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3369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docx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

细菌的测量单位:

微米

细菌的及本形态:

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杆菌、螺形菌(弧菌、螺菌)

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和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格兰阳性菌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共有成分:

肽聚糖又称黏肽、糖肽或胞壁质。

细胞壁:

格兰阳性菌:

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磷壁酸

格兰阴性菌:

肽聚糖、外膜(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

G+菌肽聚糖组成:

聚糖骨架:

由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交替排列联结。

四肽侧链:

L-丙、D-谷、L-赖、D-丙

五肽交联桥:

五个甘氨酸组成

G+菌肽聚糖结构特点:

a、有五肽交联桥:

形成坚固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b、肽聚糖层数多。

G+菌细胞壁特有组份:

磷壁酸(膜(脂)磷壁酸、壁磷壁酸)。

磷壁酸的功能:

免疫原性;致病性(以膜磷壁酸为主);

G-菌的肽聚糖:

组成:

聚糖骨架:

同G+菌

四肽侧链:

L-丙、D-谷、DAP、

D-丙氨酸

DAP:

二氨基庚二酸

无五肽交联桥

G-菌肽聚糖结构特点:

a、无五肽交联桥,形成二维平面疏松结构。

b、肽聚糖层数少。

G-菌细胞壁特有组份---外膜:

内(脂蛋白、脂质双层)、外(脂多糖:

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

脂多糖(LPS):

是革兰阴性细菌重要致病物质,即内毒素。

脂质A:

是主要毒性部分,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

有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

有种特异性,是革兰阴性细菌分类的物质基础。

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不同的意义:

染色性不同、免疫原性不同、毒性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维持菌体的外形;保护细菌,抵抗低渗作用;具有免疫原性;与致病性有关。

细菌L型:

由于肽聚糖受抑制或破坏而失去细胞壁完整性的细菌。

原生质体:

革兰阳性菌L型;原生质球:

革兰阴性菌L型。

特点:

形态:

高度多形性。

培养:

高渗。

菌落:

荷包蛋样

细菌L型的意义:

①具有致病性,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②由于形态结构和特性发生变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

细胞膜不含胆固醇。

功能:

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和分泌及呼吸作用

细胞质

⒈核蛋白体: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⒉质粒: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遗传性状。

⒊胞质颗粒:

细菌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

荚膜:

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由多糖或蛋白质多聚体组成的黏液性物质结构。

荚膜的功能:

①抗吞噬作用;②黏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鞭毛:

细菌菌体上细长而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分类:

单毛菌、双毛菌、周毛菌、丛毛菌。

功能:

运动器官、化学趋向性、与细菌致病性有关、具有免疫原性、据其数量分布可见别细菌种类。

菌毛:

由蛋白质组成,短而直,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

普通菌毛:

是细菌的黏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介导细菌在局部定植,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性菌毛:

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可通过接合传递细菌的毒力和耐药性等。

芽胞:

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中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型小体。

形成条件:

均为G+菌。

营养缺乏,一般在机体外。

功能:

某些疾病的重要传染源、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帮助鉴别细菌。

格兰染色的意义:

鉴别细菌、选择用药、理解细菌的致病作用。

 

细菌繁殖的方式与速度:

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繁殖法)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生长曲线)

⒈迟缓期:

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繁殖极少。

适应阶段。

⒉对数期:

菌数几何级数增长;生物学性状最典型;研究细菌的性状最好;对外界环境最敏感。

⒊稳定期:

细菌繁殖数==死亡数代谢产物积累。

速度减慢产生芽孢、抗生素、外毒素。

⒋衰亡期:

死菌数>活菌数多形态的衰退型。

死亡增加、形态显著改变。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2.合适的酸碱度PH7.2-7.6

3.适宜的温度:

37℃

4.必要的气体环境

细菌分类:

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为大多数病原菌、(微需氧菌)。

细菌的营养类型:

自养菌、异养菌、腐生菌、寄生菌。

生化反应:

通过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反应。

常用的生化反应有:

⑴糖发酵试验⑵吲哚试验⑶硫化氢试验⑷尿素酶试验

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

⒈热原质:

发热反应,LPS

⒉毒素和侵袭性酶:

与致病性有关

⒊色素:

颜色和性质,鉴别细菌

⒋抗生素:

抑制或杀死某些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

作用范围广

5.细菌素:

作用范围窄,仅作用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

⒍维生素:

治疗疾病

培养基(medium)由人工方法配置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营养与用途分类:

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物理性状:

液体、固体、半固体

生长情况:

在液体培养基中:

混浊生长:

大多数细菌;沉淀生长:

少数链状的细菌;表面生长:

专性需氧菌。

在固体培养基中:

形成菌落

菌落:

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落的类型:

光滑型、粗糙型、黏液型

在半固体培养基中:

有鞭毛的细菌可自由游动.云雾状混浊生长有动力,线状生长无动力。

细菌人工培养的用途:

医学、工农业、基因工程。

 

⒈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⒉灭菌: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3.抑菌:

抑制体内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4.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细菌一般不死亡。

5.无菌:

不含活菌

无菌操作:

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㈠干热灭菌法

⒈焚烧:

彻底的灭菌法。

仅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尸体。

⒉烧灼:

方便、快捷

⒊干烤:

干烤箱,160─170℃2h适用范围:

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4、微波适用于食品和药物

5、红外线多用于不适宜高温的医疗器械灭菌。

㈡湿热灭菌法

⒈巴氏消毒法:

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液体内不耐热物质的质量。

方法:

①加热61.1—62℃半小时②71.7℃15─30秒用于牛奶、酒类消毒。

⒉煮沸法:

100℃5-10分钟可杀死一般细菌繁殖体,1-2小时可杀芽孢。

用于消毒耐水煮的物品。

⒊流动蒸气消毒法:

细菌繁殖体经100℃蒸15─30min可被杀死。

常用Arnold消毒器。

⒋间歇蒸气灭菌法:

利用流动蒸气间歇加热。

此法适用于不耐高温的营养培养基。

⒌高压蒸气灭菌法:

最有效、最常用蒸气压:

1.05Kg/cm2温度:

121.3℃时间:

15─20分钟,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适用:

耐高温、耐湿的物品。

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UV)265-266nm;方便快捷,效果好。

穿透力弱。

范围:

适用于空气消毒和不耐热物体表面消毒。

在DNA中引起胸腺嘧啶双聚体形成,因而改变DNA的分子构型,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死亡或变异。

产生臭氧。

对人皮肤、眼睛有害。

滤过除菌法:

用滤菌器利用物理阻留或静电吸附等原理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

原理:

物理阻留或静电吸附

范围:

主要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除菌或空气除菌。

超声波杀菌裂解细菌

干燥和低温抑菌法

干燥:

保存食物

冷冻真空干燥法:

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3.温度和酸碱度;4.有机物;5.温度6.PH

醇类---70%~75%乙醇杀菌力最强。

噬菌体的特性:

1、个体微小2、无细胞结构3、只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4、分布广5、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可据此进行流行病学鉴定与分型

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1、形态与结构:

大小30-200nm,蝌蚪形(头部:

蛋白外壳+核酸;尾部:

蛋白质;尾部包含尾领、尾髓、尾鞘、尾板、尾丝和尾刺);微球形;细杆形。

2、化学组成:

核酸:

为DNA或RNA,是phage的遗传物质;蛋白质:

构成头部的外壳和尾部,蛋白质外壳有保护核酸的作用。

尾刺和尾丝还参与识别宿主菌表面的噬菌体并与之结合。

3、具有免疫原性

4、抵抗力:

比一般细菌强,对紫外线和X射线敏感。

噬菌体的类型:

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1、毒性噬菌体: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并使之裂解的phage。

(1)溶菌过程即复制过程包括4个阶段:

吸附、穿入(头部DNA注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生物合成(合成各种酶类蛋白质)、成熟与释放。

(2)在液体培养基中的噬菌现象:

培养液由混浊变澄清。

(3)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噬菌现象:

形成噬斑。

2、温和噬菌体

前噬菌体:

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溶原性转换:

某些前噬菌体可导致细菌基因型和性状发生改变。

(白喉杆菌)

噬菌体的应用:

用于细菌的鉴定与分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

染色体、质粒、转座因子。

1.细菌染色体

闭合环状DNA分子,在细菌内呈超螺旋形式缠绕成团,外无核膜包围,故称核质。

无组蛋白,基因连续,无内含子。

2.质粒:

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闭合环状的双股DNA。

与某些细菌的致病性、耐药性等有关,基因工程常用载体。

质粒DNA的特征:

1、自我复制;2、质粒赋予细菌某些特殊性状;3、质粒可丢失与消除;4、质粒的转移性;5、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质粒的分类:

①致育质粒或F质粒,有F质粒的细菌有性菌毛,为雄菌;无F质粒的细菌无性菌毛,为雌菌。

②耐药质粒。

③毒性质粒④Col质粒⑤代谢质粒

最早发现的质粒是F质粒。

目前分离最多的是耐药质粒。

接合型质粒:

F质粒、R质粒;非接合型质粒:

r质粒。

三、转位因子:

能够转移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分为两类:

1、插入序列(IS)只编码与转位作用有关的酶2、转座子

突变:

生物体的核苷酸序列发生了变化,导致生物体出现了新的性状。

共同特性:

1自发性、不对应性2稀少性3可诱发性4独立性5稳定性6可逆性。

自发突变的证实

⑴耐药性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自发、随机,不定向。

⑵耐药性突变不是由于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

基因转移与重组:

方式: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等。

外源性遗传物质:

1.供体菌染色体DNA片断2.质粒DNA3.phage的基因等

转化:

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化过程:

吸附、单股DNA进入、重组:

供菌的单股DNA与受菌DNA重组、受菌分裂为原型菌和转化菌。

接合:

供体菌与受体菌通过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F质粒的接合:

①F+(雄性菌):

有F质粒②F-(雌性菌):

无F质粒③高频重组菌(Hfr)④F’菌

R质粒的接合:

R质粒即耐药性质粒,主要出现在格兰阴性菌中,特别是肠道杆菌。

R质粒:

耐药转移因子(功能:

与F质粒相似,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及通过接合将R质粒转移。

)耐药决定因子(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真正决定耐药性的基因。

细菌耐药的机理:

1.耐药性的基因突变:

单一耐药。

2.R质粒的接合:

多重耐药。

转导:

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普遍性转导过程:

(1)a.前phage从供菌染色体中脱离下来,复制自己的DNA和蛋白质外壳。

b.供菌染色体受核酸内切酶作用而崩解。

2)装配与装配错误,形成转导性phage。

3)转导性phage-----受菌,供菌DNA片段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性状。

局限性转导:

⑴phageDNA整合在供菌染色体的特定部位上。

⑵溶原期转入裂解期,phageDNA发生脱离偏差,带走在phageDNA两侧的细菌(供菌)染色体上的个别基因。

⑶phage侵入受菌,把供菌特定基因带给受菌,受菌获新性状。

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噬菌体的基因组与细菌染色体重组,使宿主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获得新的遗传性状时称为溶原性转换。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

(一)在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二)在检查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三)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应用(四)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致病菌或病原菌: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

条件致病菌: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能使宿主细胞致病的细菌。

正常菌群:

人体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大量的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群,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人体无害,有些反而有利。

正常菌群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5.抑瘤作用。

菌群失调:

指机体某些部位正常菌群中的菌群间比例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了正常范围的状态。

条件致病菌致病条件:

寄居部位的改变、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

医院获得性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

①交叉感染②内源性感染③医源性感染。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有关。

细菌的毒力:

致病菌致病力强弱的程度。

主要指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

致病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

毒素:

外毒素:

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

外毒素/内毒素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化学成分:

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

差、60-80℃30分钟破坏;好、160℃2-4小时破坏;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抗原性:

强,甲醛脱毒后形成类毒素/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Shwartzman现象与DIC

外毒素种类:

神经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A群链球菌致热外毒素;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非特异性免疫:

屏障结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2)分泌杀菌物质(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2.血脑屏障3.胎盘屏障

小吞噬细胞:

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

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各种组织。

中的巨噬细胞

吞噬过程:

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后果:

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

体液因素:

补体:

是正常血清中的一组蛋白质;溶菌酶(lysozyme)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防御素;其他杀菌和抑菌物质。

适应性免疫:

指个体出生后,与致病菌与其毒性代谢产物等免疫原性分子接触后产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

体液免疫由特异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感染的来源:

外源性感染:

来源于宿主体外:

(1)患者

(2)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传染病患者(重要传染源)(3)患者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

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

传播方式与途径:

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接触感染、昆虫叮咬感染、多途径感染。

感染的类型(结局):

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

潜伏感染:

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

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

结核分枝杆菌。

显性感:

染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显性感染可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或局部感染、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例如白喉、破伤风等。

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

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例如伤寒早期。

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

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带菌状态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宿主即为带菌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标本的采样原则:

取样部位、无菌操作、妥善处理、及时送检。

致病菌检查程序:

检查致病菌:

涂片检查;分离培养;生化检测;抗原检查;动物实验;药物敏感实验。

检查致病菌成分:

检查抗原;检测核酸。

血清学的诊断的种类:

凝集实验;中和实验;免疫标记技术。

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高于急性期4倍或以上便有诊断意义。

人工主动免疫:

用人工方法将疫苗或累毒素等免疫原直接种于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称为人工主动免疫。

主要用于某些传染病的预防

常用制剂:

疫苗: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DNA重组疫苗、治疗性疫苗。

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

用人工方法将抗体或免疫细胞直接注入人体,使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主要用于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

常用制剂:

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抗菌免疫血清、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

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比较:

主动:

免疫原、接种1-3次、免疫力出现时间2-4周、免疫力维持时间数月到数年、主要用途预防。

被动:

抗体、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接种1次、出现免疫力时间立即、免疫力维持时间2-3周、主要作用紧急预防或治疗。

属、种、亚种、群、型、菌株。

病原性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为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革兰阳性球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革兰阴性球菌:

奈瑟菌。

葡萄球菌属

形态与染色:

球形、葡萄串状排列、革兰阳性菌、无特殊结构。

培养:

培养营养要求不高、兼性厌氧或需氧、产生色素、血琼脂平板上,透明溶血环(β溶血)、脂溶性。

抗原结构:

葡萄球菌A蛋白:

(1)存在于细胞壁

(2)可与人类、豚鼠和小鼠等多种哺乳动物IgG1、IgG2和IgG4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微荚膜:

(1)有抗吞噬作用

(2)有利于细菌黏附到细胞或生物合成物质表面。

多糖抗原:

存在于细胞壁。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菌落色素:

金黄色;白色;白色或柠檬色。

触酶:

+++凝固酶:

+--溶血性:

β溶血不溶血不溶血SPA:

+--葡萄糖发酵:

++-甘露醇发酵:

+--药物抗性:

青霉素类抗性;新生霉素敏感;新生霉素抗性。

致病性:

致病菌,以化脓性感染为主;条件致病菌,医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尿路感染。

 

抵抗力:

为无芽胞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耐干燥;对青霉素耐药株高达90%以上。

致病物质:

1、微荚膜、SPA等;2、侵袭性酶:

血浆凝固酶(抗吞噬、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3、毒素:

溶血毒素(α、β、γ、δ等)、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肠毒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

引起化脓性炎症(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2)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假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征。

微生物学检查法:

1.标本2.直接涂片镜检3.分离培养与鉴定4.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

ELISA

防治原则

1.加强卫生宣教,搞好环境与个人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

2.对症治疗:

(1)抗菌消炎。

(2)外敷消炎膏。

(3)脓肿成熟,切开排脓。

3.自身疫苗

链球菌

形态与染色:

球形或椭圆形、链状排列、G+、无芽胞,无鞭毛。

培养特性:

(1)营养要求较高,需要血平板

(2)液体培养基--沉淀生长

抗原构造:

(1)蛋白质抗原

(2)多糖抗原(3)核蛋白抗原

根据溶血现象可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

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

致病力强。

(3)丙型链球菌:

无溶血环不产生溶血素,无致病性

抵抗力:

较葡萄球菌弱,对热敏感,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A群链球菌致病物质:

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M蛋白;黏附素;荚膜。

毒素:

链球菌溶血素(链球菌溶血素O对氧气敏感,链球菌溶血素S对氧气稳定)、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

耐热性强。

有致热性。

引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A群链球菌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其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

(2)毒素性疾病:

猩红热和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3)超敏反应性疾病:

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血清学试验(抗“O”试验:

正常效价<1:

400)。

肺炎链球菌

生物学性状

肺炎球菌:

为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多成双排列,平端相对,尖端向外,在体内或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

培养:

营养要求较高、血平板、草绿色溶血环。

致病物质:

荚膜、肺炎链球菌溶血素、IgA蛋白酶、磷壁酸。

所致疾病:

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该菌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

肺炎后可继发胸膜炎、脓胸、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甚至脑膜炎和败血症等。

脑膜炎奈瑟菌:

形态与结构:

G-双球菌,肾形或豆形,有荚膜和菌毛。

培养:

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色血培养基、专性需氧。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包括菌毛、荚膜和脂寡糖(LOS)。

(2)所致疾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快速诊断。

淋病奈瑟菌生物学性状与脑膜炎球菌相似,有菌毛。

致病性

(1)致病物质:

包括菌毛、外膜蛋白、LOS和IgAl蛋白酶等。

所致疾病:

淋病

免疫性:

人类对淋球菌无自然免疫力,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次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

防治原则:

(1)开展性病防治知识教育,避免不洁性关系,提倡使用安全套

(2)婴儿出生时,应常规使用1%硝酸银或其他银盐溶液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发生(3)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作特异性预防。

(4)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注意耐药性问题。

肠杆菌科共同特性:

1、形态、结构:

中等大小、G-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菌毛。

2、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或需氧。

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

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有重要意义。

 

致病菌:

一般不分解乳糖;非致病菌:

多数分解乳糖。

4、Ag结构:

(1)菌体(O)Ag、

(2)鞭毛(H)Ag、(3)表面Ag

5、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

易出现变异菌株,最常见:

耐药性变异。

埃希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大多有周鞭毛,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