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898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16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

《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大学外国文学讲稿——上古文学.docx

不作评价只是介绍,重要的是不是谁在写,而是谁读

第一章上古文学

指的的古希腊、罗马文学。

那时的希腊、罗马与现在的地理概念不一样。

古希腊在爱琴海两岸到地中海中间。

欧洲文学以希腊为第一源头,罗马留下的遗产主要是政治、军事、法治的建设,文学主要是希腊。

恩格斯说:

“没有希腊文化与罗马帝国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欧洲文学是从希腊文学开始的,希腊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

第一节概述

(社会文学发展)

前希腊历史简要追溯

人类文明的源头在东方,四大河文明:

古巴比伦河、埃及尼罗河,印度恒河,中国黄河文明。

希腊文明不是河文明,是海洋文明。

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形成了克里特文明中心,这是欧洲最早的文明,也是希腊文明的火种,西方文明的起点是融合交流造成的。

希腊人是印欧部落种族中的支派,公元前2000年希腊人沿巴尔干半岛南迁来到了半岛上端(再上面是马其顿),公元前世纪来到了爱琴海地区,此时这里的文明已经发展了1000多年,中心就是克里特文明。

因此,不是希腊人开创了文明,而是较好地继承、发展了文明。

当时,克里特文明已相当繁荣,[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迷宫,用一团线引出,公主就会爱上他。

]约在公元前3400-3300年建成。

1900年得以重见天日,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开始发掘诺苏斯的废墟,使得三千三百年前克里特王国的宫殿重见天日。

那座宫殿占地甚广,建筑精美,结构曲折迷离,真可称为迷宫。

宫殿里有水管和浴室的设备,墙壁上有琳琅满目的浮雕和绘画,陈列着精美的陶器、织物和金银象牙制成的古玩。

从那些残垣断壁里面,人们可以想见到当年无里特王国富庶的情形。

当时,各种民族在这此繁衍,希腊人在各种丰富的文化中进行了选择,当时,仅文字就有很多种,有san馓底特人拼音文字,有象形文字,最优秀的素质是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音文字。

真正属希腊文化的是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4世纪以迈锡尼城为中心的希腊人日益富强,攻占南方克里特岛和东边地中海沿岸的小亚细亚各城市,公元前12世纪时,希腊各部落联合进行长期的远征,经过十年,攻占了小亚细亚的最后一个城市特洛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亚战争。

小亚细亚诸城到此完全为希腊人所有。

从此,希腊进入了奴隶社会。

公元前12世纪希腊社会进入大发展,公元前12-8世纪,被称为希腊社会第一阶段,也就是“荷马时期”或“英雄时期”。

希腊不断地征战、扩张,但希腊此时还是部落。

公元前8-6世纪是第二时期,大移民时代。

注重向爱琴海沿岸进行政治、经济扩张,典型的政治建制形成:

城邦国家。

城邦建制对希腊文化特性的形成很重要,小国寡民,采用民主制但主要是城邦公民参与,奴隶不行。

琴歌是这个阶段的主要文学形式。

第三时期是雅典时期或古典时期,即雅典(以雅典为中心)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末-4世纪前叶。

这是文化建设时期,文化进行了大创造,艺术、科学达到最辉煌的顶峰。

产生一系列的英明的统治者,黄金时期的统治者是伯利克里斯,他是个僭主(平民中的领袖打倒贵族元老政治,实行一人专政,当时称为僭主政治),是民选的领袖,统治时期是公元前5世纪中叶,杰出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就与他同时代。

这一时期,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化发展到最鼎盛时期,体育文化活动比较多,如运动会、合唱节等。

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自前6世纪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确立到希波战争的结束是成长时期(前500-449),由于雅典社会的奴隶主民主制度比波斯君王专制的制度优越,人民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高涨,多难兴邦。

反映这个时代的文学是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悲剧。

②前447-432是极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贵族党与民主党异常激烈的政治斗争。

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反映了这一时代。

③前431-404是衰微时期,内战频繁,党争剧烈,阶级斗争尖锐,政治贪污腐化,奴隶起义不断。

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最能反映这一时代。

第四时期是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2世纪。

这是希腊世界包括民主体制(奴隶主的民主体制)衰微时期。

衰微的起点是近3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最主要的城邦雅典、斯巴达争夺权势,生产力急剧下降导致瘟疫蔓延。

