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象图说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7276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象图说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易象图说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易象图说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易象图说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易象图说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象图说上.docx

《易象图说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象图说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象图说上.docx

易象图说上

易象图说 上

易象图说上

 

易象图说从水火的象形符号出发,推演出天文、地理、季节、人生、社会等共计180幅连续的,具有严密易学逻辑的系列图谱,故取书名为《乾坤谱》

本信息

易象图说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脉鬯撰。

脉鬯字灌先,蓬莱人。

是书隐括诸图,各为之说。

以圆图象天,方图象地,因创为竖图象人,以配三才。

复集邵子、朱子咏《易》诸诗,附以已作及沈时升诗。

末附《八宫纳甲占例》,则今以钱代卜者之所用也。

----出《四库总目提要》

现代易象图说的代表著作<乾坤谱>.

主要内容

天文物理学方面

本书应用易学原理,对天体的演化和地球的形成,用图论的方法进行了形象的推演。

解释了宇宙的起源和地球的形成过程。

同时也将古人观象设卦的过程跃然纸上。

使笼罩在“八卦起源”这一千古之谜上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地球物理学方面

地球南极海洋环抱陆地,北极陆地环抱海洋。

世界地球物理学家对这一现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让我们换个角度,用易学原理来解释,陆地高而刚者为阳,海洋低而柔者为阴。

地球南极为阴包阳,北极为阳包阴。

地球表面就是一个标准的古太极图。

大陆漂移的规律与易学原理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数学方面

数学方面本书阐明了八卦的符号就是三维空间中,确定一个正方体八个顶点的立体坐标。

而且代表空间标准形态的立方体也正好是由12条边围成的。

八卦的立体模型,解释了易经的空间思维属性。

提出立体易学理论。

季节气象方面

修正了卦气说,创立了全新的二十四节气卦气图,解决了以往卦气说中的卦象与气候冷热的偏差。

解释了夏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热,冬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冷。

使卦象的阴阳变化完全与自然冷热变化相吻合。

易学学术方面

提出了“大衍之数五十”和"其用四十有九"的新解释:

"大衍之数五十",就是天地十数中所藏双数之和,既"天一:

一单.地二:

一双.天三:

一单一双.地四:

二双.天五:

一单二双.地六:

三双.天七:

一单三双.地八:

四双.天九:

一单四双.地十:

五双.天数共计五单十双,合二十有五.地数共计十五双,合三十.天数中的十双与地数中的十五双合二十五双(五十),即易传中“大衍之数五十”的来历."其用四十九"来源于商周历法,既用"大衍之数五十"个朔望月,编制四个历法年,只能组合出四十九个整天数月,用于编制历法(详情请参阅"其用四十有九").这两个谜团困扰易学界3000余年.是易学各学派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乾坤谱>对周易学术的重大贡献之一.

易学创新方面

提出了"团正太极图"的新模式,以及十二爻演卦新方法.并由此提炼出"团正思维法",拓展了思维空间和思维方法.在各个领域中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易象图说内篇

古籍简介

《易象图说内篇》·三卷、《外篇》·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四库提要

元张理撰。

理有《大易象数钩深图》,已著录。

是书内篇凡三,曰本图书,曰原卦画,曰明蓍策。

外篇亦三,曰象数,曰卦爻,曰度数。

其於元会运世之升降,岁时寒暑之进退,日月行度之盈缩,以及治乱之所以倚伏,理欲之所以消长,先王制礼作乐,画井封疆,一切推本於图书。

盖与张行成《易通变》相类,皆《皇极经世》之支流也。

图书之学,王湜以为自陈抟以前莫知所自来,而说者则谓为秘於道家,至抟乃显。

此书引《参同契》巽辛见平明十五乾体就云云,以明圆图,引朔旦为复阳气始通姤始纪绪履霜最先云云,以明方图,其说颇相吻合。

意所谓遭秦焚书,此图流於方外者,即影附此类欤。

黄虞稷谓邓锜《大易图说》与理此书俱为道藏所录,今以《白云霁道藏目录》考之,实在洞真部灵图类,灵字号中。

则其说出道家可知矣。

---------------

 

易象圖說外篇卷下

(地方萬里封建之圖)洞真部靈圖類雲十清江後學張理仲純述度數一右周天歷象氣節之圖。

革之象曰:

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四時變化,革之大者;治歷數者,推日月星辰之遷易,以明四時之序,而於澤中有火言之,何也?

