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3997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docx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

湖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生论文评审表

 

论文题目: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

 

准考证号:

 232011300055 

姓名:

  舒文静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办学点: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类型:

独立本科段 (助学班/独立本科段)

 

年月日

湖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一、从她们追求爱情的态度看“情”的内容和发展1

1、崔莺莺追求爱情的态度1

2、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态度2

3、林黛玉追求爱情的态度3

4、从三人追求爱情的态度看“情”的内容和发展3

二、从她们追求爱情的过程看“情”的内容和发展4

1、崔莺莺追求爱情的过程4

2、杜丽娘追求爱情的过程5

3、林黛玉追求爱情的过程6

4、从三人追求爱情的过程看“情”的内容和发展8

三、从她们追求爱情的结局看“情”的内容和发展8

1、崔莺莺追求爱情的结局8

2、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结局9

3、林黛玉追求爱情的结局10

4、从三人追求爱情的结局看“情”的内容和发展12

四、总结12

 

论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的“情”

【内容摘要】《西厢记》、《牡丹亭》和《红楼梦》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女性的觉醒和反抗来反映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

《西厢记》中崔莺莺在追求爱情中表现出了女性觉醒的萌芽状态,是对自己主体地位的朴素肯定,是基于一种直观的、直觉的认识。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在礼教文化罗网中的挣扎,在梦中爱情和伤情而死,使读者感受到了源自于生命本源处的美丽和庄严。

汤显祖以极大的道德勇气赋予了男女之间原始生命冲动以灿烂、圣洁的色彩。

《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是一种不含肉体渴望的恋情,是超越世俗的精神之爱,是一种理想化的超物质的灵与肉分离的精神恋爱。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由以情反礼逐步发展到以情反理,最后以背弃社会化人格,倡导自然人格作为反对封建思想的最强音,逐渐的让爱做主的意识艰辛地与整个程朱理学作持久的抗争。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女性觉醒反抗

1、从她们追求爱情的态度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1、崔莺莺追求爱情的态度

《西厢记》中崔莺莺身为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并没有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

在第一眼见到张生之时,就不由自主的对他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的对张生表达内心想法,深陷情网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与此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且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她对张生的爱恋,刚开始时是胆怯和摇摆不定的。

一方面她具有一般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用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①来回答张生,可见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

这种一见倾心的恋爱方式,其产生原因,对于张生来说是悦色,对崔莺莺来说则是内心自然喜欢的萌发和流露,人的自然要求和个性觉醒的力量,转换为内心感情的萌发和冲动。

因此,就其实质而言,莺莺的爱情只是一种男女最初性爱的要求,还没上升到一种理性的理想追求。

这种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封建意识的束缚和控制。

因此,它的局限和软弱是很明显的。

崔莺莺是既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得不爱。

在爱情追求上,她表现得坚决、勇敢。

但思想与行动上自始自终伴随着“情”与“礼”的矛盾冲突。

2、杜丽娘追求爱情的态度

《牡丹亭》的杜丽娘也是封建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她接受着封闭式的家庭教育,自家院中有个后花园,十几年却从未知晓,可见其家教之严厉。

从小就是“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书架”。

但封闭的家庭教育并不能遏制她青春的脉动,当她吟诵《诗经》“后妃之德”的篇章,反而唤起了少女隐埋的春情,感叹道:

“关了得雎鸠,尚然有洲诸之兴,可以人而不如呜呼!

”、“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

今古同怀,岂不然呼?

