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7140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同步测试

1、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

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D.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

2、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

早朝只许言事八件。

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

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

A.获得了法定地位B.有政务的决策权

C.是中枢辅政机构D.成为实际的宰相

3、宋真宗时期的王且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这反映出科举选官()

A.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B.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C.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D.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

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5、清朝建都北京后,清廷在东北地区实施军事化管辖,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入,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北三省移民章程。

这说明(  )

A.政策逐步调整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向东北移民完全由政府主导

C.移民政策的变化受外来侵略的影响D.政府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

6、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

这表明秦代()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的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7、目前,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其中“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

A.元朝的行中书省制B.西周的分封制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秦朝的郡县制

8、下列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设立转运使以削夺地方财权B.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D.在地方上设立节度使

9、“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科举选拔日益趋向严格

C.中枢机构设置调整D.官员数量相对减少,行政待遇提高

10、唐宋时期,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宰相通过,加盖印章,方能成为一道合法的诏令而生效,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会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

这主要说明了()

A.科举制使得官僚参政水平提高B.君主失去了独裁地位

C.三省体制主观上是为了限制君权D.最高决策程序的制度化

11、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诸侯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12、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13、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

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

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D.维护民族团结

1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湛,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A.地方无权选官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15、《明史》记载:

“(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内阁实际地位等同于六部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16、有史学家认为:

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后一问题的主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度D、实行科举制度

1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

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

……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

18、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

A.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B.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C.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D.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19、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

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是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

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20、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憎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诗句与“此项制度”直接相关的是()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D.“甲第朱门无一半,当街踏尽公卿骨。

22、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依据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巨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

这表明了()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B.民族文化影响政治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D.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

23、秦和西汉时期,中央实行丞相制;东汉初年,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中枢决策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建立,形成三公、三省两套各具实权的职官系列。

据此推断,魏晋南北朝()

A.中央集权高度强化B.宰相制度名存实亡

C.决策行政职能分离D.中央职官体制完善

24、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2016年,在海昏侯墓(刘贺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这表明了()

A.文献记载因受编撰者的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刘贺“荒淫迷惑”等记载是当时人的丑化

C.文献记载比考古发现更具有真实性和价值

D.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更多史料相互印证

25、汉文帝时,申屠嘉担任丞相,在一次晋见文帝的时候,文帝的宠臣邓通举止傲慢。

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后,立即发出命令,召邓通诣丞相府。

邓通免冠赤足,顿首谢罪。

申屠嘉本打算杀掉邓通,但是就在严辞训斥邓通的时候,文帝派使节召邓通入宫,邓通才免于一死。

由此可见()

A.皇帝与丞相之间矛盾日益激化B.丞相垄断朝政,威胁皇权

C.丞相对官员有任免处置的权力D.皇权严重削弱,形同虑设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何德刚在《客座偶谈》卷二中曾说:

“有清时代,一科举时代也。

二百余年,粉饰太平,祸不作者,不得谓非科举之效,所谓英雄入吾教中是也。

大抵利禄之途,人人争趋,御世之术,饵之而已。

乃疏导无方,壅塞之弊无以宣泄,其尾同橫绝至不可收拾。

末季事变纷歧,何一不因科举直接间接而起?

”正如一位西方人所说:

“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给中国人带来了好处。

毫无疑问,科举考试制度是整个行政制度中的最大亮点……”

——刘海峰《科举停废110年祭》

材料二从某种程度上讲,尽管我国科举选官制度在取消门资限制、扩大取士范围等方面与资产阶級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相适应,或者以考试竞争、优胜劣汰来取士的方式,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因而具有为西方文官制提供借鉴的可能,但是,如果没有当初的开放,西方就不可能这么快地把我国的东西学到手,并加以超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实行保守、不开放的政策,才使我国沦为贫弱国家。

即使像科举选官这样一个古代先进的选才用人制度,也会因此而停滞,难免衰亡的命运。

——卢冲建(略论我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一一与西方古代选官制度的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考试制度是整个行政制度中的最大亮点”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共同遵循的主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种制度的实质区别。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明确规定: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结果造成“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的尴尬处境,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明成祖即位以后,命官品较低的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于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永乐中期以后职权渐重,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后面的皇帝多为荒怠懒惰或宠幸宦官之人,他们往往会将政务交给内阁处理,于是内阁地位进一步提高。

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后,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

——《XX百科》

材料二:

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原有的君主专制形式继承了下来,国王继续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但是他只能在议会广泛限制的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力,国家主权的中心已经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

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首相、内阁和政府的产生与组成的法定程序:

英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在英国内阁制中,首相一身二任(政府首脑和多数党领袖)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是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都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如首相有义务向议会报告工作,有责任回答议员的质询。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和《XX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朝内阁制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改革的和平进程。

 

(3)综合上述材料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内阁制度的不同。

 

答案

1、D2、C3、B4、B5C6、C7、A8、D9、C10、D11、C12D13、C14、C15、B16、C17、A18、A19、C20、D21、A22、D23、C24、D25、C

26、

(1)内涵:

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缓和社会矛盾;扩大统治基础;控制士人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2)原则:

公平竞争。

实质区别:

科举制维护封建专制,西方文官制度维护资产阶级民主;科举制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27、

(1)废丞相,皇帝政务繁忙;明太祖祖制不能改,皇帝工作太累,需要有人分忧;明英宗以后的皇帝多为荒怠懒惰或宠幸宦官之人;

(2)发展:

①《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君主立宪制;②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③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3)英国:

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

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中国:

内阁没有实权,只负责日常事务;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是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