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5733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1915年华侨商人在北京创办了双合盛啤酒厂。

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

                

A.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工业

B.戊戌变法时期的民族工业

C.民国初年的民族工业

D.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僚资本

解析本题抓住限定时间是1915年。

A项出现在19世纪60—90年代,B项出现在19世纪末,D项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后,都与题干时间不符;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故C项与题意相符。

答案C

2.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1913年和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统计图”,该组图反映了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

A.停滞不前B.发展迅速

C.分布在沿海地区D.轻重比例失调

解析1921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织布机数量和1913年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在这一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答案B

3.阅读下面的示意图,造成图示现象的外部条件主要在于(  )

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

A.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实业救国”思潮的刺激

D.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解析从折线图的趋势来看,中国纱厂在1915—1919年的发展虽有曲折,但始终呈发展趋势。

注意限制词:

外部条件。

从时间上看,结合所学知识,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

C、D两项是内部因素,与题意不符。

答案B

4.1927年,蒋介石让时任上海纱联会会长的荣宗敬承销债券,被以纱业艰难为由拒绝,蒋介石为此震怒,通缉荣宗敬,查封其家财。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受西方列强压制

B.民族资本家唯利是图

C.民族资本受官僚集团压制

D.民族工业彻底衰败

解析材料“承销债券”“查封其家财”显示官僚资本意在压榨、侵吞民族资本,故C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A项;民族资本家提倡“实业救国”,1927年民族工业处于显著发展时期,故B、D两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

5.有报纸载文感叹: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业,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的压迫榨取也!

”此种状况出现于(  )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B.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作者认为民族工业没有在抗战中毁灭,反而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统治下,陷入了绝境。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沉重的打击。

故选D项。

答案D

6.1932年天津一家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

A.天津地处沿海,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C.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时间1932年,此时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政策,所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

答案D

7.

导学号11374032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确定“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方针。

这有利于(  )

A.经济危机的缓和

B.美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增长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解析根据题干“全盘之统制”分析,其特点是实行经济垄断,因此容易导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答案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

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表  现

说  明

有利因素

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战争爆发,西方各国不可能继续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不利因素

自然经济的抵制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日本对华侵略加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根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有利因素:

(1)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说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2)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

说明:

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不利因素:

(1)国内政局动荡。

说明: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2)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

说明:

近代中国人民深受多重压迫,大多贫困,购买力弱。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

出现上述状况的政治前提是(  )

A.华侨竞相回国投资办厂

B.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各类实业团体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民国初年”指的是1912—1919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A、C、D三项是内因,B项是外因,其中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除了部分政治障碍,因此政治前提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2.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

据此推断,上述五省(  )

A.城市化进程加快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C.轻工业相对发达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

解析工人人数的多少并不是衡量城市化进程缓急的指标和参考数,故A项错误;女工数量多与妇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里“显著”一词并无前后对比,故B项错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科技近代化还远未起步,女工所能从事的行业基本都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故C项正确;政府的鼓励显然并不是上述五省女工数量居全国前列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

3.

导学号1137403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所反映情况的主要内因是(  )

厂家数

开工纱锭数

布机数

外商企业

16家

338960锭

1986台

华商企业

25家

484192锭

2016台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的广泛建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内因上看,主要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采取了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故选D项。

答案D

4.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

日本投资的钢铁生产量,占中国全国的94%。

这表明当时(  )

A.中国的钢铁业丝毫没有增长

B.出现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C.中国工业未能获得发展机遇

D.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的史实,故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其他列强在华势力受到完全排斥,故B项错误。

答案D

5.下面是1929—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发展经济,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的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提高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解析民族工业获得“短暂的春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B项错误;C项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是客观原因,排除;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对日本的经济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A项正确。

答案A

6.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

表中所述现象(  )

电力

(千瓦)

煤炭

(吨)

水泥

(吨)

生铁

(吨)

钢(吨)

1927年

772百万

1.42百万

498千

436815

30000

1936年

1724百万

26.2百万

1243千

958683

556347

A.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B.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D.加剧了中国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1927—1936年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这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

