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3641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docx

整理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

2011年“三农”问题“三农”的重大方针政策、涉农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等内容的资料。

三农问题(大学生村官考试重点)

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测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

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

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

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

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需要前瞻的是:

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

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

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

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

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

“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新农村建设问题(村官考试题)(精华贴注册会员才可以看)

【时政热点】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知识连接】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众多。

这是我国的重要国情。

要让广大农村居民也能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3.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在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脊梁和中流砥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还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6.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

【问题解答】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目标)是什么?

答: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什么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答: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

⑤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是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我们所学过的那些知识和观点?

(见【知识连接】)

4、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或:

请你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答:

①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②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④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

⑤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⑥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

⑦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⑧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5、请你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谈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②政治方面,完善和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③文化方面,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消除各种迷信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武装农民的头脑。

6、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成材,发扬艰苦奋斗和创新精神,努力学习,通过深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将来要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去。

②向父母建议:

要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

③向政府建议:

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等。

7、请你描绘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请你展望一下若干年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答:

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工厂林立,特色农业活跃,家家户户有了宽敞的住房,拥有小轿车,人们重视生活质量。

②乡风文明:

人人安居乐业,农民的孩子免费高中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自主创业、创新、创优能力增强。

③村容整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繁荣,绿水青山与人相伴。

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④管理民主:

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积极参与、关心政治。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假如请你参加一项社会调查,请完成以下内容:

(1)、调查的目的:

帮助人们认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了解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因素,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自觉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创美好家园。

(2)、调查的方法:

(至少三项)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

(3)、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哪些?

(至少三项)。

收入、就业、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

(4)、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哪些?

(至少三项)。

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业的基础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等。

(5)、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的金点子有:

(至少三项)。

①、加大对农村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②、科教兴农,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④、城市积极带动农村发展。

9、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④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⑤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⑥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⑦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⑧义务教育不仅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应该履行的义务,而且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履行的义务。

10、谈谈你对免征农业税的认识。

①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②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

④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1、请你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

①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

②依*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让科学技术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

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④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⑤搞活农产品流通,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⑦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12、我们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答: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体现,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们党和政府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

13、怎样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或结合本市情况,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免征农村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②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

③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④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推进科技下乡,强化科技种养。

⑤青少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关心“三农问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制宣传活动,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4、破解三农问题,青少年应怎么做?

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15、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

(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④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⑤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是我们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⑥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⑦有利于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有利于加强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6、为了促进“三农”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做出了许多实事,请列举两个例子。

如:

近三年连续通过三个“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农业,指导农业发展。

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所举事例符合要求均可)

17、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请你列举一、二加以说明。

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或者是:

请你为本市的新农村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例如:

农业不发达,农民不富裕,农村不繁荣;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农村水电、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等。

(举一二例,言之有理即可)

建议见第4或第5小题。

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如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①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②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③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④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⑤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

⑥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第一节当前三农问题的表现

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头版发表了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

据报道,当地人称这是“建国以来,监利县影响最大的信”。

全文只有1595个字却点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文中堪称点睛之笔的三句话即“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深刻反映了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可谓字字千钧,振聋发聩,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上世纪后5年到进入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一直维持在7%~8%的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

“九五”以来尽管中央把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总体来看收效甚微,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八五”期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也大大低于同期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990~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48%,比80年代增长速度几乎慢了一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0.15%,年均增长7%,比80年代增长快54%。

这种情况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日趋萎缩,比重不断下降。

1990年农村市场消费占全社会的份额是53.2%,1991年降为40%,2001年降为37.4%,2002年1~6月又降为36.8%。

近年来,城镇居民年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上。

2002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924元,是同期农民现金收入1123元的3.51倍。

城镇居民收入比农民收入增幅高11.6个百分点。

2002年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则由2001年的2.9∶1增加为3.5∶1。

如果将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福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至少在5∶1以上。

同时,就东西部农村来看,差距也在继续拉大。

1990~2001年,东部沿海12个省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由56.8%上升为62.2%;而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由42.3下降为37.8%。

