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6438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

(二)生物

一、选择题

1.有关下表的分析错误的是

溶液

溶质的元素组成

检测试剂

颜色反应

溶质的基本单位

C、H、O

砖红色

葡萄糖

C、H、O、N等

双缩脲试剂

 

A.甲可能是麦芽糖溶液

B.①是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

C.乙液可能是一种酶溶液

D.②是紫色,③是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蔗糖、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A、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性糖,麦芽糖属于还原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二糖,A正确;

B、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B正确;

C、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和检测蛋白质的实验,需要考生熟记相关知识,联系选项做出正确分析。

2.下列生理活动需膜蛋白直接参与完成

是()

A.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

B.叶肉细胞从细胞间隙处吸收CO2

C.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D.[H]还原C3形成糖类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膜蛋白具有运输(载体)、识别(受体蛋白)、催化(ATP合成酶)等功能。

【详解】A、合成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在核糖体上完成,核糖体没有膜结构,A错误;

B、二氧化碳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载体蛋白,B错误;

C、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C正确;

D、C3的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D错误。

故选C。

3.植物的叶面积与产量关系密切,叶面积系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群体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干物质积累速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以得出()

A.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速率

变化趋势一致

B.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降低与群体呼吸速率增加有关

C.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限制群体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叶面积系数

D.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应尽可能地提高植物的叶面积指数以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如图自变量为叶面积系数,因变量为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呼吸速率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呼吸速率=干物质积累速率。

【详解】A、随叶面积系数增加,群体光合速率先增后稳,干物质积累速率先增后稳再下降,A错误;

B、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呼吸速率继续上升,而群体光合速率不变,故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B正确;

C、叶面积系数超过b时,群体光合速率不再随叶面积系数上升而增大,故限制因素不再是叶面积系数,C错误;

D、在进行农作物种植时要适当提高植物的叶面积指数,因为超过b后,干物质积累速率会下降,D错误。

故选B。

4.用不同浓度的药物X处理洋葱根尖一段时间后,分别制片观察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并统计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数×100%],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制作装片过程中使用解离液的主要目的是固定细胞的形态

B.不用药物X处理的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与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同

C.浓度为0时的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多数细胞没有进入细胞周期

D.药物X能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且随X浓度升高抑制程度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曲线图分析,药物X浓度增加,则有丝分裂指数下降;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A、制作装片过程中使用解离液的目的是使得组织细胞分散开来,A错误;

B、不用药物处理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有丝分裂中期的两倍,B错误;

C、药物X浓度为0时有丝分裂指数只有9%,表明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而不是没有进入细胞周期,C错误;

D、据图分析,随着药物X浓度的增加,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减少,说明药物X抑制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D正确。

故选D。

5.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复制方式”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本实验所用的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B.大肠杆菌在15NH4Cl培养液中培养多代后可得到a管所示结果

C.c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大肠杆菌的DNA包括14N/15N及15N/15N

D.本实验结果可证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a主要为重带(15N/15N),b主要为中带(14N/15N),c为轻带(14N/14N)和中带。

【详解】A、用同位素15N标记氯化铵,用密度梯度离心得到不同分布情况的DNA条带,A正确;

B、大肠杆菌在带标记培养液中培养多代后,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绝大部分条带为15N/15N,即重带,B正确;

C、c管的结果包括一条中带和一条轻带,即为14N/15N和14N/14N,C错误;

D、据图可知,存在中带,可说明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C。

6.流感病毒是一种负链RNA病毒,它侵染宿主细胞后的增殖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流感病毒的RNA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B.病毒增殖时会发生A-T间的碱基互补配对

C.翻译过程是以+RNA作为模板进行的

D.病毒需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自身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图示为病毒的繁殖过程,其中-RNA先形成+RNA,再形成-RNA和蛋白质,-RNA和蛋白质组装形成病毒。

【详解】A、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储存着遗传信息,A正确;

B、流感病毒增殖过程中只会发生A-U、G-C间的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翻译过程的直接模板是+RNA,场所是核糖体,C正确;

D、病毒没有核糖体,其合成的蛋白质利用的原料和场所都由宿主细胞提供,D正确。

故选B。

7.在一个自然种群的小鼠中,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任取一对黄色短尾个体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

实验中发现有些基因型有致死现象(胚胎致死)。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黄色短尾亲本能产生4种正常配子

B.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共有4种

C.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1种

D.若让F1中的灰色短尾雌雄鼠自由交配,则F2中灰色短尾鼠占2/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该对黄色短尾可用YD表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4:

2:

2:

l的比例实际上是9:

3:

3:

1的变形,由此可确定,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

【详解】A、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只要有一对显性基因纯合就会导致胚胎致死(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因此亲本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为YyDd,它能产生YD、Yd、yD、yd四种正常配子,A正确;

B、已知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YyDd相互交配产生的F1中致死个体的基因型有YYDD、YYDd、YyDD、YYdd、yyDD共5种,B错误;

C、因为YY或DD都导致胚胎致死,所以表现型为黄色短尾的小鼠的基因型只有YyDd一种,C正确;

D、F1中的灰色短尾的基因型为yyDd(yyDD胚胎致死),它们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有yyDD、yyDd、yydd,比例为1:

2:

1,其中yyDD胚胎致死,所以只有yyDd、yydd两种,其中yyDd(灰色短尾鼠)占

,D正确.