西方的民主制以希腊为起点,或者说希腊是西方民主最早尝试,它的优点是民主、科学、文学艺术、哲学较发达,个性得以张扬,但绝对民主在运行中也存在它的问题:

绝对平等的个人主义、小国寡民的心态,使各城邦之间很难达到真正地联合,真正的联合只有一次,也是功利性的——即与巨无霸波斯帝国打仗——取得了胜利,其它很长时间内都是不断地城邦冲突,内耗很大。

罗马是帝国,希腊只是个世界,是个很松散的城邦联合体。

这与海洋民族求新求变的特性有关;另外与地域环境有关,岛屿多,很少农耕,常进行海上贸易;不往内地里延伸,只往海上发展。

这样缺乏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的条件。

反观中国文化——。

希腊文明那样辉煌,却被一个半蛮荒的小国马其顿所灭。

希腊化时期:

马其顿父子菲利浦亚利山大对希腊仰慕已久,菲利浦为亚利山大请的老师就是亚里斯多德,教了他三年,培养他浓郁兴趣。

征服希腊后,他们继续向南,广泛地把希腊文化向地中海沿岸扩散,这使希腊文化非但没有毁灭,反而得以与此同时北非文化、东方文化交汇,和异族文化碰撞、吸收。

文学上,此时由于帝国的统治,个人的自由思想不能发挥,文学上的创造性较差,但科学和理论的研究成绩卓著。

亚里斯多德就是在这个时期。

文学脉络:

文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与社会发展同步,文化的发展需要同步于物质的进步,如古希腊文化;到近、现代文化就不再同步,每当社会混乱时,文学反而有大的飞跃,如18世纪的德国,19世纪的俄罗斯。

古希腊文学的发展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兴盛、衰落而变化着。

第二节

神话和史诗

希腊神话形成的时间:

氏族社会时就有,几百年间口口相传,原是民间的口头文学,到了前9-8世纪,即希腊氏族社会后期得到整理,基本定型。

我们今天看到的神话没有原始的东西留下来,只有《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

奥维德的《变形记》搜集整理了从古希腊到罗马的神话;英国18世纪斯威布也编写了《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神话的分类及主要内容:

分为两类,神的故事及英雄传说(见书)。

(一)神的故事。

又分为前奥林匠斯神系(宙斯之前)和奥林匠斯神系。

主要是人类的起源,内容最复杂的、最有价值的是奥林匹斯神系。

希腊没有开天辟地的神,开天辟地认为是天地运动的结果,轻的上去重的下来,有地母该亚和她的儿子天神乌刺诺斯结合,生下

(二)英雄传说。

这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作斗争等事件的又一种记述方式,是对部落英雄的神化,英雄被当作神和人所生的后代。

它的构成基本上是以一个英雄为中心,在口口相传中不断丰富,演绎出一系列相关的故事,以不同的家族形成一个个系统,较为各自独立。

赫拉克拉斯、伊阿宋、特修斯、俄狄浦斯、奥德修等到这些英雄是人、神的后代,半人半神。

(奥吉亚斯牛圈,西方成语,意为特别难做的事)。

世界各国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看作是历史,神话学家反对神话历史化,认为是在肢解神话,但不应反对从历史视角来研究神话。

神话的内涵和特征:

 ①投影出初民史;②神人的同形同性(性格),神人同形同性:

希腊神话中的神高度人格化,他们性格十分鲜明,具备人类的思想感情。

希腊神话中的神不是道德概念的化身,也不是令人生畏的偶像。

他们同人类一样,有爱有恨,甚至好嫉妒,爱虚荣,有时在道德上还不如人。

他们有着同人类一样的形象和性格。

情感、欲望同人都一样,形象也是有美丑,而且由于宙斯的多情,与多人发生关系,使一个个散落的故事有了联系——起结构的作用。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里说:

“奥林匹斯山上那般人确实是一些快活好色的、喜谈恋爱的、会说谎好吵架、性子急躁的家伙。

我们觉得可以和这般人亲近——”,神话富有人间的气息。

A,这种特性使它和宗教中的神话区别开来,成熟的宗教有一特定的神,原始神话是多神论或者说自然神论,整个神构成一个庞大的神的家族,各领风骚,各显神通。

B神人同性,这在其他的原始神话里也不多见。

如中国神话里盘古、女娲都是超人的、非人的,中国神话还有德化的倾斜,女娲可为人类牺牲自己,神灵有一定的道德水平;而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同性没有道德的侵入。