1990~2001年东部12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47.9%上升为66.1%,中西部地区则由52.1%下降为33.9%。

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滞缓,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以及农村消费的疲软,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刚性因素。

二、农民合理负担呈下降趋势,不合理负担愈益加重

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

1990~1994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5%,同期负担年均增长15.4%,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增长;1995~1998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1%(未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负担的年均增长6.4%,负担增幅低于收入4.7个百分点,负担呈相对减轻趋势。

1998年农民负担出现回落,连续多年的扩张势头得到初步抑制,比上年减少了1.2%。

若按农民负担管理条例规定的口径计算,1998年农民人均税后负担为68.77元,比上年减少1.73元,减少了2.5%。

但是,在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的情况下,农民的合理负担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与之相对应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却越来越重。

据农业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统计表明,1991年能够统计到的农民支出的行政性事业费高达17.7亿元,各种罚款23.1亿元,集资摊派41亿元,其他社会负担38.1亿元。

上述各项合计,人均13.8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5%。

但是地方调查结果表明,不合理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大大超过农业部的统计结果。

有关数据表明,不合理负担远远超过了中央规定的5%的警戒线。

三、农村返贫现象令人担心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战于2000年结束,期间取得较大的成绩,有人据此称我国农民“生活温饱有余,小康路走过4/5”。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脱贫的标准较低,与国际通行的脱贫标准(国际标准为一天1美元)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有2800万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

国家统计局2001年发布的全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称,到1999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2.5亿人迅速下降到3400万人,年均减少1040万人,国家级贫困县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417元增加到1347元。

而同期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却以每年2500万的速度递增。

70年代末,我国的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4,而今天这一比例已减少到1/10。

1978年,全国农村有2.5亿贫困人口,到2000年贫困人口下降到了3000万以下(以人均收入625元为脱贫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国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了2820万,可以说我国政府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必须看到即使已脱贫的地区和人群,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也极易返贫。

特别是由于天灾人祸,农副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缺少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技能等多种原因,刚刚脱贫的农民极易返贫。

加上贫困地区农村管理体制与市场环境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扶贫方式、资金项目的选择与市场规律相悖等等因素的存在,保障“八七”扶贫攻坚成果仍有很大的困难。

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测算,近几年农村贫困人口返贫率高达30%左右。

返贫农民往往面临无粮下锅、无钱看病、没有钱送子女上学等等严峻的现实,这种极为贫困的生存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助和解决,不仅推迟我国农村实现小康进程,也必将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

目前条件下,完全消除贫困人口的存在是不太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但面对大范围的、连片生活的贫困人口,我国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消除。

四、不得不正视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3)评价单元划分应考虑安全预评价的特点,以自然条件、基本工艺条件、危险、有害因素分布及状况便于实施评价为原则进行。

近几年,人们都十分关注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所谓的“粮食安全”不仅是生产问题,还包括市场、流通、储备、进口调剂以及对低收入人口的定向补贴等内容。

依据国际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解释“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买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我国目前总体上还不存在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

但是,传统思维的影响,使人们往往片面地追求粮食的产量,忽视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如果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势必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最终会危害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重要问题,也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水土治理取得重要进展。

到2000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为8096万公顷,比1986年就增加了74.5%。

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每年减少黄泥沙3亿吨。

长江上中游的治理使得土壤侵蚀量减少了1.6亿吨。

分别从1998年和1999年开始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都已取得成效。

到2000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

退耕还林还草三年时间累计完成216.4万公顷。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仍在扩大,水资源短缺,水的利用效率不高。

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华北的几个沙漠地带和西部的三江源地区的荒漠化趋势尤其明显。

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近70%,由于目前烬一半的灌溉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因渗漏而损失,再加上技术落后,全国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比先进国家低25%~30%。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从技术、投入、管理和基本产权制度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国家在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上,也应尽力做到符合世贸组织“绿箱政策”的规定,以避免因此而引起的贸易政策方面的摩擦。

(1)环境的使用价值。

环境的使用价值(UV)又称有用性价值,是指环境资源被生产者或消费者使用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所表现出的价值,又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重道远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报批时限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

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并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从20世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