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05966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7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docx

微生物学重点汇总

绪论

1微生物的分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朊粒、类病毒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医学微生物学的“三性”、“两法”(了解)

“三性”:

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宿主应答

“两法”:

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防治原则

2:

革兰染色法:

结晶紫-卢戈碘液-无水乙醇-酸性复红

革兰染色阳性为蓝色,革兰染色阴性为红色

3:

细菌的结构:

(简答题)

基本结构:

核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特殊结构:

鞭毛、菌毛、芽胞、荚膜

4:

(1)核质:

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呈球形、棒状或哑状,由DNA、RNA、蛋白质组成

(2)细胞质:

含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中介体

1)质粒:

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特点:

自我复制、传递

2)核糖体: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3)胞质颗粒:

贮藏营养物质。

异染颗粒,嗜碱性强可用于鉴别细菌。

例如:

白喉棒状杆菌的胞质颗粒位于菌体的两端,经亚甲蓝染色呈紫色,形似火柴棒,用于细菌鉴别。

4)中介体:

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多见于G+菌,参与细菌分裂,称为“拟线粒体”

5:

细菌细胞膜功能:

物质转运、生物合成、呼吸作用、分泌作用

6:

细胞壁:

主要组分为肽聚糖,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

革兰阳性菌: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

革兰阴性菌:

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磷壁酸(包括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

外膜

7:

革兰阴性菌外膜的结构(简答题):

外膜由:

由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内毒素)构成

脂多糖由:

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构成

8脂多糖又称为G-菌内毒素

脂质A:

内毒素毒性的主要部分;无种属特异性

核心多糖:

具有属特异性

特异多糖:

G-菌的菌体抗原;具种特异性

G+菌与G菌细胞壁的比较

项目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的关系

染色性

紫色

红色

细胞壁对酒精的通透性

抗原性

主要为磷壁酸

主要为外膜

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不同

毒性

无内毒素

有内壷素

为阴性菌细胞壁成分

对青壽素的作用

有效

无效

件用于駄聚糖.

五駄交联桥

对溶菌酶的件用

有效

无效

作用于聚糖骨架

10:

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外形、抵抗低渗环境、营养摄取和物质交换、具有抗原性

11:

L型细菌: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着称为L型细菌。

(明解)

12:

L型细菌的特点:

(不出简答,易出选择)

1)除去诱发因素,可以恢复成原菌;

2)高度多形性,着色不均;

3)高渗培养基,生长缓慢;

4)油煎蛋状菌落;

5)某些L型引起慢性感染;

6)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对其感染治疗无效。

13: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多肽的多聚体

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形成需要能量

功能:

1)抗吞噬作用2)粘附作用例:

龋齿3)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14:

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

所有的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

成分:

蛋白质,具有抗原性,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功能:

1)液体中能自由游动,运动器官2)与致病性有关3)鉴定细菌和进行分类

15:

细菌的特殊结构-菌毛

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蛋白质,菌毛蛋白有抗原性

分类

普通菌毛:

数量多,短而细,粘附结构,与致病有关

性菌毛:

少数革兰阴性菌,少、粗、长、中空,传递某些遗传物质

16:

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

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体

芽胞有强大的抵抗力,可在自然界中存在多年,是重要的传染源。

芽胞并不直接引起疾病,只有发芽成为繁殖体后,才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掌握内容: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按细菌对氧需要的分类、与医学有关的合成代谢产物

1:

G+菌、G-菌,都携带负电荷

2:

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了解)

营养物质

氢离子浓度:

pH=7.2-7.6

温度:

范围广泛,嗜冷菌、嗜热菌

渗透压:

嗜盐菌、高渗

气体(02):

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3:

专性厌氧菌: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酶、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没法在氧气中生存。

4:

细菌个体繁殖:

二分裂方式代时:

20-30分钟。

中介体介导G+菌分裂,G-菌直接二分裂

5:

细菌的生长曲线

迟缓期:

短暂的适应阶段

对数期:

生长迅速,细菌的生物学性状稳定,对外界敏感(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敏实验都

采用该时期细菌)

稳定期:

细菌数平衡阶段产生代谢产物

衰亡期:

活菌数减少阶段

6:

IMViC试验:

(细菌鉴定常用实验)

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__++”

7:

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1)热原质:

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由G-菌产生。

成分为脂多糖。

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法不被破坏,250度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2)毒素与侵袭性酶:

外毒素、内毒素、侵袭性酶。

危害:

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3)色素:

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产生条件:

营养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4)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主要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5)细菌素:

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vitamin)

&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分类(有印象,可能出选择题)

固体培养基一一分离、纯化、增菌(疱肉培养基用来培养厌氧菌)

半固体培养基一一动力检测(检测细菌有无鞭毛,有鞭毛的细菌沿穿刺线呈云雾状或羽毛状生长,而无鞭毛的细菌呈直线生长)

液体培养基——增菌(专性需氧菌形成菌膜,链球菌容易聚集成串形成沉淀,有的细菌均匀浑浊生长)

第三章细菌遗传与变异

掌握内容

细菌的遗传物质;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的种类、定义;噬菌体及其相关概念

1:

与细菌遗传相关的物质:

细菌染色质、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2:

质粒的概念: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闭合

环状双链DNA分子。

特点:

1)自主复制2)可丢失和转移3编码某些表型:

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

3:

噬菌体:

是侵噬细菌的病毒。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寄生性,严格的特异性。

呈蝌蚪形、球形、杆状

4:

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结果:

(下面的可能出明解)

溶菌性周期:

噬菌体增殖、细菌裂解、建立溶菌周期。

毒性噬菌体建立溶菌性周期。

溶原性周期:

噬菌体核酸与细菌的染色体整合,细菌变成溶原性细菌,建立溶原性周期

温和噬菌体建立溶原性周期。

前噬菌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核酸

溶原性细菌:

整合有前噬菌体基因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5:

毒性噬菌体只能建立溶菌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建立可以建立溶原性周期也可以建立溶菌性周期。

6:

转座子:

一类能在质粒之间、质粒与染色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物质

7:

细菌的变异现象

1)形态结构变异:

细菌L型、H—O变异

2)抗原性变异:

鞭毛、菌毛的变异

3)菌落变异:

S-R变异

4)耐药性变异:

敏感株-耐药株-多重耐药株

5)毒力变异:

□毒力增强

■白喉棒状杆菌上妙「获得白喉毒素

□毒力减弱

■牛分枝杆菌时需才铃署一43年(230代)

卡介苗(BCG):

(明解,必考)

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上经13年传230代,获得

毒力减弱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变异株,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8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

(重点,可出整个简答,也可出单个明解,背,背,背)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1)转化:

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2)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的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

3)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5)原生质体融合:

细菌形成原生质体后,在聚乙二醇作用下可以使两个细菌细胞发生融合。

9:

通过溶原性转换使细菌的毒力或抗原发生改变(了解)

毒力变异:

白喉棒状杆菌一白喉毒素、A群链球菌一红疹毒素

肉毒梭菌-肉毒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第四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掌握内容

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

病毒复制周期

异常增殖现象(顿挫感染、缺陷病毒)

1病毒的特点:

(重点)

1)体积微小2)结构简单:

只含一种类型核酸3)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4)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5)增殖方式:

复制

2:

病毒体:

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

病毒的大小纳米:

100nm

3:

病毒形态:

球形、杆形、砖形、子弹形、蝌蚪形

4:

病毒的基本结构:

核心和衣壳;辅助结构:

包膜(重点)

无包膜的病毒核衣壳就是完整的病毒体。

有的病毒包膜上带刺突

5:

病毒的基本结构—核心

成分:

一种类型核酸和功能蛋白(酶类)

分类:

(了解)dsDNA(+)ssDNA(-)ssDNAdsRNA(+)ssRNA(-)ssRNA

其中(+)ssRNA意思是单正链RNA,相当于mRNA,可以直接翻译。

功能:

1)决定病毒的特性、2)决定病毒复制、3)具有感染性6:

病毒的基本结构-衣壳成分:

结构蛋白质壳粒

功能:

保护病毒核酸、参与感染过程、具有抗原性

病毒立体对称结构:

20面体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复合对称

7:

病毒的辅助结构-包膜成分:

蛋白质、多糖、脂类

刺突功能:

1)维护病毒体结构完整性2)具有与宿主细胞膜亲和及融合的性能

3)具有抗原性

8:

病毒的复制周期:

(重点,记)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9:

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

1)顿挫感染:

病毒在其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和释放

2)缺陷病毒:

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也不能产生完整的子代病毒。

3)干扰现象:

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一种病毒会抑制另一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病毒的干扰现象。

10:

病毒遗传学:

(了解)

1)遗传物质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重配、病毒的基因组与宿主的基因组整合

2)非遗传物质变异-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1:

1)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温度敏感株-脊髓灰质炎疫苗

2)宿主范围突变株

3)耐药突变株

12:

非遗传物质变异-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明解)

表型交换:

当两株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病毒感染细胞时,可出现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裹在另一病毒基因组外面,称为表型交换。

表型融合:

有的可产生来自两亲代的镶嵌衣壳或包膜称为表型融合。

13:

病毒的灭活:

病毒在体外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

灭活病毒仍保留某些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细胞融合等

病毒灭活的机制:

1)破坏病毒的包膜2)病毒蛋白变性3)损伤病毒核酸

第五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1:

掌握:

细菌致病物质

内毒素、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与传播途径、病毒感染类型

1:

正常菌群:

把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或有利的细菌

2: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抑癌作用

5)抗衰老作用

3:

机会性致病菌:

(明解)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

机会性感染:

由机会性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正常菌群变成条件致病菌的原因:

1)机体免疫力低下2)菌群失调3)定居部位改变

4:

致病菌:

能感染宿主并导致疾病产生的细菌

5:

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性:

病原菌能感染或引起宿主疾病的能力

毒力:

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表示致病性强度,是致病性量的概念

6:

细菌的毒力指标

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7:

细菌的侵袭力包括:

1)粘附素:

菌毛、磷壁酸2)荚膜和微荚膜3)侵袭性酶类:

4)侵袭素5)生物被膜

&类毒素:

用人工的方法脱去外毒素毒性而保留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

抗毒素:

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外毒素抗体,用于人工被动免疫

9:

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0: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背)

区别

外壽素

内毒素

來源

G+菌与部分<3-

G-菌

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釋出

细脆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庞分

蛋白质

脂參糖

稳定性

60〜80贮,30分钟

仙弋’2〜4小日寸

选择性

与受体结合

刺激纲胞分泌细胞丙子、血管活性物辰

毒性

强,对组织器言右选擇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葩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匚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抗体作用弱

11:

细菌的感染源与传播途径

1)外源性感染:

病人、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

主要来源于正常菌群

3)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

12:

细菌的感染类型:

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

13:

全身感染的类型:

(以下可能出明解)

1)毒血症:

病原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产生外毒素入血,到达易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毒性症状。

白喉,破伤风

2)菌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经血液循环到达其适宜部位,再繁殖致病。

伤寒菌血症

3)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高热、皮肤黏膜瘀斑、肝脾肿大)。

4)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入血,在其中繁殖,又通过血流播散至其他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新的转移性化脓病灶。

5)内毒素血症:

小儿急性中毒性痢疾

14:

病毒的传播方式:

水平传播: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传播

垂直传播:

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HBV、HCV、CMV、HIV和风疹病毒

15:

病毒感染类型:

局部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增殖并产生病变

全身感染:

病毒从入侵部位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或到达远离入侵部位播散

血液播散-病毒血症、神经系统播散

16:

病毒感染类型:

(重点)

(1)隐性感染

(2)显性感染

1)急性病毒感染

2)持续性病毒感染:

慢性病毒感染、潜伏性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17:

持续性病毒感染的类型:

(重点)

(1)慢性病毒感染:

病毒未被完全清除,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不断排出体外HBV、

CMV、EBV

(2)潜伏性病毒感染:

病毒与机体处于平衡状态,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的组织和细胞中

HSV-1潜伏在三叉神经节中-面部疱疹

HSV-2潜伏在骶神经节中-生殖器疱疹

ZVZ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中-带状疱疹

(3)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潜伏期长,出现慢性、进行性病变,导致死亡

例如HIV-AIDS、麻疹缺陷病毒-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

18:

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重点)

(1)机体免疫力低下,无力清除病毒

(2)病毒抗原性弱,机体难以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

(3)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或病毒发生突变,逃避宿主免疫

(4)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与细胞长期共存

19: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溶细胞型感染

1)病毒的杀细胞效应:

无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成宿主细胞破坏死亡

2)致细胞病变作用(CPE)(明解)

体外培养时,病毒感染的细胞可见到变圆、聚集、融合、断裂、脱落等现象

(2)稳定状态感染:

细胞融合、细胞膜上抗原成分改变

20包涵体(明解)

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构由病毒颗粒或者未装

配的病毒成分组成,也可以是病毒增殖下的细胞反应痕迹。

包涵体可以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

能-细胞死亡

第六章抗细菌与抗病毒免疫

掌握内容:

干扰素定义、分类、诱生及抗病毒作用机制

1干扰素概念:

(重点)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导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具有抗病毒、抑制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

2:

干扰素作用特点(重点)

1)只能抑制病毒,不能杀死病毒2)种属特异性3)无病毒特异性,但对不同病毒的效果不同

3:

干扰素分类(重点)

IFN-a(白细胞)、IFN-3(人成纤维细胞)抗病毒作用强

IFN-y(T细胞):

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强

4:

IFN的诱生:

诱生剂:

病毒、细胞内繁殖的微生物、细菌内毒素、原虫、人工合成的双链RNA

其中,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链RNA效果最好

5:

抑制病毒生长的机制:

产生的干扰素并不是直接发挥抗病毒的作用,而是通过与邻近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结合,经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激活抗病毒蛋白基因,使细胞合成多种抗病毒蛋白,来阻止病毒的合

成。

抗病毒蛋白有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PKR)等,这些酶通过降解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等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

2'-5'腺嘌呤核苷合成酶(2'-5'A合成酶)是一种依赖双链RNA的酶,被激活后使ATP多聚

化,形成2'-5'A,2'-5'A再激活RNA酶L或F,活化的RNA酶可切断病毒mRNA

蛋白激酶(PKR)磷酸化蛋白合成起始因子的a亚基,从而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查法

掌握

1:

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1)核酸的检测2)抗原、抗体的检测

2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2)核酸的检测

3)抗原、抗体的检测

3: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原则:

(1)无菌操作

(2)感染部位、病变明显部位采集标本

(3)疾病不同时期,采集标本的部位不同

(4)怀疑细菌感染,尽量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

(5)检查特异性抗体,采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4倍有诊断价值血清标本应-20C保存

(6)做好标记,及时送检。

4:

血清学鉴定:

利用含已知的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检测未知细菌的抗原

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抗原去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5:

细菌学诊断-药物敏感试验

最低抑菌浓度(MIC):

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是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6:

病原菌成分检测-抗原的检测

利用免疫学方法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抗原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

沉淀反应、协同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法

7:

病原菌成分检测-核酸的检测

核酸杂交、PCR

&细菌抗体的检测

(1)用已知细菌或其抗原检测相应的抗体及量的多少,作为某些病原菌感染的辅助诊断

(2)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恢复期效价升高》4倍有诊断价值

方法:

玻片或试管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9:

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

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组织培养

10:

病毒在细胞增殖的鉴定指标(重点)

细胞病变效应、红细胞吸附、红细胞凝集、病毒干扰作用、中和试验、空斑形成试验

11:

病毒抗原的检测:

荧光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或放射免疫标记技术

病毒核酸的检测:

核酸杂交、PCR、基因芯片

12:

血清学诊断-病毒抗体的检测

中和试验(NT)、血凝抑制试验(HI)、补体结合试验、ELISA法、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

第八章细菌与病毒的特异预防原则

掌握内容

特异性免疫的分类;生物制品

疫苗的种类,减毒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比较

病毒疫苗的种类

1:

特异的免疫力:

自然免疫、人工免疫

2:

生物制品(明解)

人工制备的主动免疫制剂如疫苗和类毒素、被动免疫制剂如抗毒素和丙种球蛋白等,以及用

于预防、治疗和诊断某些疾病的制剂如诊断血清、细胞因子等统称为生物制品。

3:

疫苗的种类:

(1)减毒活疫苗

人工培养使病原菌毒力变异或由自然界直接筛选出弱或无毒但保留抗原性且遗传性稳定的

活菌制成。

常见疫苗:

卡介苗(BCG);炭疽杆菌疫苗;鼠疫减毒活疫苗

(2)灭活疫苗:

病原菌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死而制成

常见疫苗:

霍乱疫苗、伤寒三联疫苗

(3)亚单位疫苗:

用化学方法将病原菌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提取

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亚单位疫苗

背下面的表格,車〕点。

4

表9-2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区别要点

区别要点

减毒活疫苗

制剂特点

活病原微生物的无毒或减毒株

死的病原锻生物

接种逮怪

天然、注射

注肘

接种量及次数

8较小,1S

星较大,蚩次.

免疫维持时间

3無〜5年甚至更长

半年〜彳年

杭体应答

IgG、IgA

EgG

细胞免疫

良好

毒力抿慕

可能(但少见)

保存

4U条件下数周后失效;冷冻干燥可保存较怅时间

易保存,犖C畚件下有效期1年

5:

类毒素:

常用的毒素:

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含有类毒素的联合疫苗:

白-百-破三联疫苗。

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疫苗、破伤风类毒素6:

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

(1)抗毒素;用细菌类毒素给马多次注射后,从其免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常用抗毒素:

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

(2)免疫球蛋白:

用于烧伤或长期化疗患者,以防止各种常见细菌的感染

胎盘丙种球蛋白、人血清丙种球蛋白

(3)抗菌血清

7:

病毒疫苗:

(1)减毒活疫苗:

自然界筛选出或人工突变培育出的致病性减弱或丧失的病毒突变株制成常见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

(2)灭活疫苗:

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活病毒,使其失去感染性后制备而成。

常见疫苗:

狂犬疫苗

(3)亚单位疫苗:

将病毒中有效的免疫原成分制备而成

&病毒人工被动免疫预防

免疫球蛋白:

常见的病毒感染(麻疹、甲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等)有紧急预防作用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紧急预防相应病毒感染(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紧急预防乙型肝炎)

9:

中国的计划免疫项目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白百破疫苗、麻疹疫苗、乙型脑炎疫苗、流脑疫苗、乙型肝炎疫苗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接种输入的物压

抗原(疫苗、类毒素)

抗体.活优的淋巴细胞’细胞因子

免疫产生的时间

慢,约1〜4周较长,半年金数年

快,立即较短,2~3周

免疫维持的时间主要用途

疾病的预肪

疾病的治疗或紧急预防

表格背下来

10:

第九章感染性疾病的控制

掌握:

抗菌药物作用原理、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与控制措施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概念、抗感染免疫、计划免疫医院感染的概念、生物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