說卦:

離為火,為日,兌為澤,為水。

而邵子經世書以兌為月,離為星。

星者,日之餘也。

由是言之,則離、兌二卦有日、月、星三辰之象焉。

故彆象曰:

水火相息。

水為月,火為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水為寒,火為暑,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夫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垂象而聖人象之。

觀周歲日月之行,所會為辰,辰十有二。

前代之曆,更革不一。

今據授時曆:

孟春之月,日月會于玄楞;仲春會于陬訾,季春會于降婁。

孟夏會于大梁,仲夏會于實沈,季夏會于鶉首。

孟秋會于鶉火,仲秋會于鶉尾,季秋會于壽星。

孟冬會于大火,仲冬會于析木,季冬會于星紀。

凡十有二辰。

按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斗建在寅,故寅與亥合;仲春之月,日在降婁,斗建在卯,故卯與戌合;余月次第推之。

今日月行度,既有差移,建辰不復相合,而欲依古候氣造律,或者有所不伴矣。

所次為舍,舍二十有八。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胄、勗、畢、觜、參;南方朱烏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是為二十八宿。

所歷為度,度三百六十有五度四分度之一。

天本無度,因日之行而有度。

其二+八宿,宿度多寡之不同,又以日行有淺深。

東方七宿,凡七十五度。

北方七宿,凡九十八度。

西方七宿,凡八十度。

南方七宿,凡百一十二度。

合之,為三百六十五度。

由是敘之為四時,正之為八節,建之為十二月,分之為二十四氣,定之為七十二候,期之為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一歲周矣。

夫易者,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也。

易有四象,以應四時;少陽為春,太陽為夏,少陰為秋,太陰為冬。

易有八卦,以應八節;立春為艮,春分為震,立夏為巽,夏至為離,立秋為坤,秋分為兌,立冬為乾,冬至為坎。

八卦以應八節。

卦有十二辟,以應十二辰;復十一月,臨十二月,泰正月,大壯二月,夫三月,乾四月,詬五月,逐六月,否七月,觀八月,剝九月,坤十月,為十二辟卦。

八卦二十四爻,以應二十四氣;辟卦七十二爻,以應七十二候;反易之卦二十有八,以應二十八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當期之日,.以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是故履端於始,表正於中,歸餘於終,合氣朔虛盈,而閏生焉。

傳曰: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洪範曰: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冬至,日行北陸而寒;夏至,日行南陸而暑;春行西陸,秋行東陸,而晝夜平,溫凍均,是故馮相氏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叔。

致日之法,樹八尺之棧於地,四維四中,引八斤州之赤道;進入黃道北,謂之黑道。

春時月行黃道東,謂之青道;進入黃道西,謂之白道。

冬時月行黃道北,謂之黑道,進入黃道南,謂之赤道。

秋時月行黃道西,謂之白道,進入黃道東,謂之青道。

此皆不得其正,故日:

出陽道則旱,出陰道則雨。

若行黃道,則是其正也。

鄭康成云:

春分日、在婁,秋分日在角。

而月弦於牽牛、東井,亦以其景知氣至不通。

卦驗云:

夫八卦氣驗,常不在望以入月,八日上弦,不盡八日下弦,候諸卦氣,陰氣得正而平。

以此而言,則致月景,亦用此日矣。

謂如春分日在婁,則月上弦於東井,下弦於牽牛。

秋分日在角,上弦於牽牛,下弦於東井。

蓋春分婁星昏在酉,秋分角星昏在酉。

以是推之,而月令中星皆可知矣。

今春分日在壁,秋分日在翰,則月弦於參、井、箕、斗之問,為不同者,歲差然也。

按授時曆:

冬至日在箕八度,出辰初一刻,入申正三刻。

小寒日在斗十四度,出辰初初,入申正四。

大寒日在女初度,出卯正四,入酉初初。

立春日在虛五度,出卯正三,入酉初一。

雨水日在危十度,出卯正二,入酉初二。

驚墊日在四室十一度,出卯正一,入酉初三。

春分日在壁八度,出卯初四,入酉正初。

清明日在奎十四度,出卯初三,入酉正一。

穀雨日在婁十度,出卯初二,入酉正二。

立夏日在胃十二度,出卯初一,入酉正四。

小滿日在畢一度,出寅正四,入戌初初。

芒種日在畢十五度,出寅正三,入戌初初。

夏至日在井三度,出寅正三,入戌初一。

小暑日在井十八度,出寅正四,入戌初初。

大暑日在柳初度,出卯初初,入酉正四。

立秋日在星一度,出卯初一,入酉正三。

處暑日在張九度,出卯初二,入酉正二。

白露日在翼十度,出卯初三,入酉正一。

秋分日在松一度,出卯初四,入酉正初。

寒露日在榦十七度,出卯正一,入酉初三。

霜降日在亢二度,出卯正二,入酉初二。

立冬日在氏七度,出卯正三,入酉初一。

小雪日在心初度,出辰初初,入申正四。

大雪日在尾十度,出辰初一,入申正三。

此晝夜長短刻數也。

天地之氣,周流六合。

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

前圖圓、方二象中建八卦。

八卦左右相錯,一順一逆,陰陽相推。

一往一來。

陽為晝,為溫,為熱;陰為夜,為凍,為寒。

晝夜相感而萬物生,寒暑相代而四時成,是故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一歲二十四氣,故八卦二十四爻,爻直一氣。

下體八卦為貞,上體八卦為悔,其爻初與四為應,二與五為應,三與上為應。

冬至始於復之初九震下坤上,一陽動於重陰之下,陰盛而陽微,以前後十分約之,一陽而九陰,以前後各二氣併看之,始冬至則兼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併本位,凡五氣,共十爻約之。

餘氣同。

故夜長晝短,天氣至是而極寒。

六二、六三,爻應皆陰,小寒、大寒,陰沍重極而春氣應。

立春始於賁之初九離下艮上,以前後十分約之,三陽而七陰,故氣漸溫。

六一不九三,雨水、驚墊。

春分中於節之初九兌下坎上,陰陽均齊,以前後十分約之,五陽而五陰,天氣至是而和煦,晝夜平分。

九二、六三,清明、穀雨,積溫生熱而夏氣應。

立夏起於小畜之初九乾下巽上,以前後十分約之,七陽而三陰,氣候向暑。

九一不九三,小滿、芒種,天氣盛熱。

夏至至於垢之初六巽下乾上,一陰生於重陽之下,陽多陰少,以前後十分約之,一陰而九陽,故晝長夜短,天氣至是而大熱。

九二、九三,爻應皆剛,小暑、大暑,熱盛鬱變而秋氣應。

立秋起於困之初六坎下兌上,以前後十分約之,三陰而七陽,天氣漸凍。

九二、六三,處暑、白露。

秋分中於旅之初六艮下離上,剛柔中分,以前後十分約之,五陰而五陽,天氣至是而清凍,晝夜平均。

六二、九三,寒露、霜降,清極為寒而冬氣應。

立冬起於豫之初六坤下震上,以前後十分約之,七陰而三陽,天氣向寒。

六二、六三,小雪、大雪,陰氣盛極而一陽復生於下。

如環無端,周而復始,由是八卦相盪,一貞而八悔,八八六十四卦圓轉周流,而天度畢矣。

六+四卦圓圖見內篇。

按復、姤、節、旅、賁、小畜、困、豫,在八卦宮變皆為一世之卦。

復、姤當二至,乾、坤以初爻變也。

節、旅當二分,坎、離以初爻變也。

賁當立春,艮以初爻變也。

小畜當立夏,巽以初爻變也。

困當立秋,兌以初爻變也。

豫當立冬,震以初爻變也。

二至二分,以乾、坤、坎、離變者,四正不易之卦也。

四立以艮、巽、兌、震變者,四隅反易之卦也。

又易中惟此八卦,初、四陰陽相應,而二五、三六爻皆不應,是以歲有二十四氣,而節僅止於八也。

度數二右地方萬里封建之圖。

比之象曰: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王者,疆理天下,封建邦國,以藩衛王室,親諸侯,所以比天下也。

夏、殷之制,蓋不可考矣。

今因周禮辨方正位,體國經野之文,而圖次王畿千里,鄉、遂、都、鄙、甸、稍、縣、畫之制,而諸侯分封大小侯、甸、男、釆、衛、要、夷、鎮、藩九服,遠近因以併見焉。

疏:

太平之世,土廣萬里,中國七千;中平之世,通夷狄七千,中國五千;衰末之世,通夷狄五千,中國三千。

故孟子謂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公侯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分土三等。

蓋夏、殷之制,而周初因之。

至周公相成王,斥大九州,增封有功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侯之地方四百里,諸伯之地方三百里,諸子之地方二百里,諸男之地方一百里,不能百里而附於諸侯者為附庸。