”。

《牡丹亭》卷首作者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②杜丽娘的梦中情爱和伤情而死,以及死后与柳梦梅的结合,都严厉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春意识和正常情丝的扼杀,而且明确肯定了情爱生活对于现实人生的正当性以及合理性。

杜丽娘在梦中和死后主动与柳梦梅幽会,但复活之后便马上矜持起来。

其理由是“前夕鬼也,今日人也。

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一方面,她在虚幻的世界里任自己情流飞泄;一方面,在现实中她知书识礼、老成持重。

要想获得自我身心的完全解放,就只能是在梦里或死后。

从杜丽娘身上,我们可以透视那个时代女性生命被窒息的状态,听到女性生命在呐喊的呼声。

对于杜丽娘来说,这种情爱之欢,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在梦境中也要实现;活着的时候不能实现,到死后也要实现。

汤显祖就是站在人性解放的思想高度上,描写了杜丽娘的梦中情爱。

3、林黛玉追求爱情的态度

《红楼梦》中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性形象,出于寄人篱下的境地,她身上的那种特有的近代人格觉醒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自爱,时刻关注自我尊严,不忍受他人丝毫的有意无意的贬损和漠视。

“玉带林中挂”和“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就是在说林黛玉。

玉带林倒读就是林黛玉。

黛玉才华出众,性格温柔,相貌美丽,可以比喻为古代富贵公子围在腰间华丽的玉带。

“树”在古代经常被用来指政治派系,“两株枯木”是指两支即将消亡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贾母为主要纽带的与皇室真正亲近的政治派系,一支是以王熙凤为代表的以佛教为主要纽带的与皇室打擂台的政治派系。

由于身世原因,林黛玉在两个政治派系之间无依无靠,成为了悬在枯木上的玉带。

黛玉天生丽质,气质更是优雅绝俗。

她有着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的贾府的恶劣环境中,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③也正如探春所说,黛玉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

但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是在哀愁之中。

她有着自我的意识,“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她对于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

4、从三人追求爱情的态度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崔莺莺是既沉稳但又轻率,既谨慎又大胆,既柔弱也坚韧,既秉礼又叛逆的相国小姐。

她并不是英勇无畏的反封建斗士,她只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大家闺秀,带着沉重的封建礼教枷锁艰难的探索和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

也就是说,杜丽娘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的青春寂寞,由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

”杜丽娘的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杜丽娘爱情追求的进步性,不仅表现在她的情感流露比崔莺莺要更加无所顾忌,而且还表现为她的恋爱方式并非如崔莺莺的那种原始的一见倾心式。

应该说宝黛的爱情是很理想的:

他们青梅足马、志同道合。

杜丽娘模糊的理想人物在林黛玉这儿变得清晰、明确、具体了。

她带到理想去生活、去爱人,同时又用自己的理想去要求人、影响人。

2、从她们追求爱情的过程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1、崔莺莺追求爱情的过程

崔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存在着外在的合理性,老夫人当众许婚,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里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得“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反应的反复和艰难。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蹶不振,此时莺莺明明思念张生,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张生的简帖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顶,改变了朱颜”怒斥红娘说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待红娘说要将简帖儿交与老夫人时,她又道“我逗你耍来”,并急切地询问张生的情况。

这种有辱于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与“礼”的斗争。

她在红娘面前遮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

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的感动着,以至于“闻之,不觉泪下”、“愁思搅眠”、“通宵无寐”,但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思想禁锢着她。

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扶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紧接着的“赖简”中她出演道:

“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话中,无一不提到老夫人。

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

再说,直到此时,她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自不得已的。

因此,当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使张生相思成疾,病到快死的时候,便打消一切顾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

深夜主动向张生表示慰问安抚,表达爱情。

至此,莺莺的叛逆性格终于到达顶峰。

身为相国千金的她,更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名节,当贼兵孙飞虎要抢她做压寨夫人时,她宁可上吊也不能失掉名节。

和张生私自结合的那天晚上,莺莺对张生说:

“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生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

“长亭送别”时,她抛开往日的温文沉静,急切、直露、不断地叮嘱张生: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棲迟”。

张生中状元后,她让人带去信物,又无不反复告诫张生:

“莫因花柳之心,弃妾恩情之意”、“是必休忘旧”。

莺莺在女性独立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坚强,对男性的依赖和自我意识的局限性。

崔莺莺在爱情追求中表现了女性觉醒的萌芽状态,是对自己主体地位的朴素肯定,是基于一种直观的、自觉的认识。

2、杜丽娘追求爱情的过程

杜丽娘生活在“存天理、灭人性”的禁欲主义十分猖獗的时代。

在这扼杀人性的社会里,娇小的杜丽娘又偏偏禁锢在把她与世隔绝的豪门公府之中。

极端封闭的令人窒息的环境使这位天真浪漫的千金小姐失去了自由,没有欢乐,见不到阳光,接触不到年轻的异性,牢笼般的生活使这位“一生爱好是天然”的纯真少女的人性饱受着压抑、摧残和扼杀。

马克思指出:

“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其不成为人,而这个原则比其他很多原则好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单是一个原则,而且还是事实”。

极端专制的社会和极端专制的家长十分野蛮的扼杀杜丽娘的人性。

在《写真》一出中,杜丽娘因寻梦不成,便感到深闺寂寞。

在强烈的情欲冲动的折磨下,杜丽娘整日情思恍惚、寝食难安,在不知不觉之中,往日“冶艳轻盈”的自己已瘦损至骨立形销的地步了。

他们不仅对杜丽娘进行严酷的行为管制,而且还强行灌输封建思想,妄图把她训化成只懂天理而没有人欲的“机器人”。

尽管专制制度像猛兽一样吞噬着杜丽娘的青春年华,但人性是不容易被扼杀掉的。

读《关雎》,她并未领会“后妃之德”,反而发出了“人不如鸟乎”的喟叹。

母亲的不准“戏游空冷无人处”的严厉训诫,并未挡住她游园的脚步,在花园中她唱出了渴求爱情的心声,在现实中连绣成双成对的花鸟的权利都被剥夺得精光,可是在梦幻中她却主动地和素未相识的书生幽媾成婚。

这是什么力量促使杜丽娘竟敢如此大胆地肆无忌惮的宣泄自己的情欲呢?

一言以蔽之,此乃人欲也,即杜丽娘的身体内蕴藏的具有巨大能量的“原始生命力”。

在杜丽娘凭借性的张力于梦幻中完成姻缘之后,她又陷入了青少年所特有的原发性自恋之中。

梦中的欢会是愉快的,可是梦醒之后伊人不在,她又陷入了深深的怅惘之中。

于是她便开始寻梦,因为“古人相信梦有巫术作用,有宗教的意义,或者有报告吉凶的作用,所以有梦兆的说法”。

但现实毕竟不是梦幻,杜丽娘寻梦寻到最终,是使“艳冶轻盈”的自我变得憔悴苍老了。

当她发现自己已经“瘦到九分儿”时,顿生自我爱恋之心。

她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花容月貌,她为自己曾有过的娇美而骄傲自豪,为自己今日的香消玉减而惋惜悔恨。

因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要亲手把自己的花容月貌描绘下来,并企盼梦中的情人能拾得此画,以完成自己生前的夙愿。

杜丽娘的鬼魂是自由的,想爱就爱,随心所欲,没有丝毫的顾忌,没有世俗功利,她大胆热情地和心上人共享人类的甜美和幸福,让我们领略到一个自主的青春和自由的生命的风采。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人鬼之恋,是杜丽娘梦中之爱的延续,向人们展示了青年男女和谐爱情的美好画面。

死如果意味着对生存现状的否定,生则是体现着对生命本质的肯定。

再生使杜丽娘实现了生存的自由,迎来了理想的实现。

《闹殇》、《回生》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杜丽娘从自发到自觉、从软弱到坚强的追求爱情过程。

真挚热烈的爱情使杜丽娘获得回生的动力,爱情使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同现实较量。

