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499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9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第一章 第8节 电容器的电容 教案3.docx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教案3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8节电容器的电容教案3

【课题】电容器与电容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人教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8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内容是电容器和电容的本质,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有一定的作用。

2.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容器的构造和储存电荷的原理,并能简单解释电容充放电的过程。

3.教材内容安排:

通过实验得出电容的定义式,然后又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的因素。

4.教材的特点:

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教材的处理:

电容如何储存电荷这一知识点的内容较为抽象,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和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观察充放电过程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平行板电场和电路的知识。

3.学生的认识特点:

对与电容储电相关的现象有所了解,但并不知道由自身因素决定储电本领,对应用物理规律来解释电容充放电的过程就更加感到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容器的定义和常用的电容器。

2、知道电场能的概念,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能量的转化。

3、理解电容的概念以及定义式,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4、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究电容器的基本结构;

(2)通过实验与多媒体,体验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电容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和亲近感;

(2)培养学生具有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电容概念的建立、电容充放电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电容大小的因素。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进行探究。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究,动手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尝试自己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获取知识。

整个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和协作精神、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究的思想,在探究的过程中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

3.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首先,通过观察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教学材料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电容充放电的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教学媒体设计

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片等材料,为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提供必需的感性材料。

利用自制教具“莱顿瓶演示器”演示电容器的构造和充放电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容具有容纳电荷的本领,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和抽象的物理情境展示出来,使物理现象更加形象直观,既增大教学容量,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源、电容充放电路演示板、,水杯、静电计、平行板电容器。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故事引入:

富兰克林与莱顿瓶

用课件展示物理史中的一则小故事:

富兰克林用风筝将天上的闪电引到莱顿瓶中储存起来,学生产生了疑惑:

莱顿瓶为什么能够储存闪电?

并展示老师制作的简易莱顿瓶。

接着播放一张莱顿瓶的图片。

叙述故事并提问:

闪电是如何储存在莱顿瓶中的呢?

观察

思考

好奇

用有趣生动的物理故事引入课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自制的简易装置,让学生感受实在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出问题]

演示小实验:

莱顿瓶电击实验

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小实验发现问题。

把制作的莱顿瓶在桌面上方,让几个学生手拉手连成一圈,让首和尾两个同学分别接触莱顿瓶上的两根引线,瞬间会感受到麻痹的电击感。

引导思考的思路:

1.实验的时候为什么要手拉手连成一圈?

2.是不是因为瓶子里装有电源,所以被电了?

 

观察

疑惑

思考

 

根据前苏联心里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稍高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物理情境,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出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

问:

莱顿瓶的内部有什么结构?

疑惑

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

[操作]

当场拆开莱顿瓶装置

发现内部并没电源,只有两片金属片。

学生更加疑惑和感兴趣。

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进行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质电容器的构造。

1.先让学生观察,接着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

2.归纳总结电容器的定义

 

观察

分析

解惑

归纳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并归纳总结使前面的疑问得到解决,加深理解

(3)展示电容器示教板

3.让学生认识各种电容器,注意区分

观察

好奇

接触电容实物,由感性认知转为理性认知

1.展示某种未知元件的工作电路图

1.问:

电容器在电路中如何工作呢?

 

观察

分析

思考

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2.利用实验板演示未知元件充放电的过程。

 

2.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加以猜测

问:

电路中接的是哪种元件呢?

 

观察分析

分组讨论

想象猜测

 

3.分小组讨论,根据所看到的现象作出猜测并加以说明

引导并作出点评

(1)猜测:

接了电阻

(2)猜测:

接了电源

(3)猜测:

接了电容

4播放动画模拟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

进一步讲解分析电路,引导学生归纳:

电量,电压和电场的变化情况

感兴趣

解决疑惑

[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得出电容充放电的过程:

充电——带电量Q增加,板间电压U增加,板间场强E增加,电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带电量Q减少,板间电压U减少,板间场强E减少,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板书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件图示,进行总结。

回答

记录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5.展示电容器的具体应用

如:

闪光灯,电脑键盘

拿手机拍照发出闪光灯

惊奇,感兴趣

提出接下来要探究的问题

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

电容C

问:

如何描述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

思考

[分析论证]电容类比柱状水容器的储水问题

与水容器类比后得出(动画演示)。

说明:

对于给定电容器,相当于给定柱形水容器,C(类比于横截面积)不变。

利用课件图示分析电容器与水杯类似,在分析过程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分析决定水杯容量的因素,并与电容容纳电荷本领进行类比。

记录

思考

回答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示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将抽象的物理情境清晰地展现出来,有利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

[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得出定义:

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公式: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板书电容定义。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件图示,进行总结。

回答

记录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规律应用]

(1)电容器带电时有电容,不带电就没有电容。

这种说法正确吗?

例1.例2

解析电容的物理意义

将瓶子里的水喝光,还能装水么?

疑惑

思考

(实验探究)平行板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小组开始做这个实验,强调所用的实验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此实验分为三组:

第一组只改变正对面积S,

第二组只改变板间距离d,

第三组在两板插入介质,

实验结束,要强调该实验受环境影响较大,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干燥。

 

1.先介绍静电计的装置,弄清楚静电计是用来测两板间电压的仪器。

 

2.提示学生:

分三组,每组两个同学上讲台,一个同学按书本要求操作,一个同学在近处观察静电计的变化情况,然后记录数据表格、归纳实验结论。

思考

观察

互相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

领悟

回答

记忆

通过老师一步步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应用所学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物理有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影响电容的三个因素;利用课件展示三组实验的操作情况,形象直观,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电容变化与三种因素的关系。

[得出结论]

综上所得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并板书电容定义。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件图示,进行总结。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知识运用]电容的两种连接方式

例3

课件展示:

听讲

思考

回答

将规律教学导入巩固深化阶段,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布置作业]

思考奇妙的实验现象:

莱顿瓶

演示制造莱顿瓶电容器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本节知识,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观察

思考

好奇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三、板书设计:

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

一、电容器

定义:

两个相互靠近且彼此绝缘的导体就构成了电容器。

使电容器两极板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过程叫做充电。

电能电场能

使电容器两极板接通,电荷相互中和的过程叫做放电。

电场能其它形式能

二、电容

定义:

电容器所带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用C表示电容,则有:

电容的单位:

法拉(F)1F=106µF=1012pF

三、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介电常数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两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即:

,其中k为静电力恒量。

 

【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接着演示吹纸片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分析论证,从而得出电容器与电容的定义,各个环节联系紧密,顺理成章,突出教学重点。

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也是恰到好处,例如通过诱导式的提问启发学生,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纸质电容、圆柱电容在电路中充放电时的变化情况,用动画展示充放电的过程和探究平行板电容的决定因素,将抽象问题直观化,突破了教学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