王制云:

州建二百一十國,八州千六百八十國。

則大較言之耳。

周禮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

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

(注:

现代解释参考

右言度地中,建王國之制。

土圭以玉為之,長一尺五寸,測土探,度日景長短之深也。

昔周公度土中於穎川陽城,立八尺之表,以夏至之日晝刻半,表北得景長一尺五寸,與土圭等,求得地中,以為中表。

中表南千里,又置一表為南表。

夏至晝刻半,表北景長一尺四寸,不及一寸,為景短,其地多暑。

中表北又置一表為北表,夏至晝刻半,表北景長一尺六寸,過一寸,為景長,其地多寒。

中表東千里又置一表為東表,其地近日,夏至晝漏半,已得夕景,故多風。

中表西千里又置一表,其地遠日,夏至晝漏半,始得朝景,故多陰。

如是,則寒、暑、陰、風偏而不和,惟陽城土中陰陽、風雨和會,為得中也。

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者,按三光考靈耀云:

四游升降於三萬里之中。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為地中。

則是半三萬里,而萬五千里,與土圭等。

是千里而差一寸也,算法亦然。

匠人建國,水地以縣。

置築以縣,睬以景;識日出之景,以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徐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右言建國正位之法。

水地以縣者,於建國之處,四角立柱而縣之,以水準平其地之高下也。

置築以縣,嗎其景者,築臬也,古字通。

立八尺之臬於地中,於臬之四角四中,縣八引而垂之,其引皆附於柱,則柱正矣。

然後於日出日入之時,听柱之景而識其端J則東西正矣。

又晝參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則南北亦正,而朝夕正矣。

此辨方之法也。

方里而井,九井則九里之地。

南北之道為經,東西之道為緯。

九經而九緯之,則四旁各三門,凡十二門,以通十二子。

經緯之徐,皆容九軌,軌轍廣也。

乘車六尺六寸,兩傍各加七寸,凡八尺,是為徹廣九軌。

積七十二尺,則此徐廣十二步也。

門有三徐,男子由左,女子由右,車從中央。

左祖右社,在中門之左右。

宗廟是陽,故在左;社稷是陰,故在右。

三朝皆是君臣治政之處,陽故在前;三市皆是競利行刑之處,陰故在後。

市朝一夫,百畝之地,此正位之法也。

載師掌任土之法,以塵里任國中之地,以場圃任園地,以宅田、土田、賈田任近郊之地,以宮田、牛田、賞田、牧田任遠郊之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縣地,以大都之田任畫地。

右言畿內鄉、遂、都、鄙之制。

王畿之內,地方千里,中置國城,四面至一量,各五百里。

百里為一節,五十里為近郊,百里之內為遠郊。

郊地四同,中置六鄉七萬五千家,其餘地以任九等之田。

郊地四同,周有萬井三萬家,四同當有十二萬家。

今以七萬五千家為六鄉,其餘則四萬五千家任九等之田。

遠郊之外為甸,甸地十二同,中置六遂七萬五千家,其餘地以任公邑之田。

田有溝洫,遂人掌之。

甸地十二同,當有三十六萬家。

今以七萬五千家為六遂,其餘則二+八萬五千家任公邑之田。

甸外為稍,稍地二十同,以任家邑之田。

稍外為縣,縣地二十八同,以任小都之田。

縣外為畫,畫地三十六同(注:

画,说文:

畫,界也。

象田四界。

聿,所以畫之。

凡畫之屬皆从畫。

),以任大都之田。

田有井牧,小司徒經之。

司馬法日:

王國百里為郊,二百里為州,三百里為野,四百里為縣,五百里為都。

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與人民之數,辨其邦國都鄙。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聞,使之相受;四問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鯛;五州為鄉,使之相賓。