但当杜丽娘死而复生以后,进入现实世界,她的大胆、奔放好像突然消失了,又回归到了一个恪守妇道的世俗女子。

柳梦梅在她重生以后要和她继续夫妻之间的欢爱,这是,杜丽娘在阴间的大胆没有了,夫妻相见,竟然羞羞答答,对柳梦梅的要求,她又拿出了封建的戒尺:

“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听说各地的秀才纷纷进京参加科举,杜丽娘就催促柳梦梅“相公只索快行”。

她心中所想是“盼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

高中了,同你去访你丈人、丈母呵,则道俺从地窟里登仙那大喝彩。

3、林黛玉追求爱情的过程

黛玉爱宝玉,并非爱其才;宝玉爱黛玉。

并不仅仅是因其貌,而是另有所因。

宝玉爱黛玉。

是因她从不讲“混帐话”,不规劝他走仕途之路,而黛玉爱宝玉,是因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这是他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观念、封建仕途经济的大胆否定,赢得了林黛玉的一片痴情。

贾宝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臣子,他在大观园中孤独而寂寞。

王夫人骂他是“混世魔王”,贾政断定他是个“酒色之辈”,就是大观园中许多“清白女儿”也规劝其走仕途之路,多会会那些为官作宦的人。

独有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扬名立身,因此,被宝玉视作红颜知己。

黛玉和宝玉在童年相遇,她和他的关系是从儿童伴侣的的日常生活培植出来的。

这两个具有“夙慧”和“生来乖觉”的孩子初次见面便觉似曾相识,这种感觉牵引着他们“昼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膠如漆。

从宝玉、黛玉相识(第三回)到第三十二回,他们常常为一些小事拌嘴。

从表面上看,这是他们各自使性子:

而实际上,这正是封建制度下,这对青年男女爱情的表达方式和发展过程。

第二十九回作者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

宝玉“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哪些闺房闺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

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

哪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试探。

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有假试探,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事。

”宝、黛便在这种真真假假中发展爱情。

确切地说,宝、黛具有与封建社会相对立的性格,但宝玉最初并未专情于黛玉,他和所有的女子都相好,就如黛玉说的“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只有在不断的接触了解后,他才渐渐体会到黛玉和其他女子的不同,才将黛玉视作不可分离的知己。

至于黛玉。

她也是在这种争吵中不断地影响改造宝玉,同时完全地了解了宝玉的感情。

各种矛盾、不信任、误解,在争吵中一个个消除了。

正如红学家指出的,自宝玉挨打,宝玉送帕给黛玉,黛玉在帕上题诗后,宝、黛之间便再也未发生争吵。

他们的感情、志向趋于统一,爱情真正确定,并开始在平静中发展。

因此,原对宝钗耿耿于怀、时常讥讽的黛玉,这时也意外地和宝钗言和了。

应该说,宝、黛爱情的基础是坚实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彼此都‘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和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操心,而是从另一个人身上找自己存在的根源。

同时也只有在另一个人身上才能完全享受他自己。

’第二十回九写道:

‘那宝玉心里想着:

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遂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为我的心。

……那黛玉心里又想着:

你只管你,你好我就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

宝玉和黛玉把爱情看作至上的,如果彼此不能结合就是最大的痛苦与不幸,即使为此而献出生命或与家庭决别也在所不惜。

”在宝黛爱情中,传统的符合伦理道德的婚姻观念被遗弃,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情爱观念即纯真美好的品格,充满相知的甜蜜与幸福的纯洁高尚的爱情,这种新型的爱情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原则,既不容许男尊女卑,也不容许外来条件的干预。

宝、黛爱情较崔、张,杜、柳更理想,基础更坚实,还在于黛玉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更沉重,而其对封建社会的抗击更激烈。