这种情况到英雄故事时有所改变。

参照其他神话及宗教可看出这一特点的独特性。

③希腊神话保存上具有罕见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质量的丰富、构成上的系统性使它得以很好地保存,反过来,好的保存使它的系统性更好地保持。

④形象的优美性和内容的哲理性。

主要是人生存在的哲理,存在主义就用“吃果子喝水的神话”来解释人的存在。

希腊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方法的不自觉地运用。

这是一种神话思维,远古人类认识和表述自身及外在世界,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方法,不是有意识的艺术创造,他们就是这样理解自然的。

《荷马史诗》:

柏拉图说:

“荷马培养了整个希腊。

”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指英雄史诗和民族部落的英雄史诗,是长篇叙事诗的一种。

它的基础是民间的口头创作,歌颂民族部落英雄的丰功伟绩。

荷马史诗描写歌颂了部落英雄,中世纪的史诗《罗兰之歌》歌颂的是民族英雄。

史诗全景式的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事件。

后来把规模较大、场面宏伟的作品称为史诗。

中世纪的如《神曲》被称为“中世纪的史诗,中世纪的百科全书”;还如《浮士德》、《战争与和平》。

《荷马史诗》来源一般有三个:

一是希腊神话,二是关于战争的历史传说;三是民间流行的行吟诗歌。

对于荷马史诗产生的过程,最有影响的观点至少有三家:

 ①小歌说,②核心说,③统一说。

小歌说认为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在前6世纪才由文人们凑集而成,并非是荷马单人独撰的成果。

德国学者沃尔夫于1795年撰文指出,荷马史诗中有若干前后矛盾、中间重复之处,很像是若干民间口头创作的短歌集合体。

德国人拉克尔曼和赫尔曼进一步阐述此论点,小歌说遂自成一家之论。

核心说承认荷马史诗的基础很可能是由若干短诗构成,但又进一步指出荷马及其门徒并未停留在这一基础之上,而是由此将短篇有机地建构,加工成长篇巨制。

这是一种集体创作加个人修改补充的论点。

统一说认为荷马的两部史诗具有统一思想艺术结构,只可能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史诗的作者就是荷马。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若干惊人之论,例如,英国学者巴特勒在《<奥德赛>作者论》一书中考证该史诗的初稿出自一女子手笔,且断言此女子并非希腊人。

同时,他还认为《奥德赛》一书比《伊利亚特》后产生一百年。

此类观点未经学术界公认。

荷马史诗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妨说它是古代民歌、神话和英雄传说诸方面的集合。

历代学者、诗人、歌手都可能参与其事,经过若干代的补缀修剪,渐成规模,也就是在民间集体创作的基础之上由文人加工,即民间口头与文人创作相结合。

加工期间据说公元前9世纪出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密尔那或希俄斯城的盲诗人荷马的贡献最大,因此被称为荷马史诗。

关于荷马的生活年代众说不一。

在没有定论之前,一些历史学家比较灵活地把它定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8、9世纪之间。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也是众说纷纭。

希腊至少有七个或更多的城市都声称自己是荷马的故乡,但多数古代文献趋向于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小亚细亚的士麦那(斯密尔那)人。

荷马这个名字据说不见于希腊姓氏,有人考证出是“人质”的意思。

果真如此,则荷马大概是俘虏出身。

另有人证明说荷马是一个假名,因为一些学者坚持认为荷马史诗是由作者各异的散篇传说组合而成的。

关于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

因为古希腊的卖唱者(又称“行吟诗人”流浪歌手)多半是盲人。

他们听觉敏锐,音乐感强,加之所吟诵的内容是众多的历史传说,需要较强的记忆力,这也是盲人所长。

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绝大多数的学者如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等都认为荷马实有其人。

但到了18世纪末,从德国学者沃尔夫起,人们开始怀疑这一看法。

《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分构成。

公元前12世纪希腊不断地向外交战、扩张,有一场构成史诗产生的背景的“特洛伊战争”,经济掠夺是特洛伊战争的最主要的起因。

古希腊时期的特洛伊在小亚细亚的西北岸,是黑海与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文化发达,非常富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