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9019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高考复习(思想篇).ppt

高三语文高考复习:

论语1.儒家:

德治,仁政。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儒家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为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2.道家: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道家认为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3.墨家:

兼爱,非攻。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4.法家:

以法治国。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

韩非则集法家大成,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5.名家:

正名实。

名家注重辩论“名”“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

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

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6.兵家:

研究战略与战争。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

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

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7.阴阳家: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8.纵横家:

合纵和连横。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9.杂家:

兼儒墨,合名法。

“杂家”便是充分地利用各家之长,博采众议,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10.农家:

农业是衣食之本。

11.小说家:

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

12.医家:

中国医学理论的形成。

答题格式的规范化:

做简答题要注意条理性,突出关键词,必须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按“观点解释联系现实”的思路来答题,要有一定的拓展,但拓展要以文本为依据,不可随兴发挥。

还要有条理,先总说,后分说。

理由的说明要结合文本内容并适度结合现实来阐释。

解答时,需具备四种意识:

一是要具备文本意识。

作答时答案不能脱离文本;二是要有联系上下题的意识。

只要顺着上下思路,立论阐发,就可较好地作答;三是要有题干意识。

命题者往往会采用在题干中增加提示语的方式来使理解题难度降低,不能对提示语不管不问;如果题干有别的材料让考生结合着分析,那么,此时应从同向或异向角度迅速悟出“结合点”,而后结合文本理解展开作答。

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联系已经学过的两位圣人的思想内容,使答案既能解读出文本,又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

四是要有字数意识。

在组织答案时,主观理解题的字数最好将空格写满,写完整。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浙江09高考题)子曰: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则不复也。

”子曰:

子曰:

“子欲无言。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贡曰:

“子如不言子如不言,则小子则小子何述焉?

何述焉?

”子曰: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11)有不少成语源于)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论语,例如,例如“不愤不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11分)分)答案答案:

举一反三举一反三(2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则,并加以评析。

(33分)分)答案答案:

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答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自主学习原则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无言之教”或或“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亦可)。

(评析略)二二论语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引用用论语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后分析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4分)(分)(1010高考题)高考题)“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鱼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欧阳修朋党论朋党论)答案答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朋党论中,即君子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的价值取向。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32424题。

(题。

(55分)分)子曰: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也,而用其不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韩非子)【注注】为吾善;自我完善。

为吾善;自我完善。

用:

使。

用:

使。

不什数:

不什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观。

(11分)分)孔子:

孔子:

韩非子:

韩非子:

答案答案:

为政以德(或:

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德、礼治国”)以法治以法治国国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4分)分)答案答案: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陷,所以要“德治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有侧重,各有偏颇,应互相补充。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32424题。

(题。

(55分)分)(20122012高考调测卷)高考调测卷)子曰: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论语)子墨子言曰,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之”。

(。

(墨子墨子)23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11分)分)【答案答案】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24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44分)分)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尊尊”“亲亲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的普遍之爱。

答出答出11点,给点,给22分。

分。

课文知识点梳理一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孔子对谁提出的孔子对谁提出的“德德”的要求?

的要求?

理解一些词语在章节中的含义,如理解一些词语在章节中的含义,如“道道”“德德”“政政”“仁仁”“礼礼”等等辨析点:

辨析点:

和谐的君民关系;和谐的君民关系;儒、法两家截然儒、法两家截然相反的相反的“政政”策;策;“德德”在在论语论语中的本意中的本意(可联系十四课(可联系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第一章);第一章);“富富国国”“富民富民”“富为政者富为政者”的区别。

的区别。

二二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礼之于国政礼之于国政国家制度、规范,君臣之分国家制度、规范,君臣之分礼之于家政礼之于家政孝悌等家庭伦常孝悌等家庭伦常辨析点:

辨析点:

礼之用,孔子借古鉴今;礼之用,孔子借古鉴今;礼与仁、礼与乐的关系;礼与仁、礼与乐的关系;孝的现代意义。

孝的现代意义。

孔子眼中的孝;孔子眼中的孝;四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责任感“义义”儒者立身处世的根本价值取向儒者立身处世的根本价值取向辨析点辨析点:

入世与出世的抉择:

入世与出世的抉择五五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仁仁”在孔子心中在孔子心中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孔子身体力行仁道孔子身体力行仁道近取诸身近取诸身孔子以仁心观世孔子以仁心观世尧舜尧舜弟子弟子管仲管仲辨析点:

辨析点:

仁的内涵(与仁的内涵(与“忠忠”“恕恕”“信信”的关系);的关系);何谓仁者情怀。

何谓仁者情怀。

六六君子之风君子之风风风风度风度风格风格精神精神品质品质追求追求辨析点辨析点:

君子应具备的修养;君子应具备的修养;富贵与志道;富贵与志道;君子的行事原则君子的行事原则义以为质;义以为质;义利之辩;义利之辩;生命之贵生命之贵仁智勇。

仁智勇。

八八周而不比周而不比处世之道处世之道辨析点辨析点:

周与比、矜与争、群与党、德周与比、矜与争、群与党、德与报、君子与小人;与报、君子与小人;仁人之好恶;仁人之好恶;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

十一十一诲人不倦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观(教育方法、原则)孔子的教学观(教育方法、原则)辨析点辨析点:

孔子教什么,怎么教;孔子教什么,怎么教;孔子的教学风格孔子的教学风格十二十二高山仰止高山仰止孔子眼里的学生、学生眼里的孔子孔子眼里的学生、学生眼里的孔子辨析点辨析点:

孔子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影响:

孔子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影响十三十三沂水春风沂水春风人各有志人各有志辨析点辨析点:

点之志的魅力:

点之志的魅力十四十四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儒家哲学的精髓儒家哲学的精髓辨析点辨析点:

无过不及、无适无莫、中道与狂狷、无过不及、无适无莫、中道与狂狷、和而不同、乡愿、君子之好恶;和而不同、乡愿、君子之好恶;中庸之道在其他章节的体现;中庸之道在其他章节的体现;如何评价如何评价“中庸之道中庸之道”。

论语试题示例五.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6分)甲甲子路问:

子路问:

“闻斯行诸?

闻斯行诸?

”子曰:

子曰:

“有父兄在,如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冉有问:

“闻斯行诸?

闻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