表中所述现象是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故C项错误;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材料所反映的重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工业结构的均衡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A

7.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

吨)

年代

生铁

锰矿

1935年

256565

787061

36091747

31400

1936年

414315

809996

39902985

43400

1937年

556347

958683

37230469

79187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国民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解析根据表格标题“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故A项错误;表格中仅仅展示了1935—1937年钢、生铁、煤、锰矿产量的发展,并未提及官僚资本,故B项错误;1935—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年迁都重庆后才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钢、生铁、煤、锰矿产量的不断增长显示了国民政府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故D项正确。

答案D

8.下图是国民政府在不同时期发行法币的数额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法币发行

B.法币的增发导致民族工业严重受阻

C.抗战期间日本对沦陷区疯狂的掠夺

D.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而题目图表中的时间是1941—1947年,故A项错误;观察图片可知,1945年、1947年法币发行量猛增,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在国统区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滥发纸币,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故B项正确;图表主要显示的是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发行法币的数额,不涉及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故C项错误;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3年,与表中时间不符,而且法币发行量的增加不是因为需求,而是国民政府滥发纸币,故D项错误。

答案B

9.下面是1943年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

项 目

数 量

占全国比例(%)

棉纺织厂

106家

43

总资本

3437万元(法币)

49

动力设备

3641马力

51

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B.陕西工业发展推动了国防建设

C.抗战改变了中国工业的分布

D.抗战引发中国社会全方位变化

解析材料是“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发展的状况,与国家产业结构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与国防建设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图表可知,陕西关中地区工业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大,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可以推出C项结论,故正确;材料“陕西关中地区纺织业统计表”是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不能反映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10.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

“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接收日本纱厂后,全部改为国营。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解析材料中国民政府将原本属于人民的敌伪产业收归国有,体现了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故A项正确。

材料中未体现荣德生主张国民党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企业改为国营企业,不属于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A

11.右图是美国摄影师马克·考夫曼拍摄的照片《民国奇观》,对此,中央银行总裁在报告中回应:

“连月支应浩繁,钞票产量有限,生产与支出不能配合,券料输送已到随到随罄之境地。

”对此情景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崩溃

B.形象地说明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失败

C.这是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

D.此景是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直接结果

解析材料图片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印刷机在不断地印刷。

这与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期间大肆印刷纸币,搜刮民脂民膏,造成的通货膨胀有关。

故选C项。

答案C

12.下表是民国时期各种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

资本类型

1913年

1920年

1936年

中国民族资本

18

24

59

中国官僚资本

26

25

8

在华外商资本

56

51

33

A.民国时期外资长期在中国占主体地位

B.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C.全民族抗战之前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最终形成

D.世界局势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解析解读图表可知,1936年时外资企业在中国产业资本中所占比重不是最大,故A项错误;从图表可知,民族资本从1913—1936年比重不断增加,故B项正确;官僚资本体系最终形成是在全面抗战时期,故C项错误;世界局势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决定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

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

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

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

增资本/万元

1869—

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

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

(1)政治: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思想: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2)内部因素:

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挤压。

外部因素: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外国的侵略。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遭受三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1895年和1899年)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

(1895=100)

棉纺织业

纱厂纱

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续 表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

(1895=100)

缫丝业

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

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

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产量(万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产量(万吨)

89

145

162.3

——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下表为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进出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

%)

进口商品

时间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

大工具

建筑用品;

设备、器材

合计

消费品

原料

直接消

费资料

合计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03

0.7

14.3

15.0

22.3

62.7

85.0

1910

1.5

16.0

17.5

17.0

65.4

82.4

续 表  

出口商品

时间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农产品

矿产品

手工

制造

机器

制造

手工

制造

机器

制造

1893

15.6

28.4

0.1

53.4

2.5

1903

26.8

0.4

17.2

11.9

32.9

6.8

1910

39.1

0.7

13.1

14.7

28.3

8.0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特点: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不断发展;由沿海向内地扩展;轻工业发展迅速。

成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等。

(2)甲午战争前:

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甲午战争后:

现代化加快,进出口贸易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