杜丽娘虽为情而死,表示对昏暗窒息的社会生活的控诉;但她一旦因情而生,真的获得爱情后,又时时感到犹豫彷徨,考虑如何符合封建礼法。

林黛玉不仅面临着薛宝钗“金玉良缘”的命运,她的内心是痛苦的。

但可贵的是,黛玉从未因此而宁心息虑,放弃追求,从未改变性格而随从世俗;相反,她用自己真诚纯洁诗一般的心去尽力打破“金玉良缘”,去不断净化宝玉的灵魂。

黛玉是成功的。

第三十四回,当宝玉将情感信物手帕送给黛玉时,黛玉内心充满着激动,“一时五内沸然,由不得余意缠绵,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研墨蘸笔”,含泪题诗。

他们的爱情走向了高潮。

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作为一个强者,林黛玉在那样一个昏暗腐朽充满世俗气的环境里,能坚持自己的个性和理想,绝不向世俗妥协。

但她又不得不再贾府生活,不得不将命运依托在贾母身上,她希望像诗一样去生活,并且她坚持这样去做,但她又无力摆脱这黑暗世俗的环境,她常常哀叹自己寄人篱下的不自由的生活,常常想到的是“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这种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构成了她内心无尽的伤感、忧郁和自怜。

她就是带着这种痛苦离开了人间。

对此,人们不能不感到心酸和感慨。

4、从三人追求爱情的过程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杜丽娘、崔莺莺和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名著中三位追求爱情的过程,情欲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恋爱时间的长短来看,杜丽娘与柳梦梅进行的是“闪电战”,而崔莺莺与张生则是“拉锯式”,林黛玉与贾宝玉是“春雨式”;从情欲的表现形式上看,杜与柳是先结合后恋爱,而崔、张则是先恋爱后结合,林、贾是先恋爱未结合;从恋爱的目的上看,杜丽娘首先要解决的是性的饥渴,而崔莺莺则表现得理智而冷静,至于黛玉只不过是想找一个志趣相投的朋友罢了。

杜丽娘是为情欲而死亡,崔莺莺则是为爱情而“献身”,林黛玉是为爱情而牺牲。

崔莺莺的一见钟情和杜丽娘的理想人物追求,进化为林黛玉的要求志同道合的爱人,这无疑是人类爱情的进步。

3、从她们追求爱情的结局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1、崔莺莺追求爱情的结局

作为莺莺之母的老夫人,表面上看她失信于崔、张,反悔了所许下的诺言;其实她也有难言的苦衷。

如果莺莺一直闭门居住,如果不是为了送相国灵枢,莺莺可能会顺顺当当地嫁给郑恒。

因为在寄放灵枢的普救寺发生了孙飞虎欲掳莺莺之事,在不得已情况下,老夫人才作了另外的选择,一旦贼退事平,旧有的许诺(指莺莺嫁郑恒之约)便重新沉渣泛起。

做人是不应失信的,老夫人试图以莺莺拜张生为兄,并以金帛酬谢了结前事。

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如老夫人之意,这除了莺莺和红娘的努力外,老夫人内心也有难言的隐衷:

她试图补救失信(指崔郑婚约),而实际上又在失信于人(指对张生的许诺)。

正因为如此,红娘的一席话便使得老夫人回心转意了。

以往,人们总是不加具体分析地说老夫人顽固地阻碍崔、张爱情,如果老夫人真是那么顽固不化,则红娘的一番话何以就能使冰雪融化呢?