故选B。

8.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

下图是某一先天性肌强直家系的系谱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B.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C.据图判断,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

D.Ⅲ-5与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婚配,后代一定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可以推测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或者同为X染色体上的遗传传病。

假设Becker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Becker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因此,推测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同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即Beck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Thomse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均是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等位基因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所以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正确;

B、若Becker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Ⅱ2生出的Ⅲ2一定为患者,与系谱图不符,则推测Becker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又因Becker病和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互为等位基因,推出Thomsen病的致病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

C、据分析可知,Becker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Thomse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该系谱图中每代都有患者,最可能是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即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最可能是Becker病,C正确;

D、若该家族所患遗传病是Becker病,一父母表现均正常的患者,可以确定其为隐性纯合子(aa),Ⅲ-5为杂合子(Aa),因此,二者结婚可以产生不患病(aa)的后代,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信息“先天性肌强直由编码骨骼肌氯离子通道蛋白的CLCN1基因突变引起,依据遗传方式不同分为Becker病(显性遗传病)和Thomsen病(隐性遗传病)”,再结合遗传系谱图作答。

9.蝗虫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体色与不同地域生活环境的色彩大体一致,与种类无关,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保护色。

如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灰黄色。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蝗虫的体色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与遗传物质无关

B.蝗虫体色多样,不同体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蝗虫属同一物种,不存在遗传多样性

D.若某蝗虫种群没发生基因突变,说明此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与生物、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共同进行的结果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A、蝗虫的体色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A错误;

B、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灰黄色,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呈绿色,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蝗虫属同一物种,但基因有差异,存在遗传多样性,C错误;

D、没有发生基因突变不代表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就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B。

10.一种捕食鱼类的芋螺在猎物靠近时,可将装满芋螺毒液的齿舌射到猎物身上,再将毒液注入,减慢猎物的运动速度并将其捕获。

芋螺毒液中除了神经毒素外,还发现大量特化型胰岛素,其结构类似鱼胰岛素。

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A.芋螺毒液既影响鱼类的神经调节又影响鱼类的激素调节

B.芋螺的神经毒素可能影响Na+、K+等离子在神经细胞上的跨膜运输

C.芋螺神经毒素与鱼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功能

D.芋螺毒液作用可能使鱼出现低血糖导致鱼类运动能力降低而被捕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毒素对神经组织有毒性或破坏性,可以作为抗原。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

芋螺向猎物注射芋螺毒液,减慢猎物的运动速度并将其捕获,可见芋螺毒素影响鱼类的神经调节;芋螺毒液中除了神经毒素外,还发现大量特化型胰岛素,其结构类似鱼胰岛素,可见芋螺毒素还影响鱼类的激素调节,A正确;

B、芋螺向猎物注射芋螺毒液,减慢猎物的运动速度并将其捕获,可见芋螺毒液影响鱼类兴奋的传导,推知芋螺的神经毒素可能影响Na+、K+等离子在神经细胞上的跨膜运输,B正确;

CD、芋螺毒液中发现大量特化型胰岛素,其结构类似鱼胰岛素,芋螺毒素能使鱼出现低血糖导致鱼类运动能力降低而被捕食,可见其胰岛素能发挥功能,C错误,D正确。

故选C。

11.果实成熟软化过程经历了细胞壁降解、内含物改变等一系列变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果实成熟过程中能够产生乙烯,继而影响其代谢活动

B.果实成熟过程中纤维素酶的活性与果实硬度呈正相关

C.果实甜度增加可能是某些物质转化为可溶性糖的结果

D.软化的果实容易受到机械伤害和病菌侵染,不易贮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其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纤维素一般用纤维素酶水解,果胶一般用果胶酶水解;水果的硬度和纤维素的含量呈正相关,而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呈负相关。

【详解】A、果实成熟过程中能够产生乙烯,乙烯能影响植物代谢,A正确;

B、水果的硬度和纤维素的含量呈正相关,而和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呈负相关,B错误;

C、果实成熟过程中由于储存的物质变为可溶性糖从而使果实甜度增加,C正确;

D、软化的果实容易受到机械伤害和病菌侵染,不易贮藏,D正确。

故选B。

12.下图表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有甲、乙两种小型土著鱼种群。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鱼的食性虽有不同,但二者间仍然存在竞争关系

B.该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只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甲种鱼和乙种鱼

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则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导致该湖泊只有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A

【解析】

A.甲、乙两种鱼都捕食小型浮游动物,说明它们有竞争关系,A正确;

B.生物群落应包括该湖泊中的所有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

C.若因地质变化使该湖泊全部干涸,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该区域可能会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