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封溝之,以其室數制之。

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

都、鄱,王子弟、公卿、大夫之釆地也,其制三等。

公在大都,釆地方百里;卿在小都,釆地方五十里;大夫在家邑,釆地方二十五里。

親王子弟與公同,次疏者與卿同,次更疏者與大夫同。

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

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以此追胥,以令貢賦。

六軍之士,出自六鄉。

六鄉之內,有比、問、族、黨、州、鄉。

五家為比,凡起徒役,無過家人,故五人為伍。

五比為聞,聞二十五家,故二十五人為兩。

四閒為族,族百家,故百人為卒。

五族為黨,黨五百家,故五百人為旅。

五黨為州,州二千五百家,故二千五百人為師。

五州為鄉,鄉萬二千五百家,故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也。

以起軍旅,謂征伐也。

以作田役,謂田獵役作也。

以比追胥,追謂逐寇,胥謂伺捕盜賊。

以令貢賦,貢謂九穀山澤之材,賦謂出車徒給縣役也。

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圖,經田野,造縣部形體之法。

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蕑其兵器,教之稼穡。

野謂甸、稍、縣、都之野。

按大司徒云,比、閭、族,黨、州、師,即此名鄰、里、酇、鄙、縣、遂也。

故鄭註遂之軍法如六鄉,鄉之田制如六遂,亦謂其相通也。

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里。

上地,夫一塵,田百畝,菜五十畝,餘夫亦如之。

中地,夫一塵,田百畝,菜百畝,餘夫亦如之。

下地,夫一塵,田百畝,菜二百畝,餘夫亦如之。

上地,夫一塵,田百畝,菜五十畝。

據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畝,無菜田五十畝。

蓋菜者,休不阱之地也。

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則阱者百畝,休不阱者百畝。

休一年而後阱,故謂之一易。

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則阱者百畝,休不阱者二百畝。

休二年而復阱,故謂之再易。

上地則無休不阱者故也。

右萬夫之地,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

此圖一方當百夫,百夫有洫,一行當千夫。

千夫有儈,九儈而川周其外。

若以百夫之圖觀之,則問有遂。

以洫作遂觀之。

一方為一夫,一行為十夫,夫有溝。

以澮為溝觀之。

亦九溝而達于洫。

以川為洫觀之。

其溝、澮廣深,鄭註與井田相準。

但井田法溝儈稀少,而此溝洫法溝澮稠多。

此川廣探,當亦倍儈,與自然之川異;彼則百里之問,一大川耳。

凡治野、夫問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吵;百夫有洫,洫上有徐;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十夫二鄰之田,百夫一鄭之田,千夫二鄙之田,萬夫四縣之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於川也。

徑、吵、徐、道、路皆所以通車徒於國都也。

徑容牛馬,吵容大車,徐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

萬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萬夫而方一同。

以南畝圖之,則遂縱溝橫,洫縱澮橫,九儈石川,周其外焉。

師之象曰:

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夫水不外乎地,兵不外乎農。

畜眾養民之道,必都、鄙有,聞、井有伍,田有封洫。

孟子謂仁政必自經界始,故因地中有水之象,兼玫周官之說,而圖叔井田之法,以附大易之義云。

右地方十里為田一成,若以為一同百里之地觀之,則以邑作甸,以丘作縣,以甸作都,以溝為澮,以洫為川也。

按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

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畝。

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

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

方十里為成,成問廣八尺,探八尺,謂之洫。

方百里為同,同閭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畝縱遂橫,溝縱洫橫,澮縱自然之川橫。

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

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

此謂造都、鄙釆地制井田,異於鄉、遂。

衍沃之地為井,陽皋之地為牧。

九夫為牧,率二牧而當一井。

地方一里,畫為九區,區各百畝。

一夫受百畝,是九夫為井,四井為邑,邑方二里。

四邑為丘,丘方四里。

四丘為甸,甸方八里。

四旁加一里,則十里為一成,積百井九百夫。

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稅,旁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夫治洫。

四成為縣,經作四甸,據一成之中而言,此通四旁,而以甸為成。

縣方二十里。

四縣為都。

都方四十里。

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一同,積萬井,九萬夫。

其中六千四百井、五萬六千七百夫出田稅,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儈。

井田之法,備於一同。

今止於都者,釆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

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稅入於王。

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一縣稅入於王。

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一甸稅入於王也。

司馬法田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

據一成之內一里一截,縱橫各十截為一行,一行十井為一通。

通三十家,通為匹馬,士一人,徒二人。

通有九十夫,言三十家者,官室徐巷三分去一,唯有六十夫,兩地有不易、一易、再易之異。

通率三夫受六夫之地,則六十夫地當止有三十家,使出馬一匹、士一人、徒二人。

通十為成,成方十里。

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

成十為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

終十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

同十為封,封十萬井,井三十萬家,革車千乘,士萬人,徒二萬人。

封十為畿,畿方千里,百萬井三百萬家,革車萬乘,士十萬人,徒二十萬人。

魯頌公車千乘,公徒三萬,兼士而言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