现实巳经暴露了感情和封建理性的矛盾,显现了它们的分裂。

很显然,老夫人一旦屈允默许崔、张结合,这实际上便是承认了崔、张的私情。

老夫人实际是在理性和感情之间作着调和折衷,使之统一。

她试图既不辱没家庭、不毁约,又使崔、张友情得到满足。

在这一意图失败后,就又提出了张生考取状元的条件,以说明崔、张结合并未辱没家庭,使自己在心理上得到平衡。

前面说过,崔莺莺的爱还只停留在人性初醒时那种自然爱好的要求上,因此,还带着睡梦的恋意,自我力量还是很虚弱的,不足以与封建势力正面抗衡。

其委屈求全、软弱无力是很正常的。

而对于老夫人来说,现实尚未逼使她非作非此即彼的选择,感情和理性的矛盾尚未尖锐到不可调和之地,莺莺不是一点不愿妥协,教家规,擅自与柳梦梅拜天地定终身。

而且他们不象崔、张那样是在老夫人首肯之下;他们是在私奔后,回来寻求社会承认的。

2、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结局

对于杜丽娘来说,爱情已成了她生死存亡的关键,她为爱而亡,也正是爱情使她再生。

放弃爱情,离异柳梦梅,这就意味着重新走向坟墓。

对于封建势力代表杜宝来说,他所供职的社会是皇帝一统天下的大家庭,不能有丝毫越轨。

他的家则是以他杜宝为主宰,这是历代传袭下来的传统观念。

否认杜宝的绝对权威,便使杜宝没有了生活之水。

杜宝怎么可能置生命而不顾去承认杜、柳的非法行为呢?

她本人也非一点退让余地也没有(将莺莺许给张生也有理由)。

她们在不完全违背自己愿望的条件下,作了让步和妥协。

为了不使矛盾激化(两种力量的自我分裂和外在斗争),她们痛苦地达成了契约,而社会中也确有空隙可以让她们自由活动。

大团圆的结局,标志着感情的满足和封建理性的实现这二者的暂时的平衡。

但是情理矛盾的激化是必然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的伦理道德越来越显得虚伪、不切实际,对感情的束缚也愈加严重,因此两者妥协的范围也就渐渐缩小,裂痕加深。

杜宝之不同于崔老夫人,除了他个人性格及其所受教育以外,他确实面对着一个更严峻的现实:

杜丽娘竟不顾礼教家规,擅自与柳梦梅拜天地定终身。

而且他们不象崔、张那样是在老夫人首肯之下;他们是在私奔后,回来寻求社会承认的。

这样,杜宝和杜丽娘的斗争,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家庭的范围。

双方都不可能再作退让。

因为对于杜丽娘来说,爱情已成了她生死存亡的关键,她为爱而亡,也正是爱情使她再生。

放弃爱情,离异柳梦梅,这就意味着重新走向坟墓。

对于封建势力代表杜宝来说,他所供职的社会是皇帝一统天下的大家庭,不能有丝毫越轨。

他的家则是以他杜宝为主宰,这是历代传袭下来的传统观念。

否认杜宝的绝对权威,便使杜宝没有了生活之水。

杜宝怎么可能置生命而不顾去承认杜、柳的非法行为呢?

问题是,杜丽娘自己并没有能够摆脱封建理性的潜在压迫。

离弃柳梦梅无疑是使她重新灭亡;背叛父母,同样不是她所愿,她还绝无力量冲破这一关。

她就象坐着一只小船,很想去游玩,又害怕无边的

大海会将小船吞没,因此她还必须紧紧地靠着那艘破旧的大船。

对于杜宝来说,走了杜丽娘,他还怎么指挥航船呢?

而如果杜丽娘真的在海上翻船,他的脸面在哪里呢?

这艘破船的生计怎么办呢?

两者都想各行其事,两者又都不愿分开,矛盾已激化,但谁不愿也不能捅破最后一层糊窗纸,这便是《牡丹亭》最终以团圆告终的基础。

相持的局面最后因为皇帝的圣旨而归于统一。

最后让皇帝出面才使有情人得到承认和团圆,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在那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婚姻的不现实性,这就是汤显祖以“情”反“礼”的意义之所在。

《牡丹亭》最后是以大团圆收场,但从杜丽娘为情而死和一对普通男女的婚姻自由还要由最高统治者出面促成的结果来看,剧本蕴藏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3、林黛玉追求爱情的结局

《红楼梦》中的《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这显然是以贾宝玉的声口咏唱自己的婚姻悲剧。

他唱的是什么呢?

他自称,现实中娶的是薛宝钗,得到的是金玉良缘;然而,他永久怀念的却是林黛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