D.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垂直分布的变化,使生物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但该湖泊中的群落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结合食物网模式图,考查群落特征、演替和种间关系,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图,根据食物链判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分析各种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哪种成分;并能准确判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B.在“草→兔→狼”这一条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C.若有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在g和i中有一处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D.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1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示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生态系统

总能量;b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摄入量;c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的同化量;d表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e表示第三个营养级的摄入量;f表示第二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h和i(或g)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g(或i)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A、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A正确;

B、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未被狼(次级消费者)同化,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属于d,B正确;

C、g或i表示的是未被利用的能量或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

D、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100%,而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e表示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但不清楚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所以无法计算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4.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

叙述,错误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

B.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到胰蛋白酶

C.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

D.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比较项目

植物组织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

原理

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增殖

培养基性质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培养基成分

营养物质(蔗糖)、植物激素等

营养物质(葡萄糖)、动物血清等

培养结果

植物体

细胞株、细胞系

培养目的

快速繁殖、培育无毒苗等

获得细胞或细胞产物

分散处理

脱分化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动物细胞培养采用

是液体培养基、植物组织培养采用的是固体培养基,A正确;

B、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不需要胰蛋白酶处理,B错误;

C、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无限增殖,因此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C正确;

D、动物细胞培养可以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几乎不含病毒)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D正确。

故选B。

15.生物工程中,所用物质与其发挥的作用不能对应的是()

A.限制酶——切断DNA碱基对间的氢键

B.载体——携带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C.灭活的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D.钙离子——增大细菌细胞的通透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

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

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运载体:

常用的运载体:

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方式属于生物方法,其原理是:

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使细胞发生融合。

3、基因工程中,采用氯化钙来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是为了制备感受态细胞。

【详解】A、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A错误;

B、载体的作用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携带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使之稳定存在并表达,B正确;

C、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时,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电激和灭活的病毒等,C正确;

D、用CaCl2处理细菌的目的是增加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有利于目的基因的导入,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6.高赖氨酸血症是由于线粒体内分解赖氨酸的A酶缺乏而引起的代谢紊乱疾病,分I型和II型。

患者血液中赖氨酸浓度皆偏高,I型患者症状不明显,II型患者发育迟缓。

科研人员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

(1)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摄入人体的赖氨酸除用于合成蛋白质外,还可经过脱氨作用后进入有氧呼吸过程,最终被分解成_______,并为生命活动供能。

(2)赖氨酸进入线粒体后降解途径如图1,图1中A酶由LKR及SDH两部分组成。

据图分析,赖氨酸在线粒体膜上________的协助下进入线粒体中与a-酮戊二酸结合,在LKR催化下形成_________,后者在_________催化下被分解。

(3)编码A酶的A基因突变会造成高赖氨酸血症。

科研人员以秀丽线虫为材料,经诱变得到了表皮细胞线粒体异常增大的A基因突变体甲,将A酶的LKR和SDH基因分别在甲的细胞中表达,发现SDH可以将其中的线粒体回复到野生型而LKR不能。

而已知的LKR和SDH均受损的线虫突变体乙表皮细胞线粒体不增大。

说明只有在________情况下会引起线粒体异常增大。

(4)进一步通过实验研究野生型、LKR突变和SDH突变小鼠,结果如图2。

推测I型和II型高赖氨酸血症分别是因_______引起的。

综合以上信息解释II型高赖氨酸血症出现图2中结果的机理是_________。

【答案】

(1).二氧化碳和水

(2).载体蛋白(3).酵母氨酸(4).SDH(5).LKR功能正常而SDH受损(6).LKR功能异常(基因突变)、SDH功能异常(基因突变)(7).在LKR功能正常时,SDH突变,SDH无法发挥正常催化功能,小鼠线粒体内酵母氨酸浓度明显升高,引起线粒体异常增大,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而导致小鼠生长迟缓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真核细胞的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完成,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游离的核糖核苷酸;翻译在核糖体上进行,原料是氨基酸,需要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翻译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几种tRNA,但是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

(1)分析图1,赖氨酸可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也可以经过脱氨作用后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合成ATP,为生命活动供能。

(2)赖氨酸进入线粒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A酶中的LKR能催化赖氨酸与α-酮戊二酸形成酵母氨酸,该产物在SDH催化下被分解。

(3)LKR不能恢复异常线粒体为正常形态,而SDH可以将异常线粒体恢复到正常形态,而已知的LKR和SDH均受损的线虫突变体乙表皮细胞线粒体不增大,说明只有在LKR功能正常而SDH受损情况下会引起线粒体异常增大。

(4)由图2分析可知,LKR突变小鼠体重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明差异,而SDH突变小鼠体重明显低于野生型,发育迟缓,由此可知I型高赖氨酸血症由LKR基因突变引起,II型高赖氨酸血症由SDH基因突变引起。

在LKR功能正常时,SDH突变,SDH无法发挥正常催化功能,小鼠线粒体内酵母氨酸浓度明显升高,引起线粒体异常增大,影响细胞的有氧呼吸,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而导致小鼠生长迟缓。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有关的知识,难度较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17.阅读下列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