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1297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docx

第1113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科学理论: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发展

——物理学(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迷

——生物学(进化论)

科学技术: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近代科学是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科学。

 

近代物理学

现代物理学

经典力学

相对论

量子论

奠基

建立

时间

17C初

17C后期

20C初

20C初

人物

伽利略

(意)

牛顿

(英)

爱因斯坦(德)

普朗克

(德)

背景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⑵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⑶自然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⑷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

⑴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遇到的新问题。

⑵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⑶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史论】与传统科学和现代物理学相比,经典力学的特征

一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

二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

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

三是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

 

【史论】宗教与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1)经济:

古代生产力水平极低,农业发展落后,未出现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2)思想:

愚昧落后,神学思想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3)文化:

没有近代的思想文化教育。

(4)政治:

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以神学维护其统治。

(5)主要原因:

生产力不发达,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

 

【史论】拉近地球距离的发明

 

四大媒介

第一媒体:

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

第二媒体:

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

第三媒体:

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

第四媒体:

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互联网

特点:

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世界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兴起阶段:

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地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的伽利略自制了天文望远镜,进一步证明了太阳中心说;牛顿力学的创立则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突破性阶段:

19世纪前期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和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爱迪生发明一系列电器,电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否定了神创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和光的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描绘了一个宏观宇宙世界和微观粒子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飞跃阶段: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出现了电脑与网络、生物工程技术、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科技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且整体性、综合化的程度更高。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②全球各国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也表现在军事和文化领域,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③虚拟空间容易使一些人不能自拔,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尤其是青少年。

 

(2015•福建文综•2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

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

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  )

A.进化论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D.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进化论产生时间是19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内容,产生时间是17世纪,研究对象符合材料“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故B项正确;量子论、相对论产生时间是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D项错误。

(2015•重庆文综•10)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

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

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答案】B

【解析】材料内容讲述了伏尔泰的文学著作使牛顿苹果坠地的科学故事传遍世界,并不是科学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故A项错误;据材料“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说明牛顿经典力学借助文学的推广,广泛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故B项正确;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并不是英国,故D项错误。

(2015•江苏单科•15)“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

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

”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B.达尔文

C.爱因斯坦D.普朗克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687年,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

……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相符,故A项正确;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B项错误;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C项错误;1900年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D项错误。

(2015•四川文综•11)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民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

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

“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

”在此,朗之万(  )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所提到的“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与谴责纳粹德国之间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并不能体现出担心欧洲大陆战争威胁日益临近的思想,故B项错误;爱因斯坦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其当时在科学界处于科学中心的地位,因而其移民到美国意味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与题干中郎之万所说的“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意思相近,故C项正确;“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这句话与科学家全球流动的思想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2014山东文综,22,4分)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

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 C 

(2014江苏单科,17,3分)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

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

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 D 

(2014天津文综,5,4分)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

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这种观点(  )

A.正确。

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B.错误。

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C.正确。

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D.错误。

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

 

答案 D 

(2013年江苏高考17题)“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

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

……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

”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答案】C

(2013年广东高考21题)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2013年四川高考9题)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

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

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

据此可知

A.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斯科普斯言论违背美国的宗教信仰自由

C.进化论冲击了美国的基督教信仰

D.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答案】C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

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

论证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一等(12-9分)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

(8-5分)

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4-0分)

①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2014课标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答案 

(1)特点:

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

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

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

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

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

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8分)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8分)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

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

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

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

影子是谁?

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

开步走!

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

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17分)

 

(2)态度:

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6分)

态度:

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评析:

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1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