它发出抱怨。

明月不谙离别苦。

师:

就是说,诗人既责怪明月,又抱怨燕子。

明月燕子何时了?

我独栖,燕子偏偏要双飞;我残缺,月亮却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不是欺负人么?

也难怪。

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生:

燕子双飞去,明月穿朱户。

温暖的景致,表达的却是伤感之情,这是乐景写哀情。

作者责怪燕子和明月,毫不讲理,但是,恰恰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情感。

这是无理而妙。

师:

无理而妙。

凡是不讲理的地方,往往就是关节点。

这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生:

我说西风这个符码。

西风,永远肃杀,永远摧折一切。

给人心境凄怆之感。

“凋”“碧”两个字非常矛盾,对照鲜明。

突出了西风之猛烈,之摧残。

师:

仅仅是西风之猛烈,之摧残?

生:

这里还有以树喻人。

那个人走了,一夜西风就凋落了碧树。

你走了,一夜之间,我也憔悴不堪。

师:

嗯,木尚如此,人何以堪。

“以树喻人”,宋词中屡见不鲜。

李后主有词云: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

我觉得凋碧树,未必是实写。

或许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正如微寒,燕子就飞走,也许天已经很寒冷了,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一样。

师:

有道理,这就是个性化的解读。

关键是符合诗人“离恨苦”的心理状态。

生: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描写。

好处就是碧树凋尽,既可以写西风之猛烈,让人寒意顿生,又可以让碧叶凋尽,让眼前一片空旷。

如此,天涯路就可以望尽。

师:

想起了古龙的名言。

天涯在哪里,天涯在每个人的心里,天涯怎么可能望尽?

继续。

生:

我说,独上高楼。

一个“独”字,无限的凄苦。

因为“独”,所以要“望”。

因为远,所以要登高,登高是为了望远。

师:

怎么望的呢?

生:

是望尽。

“尽”写得彻底。

空间上望得之远,之广;时间上望得之久,之深。

师:

这两个角度分析非常好。

刚才说什么来着。

望,盼望是望,期望是望,失望是望,绝望还是望。

所以,古人最喜欢望,望穿秋水,望眼欲穿……

生:

因为望而不得,故而只有写信寄情了。

师:

有人认为诗人写了两封信。

一封是彩笺,一封信是尺素。

也有人认为这句应该理解成“欲寄彩笺无尺素”。

你们的理解如何,说来听听。

生:

我觉得不是的。

“彩笺兼尺素”是表示信中的情感。

“彩笺”是说我的情感是绚烂的,热烈的,浪漫的,但又是“尺素”的,洁白的,质朴的,毫无雕琢的。

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

这是最热烈的表白。

生:

我的感觉,如果是“欲寄彩笺无尺素”,既然无尺素,当然就没有寄信,那么,“山长水阔知何处”就失去了依托。

这个理解不好。

生:

我觉得把“彩笺兼尺素”,理解成我给你写了无数的信,热烈的,质朴的,浪漫的,抒情的,都有,都在叠加,不断地叠加。

这是我的深情,但是,这些信一封也未能寄出,因为“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

同学们理解得真好。

就是说,“彩笺兼尺素”,是“我”双重的情感,双重的寄托。

而,山长,水阔,知何处。

则是你三重的隔阻。

这就是“离别恨”最大的痛苦所在,这种痛苦没有观众,没有听众,只能够独自承受,因而更加痛彻心扉。

怅惘在此,迷惘在此,深情也在此,执着也在此。

这也是宋词的魅力所在。

幻灯片:

三、读活一首诗歌

综合阶段: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模拟这首词的下半阙,写半阙词。

不求工整,但求把自己的兴发感动形之于言。

目的:

以己证诗,重新经历和创造。

借诗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了一首诗歌,重新经历了一个“离别之苦”的诗人,他生命中的一个清晨,他独上高楼的眺望,他的迷惘和挣扎。

这样的情感,我们也都曾有过,那么,现在,你拿起笔,把你的兴发感动,付之于诗。

生:

第一时间,想起了《红楼梦》,对于宝黛的生离死别,我有很多兴发感动。

我写的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来年花前立新坟,盈盈相思何处闻。

忽而惊从梦中醒,泪已沾湿几重巾。

诗在帕在人不在,孤灯残影至天明。

无奈尘缘容易绝,相逢只为续前缘。

师:

前面是林黛玉的感动,后面是你的兴发,两者融为一体,水乳交融。

我们是在读诗,本质上都是在读自己,读我们的人生感喟。

生:

西风引雨徒生妒,红翠低垂,却把残魂护。

香径留得屐声驻,吹花嚼蕊到迟暮。

师:

情景交融,“香径留得屐声驻”,非常有意境。

生:

君别已作阶前雨,朝气散漠黄昏来。

谈笑殷殷花满楼,凝眸切切颜色衰。

晓理云鬓镜非台,暮闻晨钟染尘埃。

自此不作君已陌,素袍青灯锦年白。

师:

呵呵,这首律诗,诗味是有的。

但是,诗歌的格律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比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还有平仄的问题,等等。

生:

细雨霏微玉笙寒,午夜梦回,芳草碧连天。

幽香缕缕碎缠绵,低语盈盈荡秋千。

冉冉秋光晓月坠,愁倚阑干,寂寞虫声寒,庭院深深红叶暮,云淡风轻近午天。

师:

结尾突然一转,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生:

谁念秋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落幕闭疏窗。

寒塘鹤影渡残阳,冷月诗魂忆潇湘。

而今无人感秋伤,凄凄茫茫,枯竹无楼高。

欲将心事付瑶琴,曲终弦断无人听。

师:

嗯,借鉴了岳飞和林黛玉等人诗词的一些意象,写出了离别之后,一个人没有知音的凄寒和独孤。

生:

凄凄冷雨湿罗幕,

忆往昔,红颜笑。

烟花红尘人易老,

君趋何处,沧海遗孤,

深闺雨如诉。

师:

好一个——深闺雨如诉,在对比中写出了人生离别的无奈和愁苦。

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那个时候,我的妻子正好和我隔江相望。

我被触动了,兴发感动,流下了眼泪。

我马上写了一首词。

独上高楼兮望故乡

故乡不能见兮我心惆怅

云飘飘兮愁予

兰舟欲发兮人欲断肠

唯春草兮碧色

独黄天兮何苍苍

人不寐兮小楼晚栖

星汉皎皎兮明月光

黄金白璧兮粪土

浮云富贵兮愁伤

有愁伤兮无人顾我

想佳人兮何恃要处

天南海北方

目眇眇兮轻裘罗裳

皓腕赛雪兮杏眼微扬

杏眼微扬兮我欲归去

我欲归去兮人在水中央

生:

(热烈的掌声)

师: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读了一首诗歌之后,我们究竟因何感动?

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

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

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

读诗是敏感的艺术。

我们都有类似的情感,我们被诗歌照亮,我们触景生情,我们感同身受。

诗人因为兴发感动创作诗歌,读者因为兴发感动读懂诗歌。

当我们兴发感动了,忍不住诗兴大发了,我们就真正的读懂了诗歌。

更重要的是,根据全息理论,一首诗歌,包含了所有诗歌的信息,穿越一首诗歌,我们就读懂了所有的诗歌。

让我们热爱诗歌,诗意的栖居在这个星球之上。

谢谢你们,再见。

生:

老师,再见。

附录一:

师:

.诗歌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第一个问题:

写诗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

《毛诗大序》:

“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第二个问题:

“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

为什么你心里会有那样摇荡的感动?

《礼记》记载: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第三个问题:

什么样的“物”会使人这样呢?

钟嵘《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自然间种种物象能引起诗人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更能引起诗人的感动。

了解到诗歌的创作,实质上对我们解诗有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诗人兴发感动的物象和事象,体验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之美。

也可以直接从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入手,感悟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怀之美。

附录二:

诗歌解读兵器谱

.关于符码分析。

要理解符码,需要先搞清楚符码与意象和典故之间的关系。

所有能传达诗人的意思的“物象”都是意象,凡暗含典籍和掌故的词语都是典故,只要能引起普遍联想的词语都是符码。

意象和典故若被反复使用,使其所产生的联想固化下来,就成为符码。

符码最大的特点就是“联想轴”的作用。

每一个语言,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语言,比如,美人,佳人,红粉,蛾眉,这都是说一个美丽的女子。

这就是一种语谱,一系列的,好像一个谱系一样。

你创造诗歌的时候如何选择?

它们表达在文学诗歌之中的时候,那种很细微感觉的质地是不同的。

“美人”给你什么感觉?

“红粉”给你什么感觉?

有一个系列的语谱,在你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作用了。

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

如果我们选择“美人”,可以联想到《楚辞离骚》说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就是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联想,而这联想有一个轴——联想轴。

你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种联想,把种种的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

不过,符码也只是一种工具。

因为运用了符码的诗歌往往是一种曲折含蓄的表达,这不同于直接的兴发感动,所以我们要掌握符码,通过符码再来还原诗歌的本来意思,或者说去除遮蔽回到诗歌本身,直接拥抱诗歌,以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伟大的诗歌,都是一种存在。

“去蔽”之后,存在就会“涌现”。

.关于兴发感动。

叶嘉莹谈“兴发感动”

“兴发感动”,说的是“人心与四季,人心与自然外物,人心与事件之间的奇妙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词表达于外,又借助于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饮醇酒,不觉自醉,是之谓诗。

故诗之最重要之质素即在其兴发感动之作用。

王富仁谈“兴发感动”

读诗,大概每个人都要首先把握它的主旨,即我们常称之为“主题思想”者。

只有感到它的主旨被自己发现了、掌握住了,我们才感到真的懂了它,心里有了一点踏实感。

但在这时,它的诗的活力也在不知不觉间衰微下去,不如初读它时强烈和鲜活了,而像安安稳稳躺在自己掌心里的一条鱼,失去了生命力。

当我们一提到岳飞的《满江红》便想到它是一首爱国主义诗词,一提到杜甫的《石壕吏》便想到它反映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生活,一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想到它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时候,它们的诗意特征便淡漠了。

我们的心灵再也难以与诗的本身实现直接的拥抱。

其原因何在呢?

因为对诗的任何一种主题思想的确定,都把诗的各种丰富的内涵简化了,而诗意恰恰只有使心灵主要活动在直感的、情绪的、审美的、亦即难以言说的境地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被表现出来。

在这时,我们必须重新激活它,而激活的方式,就是要动摇我们对它的已经形成的确定不移的观念,重新使我们回到无确定性的状态中去,去和无限丰富的诗的本体建立直接的联系。

.关于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关于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等)

表达方式:

描写(正面和侧面,动景和静景,实景和虚景,乐景和哀景,绘形绘声绘色,细节描写,白描和渲染)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议论、记叙。

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结构形式:

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关于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学习三阶段。

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由浪漫、精确与综合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的循环而构成了节奏性特点。

其实,我们认识任何事物,包括对知识的汲取,都首先会“整体地泛泛地感受”,这可以视为“认知的浪漫阶段”。

然后,我们会对事物或知识的某一局部进行聚集,对此一点进行深入地认知、理解,这就是“认知的精确阶段”。

最后,我们终会自觉地把认知焦点放回到整体,这就是认知的“整体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